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件图设计

锻件图设计
锻件图设计

第三节 锻件图的设计

锻模设计、工艺规程制订、模锻生产过程、锻模加工及锻件检验,都离不开锻件图。锻件图分为冷锻件图和热锻件图,冷锻件图用于最终锻件检验和热锻件图设计;热锻件图用于锻模设计与加工制造。习惯上将冷锻件图称为锻件图。

1.1 冷锻件图的设计

冷锻件图根据零件图设计,通常要解决下列问题。

1.1.1 确定分模面

模锻件是在可分的模腔中成形,组

成模具型腔的各模块的分合面称为“分模

面”;分模面与锻件表面的交线称为锻件的

“分模线”。锻件分模位置合适与否,直接

关系到锻件成形、出模,材料利用率等一系

列问题。因此,分模线是模锻件最重要、最

基本的结构要素。

确定分模位置最基本的原则是:保

证锻件形状尽可能与零件形状相同,容易从

模腔中取出;此外应争取获得镦粗成形。故此,锻件分模位置应选在具有最大水平投影

尺寸的位置上,如图6-5所示。

为了提高锻件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稳定性,除满足上述分模原则外,确定开式模锻件的分模位置还应考虑下列要求:

1. 为使分模结构尽量简单和便于发现上下模在模锻过程中的错移,分模平面尽可能采用直线状,并应使分模线选在锻件侧面的中部,如图6-5和图6-6所示。

2.

头部尺寸较

大的长轴类

锻件,不宜

直线分模,

而应改用折

线分模,如

图6-7所示,

使上下模型腔深度大致

相等,以确

保尖角处能充填饱满。

3. 为便于锻模加工制造和锻件切边,同时也为了节约金属材料,当圆饼类锻件的H ≤(2.5~3)D 时,则无论是在锤上锻造还是在曲柄压力机上锻造或螺旋压力机上锻造,都应

考虑径向分模(图4-8a ),而尽量不采用轴向分模(图6-8b )。因径向分模的锻模型槽可车削加工,效率高,工时省,切边模刃口形状简单,制造方便;径向分模还可锻出内腔,节约金属。但当H/D

较大时,锤上模锻时,显然不能再考虑 图6-5 直线类锻件分模位置

图6-6 分模位置选择 图6-7 折线分模

径向分模。若仍采用径向分模,则因模具高度尺寸太大,锻造困难,锻锤打击能量下降,需要的出模力也大。

4. 对金属流线有要求的锻件,

为避免纤维组织被切断,应尽可能沿锻

件截面外形分模,如肋顶分模(图

6-9)。同时还应考虑锻件工作时的受

力情况,应使纤维组织与剪应力方向垂

直。

1.1.2 确定锻件的机械加工余量和

公差 普通模锻方法很难满足机械零件

的要求,一般来说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即:

1. 锻件走样。由于欠压、锻模磨损、上下模错移、

毛坯体积和终锻温度的波动,使得锻件的形状发生变

化,尺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又由于锻件出模需要模膛带有斜度,锻件侧壁不得不添加敷料;形状复杂的

长轴类锻件还可能发生翘曲歪扭,从而导致锻件与零件有较大的差别。

2. 表面质量不易保证。由于锻件表面氧化与脱碳,合金元素蒸发与污染,表面裂纹时有发生;表面粗糙度也达不到零件图要求等,使得锻件的表面质量远远低于机械加工零件表面质量。

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锻件设计时,不得不考虑添加一层包覆零件外层的金属,即余量,而且还得规定适当的公差,以保证锻件的误差落在余量范围之内。

锻件图尺寸、余量、公差与零件图尺寸的关系

见图6-10。锻件上凡是需要机械加工的表面,都应给

予加工余量。此外,对于重要的承力件,要求100%取

样试验或为了检验和机械加工定位的需要,还得考虑必

要的工艺余块。加工余量的大小与零件的形状复杂程

度、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锻件材质和模锻设备等因

素有关。过大的余量将增加切削加工量和金属损耗;加

工余量若不足,又会使锻件废品率增加。

1.1.

2.1 模锻件的加工余量的确定

模锻件的加工余量由下列因素共同组成:

Z=M+m+h+x/2 (6-3) 式中: Z —加工余量(㎜);

M —精加工的最小余量(㎜);

m —锻件的最大错移量等形位公差(㎜);

h —表面缺陷(凹坑、脱碳等)层的深度(㎜);

x —锻件尺寸的下偏差(㎜)。

1.1.

2.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锻件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均应有足够的余量,而余量的大小,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图6-9 有流线方向要求的锻件分模位置

(a )正确 (b )不正确

图6-8 H/D 比值不同时分模线的选择

图6-10 锻件的各种尺寸和公差余量

1. 锻件的尺寸大小。 锻件尺寸大,加工余量较大;锻件尺寸小,加工余量也小。

2. 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零件的形状复杂程度。 当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高或形状复杂时,必须多次加工,此时加工余量就应适当增加。

3. 锻件各类公差对加工余量有影响,尤其应着重考虑错移、直线度、平面度、同轴度、顶杆压痕等形位公差。

4. 零件机械加工方法与工艺。机械切削加工零件时,只要求锻件能保证最小余量即可;电解加工时,则要求有均匀的余量;有中间热处理工序或零件需经焊接或组合加工时,应留有较多的余量。

5. 锻件的材料。铝镁合金毛坯加热后氧化少,可减小粗加工余量;钢和钛合金锻件表面缺陷层深,应加大余量。

1.2.3 模锻件公差的定义与分类

模锻件的公差为锻件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它可以是具有上下偏差的双向公差或是只有一向偏差的单向公差。按所代表的技术要素的定义可分为:

尺寸公差 包括长度、宽度、厚度、中心距、角度、出模斜度、圆弧半径和圆角半径等公差。

形状位置公差 包括直线度、

平面度、深孔轴的同轴度、错移量(锻

件上分模线一侧的任一点和另一侧的

对应点之间不一致的允许值,见图

6-11)、剪切端变形量和杆部变形量等。

表面技术要素公差 包括深

度、残留毛边与毛边过切量、顶杆压痕

深度和表面粗糙度等。

各项公差都不应该互相叠加。

1.1.

2.3 确定模锻件公差的依据

1. 锻件的精度等级。锻件的精度等级分为普通级(用粗锻或普通模锻工艺锻压)、半精密级(用普通模锻或半精锻工艺锻压)和精密级(用精锻工艺锻压),其中精密级锻件应根据需要单独确定锻件公差。

图6-11 错移公差

(a )

图6-12 锻件的内、外表面尺寸 (a )外表面尺寸 (

b )内表面尺

2. 锻件的质量和公称尺寸的大小。这里应注意的是长、宽、高尺寸公差如属外表面尺寸(见图6-12(a ))的,其正负偏差值按+2/3和-1/3比例分配;属内表面尺寸(见图6-12(b ))的,其正负偏差值按+1/3和-2/3比例分配。厚度公差则按+3/4,-1/4或+2/3,-1/3的比例分配。

3. 锻件的形状复杂系数。根据前节所述,形状复杂系数S 值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4. 锻件的材质系数。材质系数按锻压的难易程度也分为四个等级,规定可锻性优的铝合金、镁合金为M 0;可锻性良的低碳、低合金钢为M 1;可锻性一般的

高碳、高合金钢为M 2;可锻性差的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钛合金为M 3。

5. 锻压工艺类型。主要是指锻件是在锤上模锻、曲柄压力机上模锻还是在其它设备上模锻。

具体的余量、公差数值可在有关标准或锻压手册中查找。

1.1.3 模锻斜度

1.1.3.1 模锻斜度的定义与作用

为了便于模锻件从型槽中取出,须将型槽壁部加工成一定的角度,称模锻斜度或出模角。模锻斜度可以是锻件侧壁附加的斜度,也可以是锻件侧壁的自然斜度。模锻时金属被压入型槽后,锻模受到弹性压缩,外力去除后,由于锻模的弹性恢复,对锻件锻件产生很大的压力N (图6-13),取出锻件时,要克服模壁对锻件的摩檫阻力以及锻件自重。摩檫力F 的大小是由摩檫因数及模壁压力N 决定的,即F=μN 。当模壁具有斜度后,模壁压力N 所产生的垂直分力N ·sin α将抵消摩檫阻力F ·con α,有助于锻件出模。如不计锻件本身质量,则出模力P 出为

P 出=F ·con α-N ·sin α

当F ·con α=N ·sin α,即F/N=tan α=μ时,

P 出=0,具备自然出模条件。

实际生产中,较难实现自然出模,出模角度不

是偏大就是偏小。若出模角增大,则金属充填型槽阻

力增大,锻件斜度余量也增大,从而增加金属的消耗

和机械加工余量。因此,在保证锻件能顺利取出的前

提下,模锻斜度应尽量取小值。

模锻斜度有内斜度β和外斜度α之分,当热锻件

冷缩时,锻件外侧趋向离开模壁,而内侧包住模具型槽中凸出部分不易取出,因此β应取大于α一级。

1.1.3.2 模锻斜度的度量与作图法

模锻斜度的大小一般均用角度(0)表

示。有时为了方便起见,在加工模具画线或计

算时,可将模锻斜度的角度值换算成线性长

度,这种线性长度一般称为斜度余量,以㎜计

量(图6-14)。

模锻斜度在锻件图上的画法和标注极

为重要,同样形状的锻件,往往由于画法和标注不同,结果就可能得到不同的锻件形状,给

锻模加工制造和锻件检验带来困难。

图6-13 锻件在模膛内的受力情况

图6-14 模锻斜度用角度表示和斜度余量用长度计量

对称形状的锻件,分模线一般选在锻件最大截面的中部,这时上下型槽深度相等,锻件上下的斜度相等。但对于非对称形状锻件,上下模型槽深度不相等,这时出模斜度有两种取法,如图6-15所示。

1. 反引等斜度。先作型槽较深一侧的斜度,交分模线于b 点,再由b 点向另一侧反引等斜度。采用这种作图法,锻件在浅型槽一侧将出现增大的余量Δ。

2. 连接斜度。先作型槽较深一侧的斜度,交分模线于b 点,再作垂线ac ,连接bc 。这种作图法在浅型槽一侧将获得较大的斜度,通常将这种斜度称为连接斜度或匹配斜度。

3. 自然斜度。

利用锻件本身固有的倾

斜面,不用添加斜度就

可自然出模,这种倾斜

面的斜度称为自然斜

度。如圆截面体(球、

圆柱体、椭圆柱体等)的弧面在直径平面上采

用直线分模时作出的出模斜度就是自然斜度。具有矩形截面的锻件,将其倾斜一定角度时就

构成自然斜度。图6-16

所示盒形件,如分模线

位置选择合理,不仅可

使原来需添加的模锻斜

度变为锻件本身固有的

自然斜度,还可减小模

锻斜度。若选择腹板平

面分模,则需在肋的一

侧添加模锻斜度(图

6-16a ),改选沿肋顶分模,则使肋的侧面变成自然斜度,省去了机械

加工余量,节约了金属。

4. 变换模锻斜度。当锻件高度尺寸大,宽度尺寸小且仍采用径向分模时,锻件出模困难,而且不易充满型槽深处,这时应取较大的出模斜度。当高宽比(h/b 或h/d )超过一定值时,斜度不宜加得太大,这时可作成具有两段斜度的变换斜度,见图6-17。

图6-15 非对称形状锻件模锻斜度作图法

(a )反引等斜度 (b )连接斜度

1-锻件 2-零件 3-分模线

图6-16 改变分模位置而获得自然斜度

(a )平面分模 (b )折线分模

1.1.3 .3 模锻件斜度的大小

一个锻件某部分斜度的大小,视金属充填该部分型

槽深度H 及宽度B 的比值而定,型槽窄而深者模锻斜度大。

模锻铝镁合金时,氧化皮少,型槽表面粗糙度值低,当对模

具采取良好润滑时,模锻斜度可比钢质锻件小一级。

1.1.4 圆角半径

为了使金属易于流动和充满型槽,提高锻件的成型

质量并延长锻模的使用寿命,模锻件上所有的转接处都要用

圆弧连接,使尖角、棱边呈圆弧过渡,此过渡处称为锻件的

圆角。

锻件上的凸圆角半径称外圆角半径,用r 表示;凹圆角半径称内圆角半径,用R 表示。锻

件上的外圆角对应模具型槽的内圆角,

其作用是避免锻模在热处理和模锻过

程中因应力集中而导致模具开裂,并保

证金属能充满此处。若外圆角半径过小,金属充填模具型槽相应处十分困

难,而且易在此处引起应力集中使模具

过早开裂。若外圆角半径过大,会使锻

件凸角处余量减少。锻件上内圆角对应

模具型槽上的凸圆角,其作用是使金属

易于流动充填深腔,防止腹板薄、筋既

窄又高这类锻件在筋部折叠,同时也防

止型槽中较窄的凸出部分压塌(图

6-18)。如锻件内圆角过小,则金属流

动时形成的纤维容易被割断,导致力学

性能下降;或是产生回流、形成折叠,

使锻件报废(图6-19);或使模具中

凸出部分压塌而影响锻件出模。

内圆角半径若过大,

将增加机械加工余量和金属损耗,对于某些复杂锻件,内圆角半径过大,会使金属过早流失,造成局部

充不满。

圆角半径的大小与锻件的形状尺寸有关,锻件高度尺寸大,圆角半径应加大。为保证锻件外圆角处有必要的加工余量,可按下述公式确定: r=余量+零件相应处半径或倒角

或是参考有关手册确定。

锻件上的内圆角半径R 应比外圆角半径r 大,一般取R=(2~3)r 。 为便于选用标准刀具,圆角半径应按下列标准选定:1,1.5,2,3,4,5,6,8,10,12,15,20,25,30(㎜)。

1.1.5 冲孔连皮

模锻不能直接锻出透孔,因此,在设计热锻件图时必须在孔内保留一层连皮(图6-20),然后在切边压力机上冲除掉。

图6-17 变换模锻斜度

图6-18 圆角半径过小对模具的影响

图6-19 圆角半径与折叠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当锻件内孔直径大于30㎜时要考虑设冲孔连皮。连皮厚度s 应适当,若过薄,锻件容易发生锻不足并要求较大的打击力,从而导致模具凸出部分加速模损或打塌;若连皮太厚,虽然有助于克服上述现象,但是冲除连皮困难,容易使锻件形状走样,而且浪费金属。所以在设计有内孔的锻件时,必须正确选择连皮形式及其尺寸。

1. 平底连皮。这是常用的连皮形式,其厚度s 可根据图6-20确定,也可按下式计算:

s=0.45+0.6 (㎜) (6-4)

式中: d ——锻件内孔直径(㎜);

h ——锻件内孔深度(㎜)。

连皮上的圆角半径R 1,因模锻成形过程中金

属流动激烈,应比同尺寸压凹件内圆角半径R 大一

些,可按下式确定:

R 1=R+0.1h+2 (㎜)

2. 斜底连皮。当锻件内孔较大时(d >2.5h 或d

>60㎜),采用平底连皮则锻件内孔处的多余金属

不易向四周排除,而且容易在连皮周边处产生折叠,

冲头部分也会过早的磨损或压塌,

为此应改用斜底连皮(图6-21)。但斜底连皮周边的厚度增大,切除连皮时容易引起锻件形状走样。斜底连皮有关尺寸如

下:

s 大=1.35s ; s 小=0.65s

d 1=0.12d+s 或 d 1=(0.25~0.3)d

式中: s 按平底连皮计算。

3. 带仓连

皮。若锻件内孔直径

大,形状复杂,需经

预锻和终锻成形,可在预锻型槽中安排斜

底连皮,而在终锻型槽中则改用带仓连皮

(图6-22),以便于切边时冲除。

带仓连皮的厚度

s 和宽度b ,按毛边槽

桥部高度h 和桥部宽

度b 确定,仓部容积应足够容纳预锻后斜底连皮上多余的金

属。

4. 拱底连皮。若锻件内孔很大(d >15h ),高度又很小,金属向外流动困难,这时应采用拱底连皮(图6-23)或带仓连皮,以便容纳更多金属,避免产生折叠或穿筋等缺陷,切边也容易。

图6-20 平底连皮厚度的确定

图6-21 斜底连皮 图6-22 带仓连皮

图6-23 拱底连皮

5. 压凹。当锻件内孔直径较小(d<25㎜),不宜锻出连皮,应改用压凹形式,其目的是使锻件饱满成形。

1.1.6 模锻件图及技术条件

模锻件图即冷锻件图是在零件图的基础上,加机械加工余量、余块或其它特殊留量后绘制的图。图中锻件外形用粗实线表示,零件外形用双点画线表示,以便了解各处的加工余量是否满足要求。锻件的公称尺寸与公差注在尺寸线上面,而零件尺寸注在尺寸线下面的括号内。

有连皮的锻件,不要绘出连皮形式与尺寸,因供检验用的锻件上连皮已被切除。

模锻件图上无法用绘图语言表示的有关锻件质量检验要求的内容,均应列入技术条件中说明。一般技术条件包含如下内容:

1. 未注明的模锻斜度和圆角半径;

2. 允许的错移量和残余毛边的宽度;

3. 允许的表面缺陷深度;

4. 表面清理方法;

5. 锻后热处理方法及硬度要求;

6. 需要取样进行金相组织检验和力学性能检测时,应在锻件上注明取样位置;

7. 其它特殊要求,如锻件同心度、弯曲度等。

1.1.7 举例

图6-24是某航空发动机Ⅰ级涡轮盘模锻件图设计示例。

锻件名称:Ⅰ级涡轮盘;

锻件类别:Ⅱ类;

锻件材料:GH4033A

1.

锻造方

案:采用

饼坯在

16t 模

锻锤上

模锻;余

量和公

差查有

关手册

并根据

实际情

况适当

修正确

定。 2. 根据零件尺寸,查得水

平方向尺寸单边余量为4㎜,高度方

向单边余量为

7㎜。中心孔不冲出。

3. 根据锻件质量、尺寸、材料和形状,查得水平尺寸公差为㎜,高度、厚度方向的尺寸公差为㎜。

4. 在锻件最大外径处增加工艺环,供切取检验试样用。 锻件图样见图6-24。

图6-24 Ⅰ级涡轮盘锻件图

技术条件: ①未注明模锻斜度150;

②未注明圆角半径R8㎜;

③锻件错移量不大于2㎜;

④表面缺陷不得深入到自零件表面算起1/3名义余量范围内;

⑤锻件按专用技术条件验收;

⑥沿M —N 剖面检验低倍组织和流线;

⑦锻件标刻材料牌号、熔炼炉号和锭节号;

⑧锻件热处理(固溶、时效)在粗加工后进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