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一中国民族情概况概述:
华夏文明五千年,上滥觞于炎黄下至于今,绵绵从未断绝。
从炎黄大败蚩尤到五胡入侵再到蒙、满先后建立全国性统一的政权,各民族相互交往,民族融合从未间断。
可以说,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融合史。
几千年来,各民族相互交往,和睦共处,逐步形成了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剧”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二中国民族融合的原因
1 地理原因:
“中国”古指“中原之国”,主要是指黄河流域等利于农耕的地域。
在中国,东面和南面面临大海,太平洋阻断了古代人口的迁徙;北面是荒凉的蒙古草原和沙漠;西南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北是帕米尔高原自古荒凉;东北是苦寒之地。
然而,中原的长江、黄河流域气候宜人,适于居住,并且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所以,个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迁移,可以说民族融合是迟早也是必然的事情。
从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后来明朝鞑靼入侵都可以看出个少数民族对环境优良的中原之地极具向往之情。
2 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政治、经济是民族融合的“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遵循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儒家思想便占据着主导地位,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更形成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儒家所宣扬的“仁”与“和”至始至终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儒家思想强有力的包容精神,对文明程度较低的各个少数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
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其效率远远高于游牧民族闲散的政权组织形式。
况且中国传统文人与政治家一直都孜孜不倦
地推行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
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多采用汉民先进的政权组织形式,使得政治制度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是东方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诗歌、戏曲、四大发明、丝绸方面的成就更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粗略估计仅仅在唐代来长安学习的研习生就超过了万人。
其次,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促成民族融合的另一方面的原因。
农耕文明孕育出中原大地雄厚的经济实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注定了成为各民族向往的对象。
在各民族的不断融合的过程当中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个少数民族模仿的对象。
铁器的传入促进了少数民族生产力的进步,无论是蒙古建立元朝还是满族建立清朝以后都接受了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有游牧的生活方式,实行农耕,习汉字,穿汉服,说汉语,从生活习惯上完成了“汉化”。
3 中国普遍宽松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从夏朝建立到清政府灭亡,中国朝代更迭,但民族融合并未间断。
中国历代都实行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虽然期间也有矛盾和冲突甚至还有战争,但各民族总体上都和睦友好相处:边境地区开展边境贸易,互通有无;广泛开展丝、茶贸易;各民族相互通婚,王昭君出塞远走匈奴,促进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唐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带去大量汉民族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加快了吐蕃地区的文明进程。
我国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至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每个朝代都把各民族和睦相处作为政治目标,促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在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元代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可是说,宽松、开明的民族政策是民族融合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三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四中华民族民族融合的特点:
1.融合的向心性:
综观近万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其融合的腹地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其融合的核心是华夏族,继而是汉族。
春秋战国之前,是夷、戎、蛮、狄竞相伸入中原,最后为华夏族所融合,“五方之民共构天下”,汉族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秦汉之后,是更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塞北、西域的少数民族入侵乃至入主中原。
最后,他们也大部甚至全部被汉化,使汉族在数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中华民族得以在此基础上形成。
汉族人口占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这是因为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先后融合了大量其他成分。
因这种融合,汉族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
2.内容的深刻性:
华夏族最先是由黄河中下游以种稷等旱田作物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与长江中下游以种稻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融合而成的。
华夏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
华夏族的西北部、北部是对立的戎、狄等游牧部落及部落联盟。
农业生产方式是较游牧生产方式稳定和先进的。
因此,华夏族战胜并融合戎、狄,并不奇怪。
华夏族的西南部和南部,虽然也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称为蛮、夷),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那里生产力水平也较低下,因而最终也被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的华夏族所战胜,并融合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自秦汉以降,汉民族的主要对手,是北部,包括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和汉族互相冲突、消长、融合。
有的游牧民族曾在军事上十分强大,如匈奴、蒙古、契丹等。
但游牧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被汉化。
这不仅是因为汉族的人口众多,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汉族从事的农业生产方式更为先进。
辽、金、元、清等朝代建立的结果,都使汉族融合进了更多的其他民族成分,也使农业地区向外扩大了。
华夏族生长为汉族,以及汉族在历史上的发展,都是与农耕范围的扩大、农业技术的发展相伴随的。
所以,中华民族融合的向心性,是以追求先进的生产方式为目标的。
被汉族融合的其他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而且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包括生活方式。
尤其是作为汉族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指针。
这一点,在满族入关后的清代,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
还应当指出的是,历代,包括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的朝代,汉族的语言和文字都被列为官方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联系一个多元民族的极重要条件。
在今天的中国,象回族、东乡、保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与汉族等其他非伊斯兰民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