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几分钟,NHK电视台及时报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过NHK电视台直播或者各国电视台转播获得地震发生的消息。随后公众不断从新闻媒体获得地震伤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减少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内容,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让受众可以了解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方面内容,使其能够针对新闻事实作出周详的判断,避免“管中窥豹”的片面理解。因为灾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是千头万绪,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信息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能体现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能起到稳定民心、安定团结的作用。
新闻报道反映灾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的根本,报道失实不但会误导公众,还会让公众甚至政府与媒体对立,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灾难发生后,公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的性质,灾难发生的原因,灾难发生的过程,灾难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次生灾害情况等获知灾难的全貌,从而对灾难及相关问题作出内心评价,所以灾难新闻的报道要求真实和准确。如果报道失实,公众的内心评价很难恢复,难免造成公众和媒体的对立,从而失去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新闻报道在反映灾难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多体现灾难面前的理解与包容。新闻报道追求报道客观,准确反映事态发展全貌,让受众评价无可厚非,但理解和包容也不能忽视。自然灾难发生后,纯客观报道是必须的,但是为了追求受众感官的强烈刺激,为提高收视率而忽视受难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当下社会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和质疑。此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告诫各国记者,理解和包容受害群体,直播画面回避对人物的特写,更多关注救援工作。我们看到的NHK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记者拍摄的镜头就大多集中在对抗震救灾、灾难大场面的拍摄上,的确在灾难面前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性化,对受灾国家、受灾民众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同时报道更多的是通过传递政府信心,公众镇定有序,典型的自救互救场面,救援队救援的开展,未来的发展规划来传递情感关怀,引导社会重建。
新闻报道同时开展舆论引导。灾难往往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所爆发的紧急事件,若不立即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策略将状况加以排除,就可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威胁。因此,当灾难发生时,新闻媒介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同时需要成为一个发表意见、影响舆论的工具,把能了解到的事件的真实情况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同时宣传政府在灾难发生时的态度、救援计划和救援进度、国际社会关注或采取的措施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力图使整个社会群体在灾难面前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灾难新闻报道的作用
民众及时了解灾情,第一时间获知灾难真相。民众通过媒体客观、真实的报道,可以及时了解灾难发生的性质、原因、危害程度,包括已经和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从而及时做好必要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配合政府、社会组织开展救援、募捐工作。日本民众对核危害记忆深刻,他们有防范核危害的知识,加之报道真实,政府组织有力,疏导短时完成,并未出现混乱状况和大范围抵制情绪,可见,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是疏导工作很好开展的前提。
政府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开展救援工作。灾难发生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并不能及时掌控灾难的全部影响,再者,政府的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灾难严重地区或者紧急救援事项中,并不能顾及全部受灾层面。新闻媒体通过自身优势,或深入灾难现场报道、或从民众短信、邮件、摄像中及时了解灾难详情,通过新闻报道成为政府采集对象,从而使政府能查漏补缺并有效开展救援工作。
社会组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放避难场所。在很多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除政府外,社会组织也会建立自己的应急预案,建设避难场所。比如日本有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建立有自己的自然灾难或者社会灾难应急预案、避难场所。灾难发生后,政府救助滞后或者无力时,就能有效开展自救,有效地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国际与社会救援获得充分准备并及时赶赴灾区。日本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的救援队根据灾难性质和次生灾害情况,整装待发,表示在得到日方允许的情况下,能马上进驻日本。美国两艘航母在获得地震报道后也紧急开往日本海域救援。汶川地震发生后,无数社会救援队在通过灾难新闻获取地震灾难情况后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挽救了无数生命。救援队的及时准备和开进,大多依靠的是新闻报道而非仅仅是受灾政府的请求。
群众也能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救援工作。政府在民众心目中应对灾难的形象,不光是救援计划,最终还要看救援效果。中国政府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中表现出大政府的作风,以人为本,果断迅速,新闻媒体的客观、真实报道,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本菅直人政府因受贿丑闻备受民众指责,此次地震能否救援得力、核辐射能否有效控制、核辐射造成的影响能否消除、重建计划能否按计划实施是改变群众对现任政府信任与否的关键。通过灾难新闻及其后续报道,群众能有效监督政府承诺实施和兑现的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
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新闻反映现实,灾难新闻在报道内容与规模上与灾难现实发生的频率、影响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总是有差异的。作为客观报道的灾难新闻,自然也与真实世界有差异。但存在差异不等于无根无据的谣言,相反,它与谣言是针锋相对的。所以灾难新闻能有效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甚至能斩断谣言的传播。(作者单位: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