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技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研究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研究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对于煤层工作的方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煤炭的开采量。

因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联合布置的研究进行阐述,较为具体的介绍一下联合布置法的定义和优势,从而为矿业公司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能够有所裨益。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联合布置;开采研究现实中,近距离煤层的开采工作总是会受到开采技术的限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煤炭开采量。

其次,巷道布置和支护设计等也是影响其开采量的重要因素。

所以相关的煤炭公司要积极采用联合布置等措施控制好这几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开采量。

1 联合布置的相关定义与意义1.1 联合布置的有关定义所谓的煤层开采区的联合布置工作,就是指当使用地下开采法采煤时,将开采水平沿走向划分为若干采区,作为矿井生产的基本单元。

并且在采区范围内开掘一系列巷道,建立完整的采掘、运输、通风、供电和排水等生产系统,以保证正常生产的布置措施。

其通常将几个煤层划为一组,在最下面的煤层或底板岩石中布置共用的上山和平巷,一般开三条上山,各煤层和底板巷道用石门和溜煤眼相联系,再建立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

1.2 联合布置的相关意义当煤层间距较小时,实施联合布置法可以从整体上布置采区巷道,几层煤共用一套上山眼和平巷。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小相关的开采投入资金。

而且这些共用巷道布置在煤组最下面的煤层中,可以用区段石门将上部煤层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统一的采区生产系统。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巷的数目和巷道工程量,充分发挥运输设备的能力,节省设备和管线器材,提高生产能力。

这也是联合布置法已在我国煤矿开采中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

2 采取联合布置法的实施步骤2.1 明确煤层的开采情况笔者认为,只有明确了煤层的开采情况后,才能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联合布置法的实施步骤,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挖金湾矿11号与12号煤层间距离为0.5-1,Zm,平均煤层厚度分别为1.68m,1.77m,煤层倾角2-4度,煤层自然发火期6-12个月。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摘要:通过对国内和国外上行开采现状和开采技术的分析对比,结合五矿己组煤层的具体地质条件,根据矿压三带、三区理论和实验室数据模拟实验对己15煤层采用上行开采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同时掌握我己组煤层“三带”分布规律、上行开采顶板控制技术、上行开采矿压显现规律、快速推进优化技术,确保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关键词:近距离;薄煤层;矿压显现;上行开采1、概述煤层群层间,厚煤层分层间,各层之间一般采用下行开采,在特定的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下,由于安全、技术、经济方面某种原因,煤层群采用上行开采会更为有利。

煤层群上行开采是一种特殊开采顺序。

煤层分层间上行开采时,下部煤层先采后,上部煤层的整体性不能遭受到严重破坏,最大程度上制约矿井的机械化水平和矿井的生产能力,同时随着矿井开采时间的延续,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矿井面临资源的枯竭,在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是增加矿井服务年眼的重要手段,因此对矿井以前遗留的己15近距离薄煤层上行开采进行探索与研究,以己15-23040采面为实验场地。

2、近距离薄煤层上行开采影响因素的可行性分析煤层群上行开采对上部煤岩层的采动影响程度与开采造成的上覆岩层的垮落、位移特征密切相关。

煤层间距、层间岩层特征、煤层倾角、采高、采煤、采空区处理、时间间隔等是影响煤层群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

2.1 煤层层间距影响因素煤层(群)上行开采的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足够的层间距是上行开采的基本条件。

上、下煤层的层间距(或h/m)越大,上覆岩层移动越平缓,倾斜、曲率等变形值越小,越有利于上行开采。

反之,层间距(或h/m)越小,上覆岩层变形愈剧烈,甚至出现台阶下沉。

采场上覆岩层的冒落性破坏及台阶错动是影响上行开采的最大障碍。

该采面己15煤层与己16-17煤层层间距为12.4m。

根据国内外上行开采的成功经验,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大于20m 的高度时,上煤层发生台阶错动的机率就小,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就可以进行上行开采。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是一种煤矿采煤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采煤效率,而且可以减少煤矿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

但同时也会带来矿压显现的问题,矿压显现会对矿井的生产和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过程中矿压显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的特点煤层岩石力学特性研究表明,煤层和围岩之间的相对变形是煤层矿压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而在传统的采煤方法中,通常会将上部煤层全部采完,此时下部煤层与围岩之间则存在一个较大的相对变形量,从而导致了煤层的收缩和沉降,这就是传统采煤方法中产生矿压显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是在传统采煤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煤矿开采方式。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上部煤层留下一部分,用来支撑下部煤层和围岩,从而减少上部煤层与围岩之间的相对变形。

采用该方法可以实现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的煤矿采煤过程。

二、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中的矿压显现问题尽管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方法具有很多优势,例如采煤效率高、煤矿矿井环境污染少等,但是这种采煤方法也存在着很多的矿压显现问题。

如:1、上部煤层与下部煤层之间的相对变形会导致煤柱的变形和沉降,从而影响下部煤层的采煤效率;2、在采煤过程中,上部煤层所承受的应力会逐渐增大,这会导致煤柱的破坏和失稳;3、采用该方法采煤时,上层煤柱的质量和尺寸会对下部煤层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的解决方法为了解决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问题,下面提供一些解决方法:1、加强煤柱的支撑:通过采用更加牢固和稳定的材料来加强煤柱的支撑,可以有效地降低煤柱的变形和沉降,从而保证采煤效率不受影响。

2、提高围岩的稳定性:采用一些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矿压显现的风险,如注浆技术、地压控制技术等。

3、合理设计煤柱的形状:在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煤柱的形状,以避免对下部煤层的变形和沉降产生过大的影响。

发耳煤业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研究

发耳煤业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研究

2018年第2期 N o. 2 2018煤炭科技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MAGAZINE35文章编号:1008-3731 (2018 )02-0035-03发耳煤业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研究武瑞龙\刘占卫2(1.兖矿贵州能化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贵州六盘水553017;2.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阳100083)摘要:针对发耳煤业近距离煤层群实施上行开采技术,在对该矿煤层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的方法,对3煤已采区域30301尧30302工作面上部1煤的安全开采工作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比值法、“三带”判别法和围岩平衡法3种方法进行上行开采可行1生判」别,确定符合上行开采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别;覆岩分析中图分类号:T D822 文献标志码:BStudy o n ascending mining of close coal s e a m in Faer Coal Industry C o.,L t d.W U Rui-long1,LIU Zh a n-wei2(1.Yankuang Guizhou Energy and Chemical Faer Coal Industry C o.,Ltd.,Liupanshui,Guizhou, 553017;2.Sinotech Minerals Exploration C o.,Ltd.,Chaoyang,Beijing, 100083)Abstract:The ascending mining technology is adopted on the close coal seam group in Faer Coal Industry C o., Lt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al seam condition of the coal mine,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field measuremen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afe mining work of I coal in the upper part of 芋coal mining area on the top of the 30301 and 30302 working face.Three kinds of upstream mining feasibility discrimin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judge the feasibility of ascending ining technology,including the ratio method,the"Three Zo n e"discriminant method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balance method,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ascending mining were determined.K e y w o r d s:ascending mining;feasibility discrimination;overburden rock analysisC L C n u m b e r:T D822D o c u m e n t identification code:B近距离煤层开采是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极为重 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在开采近距离煤层时,一般 有下行开采和上行开采两种方法,而我国煤矿在开 采近距离煤层群时,一般采用下行开采[1-2],但在某些 地质和经济技术条件下,下行开采达不到安全经济 的生产目的,这时候上行开采初期工程量小、出煤 快、提高矿井年生产能力的优点就体现出来h。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研究
具 体 的设 置 。
( 2 ) 仅设定了上行开采可行 l 生 的层间距的最小值 ,
对 于具 有 开 采解 放 层作 用 的上 行 开采 层 间 距 的最 大 值及 解 放 的范 围没有 涉及 。 1 . 2 “ 三带” 判 别 法
煤层群 如何进行上行开采 ,及其 开采 的影响范围必
H i = _ _ 1 0 0 M2 ±56

式 中, 日为上 、下部煤层层间距 , m; 为下部煤 层采高 , m 。 当上 、 下煤层之间为坚硬岩层 时, K = 8 ; 中硬岩层
时, K= 7 . 5 ; 软 弱岩 层 时 , K= 7 。先 采 下 部 一个 煤层 , 一 般可 以不 影 响在 上 煤层 内正 常准 备 和 采煤 。我 国煤 矿煤 层 群 上行 开 采 的实践 及 研究 证 明 : 当上 、 下 煤 层 之 间为 坚 硬岩 层 时 , ≥6 . 3 ;中硬 岩层 时 , =6 . 0 ;
近距 离煤层 群上 行开采是指先开采下部煤层 , 通过下部煤层 的开采 ,来释放上部煤层 的应力及瓦 斯, 达到上部煤层安全开采的 目的【 1 _ 。但是 , 对下部煤
层 进 行 开采 时 , 必 然 影 响到 上 部煤 层 , 所 以对 近距 离
( 1 ) 没有针对具体的煤层条件与开采条件 , 进行
式 中, 日 为 冒落带高度 , m; H 为裂隙带高度 , m ;
为下部煤层采 高 , I n 。
该方法的出发点是 : 保持上层煤体 的连续性 。在
判定 上 行 开采 的可行 性 上 ,提 出层 间距 要 大于 下 部 煤层 开 采 的 冒落 带 。依 据是 : 当上 位煤层 位 于下位 煤
须进 行 深入 的研 究嘲 。

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研究

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研究

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为了煤炭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煤炭行业探索了关于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的可行性。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的意义,并针对影响上行开采技术的几个因素做了探讨。

【关键词】上行开采;技术研究;煤炭;开采原理随着世界发达国家推行煤炭上行开采技术以来,近年来我国也在以前原始采煤方法占主要地位逐渐运用了上行开采新技术,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煤炭上行开采技术还有望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探讨,随着不断地实践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行开采技术还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煤炭上行开采技术的适用范围从煤炭行业角度来讲,所谓的煤炭上行开采技术指的是在煤炭地层内,对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有一定间距,并具有开采价值的煤层所运用的一种开采技术。

这种方法是按照先开采下部分煤层,再采上部分煤层的开采顺序。

按照顶板管理方法的不一,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厚煤层分层恒底式、厚煤层分层填充式和煤层之间垮落式的三种上行开采技术方式。

这种新型的开采方法,在特别的环境中具有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遇到煤层含水量比较大、顶板淋水的时候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煤炭进行下行开采时,会遇到有些矿井的煤层含水量大、顶板淋水的现象,如果在这样的不良环境中进行作业,会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采煤矿区上下山时用胶带运输机所输煤流下滑,运输时矿车粘底,矿车的容量受到有限控制。

这样的局面甚至造成有些煤矿被迫倒闭。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上行开采技术,对上覆煤岩进行松动,本来的煤岩分布结构被改变,通过裂缝渗透方式让溶洞水到下部份的煤层采空区,可以对上煤层含水起到疏干的效果。

2.在上煤层顶板坚硬、煤质坚硬不容易采出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在很多矿井采空区顶板岩石长久不冒落,导致悬顶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采空区面积超过顶板稳定的最大限度,岩层就会出现突发性冒落或整体折断。

这样强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工作面的正常生产,综采工作面会出现液压支架损坏以及活柱崩裂的现象。

崔家寨矿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研究

崔家寨矿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研究


1 . 6 0 . 6 2 . 6
1 . 8
1 . 5 0 . 5 2 . 4
后可 以开采 ; 当上部煤层 处于 弯 曲带 时 , 上部 煤层整 体
移动 的基本结构不 受破坏 , 可 以开采 。
卜 覆岩 层
细 砂 岩
砂 浈 粘 土岩
0 ^怛
1 6 4 . 3
5号煤开挖空 间周 围的岩体 向开挖 空间 内移动 , 顶
力及其 围岩 变形 。 岩层 物理 力学参 数 , 如表 1 所示 , 数值 模拟物理模 型 , 见图 1 。
表1 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岩层
细 砂 岩
构简单 , 稳定可采 , 其顶板较平缓 ,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 、 细 砂岩, 属坚硬顶板。6 号煤层厚度 3 . 5 ~ 4 m, 平均厚度 3 . 2
( 大同鹊 山高家窑煤业有 限责任公 司 , 山西 摘 大同 0 3 7 1 0 0 )
要: 根 据崔 家寨矿 实际的 开采 条件 , 运 用理论 分析 及数值模拟试验 , 研 究崔 家寨矿采 用近 距 离煤层上行 开采技 术
的 可行 性 。
关键词 : 近 距 离煤 层 ; 上行 开采; 三 带 中 图分 类 号 : T D 8 2 3 . 8 1 文献标识码 : A
第3 3 卷 第4 期 2 01 3 年4 月
山西煤 炭 SHAN XI MEl T AN
VOI . 3 3 NO. 4 Apr 2013
分布 、 裂隙分 布 、 位移矢量 、 垂直应 力 、 水平 应力 曲线见 图2 。图 中位移矢量 图 中的箭头代表 位移 的方 向, 箭 头
密度 d
/( N・ m。)
摩擦角 l 厂 粘结力 C 抗拉强度 t

近距离三软煤层(17#煤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近距离三软煤层(17#煤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一、公司简介火烧铺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州市火铺镇境内,始建于1966年,1971年正式投产,为平硐、斜井联合开拓,煤矿井田面积26.47km²,已探明煤炭储量50781.36万吨,可动用煤炭储量7330.04万吨,现年生产能力达到285万吨,是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主产煤矿之一。

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质复杂、断层多等问题给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极大挑战。

对此,火烧铺煤矿坚持创新发展,坚定不移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引进智能设备、优化系统,加快推进生产模式由原来的“傻、大、黑”向“高、新、尖”转变。

2022年,煤矿成功引进应用了大功率采煤机、重型掘进机、大功率钻机、单轨吊、巷修机、清仓机、永磁电动滚筒、泥煤深度分选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2022年全年生产原煤230.96万吨,同比增长10%,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背景一直以来,三软煤层(软的顶板岩层、软的主采煤层和软的煤层底板岩层)开采都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

目前,火烧铺矿主采的17#煤层就是典型的三软煤层,具有煤层松软破碎,结构复杂,夹矸及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倾角大的特点,且还属于突出煤层。

17#煤层储量丰富,现有地质储量为4644万吨,占全矿井现有地质储量(41732.75万吨)的11.1%。

同时,17#煤层的煤质好,采出的原煤内在灰份15%~19%,挥发份为28%,含硫量低(0.28%),高位发热量为20.3MJ/kg,低位发热量为25.2MJ/kg,只需将灰份降低,就能达到用户要求。

然而,正是由于三软煤层特性,使得火烧铺矿17#煤层开采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火烧铺矿17#煤层13174工作面采用的是ZY3800/15/33型支架,回采过程中容易出现支架压架、咬架、支架移架困难等情况,导致工作面月平均推进度仅40m左右,不仅严重降低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郭屯煤矿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郭屯煤矿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第24卷第7期 2015年7月中 国 矿 业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24,No.7Jul. 2015 采选技术 郭屯煤矿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秦忠诚,刘明清,周尚涛,于 鑫(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90) 摘 要:为了研究郭屯煤矿首采区3下煤层已采区域上部3上煤层在不同层间距下的上行开采问题,基于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现状,通过理论公式得出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进而模拟并分析了不同层间距下3下煤层开采后3上煤层的变形和破坏特征。

结果表明:层间距大于15m时,下部采动对3上煤层影响较小;层间距为10~15m时,3上煤层大部分受破坏,只有局部可采;层间距小于10m时,3上煤层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并发生台阶错动,无法进行上行开采。

通过“两带”高度观测,得出垮采比和裂采比分别为5.65和16.52,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相近,进一步验证了3上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

关键词:上行开采;层间距;两带 中图分类号:T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5)07-0066-06Research into ascending mining feasibility of guotun mine close distance coal seamQIN Zhong-cheng,LIU Ming-qing,ZHOU Shang-tao,YU Xin(Key Laboratory of M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Shandong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upward mining problem under different layer distance on the No.3upper coal seam above the area that had been mined of the No.3lower coal seam of Guotun coal mine firstmining area,based on the coal seam conditions and mining situation,obtained the height of caving zone andfractured zone through empirical formula,then simulated and analysed No.3upper coal seam deformation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fter mining No.3lower coal seam.the results show that,when distance is morethan 15m,the lower mining has little effect on No.3upper coal seam;when distance is about 10~15m,No.3upper coal seam is damaged seriously,only partially recoverable;when distance under 10m,the integrityand continuity of No.3upper coal seam has been seriously undermine,and the occurrence of greater valuelevel dislocation,and can not be upward mining.Through“two zones”field measurement,obtained thecollapse production and crack-production ratio,is respectively 5.65and 16.52that similar with the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further demonstrate the upward mining feasibility of 3up coal seam. Key words:upward mining;layer distance;two zones收稿日期:2014-08-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体变形破坏特征与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基础研究”资助(编号:51304126)作者简介:秦忠诚(1965-),男,山东潍坊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3-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13-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王传华,吴绍民,王兴水(新矿集团秦华煤矿,新疆库尔勒841011)[摘㊀要]㊀秦华煤矿10-1煤层顶板裂隙发育㊁抗压强度不大㊁易于破碎,且与上覆9-3煤层最小层间距17.6m ,通过采用比值判别法㊁ 三带 判别法㊁数理统计分析法及UDEC 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结合我国上行开采的成功经验,分析了10-1煤层采空区边界的应力分布㊁覆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总结了8-3,9-3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确定了上行开采的合理时空关系㊂[关键词]㊀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顶板裂隙发育[中图分类号]TD822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006-6225(2017)02-0027-04Feasibility Study of Ascending Mining of Coal Seam withClose Range Roof Fractures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16-11-15[DOI]10.13532/j.cnki.cn11-3677/td.2017.02.007[作者简介]王传华(1971-),男,山东新泰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炭开采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㊂[引用格式]王传华,吴绍民,王兴水.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J ].煤矿开采,2017,22(2):27-30,99.㊀㊀秦华煤矿可采煤层5层,分别是8-3,9-3,10-1,10-2和10-5煤层,其中9-3与10-1煤层最小层间距17.6m㊂矿井开采过程中先行揭露了10-1煤层,受矿井采掘工程进度安排的影响,首先在10-1煤层大部和9-3煤层局部进行了采掘工作,随着矿井生产接续进入正常,后续将会在10-1煤层已采动区域布置9-3,8-3煤层采掘工程㊂为保证安全生产,结合我国长期以来对上行开采技术的研究成果[1-4],对秦华煤矿8-3,9-3煤层上行开采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为上行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㊂1㊀矿井地质构造矿井所处地质条件为小型山间盆地陆相沉积,聚煤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中㊁晚期和中侏罗世早期,受华力西运动㊁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使地层发生褶皱断裂,造成了矿井煤层顶板层理㊁节理和裂隙发育,煤层顶板抗压强度不大,易于破碎的现状㊂矿井可采煤层5层,分别是8-3,9-3,10-1,10-2和10-3煤层,其中8-3与9-3煤层平均层间距35.0m,9-3与10-1煤层平均层间距21.0m㊂秦华煤矿可采煤层情况如表1所示㊂表1㊀秦华煤矿可采煤层情况一览煤组煤层纯煤厚/m 夹矸/层夹矸厚/m 稳定性间距/m 顶板岩性底板岩性88-30.99~1.821.480~20.07~0.500.24稳定99-30.27~2.081.730~10.07~0.300.18稳定1010-11.46~2.021.760~30.06~0.350.16稳定10-20.93~1.581.480~10.09稳定10-50.95~3.471.810~30.10~0.670.31稳定53.26~22.9635.0029.72~17.6021.0018.97~1.303.0020.62~4.5210.00粉砂岩粉砂岩粉砂岩泥岩粉砂岩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泥岩2㊀10-1煤层采动影响计算模拟分析通过对抗剪㊁抗拉㊁抗压㊁饱和抗压及坚固性系数㊁膨胀率等矿井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得到结论,煤层顶底板抗压强度不大,易于破碎,煤层底板遇水膨胀,易发生底鼓㊂2.1㊀数值工程地质模型建立对于10104西工作面正常推采过程进行简化分析,计算模型的设计几何尺寸为:350m (长)ˑ150m (高)㊂模型边界条件界定:左㊁右及上下边界即x ,y 方向的速度和位移矢量设计为零;界定上边界为自由边界,上覆岩层以外在荷载的形式施加于上部边界㊂模型如图1所示㊂2.2㊀10-1煤层开采对8-3,9-3煤层顶底影响72第22卷第2期(总第135期)2017年4月煤㊀矿㊀开㊀采COAL MINING TECHNOLOGYVol.22No.2(Series No.135)April㊀2017图1㊀数值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当工作面推进140m 时,裂隙离层带发育至9-3煤层顶板20m 处(距整个模型下部边界50m 处),裂缝带达到最大高度,距10-1煤层顶板约41.0m,如图2所示㊂图2㊀裂缝带导通高度示意分析10-1煤层开采后,8-3,9-3煤层顶底板的塑性区分布等,明确其对8-3,9-3煤层开采时的影响㊂10-1煤层开采后,覆岩破坏区分布如图3所示㊂分析可知,10-1煤层开采后,8-3,9-3煤层在靠近10-1煤层煤壁附近出现大量的拉伸破坏区,降低了煤体的整体性及承载能力㊂下位煤层开采后,上位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结构完整且不发生台阶错动是上行开采的前提[5],因此8-3,9-3煤层工作面的开切眼及停采线位置应避免与10-1煤层工作面相应位置重叠布置,布置位置需要向采空区方向错动㊂10-1煤层开采垮落带高度约为8m,最大导水图3㊀10-1与8-3,9-3层间岩层覆岩破坏情况裂缝带约为41m,导水裂缝带高度波及到9-3煤层顶板以上约20m,导通至9-3煤层基本顶㊂因此,9-3煤层回采期间要加强工作面的顶板控制,避免采场出现直接顶的漏冒,并注意对顶板运动进行监测㊁分析和预报㊂2.3㊀10-1煤层采动应力分布与上行开采作用效应上行开采程序条件下,下位10-1煤层开采的采动应力分布及其对10-1煤层的采动作用效应,如图4所示㊂图4㊀10-1煤层采动影响分布由图4(a)看出,10-1煤层开采后,由于上覆岩层呈现拱形运动,因此在拱形覆岩运动区内形成了拱形的应力降低区,在10-1煤层遗留煤壁向上部岩层发展形成了应力升高区,应力升高范围在8-3,9-3煤层分布范围如图4(b)所示,最大垂直应力为15.14MPa,约为原岩应力的3.05倍,8-3,9-3煤层回采巷道应避免布置在这些应力集中区域㊂9-3煤层受10-1煤层采动影响,其直接顶与基本顶之间出现离层,8-3,9-3煤层则在10-1采空区对应区域产生卸载,在10-1煤层开采引起覆岩运动稳定之后,在应力卸载区域布置8-3,9-3煤层回采巷道对开采及巷道维护均较为有利㊂82总第135期煤㊀矿㊀开㊀采2017年第2期数值分析表明10-1煤层开采引起8-3,9-3煤层在10-1煤层煤壁处的支承压力集中㊂为实现上行安全开采,应将8-3,9-3煤层的区段巷道布置在远离10-1煤层煤壁的采空区内㊂3㊀8-3,9-3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根据秦华煤矿10-1煤层上覆的8-3,9-3煤层的地质条件及煤炭资源赋存的空间关系,着重分析了10-1煤层开采后对上部8-3,9-3煤层的结构性影响㊂3.1㊀比值判别法综合物理模拟㊁井下探测研究所揭示出的覆岩裂隙发育结构平衡分带规律,按公式h(层间距)/M(煤层采高)=k(开采区间划分)划分上行开采的可行性区间,对上行开采的可行程度及效果做出预测,确定是否可以进行上行开采活动,上行开采可行性区间划分见表2㊂10-1煤层按实际采高2.0m作为采厚,最小表2㊀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区间划分[6]区间划分不可上行开采区间基本层间距准上行开采区间正常上行开采区间围岩平衡上位煤层底板不能形成准平衡结构的承载层(<5.53)煤层底板为准平衡带的承载层,煤层为负载层(5.53)准平衡带负载层或平衡带内(5.53~9.26)平衡带以上(>9.26)覆岩破坏上位煤层顶板进入强断裂亚带(<5.1)煤层顶板处于中断裂亚带底部(5.1)中断裂亚带内(5.1~9.7)弱断裂亚带及其上部(>9.7)综合<5.55.55.5~9.5>9.5层间距17.60m计算,则:K=H M11=17.602.0=8.8故按照比值分析法的评判标准,9-3煤层与10-1煤层的区间处于围岩准平衡带负载层或平衡带内及中断裂亚带内,属于准上行开采区间,施工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进行上行开采㊂10-1与8-3煤层之间的层间距40.56~ 82.98m,平均层间距56m㊂按实际采高2.0m作为采厚,最小层间距40.56m计算,则:K=H M11=40.562.0=20.28故按照比值分析法的评判标准,8-3煤层位于10-1煤层覆岩平衡带以上,可正常进行上行开采㊂3.2㊀ 三带 判别法钻孔和井巷揭露资料表明,10-1与8-3,9-3煤层间岩性一般为粉砂岩㊁细砂岩和中砂岩,属松软-中硬岩层㊂根据‘建筑物㊁水体㊁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层开采条件属于缓倾斜煤层长壁垮落法开采,按照公式[7-8]计算10-1煤层全部垮落法开采后的垮落带㊁导水裂缝带高度见表3㊂表3㊀10-1煤层开采后的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计算煤层号距上一煤层最小层间距/m最大采厚/m最大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m垮落带中硬软弱裂缝带中硬软弱10-117.602.09.246.035.031.0由表3分析可知,10-1煤层开采后裂缝带高度31m,大于10-1与9-3煤层最大层间距29.72m,导致9-3煤层的内部结构发生中等程度破坏,对8-3煤层基本没有影响,10-1煤层开采后,制定一定的技术及安全措施可以对9-3煤层进行开采㊂3.3㊀数理统计分析法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根据我国煤矿上行开采的部分实例,分析回归出求算下部一个煤层采动影响的上行开采的必须层间距H的经验公式:H>1.14M2+4.14+M S[9]式中,M为下煤层采高,m;M S为上煤层厚度, m㊂矿井10-1煤层实际采高2.0m,9-3煤层厚度2.0m,两煤层最小层间距为17.60m,按照上述经验公式计算:H=1.14ˑ2.02+4.14+2.0=10.7 (m),结果小于煤层最小层间距17.60m㊂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10-1煤层和9-3煤层层间距满足上行开采判别准则㊂4㊀8-3,9-3煤层回采工作面合理布置研究4.1㊀采动影响的空间关系图5反映了反程序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盆地的特点[10]㊂由图5可知,下部边界影响区斜长l x为:l x=H cotα+β0()+cotψ1[]上部边界影响区斜长l s为:l s=H cotγ0-α()+cotψ2[]走向边界影响区斜长l z=lψ3+lδ0,即:l z=H cotψ3+cotδ0()式中,H为上下煤层间距,m;α为煤层倾角,3~ 21ʎ,取平均12ʎ;β0,γ0,δ0分别为下部边界角㊁92王传华等: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2017年第2期图5㊀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盆地上部边界角㊁走向边界角;ψ1,ψ2,ψ3分别为下部充分采动角㊁上部充分采动角㊁走向充分采动角㊂根据矿井8-3,9-3,10-1煤层所处区间的岩性,取γ0=60ʎ,β0=δ0-0.7α,δ0=60ʎ,ψ1=ψ3-0.5α,ψ2=ψ3+0.5α,ψ3=60ʎ,则10-1煤层的开采边界影响区计算结果见表4㊂表4㊀10-1煤层开采的边界影响范围煤层号距10-1煤层的平均间距/m l x/m l s/m l z/m 9-321.025.728.324.2 8-356.068.575.464.7㊀备注:层间距按平均层间距计算由表4可以看出,由于10-1与9-3煤层层间距较小,10-1煤层开采后其边界影响对于9-3煤层开采仍然较强,由于上部边界影响区范围内的煤层及其围岩在覆岩移动盆地形成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破坏,因此,8-3,9-3煤层内布置的区段巷道应尽量布置在上部煤层边界影响区范围之外,降低巷道维护的难度㊂4.2㊀8-3,9-3煤层与10-1煤层开采的时间关系上行开采时,上下煤层回采应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否则,即使有足够的层间距,在回采上部煤层时,仍然会出现压力大等困难情况㊂根据岩移理论,下位煤层开采后,上位煤层的稳定时间取决于层间距㊁层间岩性以及顶板管理方法㊂对于全部垮落法开采,需根据10-1煤层距9-3,8-3煤层的距离,按经验公式1估算10-1煤层的移动延续时间T㊂经验公式1:T=2.5H 式中,T为移动延续时间,d;H为最大层间距, m㊂由此可知,10-1煤层开采后的9-3煤层移动延续时间分别为:T10-9=2.5ˑ29.72=75(d)10-1煤层开采后的8-3煤层移动延续时间分别为:T10-8=2.5ˑ82.98=207(d)按照经验公式2,上下煤层的开采时间间隔为:经验公式2:T=0.08k+3(月)式中,k为采动影响倍数㊂由此可见,时间间隔应至少在4个月以上㊂为安全起见,两者取其大,10-1煤层开采后9-3开采时间间隔应不小于4个月,8-3煤层开采间隔时间应不小于7个月㊂6㊀结㊀论(1)9-3煤层位于下部10-1煤层开采的围岩准平衡带负载层及中断裂亚带内,为准上行开采区间,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进行上行开采㊂8-3煤层位于10-1煤层覆岩平衡带以上,可正常进行上行开采㊂(2)9-3煤层应至少在10-1煤层开采4个月后㊁8-3煤层应至少在10-1煤层开采7个月后待覆岩运动稳定后再进行准备工作㊂(3)8-3,9-3煤层顶底板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从避免巷道受到集中应力影响角度分析,8-3,9-3煤层区段巷道应向10-1煤层采空区方向错动,避开10-1煤层实体煤区域和区段煤柱区域,将其布置在10-1煤层采空区上方㊂[参考文献][1]张京超,续文峰.复杂地质条件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技术研究与实践[J].煤矿开采,2014,19(5):33-35.[2]刘天泉.用垮落法上行开采的可能性[J].煤炭学报,1981, 1(2):18-28.[3]安丰存,高㊀琳,孙海民.浅埋厚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判断方法[J].煤炭技术,2015,34(12):107-109. [4]李光辉,张国辉.受水害威胁煤层上行开采技术研究[J].中州煤炭,2013(8):14-20.[5]宗彩建,尹增德,刘进晓,等.济二3上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6,35(10):59-60. [6]蒋金泉,孙春江,尹增德,等.深井高应力难采煤层上行卸压开采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学报,2004,29(1):1-6.(下转99页)03总第135期煤㊀矿㊀开㊀采2017年第2期出从零开始逐步增加的趋势,当工作面推进9d 时3个测点浓度最大,此时1号测点距离工作面约90m,2号测点距离工作面约110m,3号测点距离工作面约130m,3个测点的CO 值均达到70ˑ10-6以上,意味着自燃带里面的遗煤出现了低温氧化的现象,煤的温度开始增加,这时该区域的浮煤或许已经临近自燃的温度㊂5 结束语(1)针对浅埋煤层群开采隐蔽火源位置难以识别的特点,采用新研发的煤矿火灾多参数监测系统可大范围㊁高效率㊁24h 实时监测高温火源点位置,为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提供先进的监测手段㊂(2)为避免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应该防止煤层间及地表漏风,以免引起大面积高温区域,一旦有CO 等指标气体异常情况,应该采用煤矿火灾多参数监测系统,利用分布式光纤测温及井下就地束管监测原理,锁定高温火源点,实现高温火源点的有效治理㊂[参考文献][1]张辛亥,李㊀昊,等.补连塔煤矿上覆采空区大面积火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14,46(2):52-54.[2]张辛亥,席㊀光,陈晓坤,等.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危险域划分及自燃预测[J].煤炭学报,2005,30(6):733-736.[3]韩春晓.高瓦斯煤层群煤柱综采工作面立体抽采技术研究与实践[J].煤矿开采,2015,20(4):118-119,129.[4]马㊀曙,杨明涛,李晓华,等.高瓦斯自燃煤层采空区瓦斯抽采及防灭火技术实践[J].煤矿开采,2012,17(1):83-85.[5]王长元,王正辉,岳超平.易燃高瓦斯综放面煤层自燃综合防治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34(5):56-58.[6]邵㊀昊,蒋曙光,王兰云,等.尾巷对采空区煤自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28(1):45-50.[7]周瑜苍,郭㊀璋,李朝辉.特厚易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自燃三带划分及防灭火技术[J].煤矿开采,2016,21(1):105-107.[8]徐圣集.冯家塔矿易自燃煤层采空区火区火源探测研究[J].煤矿开采,2016,17(3):93-95.[责任编辑:李㊀青]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30页)[7]马立强,汪理全,张东升,等.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4):1-5.[8]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应用研究[D].泰安:山东科技大学,2007.[9]冯国瑞,任亚峰,王鲜霞,等.白家庄煤矿垮落法残采区上行开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36(4):544-550.[10]汪理全.上行开采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周景林]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50页)形情况,与原支护时相比,砂岩与砂质泥岩混合段和砂质泥岩段围岩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分别降低了86.4%和90.1%,78.5%和89.9%,从而定量地说明新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㊂(2)根据-800m 水平南翼轨道上山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围岩性质㊁围岩地应力㊁采动影响和施工设计,针对各种影响因素,可采用 对症下药 的方式,对深部软岩巷道进行维护与治理㊂(3)鹤煤三矿-800m 水平南翼轨道上山属于深部软岩巷道,巷道断面大且穿越不同岩性岩层,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因此整体上表现出与一般软岩巷道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地质条件下巷道维护与治理提供参考㊂[参考文献][1]余荣春.深部软岩回采巷道支护方案分析[J].煤炭技术,2015,34(7):88-89.[2]王云平,赵德深,郭东亮.采动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对深埋软岩巷道稳定性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6,47(2):200-203.[3]李㊀宁,刘乃飞,张承客,等.复杂地质中城门洞型隧洞围岩稳定性快速分析与设计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7):1435-1443.[4]齐㊀干,李占金,唐强达,等.深部大断面软岩巷道变形力学机制及耦合支护设计[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26(4):455-459.[5]李为腾,王㊀琦,李术才,等.深部顶板夹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控制[J].煤炭学报,2014,39(1):47-56.[6]王㊀超,伍永平,赵自豪,等.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监测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0,38(11):45-47.[7]杨利平,张凤杰.深部软岩巷道支护围岩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14,32(6):19-22.[8]陈晓祥,勾攀峰,范增哲,等.深井高应力高突区域回采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30(3):363-368.[9]李国良,朱永全.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2008(3):54-59.[10]谢广祥,常聚才,张永将.谢一矿深部软岩巷道位移破坏特征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9,37(12):5-8.[11]孟庆江,刘喜忠,李国锋.兴安矿深部软岩巷道底鼓控制对策[J].煤矿开采,2008,13(4):63-65.[责任编辑:于健浩]99邢㊀震: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上覆煤层自燃危险区域探测技术2017年第2期。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设计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设计研究

层煤 的影响以及下层煤开采技术研究不多。本文除 论述 了判 别上 行 开 采 可行 性 的方 法 外 , 析 了下 层 分 煤 开采对 上层 煤 的影 响 、 下层 煤开 采及 巷道 布 置 , 以
及下 层煤 开采 的技术 措施 。
1 上行开采 可行 性判定方法
根据 对上 行 开采 机 理 研 究 和生 产 实 践 , 于 上 关
中图分类号 :D 2 . 1 T 8 3 8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号 :0 5 29 (0 1 0 . 0 1 0 10 — 7 8 2 1 )8 0 6 — 3
对 于 近距 离煤 层 群 开 采 的 矿井 , 据 煤层 的赋 依 存条 件 、 间岩 性 和岩 石 力 学 指 标 合 理 确定 煤 层 之 层 间的开 采顺 序 , 无论 是 新 建 矿 井 还 是 生 产 矿井 都 是
要: 在近距离煤 层群上行开采实践 中 , 对下 层煤开 采的可行 性研 究较 多 , 下层煤 开采对 开采上 层煤 对
的影响以及下层煤开采技术研究 不多 。文章除 论述 了判别上行 开采 可行性 的方法 外 , 分析 了下层煤 开采
对上层煤 的影 响、 下层煤开采及巷道 布置 , 以及下层煤开采 的技术措施 , 可供在进行上行开采设计 时参考 。 关键词 : 近距离煤层群 ; 上行开采 ;判别方法 ; 技术措施
12 “ . 三带” 别 法 判
“ 带 ” 别 法 是 基 于 采 煤 工 作 面 开 采 形 成 的 三 判 “ 三带 ” 论 中 的 “ 三 带 ” 提 出 的 , 判 别 法 认 理 竖 而 本 为 , 、 煤层 的层 间距 大 于下层 煤 开采后 冒落 带高 上 下 度, 即上层 煤 只要 处 于 下层 煤 采 煤 工 作 面 开采 后 形 成 的裂 隙带 内或者 弯 曲下沉 带 内 , 即可下行 开采 , 显 然上 、 下煤 层 的 间距 越 大越 有利 于上 行开采 。 1 )开采 单一 煤层 时 冒落带 高度 :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研究[摘要]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12煤与12上煤存在近距离煤层开采情况,本文研究的上、下煤层两个工作面层间距范围为6~20m,由于上分层工作面跳采后留下部分煤柱,这些煤柱为下分层开采的工作面矿压显现带来了一定影响。

本文利用现场观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出上层煤柱期间的矿压显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下分层开采矿压控制的有益结论。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出煤柱矿压显现0引言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12煤与12上煤存在近距离煤层开采,本文研究的12上308-2工作面和12310工作面层间距为6~20m。

上部12上308综采工作面跳采后留下煤柱,煤柱位置沿工作面推进长度300m,沿工作面倾向长度自12310工作面运输顺槽44m处至12310回顺,位置如图1所示。

出煤柱之后工作面进入12上308工作面采空区,采空区沿工作面推进长度为692m。

12310工作面倾向长度为310m,工作面布置182台支架,煤层平均厚度在4.6~4.7m之间,上层煤柱煤层平均厚度3.5m。

1出上层煤柱对下层开采的矿压影响在12310工作面取3条测线进行矿压观测,记录工作面液压支架的末采工作阻力。

1.1出煤柱前矿压显现规律12310工作面60#、80#、120#支架来压情况如图2所示,来压期间支架动载系数如表1所示。

由图中可以看出,工作面来压明显,并且来压规律,平均来压步距16.5m,其中4.3m为来压过程。

来压期间支架平均动载系数为1.43,表中Pz为来压时支架的平均工作阻力,Pf为非来压时支架的平均工作阻力。

1.2出煤柱期间矿压显现1.2.1出煤柱期间来压规律如图1、2、3所示,距离出煤柱30m,工作面周期来压规律,来压步距16.5m,距离出煤柱30m以后,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明显减小,最后3次周期来压布局分别为12m、10m、7m。

周期来压位置分别为距出煤柱18m、8m、1m,来压位置如图3所示。

1.2.2出煤柱期间宏观矿压显现进入距离出煤柱30m范围,工作面煤壁出现严重片帮,片帮贯穿整个工作面,直至工作面出煤柱后,片帮现象消失。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煤 层 群 问能 否采 用 上行 顺 序 开采 的常规 判 别 方 法 主要有 : 比值判别法 、 “ 三带 ” 判别法 、 围岩平衡法 及 数 理统 计 的方 法 。
1 . 1 比值 判 别法
该方法使用煤层 的开采高度与层间距的比值来 判 断上行 开 采 的可行 性 。该 方 法 与 “ 三带” 判 定方 法 具有相似之处 ,只是在对开采煤层的 冒落带与裂断
Li u Ch en g wu
( S h a n x i c o a l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g r o u p S u n J i a c h a L o n g h u a mi n i n g i n d u s t r y l i mi t e d c o mp a n y)
Ab s t r a c t : Ac c o r d i ng t o t h e s t a t us o f l o w e ic f i e n c y , ma n a g e me n t c o n f us i o n a nd ma n y r i s k ̄ c t o m du r i ng t he wi t h dr a wa l pr o c e s s o f f ul l y me c h —
井 T 作 面 的正 常接 续 , 为 矿井 生 产赢 得 了宝贵 时 间 。
最小值 ,对于具有开采解放层作用的上行开采层间 距 的最 大值 及解 放 的范 围没 有 涉及 。 1 . 2 “ 三带 ” 判 别 法 该方法的出发点是 : 保持上层煤体的连续性 。 所 以在判 定上 行 开采 的可行 性 上 ,提 出层 问距要 大 于 下 部煤 层 开采 的 冒落带 。 该 判 定方 法 的前 提是 : 冒落 带 内的岩 层具 有较 大 的破 碎 性 ,不 可 能保 持 岩层 的 连 续性 , 不 能 保证 在进 一 步 的开 采 中保 持 煤壁 、 顶 板 的完整 性 , 不 能保 证 采煤 T作 面 的持 续推 进 。

四台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范本

四台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范本

四台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范本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范本的研究1.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成为煤炭开采领域的热点研究。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矿井的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轻了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的原理、设备和操作要点,以及对其进行的研究和应用。

2.技术原理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是指在煤层剥离矿井上部发生严重塌陷时,利用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的高应力状态下产生的煤自燃及煤瓦斯抽出的可燃性等特点,通过利用悬挂墙或岩体的支撑作用,在采煤顶板上方恢复了有效支承,从而实现对已废弃的煤层的开采,最大程度地提高底板上煤资源的综采率。

3.设备与工艺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需要运用特殊的设备和工艺来实现。

首先,需要使用牵张式采掘设备,如采煤机、支架等。

这些设备具有良好的切割和支撑性能,能够适应煤层变形、塌陷和强烈应力等复杂地质环境。

其次,还需要使用适配的支护技术,如喷射钢梁、锚索支护等,以增强对煤层的支撑力度。

在工艺上,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需要采用交替采掘和回填的方法,以保持矿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操作要点在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的应用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操作要点。

首先,需要严格控制采掘的速度和规模,以避免因过度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

其次,需要合理安排回填物料和回填方式,以提高矿井的稳定性和防止采空区的进一步扩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煤炭自燃和煤瓦斯抽采的监测,以确保矿井的安全运营。

5.研究与应用目前,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一些煤矿中得到了应用。

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煤层的力学特性、围岩的破裂特性和采掘工艺的优化等方面。

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矿井的设备更新和工艺改进,以提高采煤效率和矿井的安全性。

6.结论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煤炭开采方法,可以提高矿井的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

四、应用
四、应用
某矿场在极近距离煤层开采中成功应用了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首先,矿场在采前干预方面,通过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探测和分析,采 用了合适的开采方案和工艺。其次,在采中控制环节,矿场采用了先进的监测技 术对工作面及周边巷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最后,在采后处理方 面,矿场对采空区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支护和充填,有效防止了围岩的过度变形和 破坏。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和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调研:搜集与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研究方法
2、实地调研:对中兴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的现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巷道布 置及支护技术的实际情况。
三、研究方法
3、实验设计:根据中兴矿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巷道布置及 支护技术进行模拟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巷道布置:针对中兴矿极近距离煤层的特征,选择合理的巷道位置是关键。 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将巷道布置在煤层间岩石较为稳定的区域可以有效减小煤层 间的相互影响,提高煤炭资源开采效率。
四、结果与讨论
2、支护技术:考虑到极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上煤层和下煤层的开采会对 巷道产生严重的破坏,因此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支护技术。本次演示根据中兴矿 的实际情况,采用联合支护技术,即在锚杆支护的基础上,增加钢筋混凝土支护 和让压支护等措施,以确保巷道的稳定性。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近距离煤层蹬空开采围岩应力及裂隙演化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外学者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观测等方法,对近距离煤层蹬空开采 引起的围岩应力、位移和裂隙演化进行了研究。例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基于采煤 机功率和顶板跨度的近距离煤层蹬空开采工艺优化方法1]。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3 )围岩平 衡 法
下部煤层的开采破坏了上覆岩 ( 层 的原始应 煤)
力平 衡状态 , 然 引起 上 覆 岩 ( ) 的横 向 和纵 向 必 煤 层
根据上行开采的生产实践研究 表明, 比值 K 当 >7 5 , . 时 一般先行开采下部煤层 可 以不影响在 上 部煤层中进行正常的准备与回采。而计算的结果> 75从这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来看 , ., 进行上行开采 是 可行的。同时, 由于 21 1 2 】3 12 、 12 工作 面为高档普 采面, 高均<2 5 因此 , 11 面上行开采具 采 . m, 29 采 有一定的保险系数。
2 1 1 2 1 3采空 区上 方 12 、12
高度分别计算如下 ①冒落带高度 H , H M—W) [K—1c ] , 一( /( )o 式 中 M一下部煤层 的采高 , ; r n w一冒落过程中顶板下沉值 ,.0m; 0 1 K一冒落岩碎 胀系数 , 一般 为 1 1 ~ 1 4 . 0 .0
彭 江
( 盘江煤电有限责任公 司土城煤矿 贵 州 盘 县 532 ) 559
[ 摘要] 通过理论分析 、 矿压观测等方法, 究上行开采的机理 , 研 掌握采动压力的变化规律 , 合理确
定上 下煤层 采动 影响 的 时空 关 系, 采取相 应措 施 , 开采采 空 区上部 煤层 。 ,
[ 关健词] 上行开采 技 术研究应用 [ 中图分类号] D 2. 2 [ T 8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6 0 9 (0 60 一O 2—0 10 - 88 20 )2 00 3
根 据实 际情 况代 人运 算得 :
定合理的层间距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 () 1 比值 ( 判别法 K)
K— H/ M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

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距离煤层开采矿压显现的理论模型、数值模拟 和现场实测方面,对于上层煤柱对下层煤层开采矿压显现的影响也取得
了一些研究成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量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精度和可靠 性不断提高,为深入研究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提供了更 好的手段和方法。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 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上层煤柱对下层煤层开采矿压显 现的影响机制,为优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高煤 矿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 方法,对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进行深 入研究。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对近距离煤层开采矿压显 现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推导;数值模拟主要包括利 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 现进行模拟和分析;现场实测主要包括对近距离煤层 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进行现场实测和分析。
在近距离煤层开采中,上层煤层的残留煤柱会对下层煤层的开采产生影响,导致 矿压显现异常,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诸多问题。
因此,研究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矿压显现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提高煤炭开 采效率和安全性,以及优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学者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矿压显现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 的成果。
实验中未能完全模拟真实的地质环境和开采条件,与实际开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研究中主要关注了近距离煤层出上层煤柱开采的矿压显现 ,未涉及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如瓦斯、水等问题的研究。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增加实验样 本和实验条件,全面考虑各种 影响因素。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科 学 理 论
科 学 财 富
近距离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王 学 伟 ,王 延 阁
摘 ( 平顶 山天安煤业股份 有限公司五矿 河南 平顶 山 4 6 7 0 9 9 ) 要: 通 过 对 国 内和 国 外 上 行 开 采 现 状 和 开 采 技 术 的分 析 对 比 , 结 合 五 矿 已组 煤 层 的具 体 地 质 条 件 , 根据矿压三带 、 三 区 理 论 和 实 验 室 数 据 模 拟 实
2 . 6采 动 时 间 间 隔
煤层开采之后 , 覆岩的 冒落、 移动至稳定, 有一个时间过程 。 国内外上行 开采实践表 明: 当覆岩为坚硬岩层时, 一般历时2 " - - 4个月, 裂隙带发展到最 高后达到 稳定; 顶 板为中硬岩层时, 一般历时1 ~ 3个月, 裂隙带发育到最高 后稳定; 当顶 板 为 软 岩 时 , 一般 1  ̄ 2个 月裂 隙 带 发 展至 最 高 而 后稳 定 。己, 煤 和 己 煤的开采时间间隔约在8年 以上, 有足够的时间让覆岩稳定, 因而从 时间上考虑4 — 2 年上行开采 是可行的 总之 , 上行开采 时, 上、 下煤层应 间隔 足够的时间, 否则 , 即使有足够 的层间距。 3 、 近距离薄煤层上行开采根据“ 三 区、 三带 ” 的 判别 根据矿压三带、 三区理论, 对走 向 长壁 跨 落法 采 煤 工 作 面 , 当采 深 为 采 高的2 5 倍或2 5 倍 以上时,沿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覆岩层分别经历煤壁支撑影 响区、 离层 区和重新压实 区, 由下 向上岩层移动分为跨落带 、 裂隙带和弯 曲 下沉带 , 三带判别法认为 , 上、 下煤层 的层间距大于下煤层开采 的冒落高度 , 即可 进 行 上 行 开采 。 3 . 1上行 开采 比值判别法 上行开采是否成功 ,主要取决于两层煤之间层 间距与下部所采煤层的 厚度之 比( 采动影响倍数) 、 层 间岩层结构与性质 、 下层煤 的采煤方法和上 、 下 煤层采煤间隔时间等 , 对于两层煤实行“ 蹬空” 开采还必须考虑通风 的影响 。 如果上煤层处于下煤层采空区裂缝带下, 另外 , 下层煤的残留煤柱及上、 下 煤层开采 的时间间隔, 都会影响上层煤上行开采 的进行 。 根据采动影响系数 判别 , 当K≥7 . 5 时, 上煤层 中可以进 行正常采掘活动, 其开采应在下煤层中 开采 引起 的岩 层 变 形 稳 定 后 进 行 , 鉴 于 该 采 面 层 间距 1 2 . 4 m, 依 据 此 法 判 别 符合 上 行 开 采 条 件 。 3 2上行开采围岩平衡分析法 上行开采破坏了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 ,必然引起上覆岩层的 横向及纵 向变形与破坏 。上覆岩层的横 向及纵向剪切变形则表现为煤层发 生台阶错动, 破坏煤层结构 , 后者是影 响上行开采有最大障碍 。控制岩层 台 阶错动 , 就是采场围岩力系平衡问题 。在回采过程 中, 当上覆岩层中有坚硬 岩层时 , 上煤层位 于距下煤层最近 的平衡岩层之上 ; 当采场上覆岩层均为软 岩时煤层应位于裂隙带 内, 上煤层 的开采应在下煤层开采引起 的岩层稳定。 总之, 通过对上行开采影响因素分析和“ 三区、 三带 ” 的判别 , 确定五矿 近 距 离 薄 煤 层 上 行 开采 的可 行 性 。 同 时 在 实 践过 程 掌 握 五 矿 己组 煤 层 “ 三 带” 分布规律、 上行 开采顶板控制技术 、 上行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快速推进优 化技术 , 确保 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 充分证实五矿近距离薄煤 层上行开采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摘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的强矿压是一种严重的矿山地质灾害,对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本文通过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研究,探讨了强矿压的显现机理,提出了基于监测预警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际监测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监测预警,实验验证。

一、引言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是一种常见的煤矿开采方式,其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的特点。

但是,在煤层群开采中,受到巨大压力的煤体容易引起强矿压,对矿区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强矿压的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强矿压显现机理强矿压是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其显现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煤体应力失稳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过程中,煤体的应力状态不断变化,当受到较大压力时,煤体应力会失稳,产生强矿压。

2、煤体强度差异煤层内部存在着强度不同的岩层,由于压力分布的不均匀性,会导致弱的岩层产生变形和破坏,形成强矿压的威胁。

3、周围岩石的变形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地层周围的岩石受到煤体变形的影响,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形,导致强矿压的出现。

三、基于监测预警的强矿压解决方案为了确保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安全性,提出了基于监测预警的强矿压解决方案。

具体实现如下:1、建立监测系统利用最先进的地质监测技术,建立完整的强矿压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地质变化和强矿压的预警信息。

2、采取强制复采技术通过采取强制复采技术,逐步削弱煤体的应力,减少强矿压的可能性。

3、施加支护技术针对受到压力变形的煤体和周围岩石进行支护技术的施加,提高其抗压能力,减少发生强矿压的概率。

四、实际监测实验本文开展了对某近距离煤层群的实际监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并采取强制复采技术和施加支护技术,能够有效地预测和减小强矿压的威胁,确保矿山生产和工作人员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垮 落 带 高 度 时 ,上 煤层 整体 性将 遭 到 严 重 破 坏 ,无 法 进 行 上
煤层厚 3  ̄42 . . 4 m,煤层间距 43  ̄2 .7 .2 2 m,平均 1 . 2 47 m。 己 100 工作面走 向长 8 5 1m,倾斜 长 1 5 13 4  ̄9 0 3 ~ 19 5 m,可采储量为 0 4 。该工作面南部为 己 l 1 1 . Mt 2 5 0 0采 —1
头处多~个过渡段 ,上、下机头处采用 4 m 花边工字钢对 . 5 棚迈步支护,保证机头替棚 两边 都有柱子支撑 ,将大梁抬住
替 棚 靠 上 帮 梁 头 迈 步 前 移 ,迈 步 距 为 1 m, 过 机 头 时 要 保 . 2
[】盖 增雪 . 行 开采 与 下行 开采 混合 应 用技 术 的研 究 与实 践 [. 炭 工 2 上 J煤 】
空 区 ,北 部 为 己 10 0采 空 区 ,东部 为三 矿 、四矿 井 田边 15
行开采 ;当上下煤层间距小于或等于下煤层裂 隙带高度时, 上煤层整体性只发生中等程度的破坏 , 采取一定 的安全措施 后 ,可正常进行上行开采;当上下煤层 的层 间距大于下煤层
的裂 隙带高度时 , 上煤层只发生整体移动 , 体性 不受破坏 , 整
●_________一
() 2 裂隙带高度 /1 0 E + , ∑ 2 m代入公 - / F1 4 M 5 将 M= . 8
式得: i 0 2 52 . H = . = 1 m。 l 4 8+ 7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 己 采取一定 的措施后 ,可 以进行开采 。
2 2 围岩 平 衡 法 .
3 1 两 巷 支护 管理 .
机 、风两巷在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采动压力和采煤
区压 力 的传 递 影 响 ,必 须 在 原 有 支护 设计 的 同 时 ,提 高 巷 道
如 果三 角 区 片帮 严 重 ,空 顶 面 积 较 大 或顶 板 破 碎 时 ,应
在三角区支架顶梁上插走 向或斜交木大梁或工字钢梁 ,并用
关键词:近距 离煤层 ;上行开采;顶板控 制
D : 1. 9 9 j is . 6 16 9 . 0 2 0 . 0 0I 0 3 6 / . n 1 7 — 3 6 2 1 . 5 0 2 s
1 工作 面概 况
平煤股份三矿十号井 己组采区为双 翼下 山开采,可采煤 层 有 2层 ,分 别 为上 部 的 己 1煤 层 和 下部 的 己 1I 层 ,煤 5 67 _煤
参考 文献 :
( + 女 S女 ( 10 12 2 x Q G )/ = 16 + 0 )/. 1 3
= . 8 a( 种 支 架 底 板 比压 为 1 MP ,W< . a ,式 O5 MP 本 4 . a 5 I MP ) 5
中 :Q为顶板压力;G女 为支架重量;
2.m 2 3 。
顶板 压 力估 计 :Q= ( M+XH ・ ) = ( x . 8 4 8 81+ x) 8  ̄ 5 16 k 3 8 k ( 顶 板 压 力 小 于支 架 初 撑 力 ) 2 = 10N< 0 2N 即 ,式 中 : 为工 作 面 最 大 采 高 ,取 1 m;H 为 直 接 顶 厚 度 , 取 8 . 8 m;
大 、 小 板 把 顶板 背严 ,另 一 端 用 单 体 柱 支 护 。 3 3 工 作 面 顶板 动态 监 测 .
的整体承载能力 ,先临时支护即采用前探梁或 戴帽 点柱 ,后 永久 支护 ,采用全锚 网支护 ,顶板破碎 严重地段采用全锚 网
及 工 字钢 梯 形 棚 联 合 支 护 。 根据 己 煤 层 顶 板 岩 性 分 析 ,巷 道 围岩 为 稳 定 类 ,参 考
2 近距 离煤 层上 行开采 可行 性分 析
上下煤层 层 间距 大小是影 响上行开采 的主要 技术 因素 之一 , 在层间距 一定 的条件下可 以采用如下的两种 方法判别
上 行 开 采 的 可行 性 。
( )垮落带高度 H = 10 37 6 YM+ 2 ±1 ,E 1 m [ ∑ 4 (. , 3 )] . 0 2 5 M 为下部煤层采高,据资料显示,四矿回采 己 l2 10时采 7 16 . 高为 28 代入 公式运算得 : = 10 . ( .x28 2 1 . m。 H ̄ [0 ×28 62 . / +3 ) ±1 = . . 72 5 m ( 取大值 ) 。
顶 梁 ,一 梁 一柱 。
32 4 三 角 区顶 板 管 理 ..
上述分析表 明,在 己 1 。煤层开采后,己 l煤层位于 67 一 5
己 1煤层顶板 的裂 隙带 内, 7 原有的围岩结构和应力状态会 有所 改变 ,但采取一定 的措施后可以进行 开采 。
3 上 行开 采 的技术 措施
图1
煤层开采之后 ,
己 煤层正位于裂缝带中,即煤层会发生 中等程度 的破坏,
上行开采破坏 了采场上覆岩层 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 , 必
然引起上覆岩层的横向及纵向变形与破坏 。 上覆岩层 的横 向
及 纵 向离 层 变 形 产 生 大 量 采 动裂 隙 ,破 坏 煤 层 ,但 随 时间 延

赋存情况 ,估算去 4 m。则 H :— 一+4:1 . 。 兰 33 m
13—1 -
该地 点己 1 l煤层与 己 1煤层之 间的实 际间距平均为 67 一 5 1.m,己 1煤层 处于平衡岩层之上 ,煤层连续弯 曲下沉 , 47 5 表 明在该 区域进行上行开采时可行的。
队成立项板 动态监测小组 ,并设专职 。兼职监测 员,检 测员熟悉监测器材的布置 ,各种仪器 。仪表的性能结构和方
法 。监 测 员 每 天 如 实填 写 观 测 记 录 表 ,机 风 两 巷 分 别均 匀布
四矿 己 1煤层顶板支护经验, 考虑平顶山天安煤业三矿顶板 情 况与四矿相近 ,确定支护断面为梯形,采用锚索补 强。
度叫 围岩平衡高度,其 上行 开采 的基本准则是 :当采场上覆
岩层 中有坚硬岩层时,上煤层应位 于距下煤层最近的平衡岩 层之上;当采场上覆岩层均 为软岩 时,上煤层应位于断裂带 内; 上煤层的开采应在下煤层 开采 引起 的岩层移动稳定之后
图2
( : I跨 落带 : I- 注 - I裂隙 带 ;II 曲下沉 带 。 I. 弯 )
为支架底座面积,
3 2 2 端 头 支 护 设 计 ..
该 采 面 端 头 支 架 和 采 面 支 架 型 号 一致 , 同之 处 是 连 接 不
[]韩 军. 1 开滦矿 区 近距 离煤 层群 上行 开 采可 行性 研 究[ . 科 学技 术, J煤炭 】
2 l , 91 ) 4 1 . O1 v3 ( O: — 7 1
32 回 采 工作 面顶 板 控 制 .
3 2 1 工作 面 支护 设 计 ..
置5 个支柱测压点, 单体柱用测压枪测压 , 采面支架进行矿压 监测,由队监测小组成员定期观测并做好记录。采面每 5 0 ~1
架布置 1 测压仪表。 台
基 于 煤层 地质 条件 ,工 作 面 采 用 Z 001/5型 掩 护 Y4 0/22
进行 。
上行开采必要 的围岩平衡高度计算 公式为 :

论 柱与项梁必须用 防倒绳栓结 ,防止卸载倾倒伤人 。
3 2 3 两巷 支护 设 计 ..

n p=
式 中:
为下煤层采高 ,m;K 为岩石碎涨系数 ,取
风 巷 :风 巷 用 D .5 体 柱 配 合 H D 1 0 金 属 铰 Z2 单 J A.0 0型
梁 一 柱 ,在 转 载 机 上 下 帮 各 打 一 排 。
超 前支护 :机风两巷 ,设计 5 m 以上的超前支护 ,风 0 巷在梯形棚 子中间打两排 DZ2 .5单体柱配合 HJ .0 0型 DA 10 金属铰 接顶梁,一梁 一柱 ,沿走 向架 设。机巷在转载机上下 帮及皮带下帮打 D .5单体柱配合 H D 10 Z2 J A.0 0型后及 时补柱 ,保证大梁一梁三柱 。大梁与煤墙 的 距离保持在 2 0 0 m 5  ̄5 0 m,两根大梁 相距 10 5 mm ( 0  ̄20 走 向)并排架设 。上 出口替 棚后沿走 向方 向布置两排 D .5 Z 2
单 体 柱 配 合 H D 10 型 金 属 铰接 顶梁 进 行 支 护 ,下 出 口 J A.0 0
2 1“ . 三带” 判别 法 ( 图 2 见 )
长 ,采动裂隙会重新闭合压 实;而 纵向剪切变形则表现为煤 层发生 台阶错动,破坏 煤层 整体性 。后者是影响上行开采的 关键 因素 。 控制岩层 台阶错动 , 就是采场 围岩 力系平衡 问题 。 在回采过程中,能够 形成 不发 生台阶错动的平衡岩层结 构 的岩层称为平衡岩层,从下煤层项板至平衡岩层项板的高
1 ;h为平 衡 岩 层 本 身 厚 度 ,根 据 岩 ( )层 柱 状 图 及 煤 层 . 3 煤
接顶梁 ,一梁一柱 ,沿走 向方 向两排,距上 、下帮各 l m, 替棚长度不少于 lm,中间留有不少于 0 m 宽的人行道 。 O . 7
机 巷 :替 棚 长 度 不 少 于 l m,棚 距 50 6 0 O 0  ̄ 0 mm,沿 走 向方 向用 D .5单体 柱 均 配 合 H DA 10 型 金 属 铰 接 顶 梁 , Z2 J .0 0
为今后遇到类似情况安全 回采 打下坚实基础 。
( )通 过 理 论 分 析 与 采 用 矿 压 观 测 等 手 段相 结 合 的 方 3
三为直接项悬项距 ,取 4 m;
支架底座比压:
为岩石密度 ,取 2 k m0 5 N/ 。
法 ,研 究上行 开采 的机理 ,掌握 了采动压力的变化规律,发 现 了上行开采最大障碍,确定了上下煤层采动影响 的时空关 系,制定相应措施 ,取得 了较好效果 ,为今后类似条件下进 行上行 开采提供 了宝贵资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