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
晚清的现代性以晚清科学小说为观察文本
![晚清的现代性以晚清科学小说为观察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82f5231267ec102de2bd89d5.png)
晚清的現代性:以晚清科學小說為觀察文本柯喬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應屆畢業生月亮阿!月亮!我們祖國,偌大的地方,竟沒有幾箇人像你一般模樣,照得我心事出來的。
可惜你離我太遠,可惜我身無兩翼,不能從這骯骯髒髒的世界,飛到你清清白白的世界裡去。
--〈月球殖民小說〉(1904)百年前的12月17日,萊特兄弟進行動力飛機的試飛,雖然僅僅遨翔了十二秒鐘,但是透過科學的反覆測試,人力競天,使過往的神話禁咒、人類想望,得以落實1。
回首百年,有清歷經外力入侵與條約簽訂,此時直如半殖民的處境,放在整個文明歷史的進程,學界對於中國「現代」的起界,一般推定於十九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1840-1842,道光20-22),不唯是西方軍事力量的兵臨城下,更是在船堅砲利的長驅直入,唯我獨中的地位,受到西方先進的器物文明,逼迫的開始,時移事往,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日益逼仄,遂有曾國藩(1811-1872)「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喟謂,中國於是走到了變與不變的關口,隨著政治場域的變動,文學界也興起變革的湧動,其中,以梁啟超(1873-1929)的主張,繼承與革命了傳統的文類,堪為代表,近人陳平原(1954-)觀察到晚清文學的兩個現象,「當他們(案:新小說家)聲稱反叛傳統時,分明拖著一條長長的傳統尾巴;當他們表示皈依傳統時,分明又現出西方的影響」,以及「新小說發展的內在動力主要來自域外小說與傳統文學」2。
中國知識份子亟思模仿西洋文明,就連文學場域亦受到連動,署名「俠人」在〈小說叢話〉一文,指出「西洋小說尚有一特色,則科學小說是也。
中國向無此種,安得謂其勝於西洋乎?應之曰:『此乃中國科學不興之咎,不當在小說界中論勝負。
若以中國大小說家之筆敘科學,吾知其佳必遠過於西洋』」(《新小說》1古希臘神話中,戴達羅斯(Daedalus)是為擅長各種技藝的巧匠,與兒子伊卡羅斯,被克里特島的米諾國王囚禁,父子遂以蜜蠟黏合羽毛成為雙翼,企圖飛出牢籠,其中,伊卡羅斯由於過於靠近太陽,蠟翼遇熱融化,墜海而死,戴達羅斯則順利到達西西里島,替國王科羅斯建造水渠等基礎建設;此神話某種程度上,暗示了人類欲挑戰自然極限,可能也要付出相當代價。
想象视域中的二律背反:论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面向
![想象视域中的二律背反:论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面向](https://img.taocdn.com/s3/m/1fcc8e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5.png)
想象视域中的二律背反:论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面向王成【摘要】文学现代性是在文学自身发展流程中出现的与前现代文学的异质性与反叛性特性,晚清小说于一种想象视域中体现出二律背反,即反抗传统又同情依赖于传统的文学现代性.叙事想象历程中于反抗中对个体命运的焦虑、绝望中对民族命运的怨恨的双重现代性体验;通过文本内外的符号创造于延续传统的同时,体现出对传统的突破与反抗,这是晚清小说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呈现与发展理路.晚清小说现代性本身是充满矛盾张力和不成熟的,其文学现代性的杂糅与不纯粹,以及现代性的乌托邦色彩、人的现代性开启与遮蔽、文本现代性的缺失等等,似乎预示着晚清小说现代性仍然只是一种\"在路上\"的言说.【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7页(P164-170)【关键词】想象;二律背反;晚清小说;现代性【作者】王成【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作为西方语境与文化中的“现代性”往往被概括为“现代化的产物”,是作为一种社会范畴来指向社会剧变所呈现的现代性质的,其突出体现为与前现代社会的差异性、冲突性与反叛性,“现代性(常常被视为理性)的双重冲突——一方面是同传统,一方面是同它自身(或同一种对立的对抗现代性)——所导致的那些悖论。
”[注][美]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37页。
作为与之相适应的文学现代性,则可界定为在文学自身发展流程中出现的前现代文学的异质性与反叛性特性。
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争论及其现代性特质挖掘历来被学界所关注,并且业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颇为引人注目的论域。
然而,在众声喧哗、多元杂义的文学场域中,“现代性问题”的争论不应仅仅在时间上指向现代文学,晚清文学尤其是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面向——理论意义指向上的某种二律背反,理应得到学界关注,其在叙事立场、符号再造、意义表征等方面显现出晚清小说所特有的现代性体验。
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
![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1348c96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e.png)
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
付建舟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34)1
【摘要】晚清文坛早期存在"华夏中心论"的倾向,对西方小说经过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之后才逐渐吸收,大力翻译.与此相联系,晚清的小说翻译经历了从合译到独译、从译述到意译两个阶段.而晚清翻译小说呈现出"翻译中国化"的总体特点,这种特点分为表层文化中国化和深层文化中国化,后者体现在种族存亡意识的突出、中国传统道德的制约、道家出世精神的渗透、绿林精神的移植等方面.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付建舟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海南,海口,5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没有晚清翻译,何来现代文学——重新评价晚清小说翻译 [J], 任淑平
2.晚清“翻译小说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 [J], 韩晗
3.晚清翻译小说的众生百态 [J], 王敏玲;郭艳;谢雨萌;吕英;童秋涞
4.小说评点的别样风景--以晚清翻译小说为中心 [J], 李震
5.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热 [J], 崔希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现代性表现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现代性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20a028bcfc789eb172dc8a9.png)
[摘要]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晚清科学小说进行读解,最终认定其包孕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语汇本身而言,“现代性”标示的线性时间观念引领晚清科学小说家的未来写作;另一方面从基于文学本体意义的“现代性”而言,晚清科学小说家自觉求新求变的书写实验构成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突出表征。
[关键词]现代性;晚清科学小说;线性时间;求新求变[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9)6-0201-02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现代性表现马龙(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4)“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
借用“现代性”的有关话语,晚清文学(特指甲午战后的文学,此后同述)的现代质素得以被重新确认。
而科学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创作的尾声,其包孕的现代性一直隐而未彰。
本文以前辈学者的相关阐释为参照,尝试从两个方面探求晚清科学小说的现代性:一方面从语汇本身而言,“现代性”标示的线性时间观念引领晚清科学小说家的未来写作;另一方面从基于文学本体意义的“现代性”而言,晚清科学小说家自觉求新求变的书写实验构成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突出表征。
一、线性时间观统摄下的未来书写从语汇本身来看,“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其标示的“当下性”含义可以被阐释为一种区别于中国古代的、直线向前的“线性时间观”。
这种观念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从过去经过现在而走向未来,因而与中国传统受朝代更替影响而形成的轮回式、循环式时间观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李欧梵的考察,这种现代时间观念酝酿自晚清,始作俑者可以追溯至梁启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晚清科学小说惯常采用的“未来完成式”叙事受到这一观念影响。
在线性时间观的统摄下,晚清科学小说大都侧重描写未来,为未来的中国描画美好蓝图。
吴趼人的《新石头记》无疑是“以现代时间观书写未来”的一部力作。
在小说前二十回里,来自“过去”时代的贾宝玉,穿越到20世纪初的晚清社会,亲眼目睹正在发生着的、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风貌。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以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为个案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以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为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89eac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0.png)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以周氏兄弟《域外小说
集》为个案
周羽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09(036)005
【摘要】在晚清中国小说追求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外国小说译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1909年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域外小说集>,通过其中收录的16篇外国短篇小说译文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小说结构模式一举突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固有的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结构特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小说集在当时没有产生影响,但却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向上推溯了十年.
【总页数】6页(P110-115)
【作者】周羽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3
【相关文献】
1.章太炎对周氏兄弟早期文学翻译之影响rr——以《域外小说集》为例 [J], 纪启明
2.“译经意识”与文化资本流通——以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译本为例 [J],
曾文雄
3.周氏兄弟与《域外小说集》的译介合作 [J], 叶依群
4.《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的女性关怀 [J], 侯桂新
5.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翻译规范的失与得 [J], 廖七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fb879e55ef7ba0d4a733b30.png)
第 3期
陆 国飞: 晚清 翻译 小说对 中国小 说 现代 性转 型 的影响 试论
2 1
东瀛 , 其开化之时 , 往往得小说之助 。 p2 ” l开始强调小说“ 民开化” 1 使 的作用。 康有为在其《 本书 目志 ・ 日 识语》 中, 也明确表明小说 的教育作用 , 他认为小说“ 易逮于民治 , 善入于愚俗 ”并指出,仅字之人 , 不读 ‘ ’ , “ 有 经 , 无有不读小说者 。 ‘ 故 六经 ’ 不能教 , 当以小说教之; 正史不能人 , 当以小说人之 ; 语录不能喻 , 当以小说喻之 ; 律例不能治, 当以小说治之” [ 梁启超对西方小说更是推崇备至 , 19 ) 译印政治小说序》 。] 4 ” 他( 88在《 一文 中说 , “ 彼美 、 、 、 、 日本各 国政界之 日进 , 英 德 法 意、 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 阳 极力主张小说的社会功能。为进一 。 步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 , 他进而在 10 年写的《 92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 系》 开篇就说 ,欲新一 国之民, “ 不可不新 国之小说 。欲新道德 , 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 , 必新小说。欲新政治 , 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 必新小说。欲新
量 。”D- [ 5% I 4 9
一
、
翻译 小说 转 变 了旧文 学观 念
中国封建政治家睁眼看世界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 林则徐 主持编译 的《 四洲志》 和魏源编撰 的《 国 海 图志 》 可为 之作证 。之后 有严 复 的八 大社 科哲 学的译著 以及 大量 的西 方科 学文献 的译介 , 这些 都没 能改变 但 中国小说家传统的文学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 晚清小说家的睁眼看世界要足足晚了半个世纪。 小说 并非 舶 来 品 , 国古 就有 之 , 我 但是 历来 只被 视 为 “ 茶余 饭 后 ” 的消遣 品 , 登不 上 文学 的大 雅 之堂 , 是 无学术价值 、 无多大意义的“ 小道”“ 、末流”“ 、虞初”“ 、雕虫小技” 然而 , 。 到了晚清时期 ,大量外国小说的输 “ 入, 在知识 分子 的传统 的文学 观念 中, 说 的价值 改变 了 。 ”]早 在光 绪二 十三 年 (87年 )严 复等 人在 天 小 [3 2 2 19 , 津《 国文报》 上刊登的《 本馆附印小说缘起》 一文 , 初次 阐述 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价值。该文指出 ,夫说 “ 部 之兴 , 其人人 之深 , 行世 之 远 , 几几 出于 经史上 , 而天 下 之人 心风 俗 , 遂不 免为 说部 之所 持 。”且 闻 欧 、 、 “ 美
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兼议“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一说
![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兼议“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一说](https://img.taocdn.com/s3/m/735fbbf40242a8956bece485.png)
要有这样一些 : 一、 “ 中国现代文学可 以上溯到晚清 时期, 特 别是 1 8 9 5 至 1 9 1 1 年的 1 6 年, 在 这段 时间, 一些 ‘ 现代 ’ 特征变得越来越 明显” ( 见李欧梵执笔 的《 剑桥 中华 民国史》 文学
部分) , 这 是 从 现 代 文 学 的 时 限上 提 出 的 明确 观 点 。二 、 “ 晚 清 小 说 岂止 仅 仅 代 表 一个 从 传
方译,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0年版 。
陈美兰 : 晚清小说的 “ 现代” 辨析 1 9 章 已在我 国两岸三地的学术刊物上摘译登载, 开始在我国学术界产生影响。
这 些 观 点 的提 出 , 无 疑 是 对 我 国学 界 一直 沿 袭 的 对 晚清 小 说 的许 多传 统 习见 , 甚 至 是
诺娃主编 了一本研 究中国晚清 小说 的论集 ,集中了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 晚
清 长篇 小说 中的 《 官场 现 形 记》 、 《 二 十年 目睹 的 怪现 状 》 、 《 孽 海 花》 、 《 老 残 游 记》 等 一批 重
要的代表性小说文本 的细读和剖析 , 认为 : “ 晚清 小说 已经表现 出后来中国现代小说发展
间。
许 多 中外研 究 者 都指 出 : 在 晚清末 年 至 民 国初 年 , 中 国长 篇 小说 已经 出现 了一些 现 代
素质 。早在 2 0 世纪的 7 0 年代初 , 捷克布拉格学派 的领军人物雅罗斯拉夫 ・ 普实克就在
《 二 十 世 纪初 中 国小 说 中叙 事 者 作用 的变 化 》一 文 中指 出 了 中 国 2 0世 纪初 小说 叙 事 的一 些 新变 化 ① 。这 期 间 , 亚 欧一 些 学 者 也注 意 到 1 8 9 7 一l 9 1 7中 国文 学 的 “ 过 渡 性质 ” 。到 7 0 年代 末 , 捷 克 东方 研 究 所 哲学 博 士 、 加拿 大 多伦 多 大 学东 亚 研 究所 教 授 M ・D 一维 林 吉
论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学现代性
![论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学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1910db284b35eefdc8d333cb.png)
纷 纭 议 论 。晚 清 的 现 代 性 与 五 四 的 现代 性 是 有 阶段 性 区别 的 , 它更 多 地 与 传 统 结 合 在 一 起 , 导 致 了
晚清的现代性被“ 压抑” 。在 王 德 威 的著 作 中 , 他 系统 讨 论 了“ 晚 清 四种 流行 的小 说 文 类 — — 狎 邪 小 说、 侠 义公 案小 说 、 丑怪 谴 责 小说 、 科 幻 奇谈 ” , 以此 “ 观 照 中 国 文 学 如 何 又 回 到 了 一 项 未 竞 的 志 业——发 明‘ 现代 , , ’ E 1 ] 。 。问 题 在 于 , 这 四种 晚 清 的小 说 原 创 文 类 , 是 否 具 有 如 王 德 威 所 说 的那 样 重 要 的“ 现代 性 ” 的 发 生 学 意 义 ? 王德 威 在 此 是 否 具 有 矫 枉 过 正 的夸 饰 之 嫌 ?
在 长 期 以来 受 到 政 治话 语 明显 影 响 的文 学 史 叙 述 中 , 西 方 线 性 发 展 史 观 成 为 中 国 近 现 代 文 学
时 间 叙 述 的主 流语 境 , 新 民主 主 义 文 学 史 观 大 多 将 中 国文学 现代 性 的发 生 置 于 “ 五 四起 源 ” , 并 通 过 反 复 强 化 将 其 合 法 化 。直 到 1 9 9 0年 代 , 王 德 威 明 确 提 出“ 没有 晚清 , 何 来 五 四” l 1 j 1 , 才 将 中 国文 学 的现 代 性 起 点 前 移 至 民 国以前 , 然而 , 晚清 的 现 代 性 是 受 到 高 度 压 抑 的 。王 德 威 此 论 一 出 , 引 起 了
负 责人 : 骆萍 。
1 2 5
文人 共 同 的历 史 性 选择 最 终 促 成 了 中国文 学 现 代 性 的 发 生 。 ” [ 3 本 文拟 从 文 学 体 裁 、 文学主题 、 文 学 语 言 三个 方 面 再 度 申论 晚清 翻 译 小说 的现 代 性 。 作 为 本 文 立 论 的理 论 基 点 , 需要廓清的是 , “ 现代性” ( mo d e r n i t y ) 是一个 “ 后” 学 语 境 中 的概 念 ,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f75e41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b.png)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陆国飞【摘要】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5【总页数】5页(P53-56,65)【关键词】晚清;文化语境;翻译小说【作者】陆国飞【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晚清期间小说翻译高潮迭起,译者人数逾400,翻译小说上千种,其繁荣景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翻译小说“不仅出现最早,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而且于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最为显著,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1]翻译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受制于特定社会语境和目的语国家的传统文化规范。
特定的社会文化在各方面会潜在地制约着翻译的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从翻译目的确定与翻译原本选择到翻译策略选择与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特定时期的翻译文本特征。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在原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中,造成原语文化的失落、增添、扭曲与变形在所难免。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活动也不例外。
正是由于这些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作用,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自然会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时代特征。
对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形成的翻译小说特征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深入阐释其成因,不但具有历史借鉴意义,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一个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而小说原本选择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全球的文化地位与对译入语国家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晚清时期,我国翻译小说种数之多,选译的小说国别涉及面之广,可谓空前。
马祖毅根据当时可算是收录小说最多的《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统计出400百种翻译小说,出版日期最迟为宣统三年(1911年)。
论现代性在中国晚清文学的表征
![论现代性在中国晚清文学的表征](https://img.taocdn.com/s3/m/730965cd58fb770bf68a5534.png)
论现代性在中国晚清文学的表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对现代性与晚清文学联系的极大关注,对晚清文学的研究又前所未有地凸到了学术研究的前台。
那么,为什么说晚清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时段?“晚清现代性”与“五四现代性”有何联系?与“五四”相比,晚清文学现代性有什么不同的表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拟就这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现代性,在西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命题,而是一个性质复杂的跨学科命题。
从哲学角度来看,是欧洲启蒙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哲理设计,反映了一种强悍无比的资本主义文化发展逻辑,充满了新时代的理性精神。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它既是一系列反传统的独特的叙述模式,也是一场表现方法上的剧烈变革。
而在社会学的层面,它包含了一整套艺术机构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以及社会再造。
而对于中国的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而言,现代性,则具有与文学古典性不同的新属性,比如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传输工具,运用现代汉语的符号系统,表述中国人在全球性格局中的生存体验,创造与古典文学传统截然不同的崭新形象;而面对市民消费群体,则是一种时髦的自我意识、生活方式或生存体验。
如果用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关于社会现代性的新解释来考察晚清和“五四”,在现代社会断裂性、反思、社会再造等突出特征方面,“五四”远比晚清来得更明显、更强烈、更彻底。
“五四”的文学革命与晚清的文学改良相比,规模更大、更有力度、社会影响更深远,现代性的“西风”在“五四”也吹得更强劲。
但据此将“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性高潮的时段也许较合适;倘若将“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时段,那么,此前晚清活跃的现代性因子就难以解释了。
二早在明代中叶(1488——1620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早期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市民意识已开始觉醒,在界出现了与程、朱理学相对抗的“阳明学派”、泰州学派、李贽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异端思想,强烈震动了明代政权的思想理论基础。
从传统到现代——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的开题报告
![从传统到现代——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e89f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b.png)
从传统到现代——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晚清时期,小说成为了极为活跃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底层百姓的倒真情趣味以及其流传的方式、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而其中一个特色便是翻译小说的大量涌现。
然而,翻译小说的“现代性”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种现代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小说是传统中的现代性表征。
在传统意义上,翻译小说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与传统文学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从而成为传统中的一种现代性表征。
其次,翻译小说之所以具有“现代性”,是因为它是通过这种形式来传达一种新的现代思潮、观念和理念的。
东西方文化的互通,往往需要翻译作为媒介,文化的互动经过翻译更加深刻和广泛。
最后,翻译小说的“现代性”表现在它对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力。
一方面,翻译小说使于民间对世界文学的了解和认识跨级进入现代化;另一方面,翻译小说带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纪录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由此可见,翻译小说的现代性背后蕴含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深入研究其现代性,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现实与历史价值。
2.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解析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翻译小说的现代性,探究其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以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方式描绘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的文化历史背景。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1)梳理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翻译小说,了解其数量、种类、翻译源以及作者等基本信息。
2)探究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翻译小说的文学价值,研究其创新性、主题、风格等文学方面的特征。
3)分析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翻译小说的历史价值,从中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信息,丰富对其历史价值的评估和认识。
4)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翻译小说对于当时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探究它们如何在文学和社会中行使其重要功能和使命。
3. 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如下:1) 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中的翻译小说的基本特征分析。
论晚清小说“意译风尚”的原因和影响
![论晚清小说“意译风尚”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1293ce69ec3d5bbfd0a7448.png)
论晚清小说“意译风尚”的原因和影响作者:张茜来源:《大观》2016年第11期摘要:晚清小说多采用意译手法,译者对原作改动颇多,增减添删,不在少数。
本文基于陈平原、王宏志二人的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论述意译形成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小说;宏观;微观;意译晚清小说翻译的性质是编写或著述,众多学者称之为意译。
然而,当时译者对原作改动颇多,中长篇常被缩减至短篇,内容删改增添,不在少数。
传入的西方小说类型改头换面,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第一人称的半知视角变换成了话本的全知视角。
其实,该种意译泛指译述、半译半作、“豪杰译”、简译、添译、改译等一切不忠实于原文内容的译介手法;或者说在不改变原文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时,译者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阅读习惯及审美情趣来对原作删改、添加或发挥。
得益于包天笑、马君武、周桂笙、陈冷血、苏曼殊等人的推动,1898年后的十余年中,意译风尚成为主流。
关于其成因,学术界以陈平原、王宏志二人的分析为主,兼有其他方面的补充。
对此,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一)传统翻译对晚清译者的影响早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出现了直译与意译的纷争。
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玄奘提倡二者结合。
从效果来看,文意与风格浅白通畅的经文更能起到宣传作用。
汪辟疆明确指出林纾对六朝罗什派翻译的借鉴:“纾之译述西稗,可方六朝人译佛经”。
晚清的翻译相较文质之争更有所深入,不仅讲究词句达雅,在内容上也增删改动。
(二)晚清社会背景及翻译活动的政治性近代中国政治危机逐渐加深,迫使国人寻找救国图强之路。
于是,文人力图借翻译外国著作,传播思想,来启迪民智,“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意译即是出于该种社会政治目的。
(三)国民传统阅读习惯中国传统小说大体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类。
白话通俗浅显,一般用以创作长篇。
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白话章回小说在中国广泛流行,国人也习惯阅读章回小说。
晚清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
![晚清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6ef9262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d.png)
把 世纪初至文学革命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纳入现
代文学的范畴。章培恒认为, 世纪初至文学革
命这一阶段的文学,已经各自存在着与其相同的因
素,所以,应该把它视为新文学的酝酿期而列入现
代文学的范畴。 郜元宝也持相同的意见,只是在
具体的年份事件上,他更加强调鲁迅文言论文的文
学史意义,把起点放在
年。 历史分期的分
歧缘于分期方法与标准的不同,是以文学自身发展
历史的连续性看待从晚清开始的文学活动与五四
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许多论者大致认为从 世
纪末到 世纪初开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已经开始
酝酿,从晚清开始的文学活动已经具有了现代文学
的一些基质。但是,在重新诠释文学历史发展过程
的时候,也不得不面对五四文学和它之前的文学之 间的差异性,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就其规模,气 势,还是就其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紧张对抗来 说,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都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 具典范意义和深刻影响的一次启蒙运动” 。因 此,如何很好地理解五四文学和清末民初文学之间 的关系成了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取 得巨大突破的是刘纳的专著《嬗变——辛亥革命时 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刘纳通过 年左右 开始到五四文学革命嬗变过程的系统研究,认为我 国文学从古代到近代的变革开始于 、 年 间,完成于五四之后,经历近 年,由两代文学 作者完成。刘纳在考察中国文学潮流“近代”嬗变 的时候,尤其对辛亥革命时期新派文学和五四新文 学的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 在本书的后记中 刘纳曾坦诚地交代了“文学的延续性与阶段性的关 系也是我的困惑” ,正是出于对这种困惑的深入 思考,刘纳找到了辩证地理解和处理这个难题的思 路。在第四章她梳理了从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文学 革命时期中国文学“近代性”变革的轨迹,探究了 不同时期文学的连续性。但作者并不像人们惯常所 做的那样刻意寻求不同时期文学的相似性、共同 性,反倒着力揭示和比较它们的差异。如此一来, 两个时期的文学似乎失去了连续性和统一性,但刘 纳又从这两个时期文学的差异性中揭示了其间的 连续性:不仅辛亥时期进步作家的政治觉悟和五四 作家的思想觉悟以及国民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 都是中国文学“近代”意识的一个方面和一个阶 段,而且从前者到后者的变迁更显示出中国文学近 代变革的轨迹。
浅论晚清翻译小说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关系
![浅论晚清翻译小说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78670ef5fbfc77da269b194.png)
浅论晚清翻译小说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关系作者:杜家怡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晚清是中国文学的转型期,晚清的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由传统迈向现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由翻译小说起步,经历晚清的萌芽、五四的成长而逐步发展起来。
文章着重分析了晚清翻译小说及“新小说”的特点,及其对五四文学的影响,和晚清翻译小说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中国文学晚清既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社会动荡时期,又是一个充满思想变革和创新、衔接传统和现代的过渡阶段。
在这样一个历史特殊时期,翻译小说的作用正如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中描述的一样,对于文学创新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创作型文学。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作用:一、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区别和联系;二、晚清翻译小说的概况及“新小说”的产生;三、晚清与五四的关系;四、晚清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谈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否是同一个概念。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杨联芬在《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一书中(2003:5)指出“现代化”(modernization)倾向于社会实体层面,主要指社会经济和组织形式的工业化、都市化、自动化,以及社会组织模式、上层建筑的高效率、民主化等;而“现代性”(modernity),则更偏重于精神层面,指现代化社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的取向与特征。
而胡翠娥博士(2007:247-248)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则更侧重于两者的密切联系。
所谓现代性,“主要是指启蒙运动所开启的近代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即以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处于主流地位的现代西方文化观念”。
所谓现代化,具体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性生长和构成的过程。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它的生长、推演和铺陈就形成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实现、现实展示;现代性代表着与“传统性”不同的理念和因素,现代化代表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崭新时代和社会形态。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的现代性视野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的现代性视野](https://img.taocdn.com/s3/m/0d5a8d66168884868762d666.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新文学形态的小说雏形_试论晚清西方传教士翻译的_天路历程_白话译本的现代意义
![新文学形态的小说雏形_试论晚清西方传教士翻译的_天路历程_白话译本的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4c6bc232af90242a895e5d2.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与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在各自自成系统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立自足的结构形式特点。
但有一个特征却是这两大小说系统所共同的,这就是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结构模式。
古典白话小说最初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书场说书,当天能够全部讲完的短书逐渐演变成短篇的平话小说;需要连续多日才能表演完毕的长书,逐渐形成长篇讲史小说,便是后来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的滥觞。
书场说书尽管说书艺人各有流派、风格的不同,但依靠曲折起伏、跌宕有致的情节调动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则是各家各派的共同规律,说书而没有情节或者情节意识淡薄是无法想象的。
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每回末尾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一说书形式的遗留物,客观上加剧了其追求情节曲折的写作动机。
而短篇白话小说,篇幅再短也依然以叙述一个首尾俱足而情节曲折的故事为职志,凌潆初编辑的短篇小说集取名为《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其书名本身就提示我们,古人看待这些小说的眼光:其写作目标是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合上书本以手拍打桌案为小说而感叹惊奇。
惊奇什么呢?主要是为小说超越日常平淡生活的内容和构思新颖、曲折起伏的情节而惊奇和感叹。
文言小说自魏晋时期发源,便分为志怪与逸事两大主要门类。
魏晋的“志怪”到唐宋演变为“传奇”,一直到清朝中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乃是这一路小说的集大成和最高成就。
何为“志怪”?当是指记录非常可怪之人之事;何为“传奇”?当是指记述奇人奇事而使之广为流传。
“志怪”和“传奇”的名称本身就提示我们,这一路小说必然关注稀奇之人、古怪之事,因此也必然以情节为小说最大的结穴之处。
逸事小说的情况稍有不同,以《世说新语》开创的这一路记录著名人物逸事言行的小说。
倒并不都是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的。
《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大量文言逸事小说所关注的已不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情节故事,而是对一种情操、一种情绪、一种气氛的描述和渲染。
然而这一路记载名人逸事的笔记小说尽管代有传人至民国尚绵延不绝,但终因篇幅过于短小精悍。
其美学品味与其说近于小说。
毋宁说更近于诗中的绝句、词中的小令或者日本的俳句,无法充分发挥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特殊艺术效果,便也无从对中国传统小说以首尾俱足的情节为中心的主流传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除去一些文字非常精简的笔记类逸事小说。
绝大多数都叙述一个有头有尾且情节曲折的故事,因此除了文字篇幅比较短小之外,各方面都好像一部压缩后的长篇小说,而很少具备使短篇小说这一小说样式除了比长篇小说篇幅较小的外观特点之外在艺术手段方面明显区别于长篇小说的形式性特征。
中国最早在理论上提出这一问题的是胡适,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文,为短篇小说正名。
胡适在文章中首先指出并非不成长篇的小说便是“短篇小说”,西方的“短篇小说”(short story)有其文体上的特殊性质:一是集中火力记述“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二是使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
即“用全副气力贯注到一段最精彩的事实之上”。
胡适于此提出了短篇小说的“横截面”理论,他以被拦腰斩断的树身的横截面所看到的年轮和侧面剪影可以传神地勾勒一个人的面部轮廓来比喻短篇小说这一以精彩的部分来表现全体的小说技术特征。
胡适的行文语气是现代性话语的标本,在他看来,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叶西方的Short story 的标准是短篇小说天经地义的唯一标准。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胡适并不味于中西方的小说(叙事文学)的发展史。
就在这篇长文中,胡适为了对中国古典小说缺乏符合西方的Short story标准的短篇小说进行论证,而逐一评论了从中国古典的子部(《庄子》中的运斤成风、《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古诗(《木兰辞》、杜甫《石壕吏》)、到唐代传奇(《虬髯客传》)、明末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大量古典短篇叙事文本。
他也应该很清楚,即使在西方小说传统内部,短篇小说的这一“横截面”特征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西洋短篇小说同样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过程,直到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以后才逐渐确立起来。
但是。
胡适这一代五四学者是深陷于现代性神话之中而缺乏足够自省意识的,在这篇文章的结论部分,他极其肯定地认为“短篇小说”与“写情短诗”、“独幕剧”这三种文学样式代表着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因此也必然是中国小说应随之努力的方向,于是得出结论道:不可不提倡真正的短篇小说。
胡适的立论逻辑是典型的现代性逻辑,现代性永远代表着中西两极中的西方这一端,也永远代表着新旧对立中新的这一端:在中西方文学传统的对峙中,胡适旗帜鲜明地站在西方立场,他强调“真正”的短篇小说,必应是西方意义上的Shoa story;而在西方文学传统内部的古今之争中,他同样立场坚定地站在比较新的一方的阵营(其实胡适所大力引进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在西方也已经有了50年以上的历史,当时正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严峻挑战),强调唯有文学手段最经济的短篇小说才是小说发展的正途,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式的鸿篇巨制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阅读需求。
其实胡适举例不当,他写此文时,托尔斯泰去世未久,声誉正荣,说《战争与和平》的长篇小说即将为短篇小说所取代,缺乏说服力。
检视西方短篇小说发展过程,19世纪以前的西方短篇小说在叙述首尾俱足的情节故事方面与中国古典的短篇小说并无显著差异,读读歌德、司各德这些18世纪19世纪之交的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就能明白这一点。
胡适如果改说,以歌德为代表的欧洲古典短篇小说在西方已经基本为以都德为代表的近代短篇小说所取代,就比较客观了。
当时张舍我撰文批评胡适道:“短篇小说Shoa story即在欧美文学史中,尚为比较的近代之产物,有似他种幼稚之组织,正在生长与发达期中。
故即欲为之立界说,亦必视为试验的物界说,而不能以之为永久不变者也。
”其持论比胡适更具历史观点,同时也指出胡适对于短篇小说的定义来自于当时美国学者马太氏(Mathews)所著《短篇小说之哲学》以及当时欧美出版的各类小说作法书籍对于短篇小说的定义。
1921年,当时初出茅庐的梁实秋、顾一樵等七名清华学校学生所组成的清华小说研究社集体合作撰写的《短篇小说作法》则是在胡适文章的基础上对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加以详细论述发挥的系统著作。
此书就短篇小说的性质、结构(包括题材、材料、布局、背景、人物、会话、文调等等)以及小说作者的预备,作了面面俱到的论述,其对短篇小说的定义比胡适更严密:短篇小说是一篇虚构的短篇叙述文:展示一件主要的事情和一个主要的人物:他的布局是有意安排定的,它的机构是简化过的,所以他能够生产一个单纯的感动力。
同胡适一样,《短篇小说作法》的编写者对自己下的定义颇具信心,说道:“虽然世间的短篇小说不能够篇篇符合这个界说,可是那些号称不朽的短篇小说,总算相差不远。
”果真如此吗?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学界流行的标准短篇小说定义,究竟有多大的小说理论普遍性和概括性呢?张舍我那篇批评胡适的文章就提到,即使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和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吉卜林(张译为吉百龄)的小说都有被评论家认为不能算做短篇小说的作品。
如果过去模棱笼统地认为凡是不成长篇的小说便都是短篇小说,对于短篇小说的定义失之过宽;那么像胡适、清华小说研究社对于短篇小说的界说,则可能显得过于严密苛细,而有胶柱鼓瑟之嫌。
这原本是任何文学理论在试图对鲜活生动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作出阐释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的问题。
只是当年五四一代学者身陷现代性之中而不自知,急于把西方最近流行的理论引入中国,而缺乏足够的历史视野。
以西方最近的历史不满百年的知识、概念、理论作为带有绝对普适性的标准、模板来对照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学传统,其所得出的结论必然常常似是而非,其所采取的步骤往往急功近利。
在胡适为代表的五四学者从理论上提出吸取外国文学经验构建中国小说现代性之前,清末的外国小说汉译已经迈出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第一步。
如果不考虑文本对于当时文坛的实际影响而单纯从文本所蕴涵的文学现代性探寻的价值着眼,20世纪第一个十年最重要的汉译短篇小说集自然是周氏兄弟1909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
《域外小说集》生不逢时,在当时销量少得可怜,以至于译者原先打算继续出版第三、第四集的计划不得已而取消。
《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共收小说16篇。
其中,英国1篇(淮尔特《安乐王子》)、美国1篇(亚伦·坡《默》)、法国1篇(摩波商《月夜》)、俄国7篇(斯谛普虐克《一文钱》、迦尔洵《邂逅》和《四日》、契诃夫《戚施》和《塞外》、安特来夫《谩》和《默》)、波兰3篇(显克微支《乐人扬珂》、《天使》和《灯台守》)、波斯尼亚2篇(穆拉淑微支《不辰》和《莫诃末翁》)、芬兰1篇(哀禾《先驱》)。
安特来夫《谩》和《默》以及迦尔洵《四日》是鲁迅据德文译本转译的,其余13篇均为周作人根据英译本转译。
到了1921年,周氏兄弟今非昔比,已经成为大名鼎鼎的作家、学者,周作人将他1910年至1917年间陆续以文言翻译的短篇共21篇与原版的16篇一起以《域外小说集》原名,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增订重版。
1921年增订版本加入的21篇译文。
据鲁迅在增订版的序言中说,曾经在1910年至1917年的“乡僻的日报以及不流行的杂志”上陆续登载过。
这37篇译文中有3篇是鲁迅所译。
另外34篇是周作人汉译而经过鲁迅润色,并且在1921年新版中为了方便印刷,改掉了1909年老版中过于生僻的字,因此这个翻译历时长达12年的译本小说集在原著选择、翻译策略、文体风格等方面都显示了一致性与连贯性。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1909年遭到当时读者冷淡而在上海、东京各只卖出20本的老版《域外小说集》使用的是更多难以辨认的生僻字的总共只有16篇译文的版本,不可与1921年的增订版混为一谈。
1959年,冯至用他诗人特有的语言评论《域外小说集》道:“但我们不能不认为它(指《域外小说集》——引者注)是采取进步而严肃的态度介绍欧洲文学最早的第一燕。
只可惜这只燕子来的时候太早了,那时的中国还是冰封雪冻的冬天。
”这只承载着中国小说现代性的“第一燕”,其实并没有等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新文学研究者重新记起,周氏兄弟一旦在文坛崭露头角,掌握了文学话语权,不仅立刻在1921年上海群益出版社推出《域外小说集》的增订本中增收了以同样古奥的文言翻译的21篇译文。
1922年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合作的短篇小说译文集《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内收1920年至1921年两年间以白话语体汉译的短篇小说译文30篇,其中周作人译文18篇,鲁迅译文9篇,周建人译文3篇。
考察1909年初版《域外小说集》、1921年增订版《域外小说集》以及1922年《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的目录,其原著选目是一以贯之地偏重于俄国和东北欧弱小国家作家,而且越到后来这一倾向越显著:1909年初版《域外小说集》尚选译了英国、法国、美国这三个资本主义大国兼文学大国的作家作品各1篇,1921年增订版《域外小说集》只增加了法国作家1名、作品5篇(须华勃),而同时增收了丹麦作家1名、作品1篇(安兑尔然即安徒生),俄国作家1名、作品11篇(梭罗古勃)和希腊作家1名、作品3篇(蔼夫达利阿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