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 其中空间属性是指上述三要素的空间特 征。
3、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 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空间分布和空 间作用的模式。
4、时间层面。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 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 但每一历史阶段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 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引入时间层面。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 优化的理论。百度文库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 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 的理论。
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 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 和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 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经典著作, 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工 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合实际,对德国 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及 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 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是 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 同杜能的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 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则,只考虑成本因 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竞争 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 区位趋势。
此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 也比较简单。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理 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工业区位的 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 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 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今天在城市空间 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 区位论亦正是导源于其区位理论。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对区位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评介 也褒贬不一。当然,杜能理论的模式过 于理想化,假设前提条件过多,考虑因 素也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考虑资本主义 商品生产的首要目的便是追求最大利润 的特点,所以显得有些单薄,实际应用 意义不大,
但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 工作,其理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 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 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 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 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 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克里斯泰勒认为,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 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 如零售、批发、金融、企业、管理、行 政、专业服务、文教娱乐等。由于这些 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分成若干 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 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 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
1、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 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 结构)的空间分布模式。
2、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 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
3、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 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个子 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
第三种观点是国外学者哈维在1973年提 出来的。在哈维之前,传统的城市研究 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 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社会学科的城 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 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因此,哈维认为,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 架就是在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 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并在1973 年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发展作了更为 精辟和明了的论述:任何城市理论必须 研究空间形态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 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城市空间结构可以 概括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 时期内,城市各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 (包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 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第一种观点是国外学者费利在20世纪60 年代提出来的。作为早期的研究学者, 费利试图建立起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 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由以下 四个层面组成:
1、城市结构包括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 物质环境三种要素。
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 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 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 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 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围 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最 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 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 叉,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 体系。由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 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 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 克里斯泰勒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 分析了中心地等级形成的条件,并把中 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为补充区域,指出 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的补充区域的大 小。
基于费利的概念框架,有的学者把城市 空间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如建筑)和 动态活动空间(如交通网络)。
第二种观点是国外学者鲍瑞纳在20世纪 70年代提出来的。他把系统理论应用到 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他认为,用系统理 论的语汇表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会更为 严密,因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而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 本质所在;其次,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 使之能够适应于不同的观点。所以,他 认为城市系统有三个核心概念:
3、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 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空间分布和空 间作用的模式。
4、时间层面。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 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 但每一历史阶段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 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引入时间层面。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 优化的理论。百度文库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 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 的理论。
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 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 和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 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经典著作, 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工 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合实际,对德国 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及 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 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是 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 同杜能的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 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则,只考虑成本因 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竞争 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 区位趋势。
此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 也比较简单。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理 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工业区位的 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 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 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今天在城市空间 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 区位论亦正是导源于其区位理论。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对区位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评介 也褒贬不一。当然,杜能理论的模式过 于理想化,假设前提条件过多,考虑因 素也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考虑资本主义 商品生产的首要目的便是追求最大利润 的特点,所以显得有些单薄,实际应用 意义不大,
但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 工作,其理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 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 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 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 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 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克里斯泰勒认为,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 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 如零售、批发、金融、企业、管理、行 政、专业服务、文教娱乐等。由于这些 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分成若干 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 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 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
1、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 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 结构)的空间分布模式。
2、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 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
3、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 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个子 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
第三种观点是国外学者哈维在1973年提 出来的。在哈维之前,传统的城市研究 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 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社会学科的城 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 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因此,哈维认为,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 架就是在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 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并在1973 年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发展作了更为 精辟和明了的论述:任何城市理论必须 研究空间形态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 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城市空间结构可以 概括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 时期内,城市各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 (包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 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第一种观点是国外学者费利在20世纪60 年代提出来的。作为早期的研究学者, 费利试图建立起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 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由以下 四个层面组成:
1、城市结构包括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 物质环境三种要素。
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 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 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 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 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围 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最 近、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 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 叉,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 体系。由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 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 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 克里斯泰勒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 分析了中心地等级形成的条件,并把中 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为补充区域,指出 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的补充区域的大 小。
基于费利的概念框架,有的学者把城市 空间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如建筑)和 动态活动空间(如交通网络)。
第二种观点是国外学者鲍瑞纳在20世纪 70年代提出来的。他把系统理论应用到 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他认为,用系统理 论的语汇表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会更为 严密,因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而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 本质所在;其次,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 使之能够适应于不同的观点。所以,他 认为城市系统有三个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