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秦性格造成连横失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秦性格造成连横失败
作者:刘大忠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16期
【摘要】苏秦出山,志向高远,睥睨天下策士,意气吞吐,寰宇皆在算中。

但是苏秦出山,入秦连横,却注定要失败——苏秦初出茅庐,疏于谨慎;苏秦虑事深沉,但机变不足;苏秦能够洞悉大势,却未能揣透时事,导致策论不当,不符合秦国当时微妙复杂的局势;苏秦出身富商之家,与艰苦创业、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

而这一切都是苏秦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性格冲动、率直造成的!
【关键词】苏秦;性格;机变
一、苏秦连横的时代背景
在连横之前,苏秦就看到了不被列国士子甚至张仪都未看好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人人视国法如神圣,商货络绎不绝,农耕欣欣向荣,已是吏治清明,国家逐渐强盛。

当时各国中,再无第二个有这样的气象,而且,秦国变法,是列国之中最彻底的一个,旧氏族势力彻底清除。

苏秦认定,秦国将是战国中最有希望脱颖而出,一统天下的潜在强国。

苏秦对大局的洞察入微、鸟瞰掌控,对时势的分析,对未来的解读,都是深刻而透彻的,历史证明,苏秦是对的,秦国最终因为连横策略而一统六合。

但苏秦连横却失败了!为什么?
二、苏秦失败的原因例析
1、苏秦年少轻狂,缺乏磨练。

苏秦初出茅庐,书生意气,虽然充满政治天赋和策略智慧,但未经磨练,缺乏踏实稳健。

我们看苏秦初说秦王的说辞:
“大王之国,西有……之用,南有……之固。

……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可以……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在这段话中苏秦盛赞秦国之富有、强大、地理之险要、秦惠王之贤能。

但这套王霸说辞相对来说有点“老套”,并不新颖,因为在苏秦说秦之前,已经有另一位名士犀首对秦王陈述了相似的说辞,所以秦王是有备应对,苏秦是无知陈词,未能知己知彼的苏秦被秦王当头一棒,浇了一盆凉水:
“寡人闻之,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王的这番话里,包含了如下含义:一是他并不是不想连横称霸,而是感到条件尚不成熟,而苏秦的说辞中,只有主张而无策略,因而他心虽有所动,却不便表态;二是秦王从苏秦的话中,已感到他尚不成熟,一句“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就多少带有“你带着赫赫声威而来,就这点见识”的讥讽;三是作为秦王也确实想听听苏秦还有什么高见,“愿以异日”,虽是拒绝,却暗含改日还可再谈。

如果苏秦是一个性格成熟、头脑冷静的辩士,重新调整自己的进谏策略,寻找机会再展才能,变不利为有利。

可惜苏秦根本没认真听秦王的话,只等秦王话因刚落,他就迫不及待的再陈自己的主张: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一个“固疑”,虽是想用激将法再次撩拨秦王的雄心,但由于不懂秦王之心,这句话反而可能给秦王留下狂放莽撞的印象。

接下来,他长篇累牍,从正面到反面,从古代君主战而王说到现在天下崇尚文策、重视文士之失……说到今“欲并天下”“非兵不可。

”殊不知这段宏篇大论,全与秦王心思不接,更加深了秦王对其才能的不信任,到此为止,苏秦的游说败局已定。

2、苏秦策论不当,不符合秦国微妙复杂的当时局势;苏秦性格率直,不知进退之道;苏秦长于谋略,缺乏机变;苏秦出身富商之家,秉性轻浮。

当此之时,秦国刚刚经历了商鞅变法,又经过旧氏族和变革派之间的较量,新君秦惠王才车裂了权倾朝野、名盖君王的商鞅不久,“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正是对策士心怀忌惮之时,再加上秦国当时的真实实力是:如果秦国出击,六国相互援助,秦国可以以一敌二,但以一敌三则胜算极小;另外,秦国内治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秦国地广人稀,耕地不足,一旦大规模的战事一起,扩军备战、物资供应都无法为继。

再就是秦国变法时日尚短,新法还未能生根。

大战一起,绵绵无期,倾国之力,能否持久,是一个不可预料的巨大变数。

苏秦一不能勘透秦国实情,二不能审时度势,作为策士是极大的失败,假若苏秦当时不要坚持己见,改弦更张,谈论秦惠王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新君即位的秦惠王未尝不想有所作为,不是未尝,而应该是急于有所作为。

我们反过头来以历史的眼光再看苏秦的策论方略:
苏秦方略,倚重军争,看似远图,实为近谋。

何谓近谋?以当下秦国国力为根基,而秦国当时的真实国力并非苏秦的揣测:秦国尚未扩充新军,以五万之众欲吞灭天下,岂非笑谈!秦国若想东出大战,没有三十万精兵不能言胜。

另则,秦国当时可耕之良田,唯关中近百万亩,余皆山地广漠,无以提供数十万大军长期征战之军粮。

故此,苏秦之谋,近不可行。

所以秦国一统大业,在当时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而行。

以苏秦之才之智,未能揣透秦国实情,却轻言连横,他的年轻、幼稚、浮躁、盲动便跃然纸上。

如若苏秦当时不年轻冲动,见机的快,以苏秦的三寸不烂之舌,定能让秦惠王消除成
见,假以时日,苏秦连横之说,定能功成。

这都是苏秦的性格使然,急于求成,不能见机而变,以未成气候的一己执见,死钻牛角,策士贵在权变,苏秦权变何在?苏秦说秦的失败,为后来张仪连横做了嫁衣。

苏秦出现以上巨大失误,也与他的身世有巨大关联,苏秦出身王畿富商之家,受教于名师门下,年少得志,名满列国,仅以洛阳王畿与魏国的文华礼教熏陶而言,苏秦的言行都无不带有浓厚的贵族名士色彩——豪爽而不失矜持,洒脱而不失礼仪,没有丝毫的粗俗野气。

这些都注定初出茅庐的苏秦做事失于老练,与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

对于苏秦这个策略名士,秦惠王本来是充满期盼的,但苏秦的一番说辞,却让秦惠王大倒胃口。

一朝连横失败,造成苏秦人生的悲剧。

后来苏秦虽然在合纵中誉满列国,煊赫一时,但终以悲剧结尾。

非是苏秦谋略不智,口舌不利,辩才不佳,实是辩术有误,性格使然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71页1983年10月第一版岳麓书社出版发行(以下至第八条标注皆同)
[2]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272、273页
[3]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样列传第二十三624页
[4]史记卷第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906页
[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苏秦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8,335.
[6]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A].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C].北京:中华书局,1998,1180-1181.
[7]车新亭.《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辨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94-101.
[8]周骋.苏秦相六国辨[J].江苏社会科学,1996(05),102-106.
[9]秦丙坤.《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9-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