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440e7732c5da50e2524d7f81.png)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初稿)第一部分绿道慢行道一、组成绿道慢行道包括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绿道红线范围内的登山路径等。
二、色彩新建绿道慢行道统一采用暖色系,以彩色沥青为主要面材。
软基路面以及可能发生水淹的路段可以考虑使用暖色透水砖。
其他因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彩色沥青的,可采用暖色调彩色水泥或暖色调压模水泥。
改建路面两侧应加上暖色标注线,中间按照规定距离(见后章节)加暖色自行车标识。
登山径应尽可能使用当地产建材,因地制宜,厉行节约,减少高档大理石用量。
三、选线城市以及社区绿道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满足休闲需求。
不应将其与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慢行道混为一谈。
其关系是在城市以及社区绿道建设完成后的基础上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城市慢行道系统。
因此,城市以及社区绿道选线因该贯彻“轻松惬意、舒适安全”的原则,优先满足休闲出行需求。
选线原则有:(一)绿道应尽量利用有较好绿化基底的道路系统,以保证景观效果。
社区绿道应保证有行道树可以遮阴。
(二)应与区域绿道连接成网。
应在镇(街道、园区)内形成独立环线网络,尽量贯穿镇中心区、各主要居民点,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
(三)绿道应尽量串联连接社区公园、绿地、广场和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四)绿道应考虑与公交系统良好对接。
(五)绿道应在原有景观基础上优化升级,避免大拆大建。
(六)绿道选线应结合镇(街道、园区)原有环境整治工程计划以及宜居城乡建设工程计划统筹开展,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设计(一)一般宽度1、原则上绿道与车行道之间应设置1.5米以上绿化隔离带,自行车道宽2.5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间有1米以上绿化隔离带。
2、用地条件受限的,应保证绿道与车行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或安全防护栏,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
3、登山径宽度在1.5米以上为宜。
(二)类型宽度根据自行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关系可分为分离型、并行型、混行型三类。
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aa1a17c44693daef5ef73de2.png)
绿道规划建设专题讲座
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规划设计一所 方正兴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LO绿GO道:从策划到实施
■ 2009.8向省政府提交《关于借 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 网的建议》报告
■ 2009.11制作《绿道》专题片, 向省、市两级政府进行绿道建设 的宣传
■ 2010年1月,在广东省委十届 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 式将绿道建设纳入到今后三年珠 三角各市的城市建设计划中。
只建车道,不划廊道
有些城市将绿道简单理解成为 单车道,其实绿道除了为人们 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活动场所 外,还有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 功能是生态功能。我们希望通 过绿道建设将珠三角地区具有 关键作用的生态过渡带、节点 和廊道保护起来,为都市地区 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
√
广州市绿道选线示意图,通过 绿道建设连接重要的生态保护 区及生态通廊。
LOGO
(三)总体要求
3.0.1(上层 次规划要求)
绿道建设应落 实《珠三角绿 道网总体规划 纲要》( 2009-2020) 的要求,并与 城乡规划、土 地利用总体规 划、交通规划 等相关规划充 分衔接。
LOGO3.0.2(建设原则)
绿道建设应满足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 化的原则,充分体现地方自然和人文特色。
汪洋书记提出:绿道建设要求“
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 三年成熟完善”,并将绿道建设考评
结果纳入各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 核的指标体系。
LOGO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3 月初广东省建设厅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 研究院编制《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 技术规定》,目前已完成正式成果,现将主要内 容给大家介绍一下。
绿道建设标准
![绿道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595f0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9.png)
绿道建设标准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并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加强植被保护和更新,保持绿道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健身和社交需求。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调研周边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确保绿道的布局和功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景观设计和设施配套,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休闲空间和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休闲体验。
另外,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与城市的交通、环境、文化等其他规划相协调一致。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确保绿道的布局和功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相适应。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城市其他规划的衔接和配合,提高绿道的整体利用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绿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管理和运营的需求,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管理和运营问题,合理规划绿道的功能分区和使用管理,确保绿道的长期可持续运营。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提高绿道的管理和运营效率。
总之,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人民群众、城市规划和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需求,确保绿道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811649572546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811649572546](https://img.taocdn.com/s3/m/4b245269f5335a8102d2201f.png)
目录1 总则 (1)2 城市绿道的涵义和功能 (2)2.1 城市绿道的涵义 (2)2.2 城市绿道的功能 (2)3 城市绿道的分类和组成 (3)3.1 城市绿道的分类 (3)3.2 城市绿道的控制范围 (3)3.3 城市绿道的组成 (4)4 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5 城市绿道设计 (7)5.1 城市绿道系统配置与管制要求 (7)5.2 绿廊系统 (8)5.3 节点系统 (12)5.4 慢行道系统 (13)5.5 服务系统 (15)5.6 交通衔接系统 (16)5.7 基础设施 (18)5.8 标识系统 (19)1 总则1.1 为指导全省绿道工作,便于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绿道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重点处理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环节的关键问题,特制订本导则。
1.2 本导则是实施安徽省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技术规定,适用于本省各级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
1.3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1.4 城市绿道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
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履行职责。
1.5 本导则中的各有关控制技术指标为最低指标,在实施中各地可以适当提高,但不得降低;同时城市绿道的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安徽省以及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6 本导则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城市绿道的涵义和功能2.1 城市绿道的涵义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城市近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其它绿地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规划建成区内的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以及各类城市绿地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630d7de60b4e767f5bcfce34.png)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4年2月目录1总则 (2)2基本原则 (3)3绿道的涵义 (4)4绿道的选线 (7)5绿道的设施配置 (9)1总则1.1为充分发挥绿道的休闲、健身功能及生态作用,展现北京绿道生态化、人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有效指导北京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升绿道设计质量,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所指绿道是一种串联各类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适用于步行、骑行等慢行休闲方式的线性绿色空间,具有美化环境、文化展示、健康休闲、沟通城乡等多种功能。
1.3本导则为北京绿道的规划设计提供普遍性指导和参考。
除本导则外,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北京市的其他相关法规、标准标准及技术规程等的要求。
1.4本导则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解释。
2基本原则2.1生态性原则绿道是一条休闲廊道,也是一条生态廊道。
规划设计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北京的生态基底、自然山水格局,依托绿色空间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通过对绿道两侧绿化景观的提升,强化廊道的生态联通功能。
2.2系统性原则绿道应与城乡建设发展统筹考虑,契合城乡发展的需求,在落实相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联通历史文化遗迹、风景名胜区、公园、民俗旅游村、大型居住区、交通站点等节点,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系统布局绿道线路及各类服务设施,并与规划、园林、交通、水务、市政、旅游等多个部门协调,引导区域良性发展。
2.3人本性原则绿道以发挥健康休闲功能为重点,应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需求和绿色出行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在营造优美景观环境的同时,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及标识系统的完善,建设便捷、安全、舒适、可参与度高的绿道。
2.4特色性原则北京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绿道应充分结合不同资源特色、环境特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滨水、山地、森林、田园、都市、乡村等多种景观风貌,充分展现北京绿道的鲜明特色。
2.5实效性原则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不盲目求宽求大。
上海绿道建设标准
![上海绿道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49a48c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4.png)
上海绿道建设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绿色空间的重要性。
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起到环境净化、生态保护的作用。
在上海,绿道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
为了确保绿道的质量和效益,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绿道的规划设计应该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到交通和环境因素。
同时,也应该与周边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二、建设材料:绿道建设需要使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材料。
例如,地面铺设应该采用透水性好的草坪、砾石或者多孔混凝土等材料。
同时,应该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品。
三、设施设备:绿道应该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例如座椅、垃圾桶、厕所等,以方便人们的使用。
这些设施设备应该具备美观、实用、安全等特点。
四、维护管理:绿道建设后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保证绿道的功能和美观度。
例如,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修剪,保持绿道的整洁和有序。
总之,上海绿道建设标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更是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的自然气息和文化氛围。
嘉兴市生态绿道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嘉兴市生态绿道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833ee6c34b73f242326c5f2a.png)
嘉兴市生态绿道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嘉兴市生态绿道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嘉兴市生态绿道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1 总则1.1 本导则为适应和满足嘉兴市域生态绿道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生态绿道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工程施工及管理维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2 本导则适用于嘉兴市域范围内的生态绿道的规划建设工作。
1.3 生态绿道是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应纳入绿地系统统一规划布局。
1.4 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浙江省以及嘉兴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5 本导则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生态绿道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1 生态绿道的定义生态绿道(ECO-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绿化带、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居民步行或骑行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交往空间和组织城市慢行系统。
2.2 生态绿道的分类按照生态绿道在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和重要性,生态绿道可以分为郊野型、都市型和社区型三类。
2.2.1 郊野型生态绿道郊野型生态绿道处于城市(镇)的外围和农村地区,是联系城市、城镇及重要的风景旅游节点等的绿色开敞空间,主要依托城(市)镇周边的开敞绿地、河道、海岸和田野等建设。
2.2.2 都市型生态绿道都市型生态绿道主要集中在城市(镇)建设区内,是居民游憩、出行等活动的绿色空间,主要依托河道、城市(镇)道路两侧的绿带而建立。
2.2.3 社区型生态绿道社区型生态绿道主要是联系城市居住区和其它功能区,依托社区绿地、步行道等建立。
2.3 生态绿道的组成生态绿道主要由生态绿廊系统、慢行道路系统和辅助设施系统三大部分构成。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6bdf6425e2bd960590c6773e.png)
目录
1 总则....................................................................................................................................1 2 城市绿道的涵义和功能.................................................................................................. 2
2.1 城市绿道的涵义.................................................................................................... 2 2.2 城市绿道的功能.................................................................................................... 2 3 城市绿道的分类和组成.................................................................................................. 3 3.1 城市绿道的分类.................................................................................................... 3 3.2 城市绿道的控制范围............................................................................................ 3 3.3 城市绿道的组成.................................................................................................... 4 4 设计的原则和要求...........................................................................................................5 5 城市绿道设计................................................................................................................... 7 5.1 城市绿道系统配置与管制要求........................................................................... 7 5.2 绿廊系统.................................................................................................................8 5.3 节点系统...............................................................................................................12 5.4 慢行道系统...........................................................................................................13 5.5 服务系统...............................................................................................................15 5.6 交通衔接系统...................................................................................................... 16 5.7 基础设施...............................................................................................................18 5.8 标识系统...............................................................................................................19
广东省绿道建设管理规定
![广东省绿道建设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4cb3539efab069dc51220144.png)
广东省绿道建设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绿道的综合功能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根据《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绿道,是指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滨水地带、山脊、林带、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可供行人或者非机动车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
第三条绿道建设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体现地方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绿道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保障其实施。
第五条绿道属公益性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立项、建设、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宣传推广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绿道工作的正常开展。
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应当纳入政府建设投资计划。
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绿道建设予以扶持。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绿道建设。
第六条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本省绿道工作,组织实施本规定。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绿道管理部门,确定其工作机构和人员。
绿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绿道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绿道工作。
第七条绿道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当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第八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绿道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绿道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机制。
第二章绿道规划第九条绿道建设应当符合绿道规划要求。
编制绿道规划应当以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绿道设计规范
![绿道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3eb592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8.png)
绿道设计规范绿道是指沿江、河、湖、湖泊、水库、海滩、沉山河道等水域,并根据当地环境、文化、历史以及未来发展需求,有效融合水域保护、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交通出行、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生态走廊,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绿道设计规范。
一、绿道规划设计原则1. 综合考虑:绿道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交通出行等因素,确保绿道功能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2. 生态保护:绿道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合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确保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3. 人文景观:绿道规划设计应注重景观效果,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和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节点和景观走廊。
4. 城市交通:绿道规划设计应考虑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衔接,提供安全便捷的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促进可持续出行方式的使用。
5. 设施设备:绿道规划设计应合理设置休闲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提供公共厕所、室外座椅、亭子、解说牌等便民设施。
二、绿道设计要点1. 绿化设置:绿道应设置沿线绿化带,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效果。
2. 公共空间:绿道应设置公共空间,包括广场、花坛、游乐设施等,用于人们休闲、活动和社交。
3. 卫生设施:绿道应设置垃圾桶、垃圾箱等卫生设施,保持绿道的整洁和环境卫生。
4. 安全防护:绿道应设置护栏、标识牌等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5. 照明设施:绿道应设置照明设施,提供夜间安全照明,增加绿道的使用时间和安全性。
6. 道路交通:绿道应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网络相衔接,保障出行的便利和安全。
7. 文化元素:绿道应设置文化元素,包括雕塑、纪念碑、历史遗迹等,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8. 水域景观:绿道应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域资源,设置观景平台、桥梁、码头等,提供水上休闲和观赏的场所。
三、绿道管理与维护1. 绿化养护:定期对绿道沿线的植物进行养护和修剪,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美观效果。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https://img.taocdn.com/s3/m/b7abf4215727a5e9846a6103.png)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3.1 绿道功能 (3)3.2 绿道组成 (3)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4.1 绿道分级 (5)4.2 绿道分类 (5)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5.1 规划设计原则 (6)5.2 规划设计成果 (6)6绿道选线 (9)6.1 基本要求 (9)6.2 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7.1 绿道游径系统 (11)7.2 绿道绿化 (14)7.3 绿道设施 (15)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1 总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规定(送审稿)
![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规定(送审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687a3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0.png)
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规定(送审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广东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03.21•【分类】规章草案送审稿及其说明正文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规定(送审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加强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绿道网的综合功能和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和幸福广东的标志性工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绿道概念)本规定所称绿道,是指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绿道通常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场所,由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构成。
本规定所称绿道网,是指由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组成的绿道网络。
其中省立绿道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城乡区域空间格局构建、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城市绿道是连接城市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市域范围内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对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第四条(绿道控制区概念)绿道控制区是为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转,沿绿道慢行道路缘线外侧一定范围划定并加以管制的空间,主要包括绿廊系统和为设置各类配套设施而应保护和控制的区域。
第五条(绿道工作)本规定所指绿道工作包括绿道网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绿道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管理、维护、运营和开发利用等。
第六条(计划保障)绿道属公益性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绿道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年度计划,予以保障实施。
第七条(资金保障)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将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宣传推广等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保障绿道工作的正常开展。
绿道建设标准
![绿道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c7b9a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5.png)
绿道建设标准绿道是城市中一种重要的休闲和健身设施,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绿道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布局和连接,使其与城市主干道、公园、景区等地点形成有机的联系,方便市民出行和休闲活动。
同时,绿道的建设应当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护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的发展。
其次,绿道的设计和建设要符合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绿道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便利的步行和骑行设施,设置休息和健身设备,使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服务设施,使绿道成为一个真正适合所有人的休闲场所。
再次,绿道的建设要符合安全和便利的原则。
在绿道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交通安全和便利性,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和指示牌,保障市民在绿道上的安全出行。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绿道的便利性,保障市民在绿道上的便利出行,提供充足的停车和服务设施,使绿道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最后,绿道的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绿道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采用环保和节能的建设材料和技术,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的参与和共享,鼓励市民参与绿道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绿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考虑城市规划、人文关怀、安全便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建设出符合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的绿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6bdf6425e2bd960590c6773e.png)
绿道连接线建设及绿道与道路交叉路段建设技术指引
![绿道连接线建设及绿道与道路交叉路段建设技术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89dddf7f27284b73f24250f2.png)
绿道连接线建设及绿道与道路交叉路段建设技术指引1 总则1.1【目的】为保障绿道使用者1的安全,确保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指导珠江三角洲绿道连接线的规划建设,以及绿道与道路(主要指公路、城市道路等的机动车道路,以下同)交叉口的规划建设,制定本指引。
1.2【法律规范】绿道连接线及绿道与道路交叉口的规划建设,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原则、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
1.3【适用范围】本指引主要适用于珠三角省立绿道连接线、绿道与道路交叉口的规划建设工作,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相关规划建设工作可参照本指引执行。
1绿道使用者主要指行人、骑自行车者等非机动车使用者。
2 绿道连接线的构成2.1【概念】绿道连接线作为绿道网的组成部分,是借用公路、城市道路和堤坝路等机动车道,或者借用公路和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且与机动车道之间绿化隔离空间不足,主要承担绿道网连通功能的路段。
2.2【构成】绿道连接线由以下要素构成:2.2.1慢行道:是人们通行的区域,主要为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行人与自行车混行的综合慢行道。
2.2.2隔离设施:为保证绿道使用者安全而设置的安全防护设施,包括绿化隔离带、隔离墩、护栏、交通标线等。
2.2.3标识系统:按照省的统一规定,设置绿道连接线专用标志。
包括指示、警示标识等。
3 绿道连接线规划建设指引3.1【一般规定】绿道连接线的规划建设一般应遵循以下规定。
3.1.1 绿道连接线不宜过长。
各市绿道连接线的总长度不超过本市域范围内省立绿道总长度的10%,单段长度不宜超过3公里。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77e8617b90d6c85ec3ac693.png)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d14f23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f.png)
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健康绿道建设工程,依据国内外绿道建设经验及有关技术规程,联合我市状况,特提出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一、建设范围百万亩丛林建设范围内适合建设绿道的地区。
二、建设原则保护原有植被,尽量减少对现有植物和景观资源的损坏;着重绿道的便利性、舒坦性,充分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打造形式多样、特点多样的绿道;倡议并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打造精选;坚持绿道建设与沿线整体发展相联合,经过绿道建设惠及民生;整体规划、分区实行,鼓励市里两级共同担当绿道的建设和保护任务。
三、建设模式在绿道选线范围内铺设慢行道路系统,装备照明、通信、座椅、洗手间等基础设备,建立泊车场、交通接驳站点和具备综合功能的旅客服务中心,并布设一致的标示系统。
四、主要技术要求(一)道路系统建设要求1.宽度标准依据绿道的不一样使用功能和所在地域,规定步行道宽度为1.5-2m ,自行车道宽度为1.5-3m ,综合型绿道宽度为3-5m 。
2.路面资料选择在知足使用功能和强度的基础上,鼓励使用环保活性资料,尽量多采用软性铺装资料,同时考虑与环境的一致性。
步行道普通用透水砖、混凝土、砾石、石块等资料;自行车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等资料;综合型绿道可采用沥青、透水地坪、混凝土、透水砖等资料。
3.路面颜色选择步行道颜色可就地取材,简单辨识;自行车道一致用白线表记,路面颜色采用暗红色、黑色等深色采;都市综合绿道颜色应与四周环境一致,雅观慷慨即可;田野型绿道可视其所用资料而定。
4.坡度设计绿道的坡度应与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坡度相一致。
各种绿道坡度参照标准种类人行道自行车道综合型绿道纵坡坡度参照值3% 为xx,不超出8%不超出12%3% 为宜,不超出8% 横坡坡度参照值2% 为宜,不超出4% 不超出4%2% 为xx,不超出4%5.xx 设计路道xx 应有醒目的表记牌和无妨碍通道。
6.盲道与无妨碍设备参照《城市道路和建造物无妨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等有关规范要求,合理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
东莞
中山
LO4GO 绿道的分类
•不同分类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廊道控 制\慢行道\配套设施等方面
■ 生态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指主要位于乡村地区,以保护城市生态 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欣赏自然景致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
■ 郊野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指主要位于城郊地区,以加强城乡生态 联系、满足城市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
带。
LOGO
2.0.10
综合慢行道
综合慢行道是指以自行车道为主体,兼具步行或 无障碍慢行功能的混行道。
2.0.11 驿站
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补给、换乘的场所 ,为绿道配套设施的集中设置区。根据驿站的规 模和服务范围分为两级:
一级驿站是《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确定的“区域级服务区”,主要承担绿道管理、 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 和服务中心。
LOGO
绿道规划建设专题讲座
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规划设计一所 方正兴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LO绿GO道:从策划到实施
■ 2009.8向省政府提交《关于借 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 网的建议》报告
■ 2009.11制作《绿道》专题片, 向省、市两级政府进行绿道建设 的宣传
■ 2010年1月,在广东省委十届 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 式将绿道建设纳入到今后三年珠 三角各市的城市建设计划中。
度36km
1号区域绿道
• 4号区域绿道:芙蓉嶂水库—新街河— 巴江河—沙面—滴水岩、大夫山—佛山 顺德,长度30km
3号区域绿道
2号区域绿道
东莞
中山
广州市绿道网规划图
L广OG州O市绿道网
建设规划方案
5 城市绿道
• 共18条,长度360km。 • 增城市城市绿道 • 海鸥岛城市绿道 • 白坭河城市绿道 • 长洲岛城市绿道 • 龙头山城市绿道 • 大沙河城市绿道 • 环大坦沙城市绿道 • 浣花路城市绿道 • 萝岗区城市绿道 • 东濠涌城市绿道 • 新城市中轴线城市绿道 • 珠江前航道北城市绿道 • 珠江前航道南城市绿道 • 珠江前航道西城市绿道 • 花地河城市绿道 • 海珠涌城市绿道 • 沙河涌城市绿道 • 猎德涌城市绿道
区域绿道
• 总长度396km • 1号区域绿道:佛山—沙面—珠江前后 4号区域绿道
航道—大学城—莲花山—亚运村—黄山 鲁—南沙湿地—中山,长度161km
• 2号区域绿道: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流溪河—帽峰山—天鹿湖—东江—东莞 , 长度169km
• 3号区域绿道:佛山—滴水岩、大夫山
佛山
—长隆—余荫山房—莲花山—东莞, 长
只建车道,不划廊道
有些城市将绿道简单理解成为 单车道,其实绿道除了为人们 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活动场所 外,还有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 功能是生态功能。我们希望通 过绿道建设将珠三角地区具有 关键作用的生态过渡带、节点 和廊道保护起来,为都市地区 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
汪洋书记提出:绿道建设要求“
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 三年成熟完善”,并将绿道建设考评
结果纳入各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 核的指标体系。
LOGO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3 月初广东省建设厅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 研究院编制《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 技术规定》,目前已完成正式成果,现将主要内 容给大家介绍一下。
LOGO
(一)基本概念
L(O一GO)绿道基本概念
1 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 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 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 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
2 绿道的构成:1、绿;2、道;3、配套
■ 都市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指主要分布在城区,以改善人居环境、 方便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生态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
LOGO5 其它相关概念
2.0.8 绿化缓冲区 绿化缓冲区是绿道的生态基底,主要由一定宽度的地带性植物群落
、水体、土壤等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2.0.9 绿化隔离带 绿化隔离带是慢行道与外围车行区域、周边建筑之间的安全防护绿
LOGO
广东绿道 GD GREENWAY
分级目的:划分事权 ,省级、市级、区县 (社区)
近期重点是区域绿道 建设
通过区域绿道带动城 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建 设、通过珠三角带动 广东绿道建设
LOGO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对广州市的指引
确定6条区 域绿道,与 广州相关的 有4条,广 州范围内主 线长度340 公里。
L主OG要O内容
一、绿道基本概念
(一) 、基本概念 (二) 、几个误区 (三) 、几个焦点
二、区域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一) 、制订目的 (二) 、制订依据 (三) 、总体要求 (四) 、建设基本要素 (五) 、建设标准
三、小结
LOGO
一、绿道基本概念与认识
(一) 、基本概念 (二) 、几点认识 (三) 、几个误区 (四) 、几个焦点
二级驿站是绿道沿线城市级服务区,主要承担售 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 服务次中心。
LOGO
(二)、几个误区
L误OG区O一
绿道=自行车道 ——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和公路的非机动车道
如图所示,长距离 借用某条城市主干 道的非机动车作为 绿道是不符可绿道
× 建设要求的。
L误OG区O二
4号绿道:广珠生 态休闲绿道
3号绿道:珠三角 文化休闲绿道
2号绿道:东岸山 海休闲绿道
1号绿道:西岸山 海休闲绿道
LOGO
广州绿道网建设规划方案
• 区域绿道:深化落实《纲要》 的1至4号区域绿道,使选线更 加合理。
• 城市绿道:结合广州实际,与 区域绿道衔接,起到补充与完 善的作用。
佛山
东莞
中山
L广O州GO绿道网建设规划 方案
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 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 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照等级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 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1)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 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2)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重要功能组 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的绿道。 (3)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 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 务的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