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年,W.Arber提出一个假设来解释上述现象,就是细菌的 限制(限制酶)-修饰(甲基化酶)系统。
当λ(k)噬菌体侵染E.coliB时,由于其DNA中有EcoB核酸酶特异 识别的碱基序列,被降解掉。而E.coliB的DNA中虽然也存在 这种特异序列,但可在EcoB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催化S-腺苷 甲硫氨酸(SAM)将甲基转移给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定碱基 ,使之甲基化。 EcoB核酸酶不能识别已甲基化的序列。
增加限制酶的用量。 扩大酶反应的体积,使潜在的抑制因素被相应地
稀释。
延长酶反应的时间。 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亚精胺,有利于限制
酶对基因组DNA的消化作用。
DNA的甲基化程度
大肠杆菌中的dam甲基化酶在5’GATC3’序列中的腺嘌呤N6 位引入甲基,受其影响的酶有Bcl I、MboI等,但BamH I、 Bgl II、Sau3A I不受影响 大肠杆菌中的dcm甲基化酶在5’CCAGG3’或5’CCTGG3’序 列中的胞嘧啶C5位上引入甲基,受其影响的酶有EcoR II等
3.同裂酶和同尾酶
同裂酶:指来源不同但识别相同靶序列的核酸内切酶。同 裂酶进行同样的切割,产生同样的末端。但有些同裂酶对 甲基化位点的敏感性不同。例:限制酶HpaⅡ和MspⅠ是一 对同裂酶 (CCGG) ,当靶序列中出现一个5-甲基胞嘧啶时 HpaⅡ不能进行切割,而MspⅠ可以。
同尾酶:指来源不同、识别靶序列不同但产生相同的粘性 末端的核酸内切酶。
4.识别位点在DNA分子上出现的频率
推测酶切割位点出现的频率对于推断DNA酶切片段大小很有 用。假定4种核苷酸在DNA分子上出现的频率相同,那么靶 序列为6个核苷酸的内切酶在每46(=4096)个核苷酸中酶 切位点就有一次出现机会。据此推算,一条49000bp长的 DNA中有12个6核苷酸识别序列的酶切位点(49000/4096) 。但事实上并非真正如此,因为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出现 频率并不均等。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 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它本是 微生物细胞中用于专门水解外源DNA的一类酶,其功能 是避免外源DNA的干扰或噬菌体的感染,是细胞中的一 种防御机制。 1970年,Smith和 Wilcox从流感嗜血 杆菌中分离纯化了 第一个II型限制性 内切酶Hind II, 使得DNA分子的体 外精确切割成为可 能。
酶的缓冲液:
氯化镁、氯化钠或氯化钾:
不正确的NaCl或Mg2+浓度,会降低限制酶的活性,还可能导 致识别序列的改变。
Tris-HCl:维持最适的pH值(pH=7.4)。 β-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DTT):维持酶的稳定性。 牛血清蛋白(BSA):维持酶的稳定性。
在“非最适的”反应条件下(包括高浓度的核酸内切限制 酶、高浓度的甘油、低离子强度、用Mn2+取代Mg2+以及高 pH值等等),有些核酸内切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异性便会 发生“松动”,从其“正确”识别序列以外的其它位点切 割DNA分子,这叫做星号活性(star activity)。
二、连接酶的类型
大肠杆菌DNA连接酶:由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编码 ,以NAD+作为能源辅助因子; T4 DNA连接酶:由大肠杆菌T4噬菌体DNA编码,以 ATP作为能源辅助因子,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连 接酶。
三、DNA连接反应的条件
连接反应最佳温度为37℃,但是此时粘性末端间氢键结合 不够稳定,而且酶活性也会迅速降低。比如,EcoRI 粘性 末端连接部位只有4个碱基对,很容易断开,所以通常在 4-15℃连接。
第三节 DNA聚合酶
一、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DNA pol I)
基本特性:Kornberg A. 1956年首先从大肠杆菌细胞中分 离出来,它是一种多功能性的酶,包括3种不同的酶活力: 5′- 3′聚合酶活性:以双链DNA为模板,催化单核苷酸结合 到引物的3′末端,并不断延伸。 5′- 3′外切酶活性:将双链DNA中游离的5′末端逐个切去。 3′- 5′外切酶活性:将游离的双链或单链DNA的3′端降解。 不过对于双链的降解可被5′-3′的多聚活性所抑制。
第二节 DNA连接酶
一、连接酶的概念
环形DNA分子的发现使科学家相信一定有一种能连接DNA的 酶存在。1967年,世界上几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了一种 能够催化在2条DNA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DNA连 接酶(ligase)。 连接酶:能够将DNA链上彼此相邻的3’-羟基(-OH)和 5’-磷酸基团(-P),在NAD+或ATP供能的作用下,形成磷 酸二酯键。只能连接缺口(nick),不能连接裂口(gap ),而且被连接的DNA链必须是双螺旋DNA分子的一部分。
影响连接效率的因素
温度(最主要的因素) ATP的浓度(
10M - 1M )
连接酶浓度(平头末端较粘性末端要求高) 反应时间(通常连接过夜)
插入片段和载体片段的摩尔比(3:1)
DNA连接的策略
粘性末端DNA片段的连接
平头末端DNA片段的连接
从分子动力学的角度讲,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创造的粘性末端 的连接属于分子内部的连接,而平头末端的连接则属于分子 间的连接,因此后者反应速度要慢得多,提高平头末端连接 效率的方法包括:加大连接酶用量(10倍大于粘性末端的连 接),加大平头末端底物的浓度,增加分子间碰撞机会,加 入10% PEG8000,促进大分子之间的有效作用,加入单价阳 离子(NaCl),最终浓度150-200 mM。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
根据酶的功能、大小和反应条件,及切割DNA的特点,可 以将限制性内切酶分为三类:Ⅰ型酶、Ⅱ型酶、 Ⅲ型酶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四、限制性内切酶(II型)的特性
1.基本特性
识别双链DNA分子中4-8对碱基的特定序列
大部分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内部或两侧 识别切割序列呈典型的旋转对称型回文结构
平头末端DNA片段的末端加尾连接法
平头末端DNA片段加衔接物连接法
衔接物(linker),是人工化学合成的一段10-12个核苷酸的 DNA双链,其中包含有1个或几个限制性酶切位点。使用时 只须将衔接物和目的片段的5′端用多核苷酸激酶处理使 之磷酸化,然后用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就可获得能产 生粘性末端的DNA片段。
3 常用工具酶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第二节 DNA连接酶
第三节 DNA聚合酶
第四节 核酸酶
第五节 修饰酶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一、限制酶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 微生物学家发现, 微生物的噬菌体 不能交叉感染, 如E coli K株的 噬菌体只能感染 E coli K株,不 能感染其他株, 反之亦然。
单链核酸外切酶: 核酸外切酶VII( ExoVII) 双链核酸外切酶: 核酸外切酶III( ExoIII),从3’端 外切
双链核酸外切酶: λ 核酸外切酶( λ Exo),从5’端 外切
第五节 修饰酶
碱性磷酸酶:将DNA或RNA5′端的磷酸切除。小牛胸腺碱 性磷酸酶(CIP),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BAP)
哺乳动物中的甲基化酶在5’CG3’序列中的C5位上引入甲基
1)重新设计引物; 2)选用不受dam和dcm甲基化影响的同裂酶; 3)使用dam、dcm甲基化酶突变的宿主菌(例如GM33、JM110) 进行DNA的转化; 4)酶切PCR产物,此时酶切位点外侧需要加保护碱基。
DNA的分子结构 某些限制酶切割超螺旋的质粒或病毒DNA所需要的酶量要比 消化线性的DNA高20倍。 酶切反应的温度:大多数酶的标准反应温度为37度
三、T4 DNA聚合酶
基本特性:
5’→3’的DNA聚合酶活性和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在无dNTP时,可以从任何3’-OH端外切
在只有一种dNTP时,外切至互补核苷酸暴露时停止
在四种dNTP均存在时,聚合活性占主导地位
基本用途: 切平由核 酸内切酶 产生的3’ 粘性末端
DNA片段的 同位素末 端标记
CCG GGCTATCGGA Pol I + Mg2+ CCG AT AGCCT GGCTATCGGA CCGATAGCCT GGCTATCGGA Pol I + Mg2+ CCGATAGCCT GGCTATCGGA CCGATAGCCT GGCTA Pol I + Mg2+ CCGATAGCCT T GGCTA
4.限制酶对DNA的局部消化
想获得平均分子量大小有所增加的限制片段产物,可以进行不 完全的限制酶消化反应。
a. 缩短酶切的消化反应的保温时间
b. 降低反应的温度(37-4)。 5.终止反应:加EDTA或SDS,65℃保温20min,酚-氯仿抽提; 6.操作中注意事项 a.混匀反应液可以用移液器吹打或轻弹管壁,然后瞬时离心 ,尽量避免强烈振荡; b.限制酶应分成小份,避免反复冻融 c.酶一般保存在含50%甘油的贮存缓冲液中,酶液体积不超过 反应体积的1/10,同时尽量减小反应体积 d.取酶液时,注意移液器的准度
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反应 1.酶单位(U)的定义:在理想的反应条件(适宜 的缓冲液和反应温度,通常为37℃)下,1h完全 降解1 g DNA所需要的酶量。 2.反应条件:大多数限制酶反应条件如下
双 酶 切
3.影响限制酶活性的因素 DNA样品的纯度:蛋白质、酚、氯仿、酒精、 EDTA、SDS、以及高浓度的盐离子等
基本用途:
二、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 大片段(Klenow)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经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获得N端三分 之二的大肽段,即为Klenow酶。 基本特性:拥有5’→3’的DNA聚合酶活性和3’ →5’的 核酸外切酶活性,但失去了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基本用途: 补平由核酸内切酶产生的5’粘性末端 DNA片段的同位素末端标记 cDNA第二链的合成 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DNA序列
四、逆转录酶(反转录酶) 基本特性:
以RNA为模板 聚合cDNA链
双向外切 DNA-RNA杂合 链中的RNA链 AMV逆转录酶; M-MLV逆转录酶
Biblioteka Baidu
第四节 核酸酶
RNase A:核酸内切酶,水解RNA RNase H:核酸内切酶,水解RNA-DNA杂交链中的RNA DNase I:随机切割单链或双链DNA S1核酸酶:来自稻谷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可以 降解单链DNA或RNA的内切酶。用于将粘性末端水解成平头 末端及cDNA发夹式结构的处理。
主要用途有: A、在用P标记DNA 5′端之前,去除5′端的P; B、在DNA重组技术中,去除DNA片段的5′磷酸,防止载体的 自身环化。
T4-多核苷酸磷酸激酶:在DNA、RNA的5’-OH上加磷酸
末端转移酶(TdT):来自小牛胸腺不需要模板的DNA聚合 酶,随机掺入dNTPs
2.限制性内切酶作 用后的断裂方式 粘性末端 :因 酶切位点在两条 DNA单链上不同 ,酶切后形成具 有互补碱基的单 链末端结构,酶 切产生的两个粘 性末端很容易通 过互补碱基的配 对而重新连接。
平头末端:因酶切位点在两条DNA单链上相同, 酶切后形成平齐的末端结构,这种末端不易重新 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