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课后习题及解答

合集下载

化学分离过程第二版,陈洪荒的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分离过程第二版,陈洪荒的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分离过程第二版,陈洪荒的课后习题答案1、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从中药中水提取液中萃取偏于亲水性的成分的溶剂是()[单选题] *A正丁醇(正确答案)B乙醇C乙醚D三氯甲烷2、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下列方法中能始终保持良好浓度差的是()*A浸渍法B渗漉法(正确答案)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3、以芦丁为指标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的中药是()[单选题] *A葛根B黄芩C槐花(正确答案)D陈皮4、检识黄酮类化合物首选()[单选题] *A盐酸-镁粉反应(正确答案)B四氢硼钠反应C硼酸显色反应D锆盐-枸橼酸反应5、有机溶剂提取液的浓缩采用的装置是()[单选题] *A分馏装置B回流装置C蒸馏装置(正确答案)D索氏提取器6、一般情况下,为无色的化合物是()[单选题] *A黄酮B花色素C二氢黄酮(正确答案)D查耳酮7、从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看,下列属于简单香豆素类的是()[单选题] * A龙脑B七叶内酯(正确答案)C薄荷醇D西瑞香素8、属于挥发油特殊提取方法的是()[单选题] *A酸提碱沉B水蒸气蒸馏(正确答案)C煎煮法D浸渍法9、下列生物碱碱性最强的是()[单选题] *APkA=22BPkA=5(正确答案)CPkA=13DPkA=5810、以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指标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的中药是()[单选题] * A葛根B黄芩(正确答案)C槐花D陈皮11、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成分应采用()[单选题] *A回流装置(正确答案)B蒸馏装置C萃取装置D分馏装置12、关于前胡,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是伞形科前胡属植物(正确答案)B药理药效作用主要有祛痰、镇咳、平喘、抗炎、解痉、镇静等(正确答案) C可与皂荚、藜芦等药物一起放在药中煎煮D不溶乙醚等有机溶剂13、下列溶剂中亲脂性最强的是()[单选题] *A甲醇B苯(正确答案)C三氯甲烷D丙酮14、美花椒内酯属于()[单选题] *A呋喃香豆素B吡喃香豆素(正确答案)C环木脂素D环木脂内酯15、巴豆的致泻成分是()[单选题] *A丁二酸B巴豆油酸(正确答案)C绿原酸D抗内毒素16、从香豆素类的结构看,香豆素是一种()[单选题] *A内酯(正确答案)B羧酸C酰胺D糖17、结晶法一般是在分离纯化物质的哪个阶段常常使用的()[单选题] * A开始B中期C最后(正确答案)D以上均可18、中药紫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于()[单选题] *A苯醌类B萘醌类(正确答案)C蒽醌类D菲醌类19、所有游离香豆素均可溶于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单选题]* A酮基B亚甲二氧基C内酯环(正确答案)D酚羟基对20、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能用乙醇作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多选)()*A浸渍法(正确答案)B渗漉法(正确答案)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21、下列含香豆素类成分的中药是(多选)()*A秦皮(正确答案)B甘草C补骨脂(正确答案)D五味子22、具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作用的是()[单选题] *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莪术醇D桂皮醛(正确答案)23、牛蒡子属于()[单选题] *A香豆素类B木脂内酯(正确答案)C苯丙酸类D24、黄酮母核具有的下列何种结构特点在碱液中不稳定()[单选题] *A邻二酚羟基(正确答案)B3-羟基C5-羟基D7-羟基25、具有酚羟基或羧基的游离蒽醌类成分有一定酸性,可用的提取方法是()[单选题]* A酸溶碱沉法B碱溶酸沉法(正确答案)C水提醇沉法D醇提水沉法26、二萜的异戊二烯单位有()[单选题] *A5个B6个C3个(正确答案)D4个27、下列基团在极性吸附色谱中的被吸附作用最强的是()[单选题] *A羧基(正确答案)B羟基C氨基D醛基28、纸色谱是分配色谱中的一种,它是以滤纸为(),以纸上所含的水分为固定相的分配色谱。

第七章 传质与及分离过程概论课后题及答案(第二版)

第七章  传质与及分离过程概论课后题及答案(第二版)

第七章 传质与及分离过程概论1.在吸收塔中用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

已知入塔混合气中氨含量为5.5%(质量分数,下同),吸收后出塔气体中氨含量为0.2%,试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1Y 、2Y 。

解:先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分数1y 和2y 。

120.055/170.09030.055/170.945/290.002/170.00340.002/170.998/29y y ==+==+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1Y 、2Y 为 10.09030.099310.0903Y ==-20.00340.003410.0034Y ==-由计算可知,当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分数很小时,摩尔比近似等于摩尔分数。

2. 试证明由组分A 和B 组成的双组分混合物系统,下列关系式成立: (1) 2)B A A B A B A A (d d M x M x x M M w +=(2)2A )(d d BB AA B A A M w M w M M w x +=解:(1)BB A A A A A M x M x x M w +=BA A A)1(A A M x M x x M -+=2)B B A )B A )B B A (A A (A (A A A d A d M x M x M M M x M x M x M x w +-+=-2)B B A )B A (B A A (M x M x x x M M +=+由于 1B A =+x x 故 2)B B A A B A A (d Ad M x M x x M M w +=(2)BB AA A AA M w M w M w x +=2)()(Ad A d BB A A BAA ABB AA A 11)(1M w M w M M M w M w M w M w x+-+=-2)(BA 1(BB A A )B A M w M w M M w w ++=2)(BB AA B A 1M w M w M M +=故 2)(d A d BB AA B A A M w M w M M w x +=3. 在直径为0.012 m 、长度为0.35 m 的圆管中,CO 气体通过N 2进行稳态分子扩散。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习题【Word精品,附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习题【Word精品,附参考答案】

一、显隐性的判断例、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A)①和②(B)③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③二、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例、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欲知一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最佳办法是()A.让它与另一纯种高茎豌豆杂交B.让它与另一杂种豌豆杂交C.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D.让它进行自花授粉三、杂合子连续自交规律例、基因型为 Bb 的水稻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占群体总数的 ( ) A. 1/16 B. 2/ 16 C. 4/16 D. 7/16四、自交与自由交配例、番茄的红果对黄果是显形,现让纯合的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现让F2中的红果番茄与红果番茄相互交配,其后代中杂合子占多少?()A.3/4 B.4/9 C. 1/9 D.1/6例、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2,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A.5:1、5:1 B.8:1、8:1C.6:1、9:1 D.5:1、8:1五、不完全显性例、紫茉莉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不完全显性。

下列杂交组合中,子代开红花比例最高的是()A. CC×ccB. CC×CcC. Cc×ccD. Cc×Cc六、致死现象例、已知Aa的个体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有纯显致死的现象,则该种个体连续自交2代之后的性状分离比为?(设A控制白色,a控制黑色)例、基因型为Aa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基因型数量比为()A.3:2:1 B.2:3:1 C.4:4:1 D.1:2:1七、从性遗传八、复等位基因例、(2010•江苏)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课后练习题:【显隐性判断及基因型判断测交性状分离】1、对隐性性状的正确表述是()(A)后代中表现不出来的性状(B)后代中不常出现的性状(C)杂种F1未出现的亲本性状(D)F2未出现的亲本性状13. 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豌豆连续自交,将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作出如下所示曲线图)。

传质与分离课后练习题

传质与分离课后练习题

传质与分离课后练习题一、填空题1. 传质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基本方式。

2. 在气体吸收过程中,根据溶质与溶剂的接触方式,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3. 蒸馏操作中,将混合液加热至沸腾,产生的蒸汽通过________冷却后,可得到纯净的液体。

4. 萃取过程中,常用的萃取剂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5. 吸附分离技术中,根据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二、选择题1. 下列哪种传质方式属于质量传递?()A. 动量传递B. 能量传递C. 质量传递D. 热量传递2. 在下列吸收操作中,属于物理吸收的是()。

A. 氨气吸收B. 二氧化硫吸收C. 丙酮吸收D. 氯气吸收3. 下列哪种蒸馏方法适用于分离沸点相近的液体混合物?()A. 简单蒸馏B. 蒸馏C. 蒸馏D. 分子蒸馏A. 萃取剂的性质B. 混合液的温度C. 萃取剂的浓度5. 下列哪种吸附剂属于物理吸附剂?()A. 活性炭B. 离子交换树脂C. 氢氧化钠D. 氧化铝三、判断题1. 传质过程中,质量传递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2. 在气体吸收过程中,气膜控制表示溶质在气相中的扩散速率较慢。

()3. 蒸馏过程中,塔板数越多,分离效果越好。

()4. 萃取操作中,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5. 吸附分离过程中,吸附剂的选择与吸附质的性质无关。

()四、简答题1. 简述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气体吸收设备,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3. 蒸馏操作中,如何提高塔板的效率?4. 萃取过程中,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5. 简述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

五、计算题1. 某混合液中含有甲、乙两种组分,其摩尔分数分别为0.4和0.6。

现将该混合液进行蒸馏分离,求在塔顶和塔底得到的馏分中甲、乙组分的摩尔分数。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减数分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减数分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精子所含染色体数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C.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D.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所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的个数比为1∶12.在下列各图中,一定不属于精子形成过程的是()C项图中细胞质不均等地分裂,所以该细胞的分裂过程属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不属于精子的形成过程。

3.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的是()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B.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C.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发生联会的染色体D.只存在于减数分裂Ⅰ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和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A项不符合题意;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也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项不符合题意;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Ⅰ中都存在,D项不符合题意。

4.下列细胞中可能存在四分体的是()A.精原细胞B.第一极体C.初级卵母细胞D.受精卵Ⅰ前期。

精原细胞和受精卵相当于体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即不存在四分体。

第一极体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也不存在四分体。

5.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①同源染色体分离②联会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A.②③①B.①③②C.③①②D.②①③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互换;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因此正确顺序应为②③①。

6.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出现纺锤丝B.着丝粒一分为二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同源染色体分离Ⅰ前期出现纺锤丝,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C、D 三项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都会出现。

而着丝粒一分为二出现在减数分裂Ⅱ后期,B项错误。

7.动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在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③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其区别主要在于:①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数目不同。

生物分离工程课后答案

生物分离工程课后答案

生物分离工程课后答案【篇一: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一(第1-9章16k含答案)】ass=txt>一、选择题1、以下物质不属于凝聚剂的存有(c)。

a、明矾b、石灰c、聚丙烯类d、硫酸亚铁2、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不包括(c)a.加热b絮凝c.离心d.调ph3、其他条件均相同时,优先采用哪种固液拆分手段(b)a.离心分离b过滤器c.下陷d.约束条件4、那种细胞破碎方法适用工业生产(a)a.高压匀浆b超声波碎裂c.渗透压冲击法d.酶数学分析5、为大力推进过滤器效果通常采用(c)a.电解质b高分子聚合物c.惰性助滤剂d.活性助滤剂6、不能用于固液分离的手段为(c)a.离心b过滤c.超滤d.双水相萃取7、以下哪项不属于发酵液的预处理:(d)a.冷却b.调phc.高温高压和汇聚d.层析8、能够除去发酵液中钙、镁、铁离子的方法是(c)a.过滤b.萃取c.离子交换d.蒸馏9、从四环素发酵液中除去铁离子,需用(b)a.草酸酸化b.加黄血盐c.加硫酸锌d.氨水碱化10、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b)a.减少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b.中和电荷,毁坏水膜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d.调节蛋白质溶液ph到等电点11、使蛋白质盐析可加入试剂(d)a:氯化钠;b:硫酸;c:硝酸汞;d:硫酸铵12、盐析法提纯酶类就是根据(b)展开提纯。

a.根据酶分子电荷性质的纯化方法b.调节酶溶解度的方法c.根据酶分子大小、形状相同的提纯方法d.根据酶分子专一性融合的提纯方法13、盐析操作中,硫酸铵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b)a.酸性条件b碱性条件c.中性条件d.和溶液酸碱度无关14、有机溶剂沉淀法中可使用的有机溶剂为(d)a.乙酸乙酯b正丁醇c.苯d.丙酮15、有机溶剂为什么能结晶蛋白质(b)a.介电常数大b介电常数小c.中和电荷d.与蛋白质相互反应16、蛋白质溶液展开有机溶剂结晶,蛋白质的浓度在(a)范围内适宜。

a.0.5%~2%b1%~3%c.2%~4%d.3%~5%17、生物活性物质与金属离子构成容易溶性的复合物沉析,然后适用于(c)除去金属离子。

第4、5章课后习题答案 膜分离技术概论 黄维菊

第4、5章课后习题答案  膜分离技术概论  黄维菊

第四章超滤和纳滤一、选择题1. UF同RO、NF、MF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

超滤主要用于从液相物质中分离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天然胶,酶等),胶体分散液(粘土,颜料,矿物质,乳液颗粒,微生物),乳液(润滑脂-洗涤剂以及油-水乳液)。

采用先与适合的大分子复合的办法时也可以用超滤来分离低分子量溶质,从而可达到某些含有各种小分子量可溶性溶质和高分子物质(入蛋白质、酶、病毒)等溶液的浓缩、分离、提纯和净化。

其操作静压差一般为(A)被分离组分的直径大约为(B),这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一般为分子量大于500-1000000的大分子和胶体粒子,这种液体的渗透压很小,可以忽略,总之超滤对去除水中的微粒、胶体、细菌、热源和各种的有机物有较好的效果,但它几乎不能截留(C).UF的分离机理为(D)过程,但膜表面的化学性质也是影响超滤分离的重要因素。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3)0.1mpa-1mpa (4)0.2mpa-0.4mpaB(1)0.1nm-1nm (2)10nm-0.05um(3)0.05um-1um (4)0.005um-0.1umC(1)无机离子(2)大分子物质和胶体(3)悬浮液和乳浓液D(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2.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演化而来,但制作比反渗透膜更精细。

日本学者大谷敏郎对纳滤膜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A),截留分子量(B),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

纳滤以压力为推动力,依靠(C),可实现低分子有机物的脱盐纯化和高价离子脱除。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3)0.1mpa-1mpa (4)<=1.50mpaB(1)200-1000 (2)500-30万(3)>0.05um的颗粒C(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3)溶解扩散Donna效应(4)离子交换1.A(3)B(4)C(1)D(1)2、A(4)B(1)C(3)二、填空题1、超滤是介于______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范围为________。

分离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分离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1.因时间关系,详细复习总结的电子版没时间做了,大家抽空多看看课本,考试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书上找不到答案的不会考。

2.这里主要总结了老师上课讲的课后题 参考 答案,以及部分往届复习的名词解释整合,大家参考记忆。

3.考试题型:6-7个名词解释,6-7个选择题(考察细节掌握,一个两分),填空,简答论述(接近50分)。

4.不考计算题,但依然会考公式的其他应用,复习时自己注意。

5.【P22】【P24】【P44-45】【P216-217】这几页的图和表必须会解读,【P191-192】这两页表必须背过,必考重点!考试没有画图题,但可能有读图题,常见的重点图示必须熟悉。

6.抓紧时间好好复习,今年监考比历届都要严,不要因小失大!!!7.最后,祝都过。

***感谢冯晓博、马阿敏、张雪琴三位热心的好学霸肯抽出时间为大家整理资料***第一章 绪论1.分离技术的三种分类方法各有什么特点?答:(1)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分为物理分离法、化学分离法、物理化学分离法。

(2)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类分为平衡分离过程、速度差分离过程、反应分离过程。

(3)场流分类法2.分离富集的目的?答:①定量分析的试样通常是复杂物质,试样中其他组分的存在常常影响某些组分的定量测定,干扰严重时甚至使分析工作无法进行。

这时必须根据试样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把干扰组分分离除去,然后才能进行定量测定。

②如果要进行试样的全分析,往往需要把各种组分适当的分离,而后分别加以鉴定或测定。

③而对于试样中的某些痕量组分,进行分离的同时往往也就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富集,于是就便于测定。

因此物质的化学分离和测定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3.什么是直接分离和间接分离?答:直接分离是将待测组分从复杂的干扰组分分离出来;间接分离是将干扰组分转入新相,而将待测组分留在原水相中。

4.阐述浓缩、富集和纯化三个概念的差异与联系?答: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生物分离课后习题

生物分离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1、何谓生物分离技术?2、生物分离技术特点的特点是什么?3、生物分离技术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4、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5、简述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细胞分离与破碎1、何谓过滤、沉降;沉降与离心的异同?2、简述过滤的基本形式。

3、凝聚和絮凝的区别有哪些?4、简述过滤、离心设备的分类及其特点。

5、简述细胞破碎的意义。

6、常用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第三章萃取1、液-液萃取的分类?2、何谓萃取的分配系数?其影响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乳化现象,其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乳化现象?4、何谓超临界流体萃取?其特点有哪些?5、何谓双水相萃取?常见的双水相构成体系有哪些?其成相机理如何?6、反胶团的构成以及反胶团萃取的基本原理第四章膜分离1、什么是膜?2、简述膜分离技术的分类3、基本的膜材料有哪些?4、常用的膜组件有哪些?5、何谓反渗透?实现反渗透分离的条件是什么?6、电渗析的工作原理?第五章吸附与离子交换1、什么是吸附过程?吸附的类型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划分的?2、什么是吸附等温线?其意义何在?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亲和吸附?其特点有哪些?4、什么是离子交换?离子交换的机理是什么?5、什么是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如何测定?6、基本的离子交换操作是怎样的?7、什么是离子交换的选择性?其选择性受哪些因素影响?第六章结晶1、结晶操作的原理是什么?2、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3、结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4、过饱和溶液形成的方法有哪些?5、绘制饱和温度曲线和过饱和温度曲线,并标明稳定区、亚稳定区和不稳定区。

6、常用的工业起晶方法有哪些?7、重结晶的概念第七章干燥1、干燥的概念2、干燥的基本流程3、物料中所含水分的种类有哪些?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的概念4、了解干燥曲线,并结合干燥速率曲线说明恒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的特点5、干燥设备选型的原则是什么?6、常用的干燥设备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化工原理(管国锋主编-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3-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

化工原理(管国锋主编-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3-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

第3章 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1)有两种固体颗粒,一种是边长为a 的正立方体,另一种是正圆柱体,其高度为h ,圆柱直径为d 。

试分别写出其等体积当量直径和形状系数的计算式。

d h dh dhd d h d h d d h d db aa ad ad a da v e v e ve v e ve +=⋅+==∴==⋅=⋅=⋅=∴=2)18()/(2])2/3[(])2/3[()4/)6/()()6/(6/6(6)/6()6/()(][3122322312,23,31223222,31,33,πππψππππππψππ()解2)某内径为0.10m 的圆筒形容器堆积着某固体颗粒,颗粒是高度h=5mm ,直径d=3mm 的正圆柱,床层高度为0.80m ,床层空隙率、若以1atm ,25℃的空气以0.25空速通过床层,试估算气体压降。

[解] 圆柱体:Pad u d u L P s Pa m kg C atm mm d h dh d d h dh h d d ve v e m v e v e 7.177]1046.325.0185.152.052.0175.1)1046.3(25.010835.152.0)52.01(150[80.0])1(75.1)(1(150[10835.1,/185.1:)25,146.3)352/(533)2/(3)2()18(,])2/3[(32323532,222,32530,32312,=⨯⨯⨯-⨯+⨯⨯⨯⨯-⨯=⋅⋅⋅-⨯+⋅⋅-⨯=∆⋅⨯===+⨯⨯⨯=+=⋅∴+==----ψρεεψεμεμρψψ)按欧根公式计算压降:空气(3)拟用分子筛固体床吸附氯气中微量水份。

现以常压下20℃空气测定床层水力特性,得两组数据如下:空塔气速 0.2,床层压降 14.28mmH 2O0.693.94mmH 2O试估计25℃、绝对压强1.35atm 的氯气以空塔气速0.40通过此床层的压降。

分离工程课后习题答案_

分离工程课后习题答案_
解:在373K下
苯:
甲苯:
对二甲苯:
计算混合组分的泡点TBTB=364.076K
计算混合组分的露点TDTD=377.83K
此时:x1=0.38,x2=0.3135,x3=0.3074,L=74.77kmol;
y1=0.6726,y2=0.2285,y3=0.0968,V=25.23kmol。
12.用图中所示系统冷却反应器出来的物料,并从较重烃中分离轻质气体。计算离开闪蒸罐的蒸汽组成和流率。从反应器出来的物料温度811K,组成如下表。闪蒸罐操作条件下各组分的K值:氢-80;甲烷-10;苯-0.01;甲苯-0.004
(3)尾气的数量和组成计算:
非关键组分的
吸收率
被吸收的量为 ,塔顶尾气数量
塔顶组成
按上述各式计算,将结果列于下表
组分
Kmol/h
Ki
CH4
76.5
17.4
0.033
0.032
2.524
73.98
0.920
C2H6
4.5
3.75
0.152
0.152
0.684
3.816
0.047
C3H8
3.5
1.3
0.439
答: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5.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式中C为溶解盐的浓度,g/cm3;M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若从含盐0.035 g/cm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传热1
合计2

高中生物课后习题:质壁分离50题

高中生物课后习题:质壁分离50题

质壁分离50题1.在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将复原后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植物细胞也不会再吸水了;可当把因失水皱缩的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时,红细胞复原后会因继续吸水而涨破。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植物细胞有液泡,红细胞没有B、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比动物细胞坚韧C、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红细胞没有D、植物细胞能对吸水进行调节2.植物体吸水主要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通过渗透方式获得,一些耐盐碱植物可以在沿海滩涂生长,这类植物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内细胞液与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关系是A.根尖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B.根尖细胞液浓度等于土壤溶液浓度C.根尖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D.不能确定3.下图表示某植物相邻的几个细胞,其细胞液浓度大小依次为甲>乙>丙,能够正确表示他们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模型图选项是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A B C D4.下图为洋葱表皮细胞浸在0.3g/ml 蔗糖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发生质壁分离的几种状态,其变化顺序为()A.c→b→aB.b→c→aC.a→c→bD.a→b→c5.下图能够表示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的是()6.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对此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B.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C.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D.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7.将新鲜马铃薯切成粗细相同的5cm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①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30g·L-1;②当溶液浓度为40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③在溶液浓度为30g·L-1~90g·L-1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在溶液浓度为20g·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因为1、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3、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

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1)Rr × RR (2)rr × Rr (3)Rr × Rr 粉红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2)XwDd×wwdd(3)Wwdd×ww Dd (4)Wwdd×WwDd1/8wwDd,1/8wwdd1/8黄色、盘状,1/8黄色、球状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

现在有下列两种杂交组合,问它们后代的表型如何?(1)TTGgRr×ttGgrr (2)TtGgrr×ttGgrr解:杂交组合TTGgRr × ttGgrr:即蔓茎绿豆荚圆种子3/8,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圆种子1/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

杂交组合TtGgrr × ttGgrr:即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矮茎绿豆荚皱种子3/8,矮茎黄豆荚皱种子1/8。

6.在番茄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是马铃薯叶。

高二化学选修5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习题及解析

高二化学选修5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习题及解析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混合物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A.四氯化碳和碘B.苯和甲苯C.溴苯和水D.乙醇和乙酸,溶液不分层,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而溴苯不溶于水,液体分层,可用分液漏斗分离,C项正确。

2.下列物质的提纯,属于重结晶法的是()A.除去工业酒精中含有的少量水B.提纯苯甲酸C.从碘水中提纯碘D.除去硝基苯中含有的少量Br2,乙醇是被提纯的物质,液体的提纯常用蒸馏的方法,即工业酒精可用蒸馏的方法提纯,A错误;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含杂质的粗苯甲酸因制备苯甲酸的方法不同所含的杂质不同,均可采用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加适量稀盐酸→冰水冷却→过滤→重结晶→纯苯甲酸,B正确;碘是固态的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碘易溶于四氯化碳或苯,难溶于水,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可以加入四氯化碳萃取,不适合用重结晶的方法,C错误;Br2易溶于硝基苯中,提纯的方法是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溴化钠和次溴酸钠,溶于水,但硝基苯不溶于水,然后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取上层液体得纯净的硝基苯,所以提纯硝基苯不适合用重结晶法,D错误。

3.化学家从有机反应RH+Cl2(g)RCl(l)+HCl(g)中受到启发,提出的在农药和有机合成工业中可获得副产品的设想已成为事实,试指出从上述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盐酸的最佳方法是()A.水洗分液法B.蒸馏法C.升华法D.有机溶剂萃取法HCl极易溶于水,而有机物一般难溶于水的特征,采用水洗分液法得到盐酸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4.工业上食用油的生产大多数采用浸出工艺。

菜籽油的生产过程为将菜籽压成薄片,用有机溶剂浸泡,进行操作A;过滤,得液体混合物;对该混合物进行操作B,制成半成品油,再经过脱胶、脱色、脱臭即制成食用油。

操作A和B的名称分别是()A.溶解、蒸发B.萃取、蒸馏C.分液、蒸馏D.萃取、过滤A是用有机溶剂浸泡,该过程属于萃取;有机溶剂与油脂的混合物则需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化工原理第3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化工原理第3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3. 在底面积为40m²的除尘室内回收气体中的球形固体颗粒。

气体的处理量为3600m³/h,固体的密度ρs=3600kg/m³,操作条件下气体的密度ρ=1.06kg/m³,粘度为3.4×10-5Pa•s。

试求理论上完全除去的最小颗粒直径。

解:理论上完全除去的最小颗粒直径与沉降速度有关。

需根据沉降速度求。

1)沉降速度可根据生产能力计算ut = Vs/A= (3600/3600)/40 = 0.025m/s (注意单位换算)2)根据沉降速度计算理论上完全除去的最小颗粒直径。

沉降速度的计算公式与沉降雷诺数有关。

(参考教材P148)。

假设气体流处在滞流区则可以按ut = d2(ρs- ρ)g/18μ进行计算∴dmin2 = 18μ/(ρs- ρ)g ·ut可以得到dmin= 0.175×10-4 m=17.53)核算Ret = dminutρ/μ< 1 ,符合假设的滞流区∴能完全除去的颗粒的最小直径d = 0.175×10-4 m = 17.5 μm5. 含尘气体中尘粒的密度为2300kg/m³,气体流量为1000m³/h,粘度为3.6×10-5Pa•s密度为0.674kg/m³,采用如图3-8所示的标准型旋风分离器进行除尘。

若分离器圆筒直径为0.4m,试估算其临界直径,分割粒径及压强降。

解:P158图3-7可知,对标准旋风分离器有:Ne = 5 ,ξ= 8.0 B = D/4 ,h = D/2(1) 临界直径根据dc = [9μB/(πNeρsui )]1/2 计算颗粒的临界直径其中:μ=3.6×10-5Pa•s;B = D/4=0.1m;Ne = 5;ρs=2300kg/m³;将以上各参数代入,可得dc = *9μB/(πNeρsui )+1/2 = *9×3.6×10×0.25×0.4/(3.14×5×2300×13.89)+1/2= 8.04×10-6 m = 8.04 μm(2)分割粒径根据d50 = 0.27[μD/ut(ρs- ρ)]1/2 计算颗粒的分割粒径∴d50 = 0.27[3.6×10-5×0.4/(13.889×2300)]1/2= 0.00573×10-3m = 5.73μm(3)压强降根据△P = ξ·ρui2/2 计算压强降∴△P = 8.0×0.674×13.8892/2 = 520 Pa7、实验室用一片过滤面积为0.1m2的滤叶对某种颗粒在水中的悬浮液进行实验,滤叶内部真空读为500mmHg,过滤5min的滤液1L,又过滤5min的滤液0.6L,若再过滤5min得滤液多少?已知:恒压过滤,△P =500mmHg ,A=0.1m,θ1=5min时,V1=1L;θ2=5min+5min=10min 时,V2=1L+0.6L=1.6L求:△θ3=5min时,△V3=?解:分析:此题关键是要得到虚拟滤液体积,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列方程求解思路:V2 + 2VVe= KA2θ(式中V和θ是累计滤液体积和累计过滤时间),要求△V3,需求θ3=15min时的累计滤液体积V3=?则需先求Ve和K。

传质分离过程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传质分离过程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绪论略第二章习题1. 计算在0.1013MPa 和378.47K 下苯(1)-甲苯(2)-对二甲苯(3)三元系,当x 1 = 0.3125、x 2 =0.2978、x 3 =0.3897时的K 值。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并与完全理想系的 K 值比较。

已知三个二元系的wilson 方程参数(单位: J/mol ):λ12-λ11=-1035.33; λ12-λ22=977.83 λ23-λ22=442.15; λ23-λ33=-460.05 λ13-λ11=1510.14; λ13-λ33=-1642.81在T =378.4 K 时液相摩尔体积(m 3/kmol )为: =100.91×10 -3 ;=177.55×10 -3 ;=136.69×10 -3安托尼公式为(p s :Pa ; T :K ): 苯:1n =20.7936-2788.51/(T -52.36); 甲苯:1n=20.9065-3096.52/(T -53.67);对 -二甲苯:1n =20.989 1-3346.65/(T -57.84);解:由Wilson 方程得:Λ12=l lV V 12exp[-(λ12-λ11)/RT]=331091.1001055.177⨯⨯×exp[-(1035.33)/(8.314×378.47)]=2.4450Λ21=0.4165 Λ13=0.8382 Λ31=1.2443Λ23=0.6689 Λ32=1.5034 lnγ1=1-ln(Λ12X 2+Λ13X 3)-[33223113132332211221313212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Λ+ΛΛ+Λ++ΛA +Λ+Λ+]=0.054488 γ1=1.056同理,γ2=1.029; γ3=1.007lnP 1S =20.7936-2788.51/(378.47-52.36)=12.2428, P 1S =0.2075Mpa lnP 2S =20.9062-3096.52/(378.47-53.67)=11.3729, P 2S =0.0869Mpa lnP 3S =20.9891-3346.65/(378.47-57.84)=10.5514, P 3S =0.0382Mpa 作为理想气体实际溶液,K 1=P P S11γ=2.16, K 2=0.88, K 3=0.38003若完全为理想系,K 1=P P S1=2.0484 K 2=0.8578 K 3=0.37712. 在361K 和4136.8kPa 下,甲烷和正丁烷二元系呈汽液平衡,汽相含甲烷0.60387%( mol ),与其平衡的液相含甲烷0.1304%。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仪器分析是化学、生物、环境等多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

通过各种精密仪器,可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准确的测定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的答案。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1、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辐射通过原子蒸气时,被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使透过原子蒸气的入射辐射强度减弱,其减弱程度与被测元素在原子蒸气中的浓度成正比。

2、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要用锐线光源是因为锐线光源发射的是半宽度很窄的谱线。

这样可以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且发射线中心频率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

从而实现峰值吸收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灵敏度。

3、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影响测量灵敏度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灵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1)分析线的选择:通常选择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但在存在干扰时,可能需要选择其他非共振线。

(2)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电流过小,光强不足;电流过大,谱线变宽且自吸增加,灵敏度下降。

(3)火焰类型和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不同类型的火焰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氧化还原特性,会影响原子化效率。

(4)原子化条件:包括原子化温度、时间等,合适的条件能提高原子化效率,增强灵敏度。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什么是朗伯比尔定律?其适用条件是什么?朗伯比尔定律表述为: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其适用条件为:入射光为单色光;吸光物质是均匀的;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些部件组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系统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1.因时间关系,详细复习总结的电子版没时间做了,大家抽空多看看课本,考试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书上找不到答案的不会考。

2.这里主要总结了老师上课讲的课后题 参考 答案,以及部分往届复习的名词解释整合,大家参考记忆。

3.考试题型:6-7个名词解释,6-7个选择题(考察细节掌握,一个两分),填空,简答论述(接近50分)。

4.不考计算题,但依然会考公式的其他应用,复习时自己注意。

5.【P22】【P24】【P44-45】【P216-217】这几页的图和表必须会解读,【P191-192】这两页表必须背过,必考重点!考试没有画图题,但可能有读图题,常见的重点图示必须熟悉。

6.抓紧时间好好复习,今年监考比历届都要严,不要因小失大!!!7.最后,祝都过。

***感谢冯晓博、马阿敏、张雪琴三位热心的好学霸肯抽出时间为大家整理资料***第一章 绪论1.分离技术的三种分类方法各有什么特点?答:(1)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分为物理分离法、化学分离法、物理化学分离法。

(2)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类分为平衡分离过程、速度差分离过程、反应分离过程。

(3)场流分类法2.分离富集的目的?答:①定量分析的试样通常是复杂物质,试样中其他组分的存在常常影响某些组分的定量测定,干扰严重时甚至使分析工作无法进行。

这时必须根据试样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把干扰组分分离除去,然后才能进行定量测定。

②如果要进行试样的全分析,往往需要把各种组分适当的分离,而后分别加以鉴定或测定。

③而对于试样中的某些痕量组分,进行分离的同时往往也就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富集,于是就便于测定。

因此物质的化学分离和测定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3.什么是直接分离和间接分离?答:直接分离是将待测组分从复杂的干扰组分分离出来;间接分离是将干扰组分转入新相,而将待测组分留在原水相中。

4.阐述浓缩、富集和纯化三个概念的差异与联系?答: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纯化: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根据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进行区分:(方法 被分离组分的摩尔分数)富集 <0.1;浓缩 0.1-0.9;纯化 >0.9。

5.回收因子、分离因子和富集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1)被分离物质在分离过程中损失量的多少,某组分的回收程度,用回收率来表示。

待测组分A 的回收率,用RA 表示,QA °---为富集前待测物的量;QA---富集后待测物的量。

%100⨯= A A A Q Q R (2)分离因子:两组分的分离程度。

用SA ,B 表示。

B A B A B A B ,//R R Q Q Q Q S A =︒︒=A —待测组分;B —干扰组分。

如果待测组分A 符合定量要求,即可认为QA ≈ Q ºA ,SA,B ≈ Q ºB/QB = 1/RB ,常量组分测定:SA,B ≈103;分离因子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3)富集倍数:目标组分和基体组分的回收率之比,用F 表示,M M T T M T Q Q Q Q R R F //== RT 为组分的回收率;RM 为基体的回收率; QT °为富集前待测物的量; QT 为富集后待测物的量;QM °为富集前基体的量;QM 为富集后基体的量。

第二章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2.气体分子吸附在固体吸附剂表面时,某吸附等温线可以由朗格缪尔吸附方程得到。

试分析吸附物质的吸附平衡常数K 与该气体物质在气相的分压p 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朗格缪尔吸附等温线近似为直线。

答:溶质吸附量q 与溶质气体分压p 的关系可以用朗格缪尔吸附方程表示:pK p K q q A A +=1max ,式中qmax 为溶质在固相表面以单分子层覆盖的最大容量;KA 为溶质的吸附平衡常数。

在低压时,p K q q p K A A max 1=,《。

第三章 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1.简单讨论分子运动与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差别和共同点。

答: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物体的运动,其运动规律可以用牛顿定律描述;分子迁移是指分子的运动,研究其运动规律不是研究单个分子的运动轨迹,而是研究大量分子(粒子)在统计学上的运动规律。

其共同点在于它们对力的响应以及数学表达式相似:机械运动推动力=-dp/dx ,分子运动推动力=-d μ/dx ,式中p 为势能,μ为化学势,且二者具有相同的量纲。

上述两式表明机械运动与分子迁移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二者也存在重要的差别,表现在μ比p 包含更多的内容,如可以将p 以外的场作用所转变的化学势μext 包含在μ中。

μ还可包括RTlnC ,即溶液富集与稀释对熵的影响,对宏观物体而言,RTlnC 项与p 相比可忽略不计;但对分子迁移而言,它意味着分离过程中溶质分子的迁移和扩散再分解路径上分子的统计分布。

分子运动除了受使宏观物体运动的所有力的约束外,每一个分子还与临近分子发生激烈的碰撞作用。

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相比,分子运动的摩擦阻力要大得多。

2.在无流和有流情况下,溶质分子的迁移分别用什么公式描述?对公式的物理意义做简单的阐述。

答:无流时:22dx c d D dx dc Y dt dc +-=,有流时:22)(dxx d D dx dc v Y dt dc +'+-= 物理意义:(参考费克第一定律物理意义的形式自己描述)3.费克扩散定律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特殊条件下溶质分子的迁移?答:费克第一定律dxdy A x J dx dc D J -=-=)(或,是假设溶质浓度c 在扩散方向上不随时间变化,其物理意义为:扩散系数一定时,单位时间扩散通过截面积的物质的量(mol )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其适用条件是:扩散物质处于稳态扩散条件下。

而费克第二定律为22dxc d D dt dc =,为当既无外场梯度,也无内部化学势梯度时,Y=0,即存在扩散作用。

物理意义: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在距离x 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

其适用条件是:扩散物质可以处于非稳态扩散条件下。

第四章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溶剂特性1.分析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答:静电作用力、氢键、电荷转移相互作用、范德华力2.在蒸馏分离、离子交换分离和沉淀分离过程中,涉及的最主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是什么?答:蒸馏分离中为范德华力和氢键、离子交换分离中为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和电荷相互作用、沉淀分离中电荷转移相互作用4.举例说明范德华力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答:色谱:利用固体表面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的不同,使各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时间不同,从而将不同溶质分离开来,达到分离目的。

萃取:加速溶剂萃取中,提高的温度能极大地减弱由范德华力分子和样品基质的吸引所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6.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疏水相互作用的机理。

答:疏水水合过程中溶质表面水分子的有序化,使形成溶质水合物过程的熵减少。

即不利于非极性分子溶于水; 但实验证明水合过程同时会产生较大的负生成焓(水化焓),即热力学上有利于非极性分子溶于水。

水化焓的主要来源是溶质表面水分子排列成规则的笼形而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氢键,与非极性分子的类型和大小无关。

G (= H - T S )大于零,即非极性溶质向水中迁移的过程的总自由能是增加的。

因此,能量上不利,即烃难溶于水。

7.说明溶剂选择性三角形的作用和选择溶剂的一般步骤。

答:作用:当分别以n d e x x x 和、为三条边作一个等边三角形时,每种溶剂在三角形中的位置正好与其n d e x x x 和、值对应。

尽管溶剂种类很多,但可以归纳为有限的几个选择性组,在同一选择性族中的各种溶剂,都具有非常接近的3个选择性参数(n d e x x x 和、值),因此在分离过程中都有类似的选择性,若要通过选择溶剂改善分离,就要选择不同的溶剂。

分离过程中单一溶剂选择的一般方法:第一步:根据相似相容规律,选择与溶质极性尽可能相等的溶剂,以使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 第二步:在保持溶质极性不变的前提下,更换溶剂种类,调整溶剂的选择性,使分离选择性达到最佳。

分离过程中混合溶剂选择的步骤:第一步:选择一种非极性溶剂(p '接近0)和一种极性溶剂,将二者按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一系列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其极性p '可按∑'=+'+'='iii p p p p φφφ 2211计算得到; 第二步:研究目标溶质在上述一系列不同极性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从其最大溶解度所对应的混合溶剂的p '值可知溶质的近似p '值;第三步:从溶剂选择性三角形中的不同组分中挑选新的极性溶剂替换第一步中的极性溶剂,并通过此极性溶剂的比例维持混合溶剂的最佳p '值不变,最终必定能找到一种溶解性和选择性都合适的溶剂。

第五章 萃取分离法5.用有机溶剂从水溶液中和从固体样品中萃取目标溶质的机理有何异同之处。

答:用有机溶剂从水溶液中萃取目标溶质属于液液萃取,而有机溶剂从固体样品中萃取目标溶质属于提取或浸取,广义上也可归于溶剂萃取。

相同点:都是通过萃取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化合物。

不同点:前者是利用相似相溶原理,用液态萃取剂处理与之不互溶的组分溶液,实现组分分离的传质分离过程,后者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组分。

7.加速溶剂萃取是通过什么途径使溶剂萃取加快的?答:通常在较高温度(50~200℃)和较高压力(10~20MPa )条件下用溶剂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

8.固体样品的溶剂萃取方法有哪几种?从原理、设备复杂程度、适用物质对象和样品、萃取效果等方面总结各方法的特点。

答: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微波辅助溶剂萃取加速溶剂萃取原理利用了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即溶液中的微小气泡在超声场作用下被激活,表现为泡核的形成、振荡、生长、收缩乃至崩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以发的物理和化学效应。

利用微波加热来加速溶剂对固体样品中目标物的萃取。

在较高温度(50~200℃)和较高压力(10~20MPa)条件下用溶剂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

设备使用专门设计的超声波发生装置,也可用实验室用于玻璃器皿清洗和溶液脱气的普通超声波装置、密闭型和开罐型微波萃取装置。

加速溶剂萃取仪适用对象及样品用于植物、果实等样品的制取。

样品基体中含有强的微波吸收物质。

主要提取有机物,只用于固体和半固体的样品。

萃取效果可与微波萃取或超临界流体萃取相结合,利用产生的协同萃取效应提高效率。

与溶剂种类,萃取效率,时间,样品基体性质有关。

萃取速度快,萃取效率高,萃取选择性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