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
摘要:文章首先总结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简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最后,文章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方向;规划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
1、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认识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走大环境,大绿化建设方向转化。
许多城市提出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构想。
本文作者结合参与本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其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它不仅要反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中绿地的分布状况、数量指标、绿地性质和各类绿地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体现城郊、城乡结合的大环境绿化体系。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方向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3.1规划结构:由传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向“廊、脉、楔、园”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大力提倡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通常的理解为:点,小块绿地、宅旁绿地;线,道路绿化、滨河绿带;面,大公园、规划区内较大面积的山林地”。
这种规划设计理念,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符合生态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近年来,这一布局逐步向“廊、脉、楔、园”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使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更具有前瞻性、科学系、广泛性和综合性。
廊:指城市绿色廊道。
城市绿色廊道是指城市范围内沿道路、铁路、河流等形成的绿色带状开放空间。
铁路、道路通过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使由铁路、道路所产生的废气、噪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同时,也为城市创造出多条的景观性道路。
绿色廊道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起到了良好的内部连通和向外延伸作用。
绿廊不仅具有景观视觉美化功能,而且还成为一个线状的自然保护区域。
脉:是指沿城市主要河流布置的带状公园绿地,与水系紧密相结合。
绿脉的设置,将水绿结合,为城市创造了多条景观廊道,同时,对于城市的河流生态环境还能起到一定的围合、防护的作用,也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通道,从而把城市外围的生机引入城市。
楔:是指在市区外围结合农业用地、生产防护绿地、公园绿地、风景林地所设置的大型楔形绿地,其主要功能是将城郊的生态环境引入市区。
连接郊野的绿楔能够将自然引入城市,也能将人引出城市,进入大自然,使城市居民可以体验自然环境之美。
中心城和新城之间,新城与集镇之间留出足够的农田,森林等绿楔,有利于将农村湿冷空气通过楔形绿地和绿廊传入市区,缓解城市污染与热岛效应。
既为市民就近提供游憩环境和场所,又避免了对农田和绿地的侵占和破坏。
园: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的公园、广场分布。
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依据国家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理论,在城市中均匀分布公园及广场,以满足全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要;同时,通过“园”的设置,也使整个绿地系统规划更具体化。
3.2规划风格:由单一性向整体性、地方特色性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治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同时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
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3.3规划空间:由中心城区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多侧重于建成区,缺乏以城乡一体化的思维方式在区域层次上协调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要摈弃城乡二元、立足城市思考问题的思维惯式,以城乡共存互补的观念,加强城乡合作。
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能就城区论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不能就绿地论绿地,也不可能也不能回避市区周边大环境的问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只有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
3.4规划指标:由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向绿容率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那么与城市生
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一环。
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采用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对于在宏观上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绿化用地规模基本状况及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用绿地面积或绿化覆盖率来进行规划并推算控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不能真实反映在环境中绿色面积能发生实际效应的生物量、生态效率以及生态功能,特别是在分析城市的绿化结构和估算绿地的生态效益时,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我们要不断来完善绿地系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绿地生态效益。
“绿容率”作为目前新生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园林城市的生态效益。
绿容率:也称绿量容积率,指某规划用地内,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绿量。
绿容率是为了应用于生态规划对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科学指导与控制而制定的绿化指标。
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上绿地的科学生物总量,提高有限的绿地系统建设的品质和效率。
4、小结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力求构筑一个结构合理,布置均衡,城乡结合紧凑的,以农业为基础,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为支柱,以各种组团隔离带、防护林网、环城林带和各类绿色廊道为骨架的大地绿化系统。
它以城市公园绿地、楔形绿地、绿廊为主体,通过绿线、绿带、绿环,连接各绿点、绿面、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唐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蓝天园林》2007年第2期
[2]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4]郭文成.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注重的问题.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2(3):2002.6。
作者简介:李庆坤(1980.10-),男,山东滕州,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