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诗歌:
名词解释
1、岭南三大家:“岭南三大家”之称缘于稍后的王隼取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诗合刻为《岭南三家集》。

陈恭尹字元孝,广东顺德人,明亡后出游四方,晚年归家,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有《独漉堂集》,其诗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长于七律,《邺中》《读秦记》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

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曾仕清朝,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生面。

有《六莹堂集》。

2、清初遗民诗人:清初诗坛的主流是“遗民诗”。

在当时汉族人民和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他们有的直接参加抗清的政治、军事斗争,甚至以身殉难。

有的以流亡隐居或削发为僧保持气节,志行皎然。

他们写了不少表现民族大义、闪耀战斗光芒的诗篇。

有的诗篇因受禁锢而失传,但流传下来的还是富有反抗精神的。

这些诗人,主要有顾炎武、阎尔梅、傅山、黄宗羲、钱澄之、归庄、吴嘉纪、王夫之、吕留良、屈大均、陈恭尹等。

3、江左三大家:江左三大家是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1609~1672)、龚鼎孳(1615~1673)三人的合称。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顾有孝、赵澐选其诗为《江左三大家诗抄》9卷。

有康熙帝刊本。

4、“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成为古代叙事诗新的高峰。

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

5、神韵说: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神韵”即风神韵味。

神韵说在理论上着重继承了唐司空图《诗品》的“韵外之致”说(“冲淡”、“自然”、“清奇”)、严羽的“妙悟”“兴趣”说,提倡“兴会”“神到”,而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在创作实践上,则主要奉王孟韦柳等人的山水田园隐逸闲适之作为典范。

神韵说要求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发挥含蓄蕴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神韵说注重诗歌的整体效果,这显然是对明代前后七子支离破碎的拟古模仿和公安、竟陵两派的肤浅轻率的救弊补偏,但它易流为空调、掩却性灵,也促进了诗坛脱离严肃沉重的人生的倾向,有其偏颇之处。

6、格调说:清代中期沈德潜的诗论。

一是强调诗人的性情要合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儒家诗教,诗歌创作要中正平和、委婉含蓄。

二是强调写诗须讲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7、肌理说:清中叶学者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认为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志言集序》)“肌理”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
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其肌理说也就是要求以学问作为作诗的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翁方纲的本意在于以学问考证的质实,补救神韵、格调之失,有可取之处,但实际上却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

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氏的肌理说推动而来。

8、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

性灵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性情以外本无诗”,“自把新诗写性情”,就是要在诗中表现诗人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

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其次是“才华”:“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性灵”,艺术构思中的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成为乾嘉诗坛上最活跃最有成就的诗派。

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9、乾隆三大家: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10、浙诗派:清诗流派。

发端于浙西诗人朱彝尊,形成于清代中叶。

重要作家有厉鹗、符曾、汪沆等。

作品大多写文人的日常琐事,力求风格“幽新”,喜用僻典和代替字。

11、《己亥杂诗》:清代龚自珍作。

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

均为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政府腐败、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和强烈不满,诗作大多感情沉郁、气势恢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历来被人传诵。

12、宋诗派:“宋诗派”是我国近代诗流派之一。

在诗歌领域,有以祁寯藻、程恩泽为首偏于宋诗格调的流派兴起,一般称之为“宋诗派”。

领袖人物为程恩泽、祁寯藻,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沈增植、陈三立、陈衍等。

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武、黄庭坚为宗。

其创作倾向则是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的影响,“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同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

沈曾植说“三元”皆外国探险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本领”(同上书引),宋诗派发扬了“三元”的这种开拓精神,主张诗歌要有独创性,自成面目。

宋诗派理论家何绍基强调诗文要立“真我”,独自“成家”。

但其所谓“真我”,包括自然禀赋的个性气质和后天修养而成的性情,后者是“看书时从性情上体会”(何绍基《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得来的,大体不出封建伦理范畴和正直士大夫的标格,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与张扬个性的时代新思潮不可同日而语。

宋诗派的主要成就,是在描写具体生活方面的艺术开拓。

13、同光体:近代学古诗派之一。

“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

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

同光体作者是宣称“不墨守盛唐”的,其主要特点是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

14、诗界革命:清末的一场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
口号,并尝试作“新诗”。

但是当时所谓的新诗,不过是“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简述晚清诗界革命的特点(01)】
15、南社: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

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

社员总数1180余人。

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二、简答、论述类
1、清初诗歌创作概况
清代诗歌最富成就的时期是清初时期,此期诗坛大致可分为易代之际和康熙时期两个阶段。

(1)易代之际的诗坛: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

遗民诗人: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启蒙思想家及屈大均、吴嘉纪等为代表。

遗民诗人诗作特征: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强不屈的斗志,最富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入仕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家”以及周亮工、曹溶等人。

钱谦益是当时诗坛领袖,对于明清诗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梅村体”在叙事诗中独具一格,风行一代。

(2)康熙时期诗坛
“国朝六家”:
●南施北宋:施闰章和宋琬年辈最早,并称“南施北宋”。

施长于五言,风格温和,涉及
民生疾苦;宋则擅写七言,诗风雄健,偏重个人境遇的描写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南朱北王:比他们稍后的是王士禛和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王士禛标榜神韵,继
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数十年,影响最大;朱彝尊早年诗作内容充实,多为唐调,后来转而学宋,以学力、才藻见长,为清诗中的浙派的领袖。

●并称为“南查北赵”的查慎行、赵执信可以说是朱、王对应关系的延续。

就社会关系来
说,查是朱彝尊的表弟,赵则是王士禛的甥婿。

就诗学观点而言,查慎行在朱彝尊学宋的基础上公开标举宋诗,以苏轼、陆游为效法对象,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在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赵执信则对王士禛的诗学理论不以为然,主张取法晚唐,自写性情,诗思清新峭拔,有时也伤于刻露。

2、清初“遗民诗人”的诗歌创作
明清之际,国家政权更迭,民族矛盾激化,唤起了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文人创作激情;以一大批遗民诗人为代表的爱国诗人创作的抒写亡国之痛和爱民之情的爱国主义诗文,成为这一时期诗文的主旋律。

顾炎武:
生平: (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清兵攻占南京后改名炎武。

人称亭林先生。

其事迹见《清史稿》卷481本传。

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传世,存诗四百多首。

诗论: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天下”,有诗歌四百多首,反清复明、坚守气节是其主调。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晚年治经,侧重考订文字,开清代朴学之风。

内容:(1)拟古、咏史、纪游、即景等都贯穿着抗清复明和坚守气节的中心主题,有不少诗篇描叙了易代之变给江南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抗清志士救危济亡的悲壮之举,具有鲜明的史诗色彩,如《秋山》、《京口即事》等;(2)也有些诗篇抒写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和坚决复国的豪情壮志,如《海上》、《精卫》等。

风格:顾炎武继踵杜甫,诗歌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诗风沉雄悲壮,苍劲刚健,既有“风霜之气”,也有“松柏之质”,对转变明末清初的诗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黄宗羲:
生平著作: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诗文推崇宋诗,强调书写现实,作品多抒写亡国之痛,怀念殉难亲友,反复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抗争精神。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河?”(《山居杂咏》)“莫恨西风多凛冽,黄花偏奈苦中看。

”(《书事》)无不贯穿浩然正气;文章笔锋犀利,说理透彻,《原君》是其代表作。

著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诗文集《南雷文定》《南雷文约》《南雷诗历》。

事迹见《清史稿》卷480本传。

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关心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

王夫之:
生平:(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时举人。

学者称船山先生。

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战斗精神,贡献卓著,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有《船山遗书》100多种存世。

事迹见《清史稿》480本传。

诗歌内容:
(1)受楚辞影响,用香草美人寄托抒怀,如《绝句》。

(2)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走笔赠刘生思肯》、《初度口占》等。

著作:《船山遗书》。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

是一介布衣,穷困潦倒,著有《陋轩集》。

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广东番禺人。

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是清初遗民中年辈较晚的诗人。

有《道援堂诗集》《翁山诗外》等。

他的诗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

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

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代表作品有《壬戌清明作》、《读陈胜传》等。

3、清初入仕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钱谦益:
生平: (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

明万历三十七年进士,官至福王朝礼部尚书。

清兵攻破南京,他率福王朝文臣出降.仕清五个月,以弘光帝被害,引疾归。

诗论:钱谦益是清初诗坛领袖,他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强调诗歌要有感而发,反对称格较律,摹拟因袭,提出了以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为核心,性情、世运、学养并重的文学主张,兼采唐宋,广收博取,为确立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著作:《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及《列朝诗集小传》等。

诗歌内容:
● 1.《初学集》(明亡之前所作)抒写对党争阉祸的愤慨,倾吐宦海失意的郁闷,表明作
者是始终关注着时代的内忧外患的;
● 2.《有学集》(入清以后所作)熔民众的疾苦与家国的变故于一体,其中也不乏对自己
降清的沉痛自责与真诚忏悔;
● 3.《投笔集》(晚年之作)更流露出浓重的故国山河之思,其内容大抵与郑成功的抗清
斗争及南明永历政权的军国形式有关,被称为“明清之诗史”。

代表作品:《狱中杂诗三十首》、《哭稼轩留守一百十韵》、《后秋兴》一百零四首等。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

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诗歌风格及影响:两朝文宗,钱谦益上兆明代诸派,下开有清一代之风,起衰振微,功不可没。

其诗初学盛唐,尤其服膺老杜,后转益多师,大力推崇宋元,能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故自成一家。

钱诗“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思雄”,骨力苍劲,托旨遥深,形成情辞沉郁、词藻富赡的诗风;而且他学养深厚,才思沛然,多有规模巨大的组诗。

又延引后进,奖掖新人,王士祯、施闰章、宋琬、冯班等人都是由他提携成名。

由于他在诗歌领域的重要影响,被称为清诗的开山宗匠。

受钱氏影响,在其家乡常熟形成了虞山诗派。

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班,曾师从钱谦益。

A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

B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抒发故国悲痛,婉而多讽。

如《题友人〈听雨舟〉》《有赠》。

C以标榜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

二、吴伟业(清初宗唐派领袖)及“梅村体”
梅村体主要艺术特征
●第一,融元、白叙事诗的善于铺排和初唐四杰的才藻缤纷、李商隐的色泽浓丽于一炉,
并引进史传文章、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叙述手法,使其歌行既沉郁苍凉,又气势磅礴,既笔意纵横,又韵致深曲,在古代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第二,语言以华美清丽见长,声律以和谐谨严称擅。

它辞藻绚丽,工于设色,律度严整,
尤擅转韵,同时注意偶句与散句的间错并用,重视音调和色彩的调和匀称,故能做到开阖自如,音色并妙。

●第三,多以人物的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同时在人物的身世遭遇和荣辱变迁中又
牵合着家国兴替,绾系着一代史实,这样,就使得梅村体在题材、格式、韵味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范。

●总之,“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
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着示范的作用。

受吴氏的影响,在其家乡太仓产生了娄东诗派。

“梅村体”的代表作《圆圆曲》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沦为千古罪人。

●(1)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委婉笔调,讥刺吴为私情叛明降清。

●(2)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

●(3)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重新组合历史事件,使
情节波澜曲折,富传奇色彩。

●(4)细腻刻画心理,委婉抒发感情,运用比喻、联珠,化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增
强诗歌表现力。

●(5)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

●(6)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于华丽辞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