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尔王》①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
摘要:
在《李尔王》这部戏剧中,有两个主要的元素让人难忘。

一个是对“傻瓜”的理解,另
一个则是悲剧之所以会成为悲剧。

《李尔王》中就有一个人被称作“傻瓜”,他的行为怪诞,语言犀利讽刺,不论权贵,都一视同仁。

傻到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对昔日的国王像对待常人一样的愚弄、取笑、讽刺和尊敬,不因他曾是国王而多一分谄媚,少一分正直。

对待现在的掌权者,一样能从她们的卑劣行为出发,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可耻。

就在最后被捕而执行绞刑时,没有丝毫的战栗,照样挺直了腰杆。

悲剧就是不该发生却偏偏发生的事。

就像李尔王不该只为了考狄利娅的一句话,而大发雷霆,在一怒之下糊里糊涂的分配了土地。

埃德蒙不该只为了一己的欲望而攻于心计,最终闹的个家破人亡。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人看。

”②
关键词:李尔王傻瓜悲剧
剧情简介:
年老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

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

但是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各种借口想把他赶出去。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悲痛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一路上只有他最忠心得大臣也是被他放逐的肯陪着他。

考狄利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要给父亲讨回公道。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

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爱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但是考狄利娅还是死了。

而在李尔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毒死了里根,而她自己也自杀死去。

李尔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老臣肯也要到天堂去侍奉他的王。

最后,只有埃德加一人活着,他经历课一系列悲剧的洗礼长成了一位真正的男子
汉。

大智若愚: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
①为莎士比亚创作,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②出自鲁迅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5期(1925年2月23日)
住放声大哭”③
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是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攻于心计的人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

李尔王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两个女儿后,就带着100个武士,整天过着无聊的生活,除了打猎和戏弄玩耍别人,整个欢乐就建立在他的那个“傻瓜”身上。

“傻瓜”在这幕剧的中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连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名字也没有,李尔王总是叫他“傻瓜”和“孩子”,他也倒很愉快的自称“傻瓜”。

戏剧中的每个人都知道他是傻瓜,连他自己都明白这一点。

可是从整部戏来看,“傻瓜”真的是傻瓜吗?他虽然靠一些滑稽的动作和语言来取笑于众人,但仔细斟酌,他的话里有话,句句都是对李尔王的讽刺,句句都深入人心,句句都是别人不敢说却都心知肚明的真理。

“傻瓜”傻到死心塌地的跟着一个失势的老人,去对抗两个心如蛇蝎的女人。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④更别说是女人中的小人了。

“傻瓜”傻到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对昔日的国王像对待常人一样的愚弄、取笑、讽刺和尊敬,不因他曾是国王而多一分谄媚,少一分正直。

对待现在的掌权者,一样能从她们的行为出发,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可耻。

就在最后被捕而执行绞刑时,没有丝毫的战栗,照样挺直了腰杆,大骂卑鄙可耻的小人。

从“傻瓜”的行为来看,他的智商可能真的有些缺陷,但是他的心智确实无比的明晰。

他明白谁是谁非,他明白在利与义面前应该站在哪一方,这是大智若愚的
模范。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人看”
“父亲,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空间和广大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

”⑤这是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的表述。

“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觉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幸福……”⑥这是二女儿里根的表述。

多么娓娓动人的口才,多么美好,让人感到多么温暖,多么幸福,难怪李尔王要把二分之一的国土分给她们。

悲剧的开始总是伴随着最美好,最温馨的感觉。

“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⑦这是三女儿考狄利亚的表述。

③《莎士比亚全集》译林出版社1998.5版朱生豪译第86页
④出自(《论语〃阳货》。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⑤《莎士比亚全集》译林出版社1998.5版朱生豪译第6页
⑥《莎士比亚全集》译林出版社1998.5版朱生豪译第7页
⑦《莎士比亚全集》译林出版社1998.5版朱生豪译第7页
听着多么的忤逆!老人辛苦的把儿女抚养长大,换来的只是这一句吗?即使你再怎么的老实,再怎么的笨拙说几句好听的话又怎么呢。

李尔王的要求并不多,妻子早死,自己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现在老了,还要把自己一辈子打拼下来的国土分给三个女儿。

而条件只是女儿一句表示对自己的爱的话语都得不到。

那关于李尔王对考狄利亚的处罚谁又能怪罪他什么呢?
其实这正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元素的独特运用,大家都认为是不义的人,其本身却是悲剧的人,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命运的悲剧赋予的。

就像爱德蒙一样,不同别人的命运地位,被迫的使他起来夺取应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

人物的悲剧元素都是命运先给他一个悲剧的角色。

对于三个女人不同的回答,李尔王给出了三个不同的决定。

给懂得说好话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每人一本的国土,什么也没给不懂讲话的三女儿,除了他的诅咒。

在这里整个戏剧的悲剧色彩就奠基好了,他悲剧的命运正式开场。

讲好话的两个女儿,最终会露出可憎的嘴脸;老实的三女儿却会按照他的名分一如既往的爱着李尔王。

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

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但是悲剧的镣铐却不会因你一时的悔恨而放过你。

与李尔对比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

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爱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

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

虽然她的戏份很少,但一定是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

她是因为善良而拥有气质的,这样的气质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

我本以为她可以高贵地生活在法兰西国王身边,但很遗憾,这样一个女孩最终还是因为为父亲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难道善良也有错吗?
这里有三种悲剧元素:一是犯错的人致死都不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像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一样;二是发错的人中途反省却无力回天,只能看着自己的错误越来越大,就像李尔王;三是原本无辜的人被卷入别人的错误之中,毁灭了自己的一生,就像考狄利娅和埃德加一样。

显然,这三种悲剧中最后一个格外的令人怜悯,考狄利娅一直被人称赞和同情就可以理解了。

把那么美的东西毁灭怎么不叫人怜悯呢?
孙波
10014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