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植物引种驯化原理及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
稀
植
物
引
种
驯
化
原
理
及
现
状
摘要:
植物引种驯化(introduction and taming of plant)是指通过人工栽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外来(外地或外国)的植物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栽种条件,成为生产或观赏需要的本地植物。
引种驯化的原理有两方面,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未来植物引种与驯化的发展主要是观赏植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引种驯化原理生态因子现状意义发展方向
植物引种驯化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经济活动,其历史已超过万年,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大约始于2500年前,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我国是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国家之一。
引种与驯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
将野生植物移入人工栽培条件下种植或将一种植物从一个地区移种到另一个地区叫引种。
引种是将植物向新的生长环境定向移迁。
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有的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引种驯化是指野生的和外来的草种在新的生境条件下利用其变异性通过人为作用的影响进行选择和定向培育达到变野生为栽培种的目的植物引种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外地植物的种类品种引入到新的地区,扩大其分布范围的实践活动。
它不仅是古老农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栽培植物的进化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引种仍然是潜力很大的领域。
一.植物引种驯化原理
引种驯化的原理主要有两方面原理: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
变异与适应是植物引种与驯化的重要基础
1、反应规范
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引种是植物在其基因型适应范围内迁移。
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制约。
所谓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是这个品种基因型在地区适应性反应的反应规范。
2、潜在基因
生物体的基因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以表达。
植物的异地栽培是在植物具有潜在的适应基因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
3、植物的发育调控
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激活一些基因表达,因此原产地没有表达出来的性状有可能在异地条件下表达出来。
引种是品种在其遗传性适应范围内的迁移。
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制约;不同植物种类,其适应范围相差很大,同一植物种类的不同品种间在适应性上也存在差异;品种自体调节能力与品种基因型的杂合性程度有关;P=G+E(P:引种效果;G:植物适应性的反应规范;E:原产地与引种地生态环境的差异)
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就在于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遗传。
如果引种植物的适应性较宽,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植物适应性反应规范之内,就是“简单引种”。
反之,就是“驯化引种”。
(二)、引种驯化的生态学原理:
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的可能性。
首先要尽量保证气候相似,要强调气候中温度条件,忽略光、湿、气、土忽略作物对环境适应。
常见的关于引种驯化的生态学原理有以下几种:
1、达尔文学说
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有适应风土的能力,在植物自然迁移时,往往抑制它和其它有机体的竞争,而首先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驯化则是在长期的进化中进行的。
有机体的地理分布不仅决定于现代因子,还决定于历史因子。
引种时要研究植物分布的历史及其生物学特性形成的历史。
在自然栽培条件下通过自然选择和保持的变种能使植物驯化。
因此,无论在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动能发生植物的驯化。
有机体的遗传性不管如何巨大,都能够在改变了的条件下产生变异,不断出现新的性状。
当植物的个体在不同生存条件下发育时,再用选择手段就能获得新类型的植物。
驯化是植物本身适应新环境条件和改变生存要求的过程。
选择是人类驯化过程的基础。
2、米丘林风土驯化学说
他的引种驯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学说基础上的,从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统一的观点出发,经反复实践,探索,提出了风土驯化的两条原则:
a.从引种材料看:利用遗传不稳定、易动摇的幼龄植物—实生苗作为风土驯化材料,使其在新的环境影响下,逐渐改变原来性状,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达到驯化效果,尤其在个体发育的最幼龄阶段(种子阶段),可塑性最大,也具有最大的可能性产生新的变异以适应新的环境;
b.从引种步骤看:采用逐步迁移播种的方法。
实生苗对新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但有一定限度,当原产地与引种地条件相差太大而超越了幼苗的适应范围,驯化难以成功,这是需要采用逐步迁移的方法,使它逐渐移向与引种地相接近的地区,并接近于适应预定的栽培条件。
米丘林创造了混合授粉法、预先无性接近法和媒介法。
3、迈依尔气候相似论
引种成功在于原产地和引种栽培地气候(主要指温度)的相似性。
4、并行植物指示法(或称植物测量法)
由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克里门茨(F.E.Clements)提出,这是一个生态学的方法,它建立在植被类型、群体生态和个体生态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某些植物可代表某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植物作为指示植物,来解决植物引种的区划问题,并为栽培这些植物选择最有利的条件。
缺陷是没有考虑历史因素。
5、专属引种法
以植物分类学“属”为单位,尽可能全面收集该属内的种、变种和地理生态型,通过在同样条件下繁殖、栽培、管理其生长、变异情况,对各类植物进行生物生态学及经济性状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种、属发展史研究和种间或类型间的杂交育种,从中选育出有价值的优良种。
6、生态历史分析法
生态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植物区系起源的分析,揭示这些植物的生态历史本质,并以此作为确定引种地区和制定栽培技术的依据,使得在引种工作中可以选择那些外来区系成分,他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物极易引种成功。
例:水杉,是我国的孑遗植物,历史上分布到处都是,由于冰期而使其分布变得十分狭窄,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我国银杏、水杉引种到北美,欧洲能正常发育;北美落羽杉,池杉到我国生长发育也良好。
影响植物引种驯化主要生态因子有三种。
气候生态因子:温度、日照、雨量、湿度;土壤生态因子:土质、水分、pH、盐份、其他离子;生物生态因子:病虫及其它们的小种和生物型、杂草。
生态因子有主导因子,有害因子,限制因子等
植物生长发育的某阶段或全过程,一个或几个因子成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引种时除对植物原产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外,还应对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进行分析\确定。
植物生长发育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形成是由于生态因子规律变化的结果,如季节性物候,昼夜温差等生态因子的规律性变化,导致了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非常重要,但在光周期阶段却成为有害因子。
在众多环境因子中,那些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其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即所需要的量不同,但却具有同等重要性。
如果缺少某因子,便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致病死亡,且任何一种因子都具有不可代替性和同等重要性。
此外,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相近生态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且可获得相似生态效应,如增加CO2的浓度,可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光合强度降低的效应,即生态因子的可调剂性或补偿作用;如降雨量、湿度补偿温度;湿度补偿土壤酸度。
有些生态因子,如光、温、水、土壤养分等,直接影响或参与生物新陈代谢;另一些生态因子,如海拔、坡向、纬度、经度等,通过影响光、温、水、土壤等因子,间接作用于生物。
二、植物引种驯化现状
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是:(1)增加了新的资源种类。
某些植物在当地没有分布但是十分重要,而且有可能驯化成功,如果成功地展开驯化工作,就可以增加该地的资源种类。
(2)以良种替代劣种。
某些植物生长缓慢,有效成分低,或因病虫害危害严重及其他缺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差,通过引进优良种类即可克服上述不利因素。
(3)扩大栽培范围,发展商品生产及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某些本来就有某种植物,但分布或栽培范围小,数量少,产量不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该植物属保护对象,因此,在其自然分布或栽培范围内,过大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或推广种植。
这一范畴的引种工作包括A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B孑遗植物和其他濒危植物的引种。
(4)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引种驯化师迅速而有效地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一种有效方法,与创造新品种比起来,它所需时间短,见效快,节省人力物力。
(5)发挥了植物的优良特性。
通过引种可以使某些种或品种在心的区域得到比原产地更好的发展,表现更为突出。
引种相对于用育种等手段来增加新品种是见效快、投资省、获益大的种植业技术措施。
从我省野生地被植物资源中引进观赏价值高、覆盖率高的种类。
从国内城市引进新优园艺地被品种。
近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观赏地被植物种类(或品种),许多园艺品种在这些城市已初步引种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我国园林植物被引种到世界各地。
如梅、兰、菊、荷花、牡丹、芍药、杜鹃、丁香等现已遍及全世界。
我们今天在园林中看到的姿色各异的桃、李、竹、梅和人工林中种植的松、杉、桑、茶,都是经过人类的世代驯化而变成人工林树种或园艺品种的。
现在栽培的人工林树种在林木树种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仅在5%左右。
大量的植物遗传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也就是说,大量的野生树种还没有得到驯化。
不仅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
如报春花属的引种,近年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温室盆栽的几种报春花属花卉。
如多花报春(polyantha)、大花樱草(phybrida)、欧洲报春(pacaolis)四季报春(obconica)。
目前常见的盆栽种有报春花(P malacoides)、四季报春(P obconica)、藏报春(psinensis)、欧洲报春(pacaulis)及多花报春(olyantha)等。
但在报春花的引种中,研究认为,分布于低海拔的相对于高海拔的引种较容易,且更适合进一步栽培和推广。
如分布于海拔800一1 100米的安徽羽叶报春,
海拔500一2200米的鄂报春,海拔200一1500米的藏报春,海拔900米的青城报春等。
目前园艺上引种栽培的种类多为原产于中低海拔石灰岩山地的种类,而原产于高山湿草地、林缘的种类,不仅国内栽培较少,国外也局限于极小的栽培范围。
近年来,随着“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地被植物及推广应用的研究发展很快。
对地被植物的研究,如地被植物的种类、生态习性、适应性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工作。
随着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越来越一体化,在植物方面,从16世纪开始,逐渐有植物园建立起来。
来为引种驯化,保护植物作出贡献。
进入21世纪,植物园的功能,专业领域和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以及全世界2000余处植物园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已使植物园形成相对独立的一门学问。
植物引种与驯化的研究进展应该是在引种驯化中运用更多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例如;生物引种信息咨询系统进行生态相似性的调查计算等。
使引种驯化更容易成功。
总之,未来将有更多的植物引种驯化到对人类有利的方面,在地球上的植物分布越来越趋于一体化,保护濒危植物,同时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费砚良,张金政.宿根花卉.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龙雅宜.宿根花卉引种的回顾与展望.植物引种驯化集刊,1983
[3]《植物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方法》作者:胡建忠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6/1
[4]《植物保护学》叶恭银主编/2006年12月/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