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近四年地理高考试卷命题点统计与分析(全国一卷)
近四年地理高考试卷命题点统计与分析(全国一卷)一.考点分布二.四年考点分析纵观四年高考文综地理试卷,结构稳定、难度适中。
试题以地理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地理原理与区域的结合,侧重同学们地理分析能力的考查,突显地理学科“味道”,正所谓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试题关注热点而不回避热点,回归区域又展露人文,如北京奥运、中非贸易、沙尘暴、经济全球化、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南亚海啸等问题都紧扣时代脉搏。
区域考查综合性、主干考查特色性是当前文综能力考查的依托点。
从上表分析可知,近四年中考查的主干知识有一定的规律性,全国一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以下一些:近四年中只出现一次的主干知识点:宗教起源地及文化扩散的类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分析;地层构造与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关系;海水盐度、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天文现象概念及形成条件、地方时、区时的换算和应用;板块分布、火山喷发的原理等。
近四年高考中从未出现的知识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生物和土壤,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地域分异规律;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等.三、高考命题走向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体现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要求,为使同学们复习时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通过对前几年《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的研读和高考试题的分析,2008年高考地理命题会有以下一些特点:1.继续加大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只是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载体。
更多的是通过提供资料、设置情境来考查能力和素质。
资料包含了各种信息,有文字、图像、图表、数据等,取材常常来自教材以外的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资料,命题不拘泥于教材却高于教材,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点和理论是可以解决的。
2.更重视对图像图表资料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熟练使用、判读、绘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具有空间概念和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地理综合思维方法。
地理事象中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现象及其应用
地理事象中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现象及其应用贵阳市白云二中:周成银事物的分布总是有其规律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下简称事象)的分布更是如此,理想状态下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中其对称性规律尤其突出,但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一性,使地理事象的分布更为复杂,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不完全对称性分布规律。
地理事象的对称性与不完全对称性规律具体表现为空间和时间上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
一、地理事象的分布在空间上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现象地理事象分布在空间上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又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两个方面。
1、南北方向上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现象地理事象南北方向上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现象主要表现为:⑴地理纬度分布上的南北对称。
如图1、图2图1 图2⑵热量带分布上的南北对称现象。
如图3图3 图4⑶理想状态下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南北对称现象。
如图4⑷气候类型分布上的南北不完全对称现象。
如图5图5 图6⑸自然带分布的南北不完全对称现象。
如图6⑹洋流分布模式中的南北对称现象。
如图7图7 图8⑺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上的南北不完全对称现象。
如图8⑻正午太阳高度分布上的南北对称现象。
如图9中的A、B、C图每一天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即全球每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也可理解为: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相同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图9-A 图9-B图9-C⑼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南北不完全对称分布现象。
即南北半球同纬度的地方其昼夜长短刚好相反,即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如图9中的A、B、C 图所示。
⑽季节上的南北不完全对称现象通常情况是南北半球同纬度的地方一年中的四季变化正好相反,如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则为冬季,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
但由于下垫面的影响这种分布特点又表现为不完全对称。
⑾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的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相反现象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移现象,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且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地理规律和原理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三、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原理
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2、三圈环流形成规律
A.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5、气候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 因
气候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湿季干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雨季集中
旱雨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C.晨昏线与日照图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转越明显。
5、昼夜长短的规律
太阳直射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长参照时间如图:
6、(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 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 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专题
3、08年地理试卷特点
(1)命题思路创新,重视过程分析 (2)试题陌生度高,向新课标靠拢 (3)提升能力要求,注重科学分析 (4)试题原创性强,体现公正、公平 (5)体现选拔功能,具有一定难度
二、地理学科命题趋势分析
1、地理学科命题思路:
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
图像承载——注重各种新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 能力覆盖——空间定位、逻辑推理、联系迁移以及 临场的应变能力等 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比较归纳等思 维过程 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热点联系的隐性信息
3月21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夏半年 各纬度昼长夜 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6月22 日昼最长。 9月23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南半球 南半球冬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南半球夏半年 各纬度夜长昼 短,纬度越高 夜越长,6月 22日夜最长。 各纬度夜长昼 短,纬度越高 夜越长,12月 22日夜最长。 各纬度昼长夜 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12月 22日昼最长。
例题:图中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季风气候 ③热带草原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⑤亚热带季风气候 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⑦极地气候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
C.④⑥⑦
B.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C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23°26′S
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递减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以太阳直射的纬 线为对称轴,在南北对称分布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极昼极夜范围变化、晨昏线与太阳光 线的关系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2PPT课件
该题主要描述的是冻害程度的数量属性中的数值变
化趋势。首先根据图例判断数值(冻害程度)、再
按数值变化趋势(冻害程度由轻到重或由重到轻)
描述其变化特点。
16
3、“面”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 其比例尺往往较大,常要求描述该地理事物 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或该地理事物的分 布方位,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应加以注意。 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 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面积64万
35°
甲
宜昌
30°
柑桔冻害分布示意图
图例 严重冻害区 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110°
1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5
15
(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指出图5所示区域柑橘 冻害分布特点
35°
甲
宜昌
30°
柑桔冻害分布示意图
图例 严重冻害区 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图5
110°
115°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 答案分析:
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
纬线平行);西半段呈东
北——西南走向。
答案分析:
题目要求描述图中10℃
等温线的位置属性。仔
细审题可知只需描述其
水平分布特点。由于该
等温线有明显的曲折,
所以要分段进行描述。
10
2、线状分布图答题方法等值线、交通线、河流、山脉等
描
走势、疏密、数量
描
述
述
图
图
示
示
区
从化
区
域
域
等
气
温
温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
运用问题链条培养地理时空综合思维——以“喀斯特地貌”为例
运用问题链条培养地理时空综合思维——以“喀斯特地貌”为例摘要:运用问题链条导向学生思维,围绕“喀斯特地貌”设计不同时空层次的问题链条,培养学生在地图上的空间认知以及在时间轴上的时间认知,并结合两者,助力学生时空综合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链设计;时空综合思维;喀斯特地貌时空综合思维是结合空间延展性和时间连续性,观察物质客观规律、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时空思维,但能够将时间和空间两者结合的学生甚少,他们更多只是能够对这个地理现象进行静态上的分析。
笔者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各大公开课网站上,观看有关“喀斯特地貌”的课堂教学录像,发现多数教师都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喀斯特的定义及其特点,但很少在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上建立时间轴线,或是在空间的尺度上分析喀斯特地貌。
时空综合作为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上,水平2-4都明确规定了学生要能够结合时空变化,对地域性问题进行解释[1]。
据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也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导向学生思维,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时,先将知识转换成具有逻辑的“教学问题”,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链条”,给予学生一条具有递进性的问题阶梯[2]。
因此,问题链条的设计要注重不同层次下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时空综合思维也注重不同时空条件下地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所以,本文以问题链条为方式手段构建学生的空间时间认知,围绕“喀斯特地貌”设计不同时空层次的问题链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时空综合思维。
一、构建空间认知、培养读图能力空间认知在教学上的表现,是指教师运用地图册,直观景象等,给学生创设一个大环境,通过学生对于地图、图像的分析,构建学生空间认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以“喀斯特地貌”为例,如材料所示:【材料一】喀斯特地貌又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3种类型,分别给出喀斯特地貌的3张图片。
地理专题复习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时空特征1
(2)飞机可以在 )飞机可以在5000米 米 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 (1) B (2) C (3) D (4) 飞机能平稳飞行的条件是对流层气流上升 缓慢,也就是上层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上层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缓慢,也就是上层气温高于理论气温,即低 于垂直递减率。 于垂直递减率。分析图中曲线变化幅度可以 看出( )图符合条件。 看出(4)图符合条件。该图地面气温约 10℃ ,5000米约为 米约为—10℃ ,比理论气温高, 比理论气温高, ℃ 米约为 为正确选项。 故 D为正确选项。 为正确选项
5、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及分布规律 、
6、六大板块与世界陆地主要地形分布图 、
•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 – 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 东亚、东南亚、南亚 – 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 兰、我国的东北平原等 •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 – 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 – 乳畜业: 乳畜业: 美国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美国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我国东部大城市周围 • 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赤道上全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年昼夜平分、二分二至日的昼夜状况) 年昼夜平分、二分二至日的昼夜状况)
节气 春分 日 全球 昼夜 平分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昼夜状 况
北半球昼最长 全球昼 北半球夜最长、 北半球夜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短,北极 夜平分 昼最短,北极圈 圈内为极昼; 内为极夜; 圈内为极昼; 内为极夜;南半 球则相反 南半球则相反
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
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作者:***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05期摘要: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思想之一。
本文以“风成地貌”为例,基于课程标准,确立渗透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进而创设情境,感知风沙景观格局;通过反演过程,探知地貌演化机制;融入耦合过程与格局分析,探究风沙危害和防治措施等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解决地理过程类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格局与过程耦合;风成地貌;地理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5-0054-05“格局”是某时刻地理事象的状态,如某一地理要素的大小、形状和类型等,或是不同要素在同一空间内的排列及组合关系[1],可反映地理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方综合要素;“过程”指特定地域内地理事象及其内部各要素随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该变化反映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体现了综合思维的时空综合要素。
耦合格局与过程是理解和研究地表过程的重要方法,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任一地理事象的空间格局只是特定时空尺度演化过程中的瞬时状态。
而地理过程却是抽象、复杂的,我们只能基于不同时间断面上的具体表现,进行“逆推前因”——基于时空联系分析格局反演过程,“顺推后果”——基于驱动力认识过程塑造格局,从而串联整个地理环节——基于综合视角理解格局与过程的耦合[1]。
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有助于提升其从该视角洞察地理事象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的必要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应当反映地理学的本质,渗透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
地理学将地理事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演化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描述、推演和揭露,以便反思过去、指导现在,促进人地关系协调。
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二编 题型突破 秘籍一 选择题大突破 (3)
(2023·湖南长郡中学二模)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 区的强风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 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 急流的两次北跳关系密切。平均而言,这两次北跳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和7 月初,对应江淮流域梅雨的起始和结束。青藏高原,夏季形成热源,冬季成 为冷源,受其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会产生季节性突变。下图示意 1979—2013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a)、北界(b)平均逐月变化。据此 完成3~5题。
2.从教材中迁移 “围绕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选材,立足于地理思维过程设计问题角度”是近年 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试题素材虽与教材中的案例密切相关,但并非考查 主干知识本身,而是对地理事象的深度挖掘,是对地理原理、规律本质的再 现。依据已知的地理事象来预测其他地理事象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是该类 试题的共同特点。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弄清设问指向与教材中的哪一 知识点相关,该知识点涉及哪些重要的地理规律与原理;再厘清相关地理规 律、原理的本质;最后结合设问进行分析。
解析 第3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夏季的控制范围小,冬季的控制范围大,A、 C错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整体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 北,D正确;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年内变化范围是15°N—37°N,北界年 内变化范围是43°N—49°N,B错误。 第4题,副热带西风急流夏季北移,冬季南撤。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对流层中 高层大气,从而使青藏高原上空的空气与周围的空气形成显著温差,受其影 响,西风急流北移的同时,向西突变,A正确,B错误。冬季,青藏高原逐渐冷 却,温差中心向东、向南移动,西风急流东退,C、D错误。 第5题,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一次北跳对应梅雨起始,第二次北跳对应 梅雨结束。2020年梅雨结束于8月1日,因此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二次 北跳应该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即7月下旬,C正确。
地理核心素养评测的实践分析(一)——地理高考试题的问题任务设计与解答
地理核心素养评测的实践分析(一)——地理高考试题的问题任务设计与解答作者:朱金龙来源:《新教育·(上旬)》 2020年第11期海南省洋浦中学朱金龙每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是地理核心素养评测最重要的实践。
地理高考试卷命题是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考地理试题的问题任务设计有何特色?如何正确作答?这些都是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一、地理核心素养评测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地理试题设问的具体任务要求如下。
二、地理核心素养评测的问题任务设计及其新趋势1.地理核心素养评测的问题任务设计。
依据上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地理命题的具体任务要求,近年来地理高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考查。
(1)综合思维。
①时空综合分析地理过程。
具体问题任务有:描述地理过程或判断地理过程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解释地理过程变化;演绎(预测)地理过程(变化)。
②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联系。
具体问题任务有:分析、判断地理事象间的关系;解释地理事象变化的条件(区位因素)、成因;分析地理事象变化对区域的影响(作用、危害、益处);确定地理事象变化的主导因素。
(2)区域认知。
①地理位置。
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特征)及其意义。
②空间分布。
归纳区域气候(气温、降水)、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城市、人口、经济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分析地理事象的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
③地理特征。
分析区域的气候(气温、降水)、河湖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城市、人口、经济等地理要素特征;归纳区域地理特征。
④区域发展。
提出某区域的发展措施或区域某一产业或某个方面的发展对策;评价区域开发利用策略。
(3)人地协调观。
①生产与自然(因地制宜)。
分析农业生产类型、农作物分布、农产品品质、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国甲卷、新课标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2023年保持基本稳定,给学生以熟悉感。
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一、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关注现实问题,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
全国甲卷第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安全观。
新课标卷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水循环与水安全。
全国甲卷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农垦系统某农场为案例,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具体区域特点,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视角,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2.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全国甲卷第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
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体现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
传统村落是特定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
新课标卷1~3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
100个地理常见问题答题思路修改7
100个地理常见问题答题思路【地理事象特征描述】一、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综述:大部分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北纬20º-50º),位于太平洋西部,亚洲东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峰是富士山,最大平原为关东平原,海岸线曲折;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河流短小流急;森林覆盖率高;矿产资源贫乏;多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海啸。
二、人文地理特征(居民和经济)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环境问题。
中亚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密度较小,白色人种,有130多个民族,文化多元,多信仰伊斯兰教。
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棉毛纺织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也较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需进口;气候干旱,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本区为世界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商贸旅游发展条件好。
土地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是其主要的环境问题。
三、地表特征(地表景观特征)地形地貌、河湖、植被、土壤、聚落景观、农业景观、交通景观等。
例:西西伯利亚平原地表特征: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众多、沼泽广布,大部分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多冻土,耕地少主要分布在南部,南部有铁路经过,城镇居民点稀少且多分布于铁路沿线。
四、地理位置特征(0、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1、经纬度位置-----大致的经纬度,重点是所处纬度带和温度带。
2、海陆位置------地处内陆/东岸还是西岸/岛屿或半岛上、濒临海洋。
3、相对位置------在区域中的部位,河流的上中下游,相邻地区等。
4、交通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战略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板块位置等注意点、线、面相结合。
也要有所取舍,不是面面俱到。
五、区域地形特征1、地形: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地形区分布,主要山脉的走向,特殊地貌2、地势:海拔(地势)高低,起伏大小,哪边高哪边低或倾斜方向(3、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海岸线曲折或平直等偶尔有描述)横断山区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山脉呈南北走向;山高谷深,起伏大,地势北高南低。
☆专题7_等值线专题[1]
☆专题7 等值线专题一、几种重要等值线的命题趋向1.等高线:根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判断地形种类,从而推导农业对土地利用情况;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缓陡,有时会与比例尺结合起来;根据等高线整体分布确定山脉走向、水库坝址选择以及交通线选址;根据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为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为水平比例尺的5—20 倍。
例题1 读下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瀑布的是()A.甲B.乙C.丙D.丁(2)下列两地间能够开凿渠道自流引水的是()A.从乙引水到丙B.从丁引水到乙C.从戊引水到甲D.从丁引水到戊答案:(1)B (2)D学生总结:(1)形成瀑布条件:陡崖;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2)自流引水条件:地势由高到低例题2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公路沿河分布。
据图回答(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基本流向是()A.东北向西南流B.东南向西北流C.西北向东南流D.西南向东北流(2)图中路基最可能被侵蚀、冲毁的路段是() A.甲B.乙C.丙D.丁(3)下列四地中,最容易受到泥石流影响的是()A.W B.X C.Y D.Z答案:(1)C (2) C (3) D学生总结:(1)河流流向:海拨(地势)由高到低(2) 泥石流发生条件:山谷中(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例题3 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
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图1)。
读下图,完成(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A.80m B.110m C.170m D.220m(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A.道路①为直线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道路③最长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A.道路③B.道路①C.道路①和②D.道路②和③答案:(1)B (2)D (3)B学生总结:道路选线:要求坡度缓,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尽量避免过河,减少工程量,安全系数大。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图7
答案分析: 在该题中主要是分析、比较A、a两者的位置属 性及数量属性中的面积。
例2:根据图6分别说明西 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风 能分布的异同及成因。
相同点: 都为风能丰富区原因:①西 北内陆地处中高纬,接近蒙 古西伯利亚冷高压,风速大; 且为冬季风主要侵袭路径。 ②东南沿海受夏季风和台风 影响较大,风速大; 不同点: ①西北内陆区风能分布面积 广且变化梯度不大;原因主 要是冬季风势力强,影响面 积大。 ②东南沿海区面积狭窄且变 化梯度较大。原因为经过丘 陵地形区,冬季 风和夏季风 及台风影响减弱。
例2: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 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 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5分) 疏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 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 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 区。多数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 人口、城市密集地区。
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 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 较高的城市数目少,且距离较远。
图6 答案分析: 题目已经说明是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风 能的比较,位置属性已经确定不需再分析。 因此只需分析数值属性中的数值、数值变化 趋势及面积。
例3:(1)概述图示地 区由西向东年太阳总 辐射量总体变化的特 点。 (2)写出甲城市所在地 与乙地区的年太阳总 辐射量的差值,并简 要说明乙地年太阳总 辐射量不同于甲地的 原因。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微专题+《答题中的时空尺度思维》
真题再现
空间尺度大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空间尺度小
错误原因分析
学生对“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与“冲 积平原”的尺度关系理解出现偏差,不清楚“冲 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只是“冲积平原”的一 部分,而错误的理解为地势较高的旱地“海拔很 高”,与冲积平原有明显的气候差异,因尺度认
长时间尺度
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
并说明理由。
短时间尺度
夏季; 理由: ①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 ②夏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举一反三
下图1为北京时间2020年2月14日14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百帕)分布(图a)和该日 北京气温变化(图b)。
据图1分析北京气温变化的原因。
长时间尺度
末次冰期 晚期 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短时间尺度
大时间尺度 小时间尺度
末次冰期 气候转暖
湖面蒸发弱 融水补给多
补给大于蒸发
真题再现
(2017年新课标Ⅱ)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 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 由此进入美洲。冰期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 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答题中的时空尺度思想
· 地理学的时空尺度思想,即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时空尺度,是地理 学重要思想之一。
· 尽管地理学更加重视对于空间尺度的研究,但是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性 决定了时间尺度视角对于解决特定空间内的地理问题的重要性。运用地 理学时空尺度思想来观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 养、发展地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线状分布图答题方法等值线、交通线、河流、山脉等
描
走势、疏密、数量
描
述
述
图
图
示
示
区
从化
区
域
域
等
气
温
温
线
分
分
பைடு நூலகம்
布
布
特
特
点
点
基本上西北-东南走向, 以从化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 西南部较东北部密集, 向递增。温度范围在——
(08高考北京卷)36.(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8分)
答: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大致呈 南北走向, 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 少);(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原因:从西 (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 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09浙江样卷)37.(30分)读图10、11,完成下列要求。
(4)简述两图中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及原因。(9分) 答:铁路线基本上都沿海岸线分布(3分); 主要原因是沿海人口、城镇分布较多(3分), 促进沿海经济开发(3分)。
35°
甲
宜昌
30°
柑桔冻害分布示意图
图例 严重冻害区 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图5
110°
115°
(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指出图5所示区域柑橘 冻害分布特点
35°
甲
宜昌
30°
柑桔冻害分布示意图
图例 严重冻害区 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图5
110°
115°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 答案分析:
读图回答问题:
请分别描述以上两图示区域等温线分布特点。
答:等温线大致呈环 状分布,(气温中间 低四周高)等温线较 为密集。
答:东段大致东西走向, 西段大致西北-东南走向, 西部沿海地区沿海岸线走向; 西部等温线较东部密集。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走向并说出影响因素。
例2:根据图6分别说明西 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风 能分布的异同及成因。
相同点: 都为风能丰富区原因:①西 北内陆地处中高纬,接近蒙 古西伯利亚冷高压,风速大; 且为冬季风主要侵袭路径。 ②东南沿海受夏季风和台风 影响较大,风速大; 不同点: ①西北内陆区风能分布面积 广且变化梯度不大;原因主 要是冬季风势力强,影响面 积大。 ②东南沿海区面积狭窄且变 化梯度较大。原因为经过丘 陵地形区,冬季 风和夏季风 及台风影响减弱。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 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 其与人类的关系。
1、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 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 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 地区分布特点。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 (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描述其分布特点,从走向、及其疏密特点、延伸方向考 虑,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从极限值突破或 影响因素分析。如果是等值线,还要说明量的大小。
如“我国一月0 ℃ 等温线”分布,可 描述为:东段大致 东西走向、近似于 与纬线平行,西段 大致东北—西南走 向、近似于与青藏 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答:主要分布在 东部;沿交通线 分布;沿谷地 (沿河流)分布。
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 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 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 区。多数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 人口、城市密集地区。
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 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 较高的城市数目少,且距离较远。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 地区(或欧洲和北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 物的位置属性。图中给出的是 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 要考虑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 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也不 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 度(南北)差异。
例2: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 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分)(08广东卷)
该题主要描述的是冻害程度的数量属性中的数值变
化趋势。首先根据图例判断数值(冻害程度)、再
按数值变化趋势(冻害程度由轻到重或由重到轻)
描述其变化特点。
3、“面”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 其比例尺往往较大,常要求描述该地理事物 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或该地理事物的分 布方位,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应加以注意。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
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5分)
疏方叠
答:地理分布特点: 密 位 加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 镇分布有明显特 征。请你归纳出 三点。(6分) (08天津)
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 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面积64万
例1:比较图7中A、a所示的热带沙漠气候分 布的异同点。
相同点: 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不同点: A东西延伸至内陆,面积大; a南北狭长,面积小,仅分 布在沿海;接近赤道。
图7
答案分析: 在该题中主要是分析、比较A、a两者的位置属 性及数量属性中的面积。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太阳辐射) 西段(110°E以西) :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地形)
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总体 分布特点)往往得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数值变化趋 势等,可从极值(最大值、最小值)、疏密、面积等 方面去考虑。
(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指出图5所示区域 柑橘冻害分布特点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 描述其分布特点,从走向、延伸方向考虑,这类题目大 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从极限值突破或影响因素分析。
描述图4中10℃等温线的走向。
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西半段呈东 北——西南走向。
答案分析: 题目要求描述图中10℃ 等温线的位置属性。仔 细审题可知只需描述其 水平分布特点。由于该 等温线有明显的曲折, 所以要分段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