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测量学与纳米探测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纳米测量学与纳米探测技术
纳米测量学是纳米科技完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内涵涉及纳米尺度的评价,成份、微结构和物性的纳米尺度测量等。
一、现状和展望
二、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
(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
一、现状和展望
1. 纳米测量学面临的任务
如何评价纳米材料的颗粒度及分布、比表面和微结构?如何评价超薄薄膜表面的平整度和起伏?
如何测量纳米尺度的多层膜中单层膜的厚度?
如何评价纳米器件?等等
2. 纳米测量学发展的途径
(1) 创造新的纳米测量技术,建立新原理、新方法。
纳米科技发展与1981年Binnig和Rohrer研制成功STM有很大关系。以STM为基础,人类可在纳米级乃至原子级水平上研究物质表面原子、分子的几何结构及与电子行为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已发展了一些微细加工技术和相关的学科。
如“针尖化学”:研究在STM的针尖上单个原子和分子是如何反应的。
是纳米测量的核心技术,它的诞生促进了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
(2) 对常规技术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纳米测量的需要。
(离子束、光子束、电子束三束微束分析手段)
提高它们的横向、纵向分辨率
电子显微技术
TEM:电子束⇒可见光;磁场⇒透镜。
TEM、STEM:达0.2-0.1nm的分辨率
(电子能量高达400keV以上,电子的波长短)
U (kV) 100 200 300 400 500 λ (Å) 0.0370 0.0251 0.0197 0.0164 0.0142
电子束波长比光波波长小几百倍,使TEM的分辨率大大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放大倍数已超过一千万倍。3.纳米测量技术的展望
(1) 超薄膜及横向纳米结构的分析技术
基于SPM技术,既可作为“眼”(纳米分析工艺),确定原子和亚微米尺寸范围内的层面的几何排列和电子排列;又可作为“手”(纳米加工工具),用于层面的修整(移动原子等)。
其未来的发展应着眼于:
i) 探针多样化:电子、离子等微束与SPM结合。
ii) 对新型材料表面(陶瓷、聚合物膜、纳米成份膜)和超光滑表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定量化。
iii) 纳米粒度的定位、加工和(原位)控制。
(2) 电子与光子束分析(能谱分析)技术
i) Auger电子能谱(AE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AES:表面显微分析、深度剖面分析(溅射剥层)
➢ XPS:表面化学成分分析、表面电子态(化学键)分析ii) 能量(波长)扩展X-ray分析法EDX (WDX) Energy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纳米微区的化学成份和价电子结构信息、
电子结构(物相分析)
还有紫外光电子谱UPS、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等
(3) 质谱分析技术
➢二次离子质谱SIMS:灵敏度高(百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横向分辨率高达100-200nm
➢二次中性质谱SNMS:横向分辨率达100-10nm
➢激光显微质谱分析法LAMMA:用于纳米测量的工业化应用(激光剥离+ 质谱分析)
(4) 显微分析技术
i) 电子显微技术
➢ TEM (Tunnel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TEM:达0.2-0.1nm的分辨率
(能量高达400keV以上,电子的波长小)
➢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i) X射线显微技术:不需高真空,可用于生物样品
iii) 光电子散射显微技术PEEM:表面电子散射成像低能电子显微法LEEM:表面上二次电子、电子
反射、散射成像
(5) 纳米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已达0.01nm)
➢机械法:超高精度画针测量技术、STM、AFM 等
➢干涉法:各类激光干涉测量仪
二、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
1.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1981年,美国IBM公司在瑞士的苏黎世实验室的G.Binnig和H.Rohrer博士发明了STM,1986年即获得Noble物理奖。[G.Binnig, H.Rohrer, C.Gerber et al., Appl.Phys.Lett., 40(1982), 178.]
(1) 工作原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利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对样品表面进行分析观察的。
✍隧道:隧道效应是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即在电子能量低于它要穿过的势垒高度时,电子由于具有波动性而具有一定的穿过势垒的几率。
将一个探针(其尖端可制成只有一个原子大小的极细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足够接近(通常小于1nm)、以致于针尖与样品表面的电子云有些微重叠时,在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加上一定的偏压,就会有一种被称作为隧道电流的电子流流过探针,这种隧道电流的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如果距离减小0.1nm,电流将增加一个数量级。
✍扫描:在压电材料棒制成的支架上装有极细的金属探针,电压控制探针作高精度的移动。
通过控制压电陶瓷驱动探针在物体表面作精确的二维扫描(其扫描精度可达几分之一纳米),由于样品表面高低不平而使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距离的变化又引起隧道电流的变化;控制和记录各扫描点(x,y)隧道电流的变化(z的反映),并把信号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重建后,就获得反映物体表面形貌的高分辨率的直观图像。
☺由于隧道电流(nA级)随距离而剧烈变化,让针尖与样品表面保持恒定距离而移动(扫描),记录每点上的电流值。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原子造成的电流变化,通过计算机处理,便能在显示屏上绘出材料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并达到空前的高分辨率(横向可达0.1nm,纵向可达0.01nm)。
✍放大倍数可达上亿倍(1⨯10-10 m ⨯ 108 = 1⨯10-2 m)。
STM工作时,通过监测样品上每一点的隧道电流,样品表面的电子图形就被实时保存下来。
其工作模式一般有两种:当针尖与样品的间距保持不变时,每点上的电流值就被记录,我们把这种操作称为恒高模式(CHM);相应的,扫描样品时如果隧道电流保持不变的话,此模式为恒流模式(CCM)。
每种模式都有它自己的优势,恒高模式主要用来研究样品的电特性(光谱学);而恒流模式是最普通的一种,它可以复制样品的表面图象。
为看清一个个原子,STM的探针针尖也应该细到原子尺度,这靠机械打磨是办不到的。实际上是在探针尖和材料之间加以高压,从材料表面吸起一个个原子,附着在针尖上。
此方法便带来了STM的另一用途—实现原子、分子的直接操纵!
扫描隧道显微镜使人们对单个原子、分子的直接操纵成为现实,由此引发出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纳米加工。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纵原理是:在针尖上加一个很微弱的电流,这个电流产生一个电场,当两个物体非常接近的时候,会有排斥力,但到一定程度它又会有吸引力,在吸引力的范围内(一般在几个埃的时候),把针尖提上来,原子就吸附在针尖上,然后移动针尖到指定的位置撤去电流,原子即被放置在表面上的新位置。利用这种方法人们可直接操纵吸附在表面的原子、分子,制造新产品。
1989年,IBM公司阿尔玛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Donald Eigler与同事在实验里第一次使用原子发生了位移。他们用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测量和操纵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上的探针),在一块镍晶体基板上缓慢、巧妙地移动36个氙原子、使其按自己的意志组合成“IBM”三个字母,这3个字母拼在一起的整个宽度在3个纳米以内。尽管这次移动原子是在极低温度下的真空室内实现的,但毕竟实现了显微操作,实现了费曼40多年前的设想。从而也打开了发现新世界的大门。
(2) STM的发展
大气STM
⇒真空STM[信息来自表面原子,须有清洁而真实的样品表面(无吸附、氧化)]
需无油、无震的真空系统!
⇒低温STM:
低温下工作,LN2温度下观察高Tc超导材料
⇒电解质STM:蒸馏水、盐水、电解液环境下研究不同物质的表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