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EN与PN两者之间首先选用EN;
②需较长时间营养支持应设法应用EN; ③EN不能满足病人营养需要时可用PN补充; ④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CPN)与经外周静脉营养支持(PPN) 之间应优先选用PPN;

⑤营养需要的要求较高或希望短期内改善营养状况时可选用CPN。



饥饿、创伤、感染后有哪些代谢变化? 脂肪乳剂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 选用PN或EN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发展史

1939年著名外科学家 Jonathan Rhoads 观察了狗的孤立肠襻对氨基酸的吸收情况, 认为在静脉应用碳水化合物的同时经肠灌 注氨基酸以满足机体蛋白质的需要是可行 的。同年Robert Elmen首次用酪蛋白水解 物输入静脉获得成功;随后 1940 年Shohl 等首次用结晶氨基酸输入静脉;
机体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合成 — 肌肉蛋白、血浆蛋白、血红 蛋白、白细胞。


热量充足的情况下,才有蛋白质合成。
正常机体的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 0.8~1.0g/(kg.d) , 相 当 于 氮 量 0.15g/(kg.d) 。 应激创伤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1.2~1.5g/(kg.d) ,约为氮 0.2~0.25 g/(kg.d) 。

代谢性并发症 肠 外 营 养 本 身 1、胆囊内胆泥和结石形成 2、胆汁淤积及肝酶谱升高 多由葡萄糖超负荷、肠道缺少食物刺激、 体内谷氨酰胺大量消耗、肠屏障功能受损 使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等引起。 引 起
3、肠屏障功能减退
肠外营养并发症

感染性并发症
1 、 主 要 是 导 管 性 脓 毒 血 症 。 2、表现:突发寒战高热,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 克。 3、处置:输液袋内液体、导管等细菌培养及血 培养,拔处导管,应用抗生素。
主要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或留置有关。
穿刺导致:
气胸
血管损伤 胸导管损伤 空气栓塞(后果严重)
肠外营养并发症

代谢性并发症
补充不足所致:
1、血清电解质紊乱
2、微量元素缺乏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脂肪酸缺乏
肠外营养并发症

代谢性并发症 糖代谢紊乱所致:
1、低血糖及高血糖,高渗性昏迷
2、肝功能损害,肝脂肪变性
肠外营养并发症
营养支持治疗的发展史及现状
外科营养治疗是外科学近 40 多年来最重要的 进展之一。 当前,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病人重要 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它不仅是康复期的 辅助治疗,更是现代临床治疗学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手术前后应用营养支持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和病死率; 抗肿瘤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 能提高病人对放疗或化疗的耐受力和治疗 效果; 对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病人进行有力的营 养支持后可使其度过漫长的危险期,并提 高治愈率。

发展史

1882年Brown-Sequard用胰腺分解牛排 后经直肠灌注营养; 1886年Machenize对经直肠营养的灌注 器具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1913年Myers指出食物只有在被分解成 基本构成单位后才能被吸收,发现结肠能 够吸收一定量的游离氨基酸、葡萄糖和无 机盐等;


肠外营养制剂


葡萄糖
脂肪乳剂


复方氨基酸溶液
电解质 维生素 微量元素
全营养混合液
3L营养袋输入方法合理渗透压低,可经周围静 脉输注
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

周围静脉穿刺 PN<2周者 中心静脉插管 需长期PN支持者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
周围静脉穿刺
肠外营养并发症

技术性并发症


EN有哪些优点?
如何评定营养状态?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为了您增长知识和 才干,祝您走上成功之路!
结束 END
发展史
1945年Zimmerman描述了应用中心静脉输 注营养物质的方法;
1952年Aubaniac首次报道了10年中应用 锁骨下静脉插管的输液方法,这标志着人 们在肠外营养( PN )输入途径方面迈出 了决定性的一步。
发展史

1957年Greenstein研制成功适合于宇航员服 用的要素饮食,其成分为不需消化即可吸 收的单体物质。要素膳的发明促进了肠内 营养的迅速发展。
发展史

1959年Francis Moore提出了外科患者代谢 治疗的最佳热量与氮的比例为150kCal∶1g; 1961年Arvid Wretlind研制成功渗透压较 低的脂肪乳剂,并可从周围静脉输入;

发展史
1967 年 Vars 和 Rhoads 首次提出“静脉
高营养”的概念,虽然后来人们发现 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概念,但在PN 史上 它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4、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避免多用途使用, 应用全营养混合液的全封闭输液系统,规范的 导管护理。
肠外营养的监测

全身情况
血清电解质、血糖及血气分析
肝肾功能测定 营养指标
外科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

外科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是:只要肠道有功能,尽量采用肠内营养。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求是:
外科营养支持的目的:
营养支持目的是提供能量和氮源,
以保证机体的代谢需要,保持无脂 肉质(lean body mass,LBM), 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一节 外科患者的营养代谢

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机体代谢主要包括 蛋白质代谢
能量代谢
一 营养物质代谢及能量需要量
(一)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分类 必需氨基酸(EAA) 非必需氨基酸(NEAA) 条件必需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酰胺、 组氨酸、酪氨酸及半胱酰胺)

临床营养角度,必需和非必需 aa 都很重要, 地位同等重要
谷氨酰胺(Gln)

组织中含量丰富,是小肠粘膜、淋巴细胞及胰腺 腺泡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为合成代谢提供底物, 促进细胞增殖,并参与谷胱甘肽的合成。 创伤应激很容易发生缺乏。 缺乏可导致小肠胰腺萎缩、肠屏障减弱和细菌移 位 、脂肪肝,骨骼肌缺乏可导致蛋白质合成下降。 Gln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亦是一种特殊药物。 临床有相应制剂—力太。
组织器官
重量减轻
功能下降
肝脏 胃肠 肺脏 心脏
(二)创伤、感染后的代谢变化
神经内分泌反应
创伤 下丘脑
神经内分泌反应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胰岛素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利尿激素
(二)创伤、感染后的代谢变化
机体代谢变化

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 , 以保存血容量。
创伤、感染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交感神经所致的高代谢状态,机体静息能量消 耗增加。 糖利用率下降,容易发生高血糖、糖尿。 蛋白质分解增加,负到平衡,糖异生活跃,脂 肪分解增加。

三 营养状态的评定
(一)人体测量

体重变化,低于正常体重 15 %为营养不 良 三头肌皮褶厚度—测定体脂贮备的指标 上壁周径测定可反映全身肌肉及脂肪的 状况
(二)能量储备及需要
机体的能量储备包括:糖原、蛋白质、脂肪。
1. 2.
糖原含量有限,供能900kcal,占一天1/2。
蛋白质没有储备,是组织器官的组成部分, 被消耗后组织器官功能受损。 脂肪是最大的能源仓库(约 15Kg ),供能 对组织器官的供能影响不大,但同时要有 部分蛋白质氧化供能。
3.
机体每天需要能量
肠内营养的实施

管饲途径:
鼻胃管。 鼻十二指肠管。 鼻空肠管。 胃造瘘口。 空肠造瘘口。
并发症的防治

误吸 可采取半卧位。 或改用鼻空肠导管输入。

腹胀、腹泻 与输液速度、浓度、渗透压有关。 应缓慢输入,渗透压较高所致可应用减慢 肠蠕动药物。
肠内营养适应证

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不 能摄入者。如昏迷病人、大面积烧伤、危 重病人。
外科患者的营养支持
教学目的

掌握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了解人体的基本营养代谢以及饥饿、创伤后 的代谢变化。 了解营养状况的判定标准与方法。


二十世纪医学的重要成就

营养支持
抗生素 输血技术 重症监护 麻醉技术 免疫调控 体外循环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第三节 肠内营养 (enternal nutrition EN)

凡肠道功能正常或部分存在者,首选 EN 。 肠内营养制剂经肠道吸收入肝,在肝内合 成机体所需成分,符合生理过程。 食物直接刺激可防止肠粘膜萎缩,保护肠 屏障功能。


食物中谷氨酰胺可营养肠粘膜细胞,有利 于其代谢和增生。 EN无严重并发症。


精氨酸

可刺激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促进蛋 白质合成。 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参与伤口愈合细 胞的能源。

支链氨基酸(BCAA)

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三种 与芳香族 aa 竞争通过血脑屏障,在肝性脑 病时有利于对脑内氨基酸谱失衡的纠正。 应激状态下可以作为肌肉的能源物质。


肠内营养制剂
EN制剂成分均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其分解 产物、也含有生理需要量的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等。
粉剂和溶液两种,最终浓度24%,可供能4.18kJ/ml
1、以整蛋白为主的制剂 渗透压较低,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者。 2、以蛋白水解产物(或氨基酸)为主的制剂 渗透压较高,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良。

Dudrick于1968年提出了全胃肠外营 养 ( TPN ) 方法,开创了肠外营养的辉 煌时期。
发展史

1970 ~1974 年美国外科医师 Scribner 和 法国外科医师 Solassol 相继提出“人工胃 肠”的概念。在随后的 20 年里,学者对禁 食状态患者所需营养素及其供给量进行了 广泛的研究,认识到过多的营养素输入和 营养素不够对患者是同样有害的

三 营养状态的评定
(二)内脏蛋白测定

包括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 浓度测定,是营养评定的重要指标。 营养不良时测定值均有所不同程度的下 降。

三 营养状态的评定
(三)淋巴细胞计数

周围血淋巴细胞技术可反映机体免疫状 态,计数<1.5*109/L提示营养不良
氮平衡试验

测定尿中尿素氮含量,根据入氮量和出 氮量,测得病人是处于正氮或负氮平衡 状态,指导营养支持治疗。
胃肠道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 合征。 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不 良者。如糖尿病、肝肾衰竭者。


第四节 肠外营养 (parentral nutrition PN)

凡不能或不宜经口进食 5~7 天的病人都是 PN的适应证。

营养不良的术前应用、消化道瘘、严重感 染、腹部大手术后 短肠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急性重症胰腺 炎、肝肾衰竭 肠道炎性疾病(CD、UC)、恶性肿瘤

发展史

早在古埃及(公元前1500年),人们就已有每月 3天进行营养性灌肠保持健康的习惯; 1598年Capivacceus将空管插入患者的食管 ,为不能摄食的患者提供营养;


1790年Hunter经鼻胃途径喂养吞咽肌麻痹的 患者获得成功; 1880 年Bliss统计文献后发现已有400多例患 者曾经通过直肠行营养支持的报道,所用营养液 多数为鸡蛋汤、牛肉汤、牛奶及白兰地酒等;
(一)饥饿时的代谢变化
内分泌及代谢变化
血 饥 饿 糖 下 降 胰岛素 胰高糖素 生长激素 儿茶酚胺 糖原分解 氨基酸自肌肉动员 肝糖异生 脂肪水解 机体最主要能源 糖生成
充分利用脂肪能源,减少糖异生,即减少蛋白质分解,是 饥饿后期机体为生存的自身保护措施
(一)饥饿时的代谢变化
机体组成的变化
水分丢失 脂肪分解 蛋白质分解 肾脏

每天所需热量: 1800~2000kcal ,即 25kcal / kg 。 热量来源:
氨基酸 15%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85%

营养支持时,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合成原料
非蛋白质热量与氮量之比为100~150:1
二 饥饿、创伤后的代谢变化 机体在饥饿、创伤的情况下,受神经内 分泌调控,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包括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