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笔记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一、德国社会状况18世纪末,德国依然时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封建国家。

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

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实际权力,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维也纳1815年决议建立的德意志联邦实际上也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德国并未实现真正的国家、民族的统一。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与发展时德国面临的历史任务。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进程发展缓慢。

在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来的普遍反动时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得异常软弱无力,始终未能成为一支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强大力量。

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废除封建关系和贵族特权,主张改革,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对人民的畏惧,又拜倒在君主权力之下,希望在君主制的范围内实现某种改良,求得资本主义经济得顺利发展。

二、政治思想的状况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是通过其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来的。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产生了所谓的“狂飙猛进"的时代,出现了歌德、席勒等伟大的诗人。

德国古典哲学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主要代表人物为康德、费希特、洪堡、黑格尔、赞尔巴哈等人。

法国启蒙思想是其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但是由于软弱性,在反封建中采取保守的中庸立场和态度。

他们把社会的进步理解为理性和道德的发展,要求在君主制范围内进行某种改良。

其政治思想浸透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历史法学派因“从历史上研究法律"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G ·胡果(1764-1844)和F ·K·萨维尼(1779-1861 )。

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9.3.2 国家理论
国家起源:区分先验理念中的国家与实际存在的国家 国家涵义:国家权力是公民自由意志的产物,个人对 国家也有服从的义务。 国家目的:维护法律秩序和国家本身的存在,而非人 的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国家形式:
人数: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权力行使方式:专制、共和
国家权力划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公民与国家:参与立法,服从法律;对国家忠诚
9.5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生平和著作 体系和方法 市民社会和国家 君主立宪制主张 民族主义思想
9.5.1 体系和方法
出发点 绝对观念 精神阶段
客观精神(法哲学)
发展 阶段
伦理 主 绝 逻辑 自然 对 市 阶段 阶段 观 抽 道 精 象 精 家 民 国 神 法 德 庭 社 家 神 会
现代国家中最根本的关系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 关系 个人发展的前提是自由,还要求环境的多样化 古代国家追求美德,近代国家追求幸福快乐; 后者压抑了人的干劲,限制了人的自由 强调个性的价值,强调人类追求的多样化和公 民生活方式的最大可能的多样化
9.4.2 国家作用的范围
政府的责任:促进公民的福利 国家权力的强大是对个人的威胁 政治的中心问题:“人”和“人的事业” 国家的目的:保障安全,捍卫合法自由的确定性 国家目的的两重性:促进幸福;寻求安全(国家作用 的真正范围)→反对国家干预社会公共事务 明确限制国家权力的宪法;国民精神是宪法的源泉和 基础 国家的存在是必要的,不可废除 重要的是对维护公民自由所必须的政府职能加以明确 的界定
9.3.3 永久和平思想
永久和平是政治的最高目标 永久和平目标的因素
人们对战争危险的恐惧
每个公民道德意识的成熟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 二、康德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哲学基础和伦理学前提
▪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 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的伦理思 想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前提。康德的伦理学思 想,是以道德律令和意志自由为基础的。
▪ 康德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道 德律令),他提出了道德的三个法则:第一, 普遍律。康德认为,一个人所确立的意志, 其动机必须符合普遍规律,具有普遍化。第 二,目的律,即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第三,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
▪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绝 对观念”。“绝对观念”处在不断运动和发 展中,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在精神 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在客观 精神阶段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意志”的发展 过程。“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政治学说的基 础和出发点,贯穿于其政治学说的始终。
▪ 黑格尔从1801年起,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1818年,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又担任校长。 1806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奠 定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础。1821年发表的《法哲 学原理》一书,创立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政治 学理论体系。
▪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方法和体系
▪ 黑格尔在政治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借 助他的方法和体系。黑格尔的方法是一种为 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即规律性而提供 的工具,即辩证法。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 的对立和斗争而向前推进的。
▪ 第三,康德在伦理学中高唱的自由——“意 志自律”,落实到法权和政治中,便是德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
第二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 一、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9.19世纪德国解析

9.19世纪德国解析
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德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政治思想 的特点
一、19世纪德国的社会背景 ●政治结构松散,渴望国家与民族的统一 ●经济发展缓慢,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 展 ●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软弱,具有两重性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专制制度与体 制未变
二、政治思想的特点
●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以中庸的立场解读革命思想,“法国 革命理论的德国式表现”,将社会的进步 理解为理性和道德的发展,将现实政治要 求解析为软弱空洞的道德原则 ●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成为政治思 想的重要课题,“民族精神”是统一的根源 与力量 ●从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认识国 家本质,发展国家学说
第二节 康德
○1724-1804 ●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 ○哥尼斯堡大学讲授自然科 学和形而上学 ●后转向哲学和社会科学 ○一生致力于教学与著述 ●一生未离开过家乡 ○受卢梭影响较深 ●《政治权利原则》 《论永久和平》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政治思想的特点
康德的伦理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8世 纪启蒙思想曾极大地影响了他,然而,卢梭那充满 革命精神的、包含着对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的追求 并具有政治意义的思想,在康德这里却完全变成了 空洞无物、冷冰冰的抽象思辨。他向往革命的基本 原则——自由和平等,却又认为自由只是一种观念 和理想,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实现,从而把这种美 好愿望推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这 样现实的要求荡然无存了,人们追求的只是这个纯 粹的善良意志。他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不断改善人的 道德,而这不是通过革命能达到的。因此,他用抽 象的语言表达了其人权理论。用先验理念对国家起 源和国家制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反对君主专制和 封建特权,主张建立共和制国家。把实现永久和平 作为其政治的最高目标,是最高的政治和道德的善。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1、城邦和城邦制度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2、智者的政治思想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3、哲学家治国思想4、政体思想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2、自然法思想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4、人人平等思想●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信仰和理性3、教会和国家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5、政体理论6、法的性质和分类●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民族国家的兴起2、文艺复兴运动3、宗教改革运动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权力政治观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4、君主的统治方法●第三节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1、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第四节布丹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理论3、主权理论4、政体理论●第五节法国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1、反暴君派的产生2、浩特曼和莫耐的反暴君思想3、鲍埃西的反暴君思想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欧洲的社会和思想状况1、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2、科学和哲学的发展3、政治思想的世俗化●第二节格老秀斯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法学说3、国家和主权学说4、国际法的原则●第三节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权利观3、社会契约论4、思想自由权●第四节普芬道夫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法理论3、国家理论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和政治思想概况1、英国的宪政传统2、17世纪英国社会状况和革命的特点3、政治思想的特点4、革命时期各派政治思想●第二节霍布斯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的起源和本质3、主权学说和政体理论4、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的义务●第三节弥尔顿和哈林顿的政治思想1、弥尔顿的政治思想2、哈灵顿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洛克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对政治思想的清理和总结3、自然权利理论4、政府的起源和目的5、法治和分权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法国社会状况和启蒙运动1、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2、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政治思想的特点3、启蒙时期各派的政治思想●第二节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法的精神3、政体和政治自由理论4、分权学说●第三节卢梭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平等理论3、社会契约论4、人民主权学说5、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四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1、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3、革民时期各派的政治主张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美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特点1、美国社会的形成和特点2、18世纪美国社会的政治斗争3、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潘恩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美国独立思想3、代议制共和政体思想4、人权理论●第三节杰斐逊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权利理论3、民主自治思想●第四节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性恶论和精英论3、分权和制衡思想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第一节这一时期社会状况和思想特点1、德国社会状况2、政治思想的状况和特点●第二节康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伦理学说3、国家学说4、永久和平思想●第三节洪堡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由和个性3、国家作用的范围●第四节黑格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体系和方法3、市民社会和国家4、君主立宪制主张5、民族主义思想第十章 19世纪法国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法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特点1、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状况2、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孔斯坦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权利和自由3、分权思想●第三节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2、空想共产主义3、无政府主义思想●第四节孔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实证主义体系3、社会团结思想●第五节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民主和平等4、自由和平等5、政治和革命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社会和政治思想演变1、社会经济政治状况2、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3、政治思想的演变和特点●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观3、代议制思想●第三节边沁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功利原则3、政府理论●第四节密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对边沁功利思想的发展3、自由思想4、代议制争政府理论和主张●第五节斯宾塞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普遍进化论3、社会有机体论4、同等自由法则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对雅典民主政治评述: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政治,主要体现在:A 政府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取消财产和等级的限制;B 公民大会构成城邦的权力核心,公民政治得到充分的体现;C 贵族会议形同虚设,贵族特权丧失殆尽;D 国家公职实行薪金制,进而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经济保证。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解析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解析

第一节
18世纪德国的社会 状况与政治思想特点
德国的社会状况与资产阶级的特征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状况
德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德国的社会状况与资产阶级的特征 进入18世纪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引发的 社会变革日益显现。然而当时的德国却是另一 番景象。 1.在政治方面,德国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 帝国,实际上却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直 到19世纪中期,俾斯麦通过发动对丹麦、奥地 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才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但统一后的帝国依旧实行专制统治,特权阶层 和军事官僚掌控国家权力,政治生活中毫无民 主可言。
2.德国的浪漫主义 受狂飙运动影响,德国的浪漫主义产生并 在19世纪初蓬勃发展。这一运动表现出了明显 的双重性与调和性。它在同情整体主义的同时 也承认个人主义的合理性,在高扬法国理性主 义旗帜的同时也强调感性和经验对个体的重要 性。这构成了德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强烈的主观 性、非理性以及理想主义特色。德国古典哲学 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思想运动的重要表现。主要 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
三、国家学说 康德将社会契约论与先验理性结合起来论 证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1.国家的起源于社会契约,康德指出,社 会契约只是一种理性观念,是对组织国家的程 序的合法化说明,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现 实中的国家是绝对命令的产物,是先验理性要 求的结果。 2.国家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和国家制定 的攒在,公民个人的幸福,必须以国家制度和 法律原则的和谐一致为前提。
约翰· 戈特利布· 费希特 费希特(1762—1814) 的政治立场激进,民主主义 色彩鲜明。特别其中自由是 其政治思想的中心议题。他 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变 化。年轻时他强调个人权利 与自由,主张共和政体,但 晚年逐渐强调国家对人们生 活的支配和监督,寄希望于 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的政治 思想是介于康德的自由主义 与黑格尔的国家主义的中间 环节。

威廉冯洪堡

威廉冯洪堡

一.18世纪末 19世纪初的德国1政治上:封建势力强大,政治上分裂。

(当时的法国和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治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的民主制度开始建立而德国则是一个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帝领地等构成的德意志帝国。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德意志邦联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真正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还没实现,因此,实现二者便是德的历史任务)2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经济落后(长期战争的破坏,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美国与法国的革命的影响,限制了德国的发,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异常软弱无力)3思想上: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观念,立宪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家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生平与著作威廉冯洪堡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兹坦,1835年4月8日逝世于柏林。

他既是德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外交家、语言家,又是柏林汉堡大学的创始者。

图片他被看作是德国文化史上印象最深刻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是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哥哥。

(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亚历山大主要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威廉主要研究对象:文化科学,如教育学,国家理论,对语言、文学及文化的分析(他非常聪明13岁时即1780年,能流利地说希腊语,拉丁语,法语)他与亚历山大一起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生平:1767年,威廉出生于波茨坦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和父亲均是普鲁士军官。

威廉和弟弟亚历山大少年时期的家庭教师(约亨坎帕)是德国最早的民主主义者之一,他们兄弟在早年的家庭教育中接受了启蒙哲学思想和约翰·洛克、让·卢梭等人的民主平等的思想教育。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1、希腊世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

它以爱琴海地区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其边缘延伸到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所谓的希腊世界就是由数以百计的城邦构成。

2、荷马史诗:是反映公元前12-8世纪时期社会面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文献,是记载希腊人原始政治观念萌芽的最早的文献资料,相传为盲诗人荷马的作品,但在它长时期流传的过程中,许多民间行吟歌手都参与了它的创作。

包括两部分,一是《伊利亚特》,一是《奥德赛》。

曲折的反映出荷马时代的社会特征和人们的政治观念。

3、逻各斯:指的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

是人间法律的源泉。

是后来西方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自然法概念的前身。

是自然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中介。

4、智者: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希腊一些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

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他们的思想构成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安提丰等人。

5、城邦: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最显着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有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6、整体主义: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1、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8年,希腊各城邦沦于马其顿控制之下,失去了独立的主权。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开始了所谓希腊化时期。

2、希腊化国家:希腊化国家是地域广阔的专制国家,它们的政治制度具有古典希腊与东方政治制度结合的特征。

其中建立在埃及和西亚的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东方的因素占优势,它们分别沿袭了古代埃及和波斯的旧制。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
• 继威登堡大学之后,1694年成立的哈勒大学、1734年成立的哥 丁根大学,这些新大学在使教育贴近生活,接近实际上都起了 很大作用。 • 总体而言,大学的贵族性很强,只收文科学校毕业生。表现出 教育的双轨制特点。 • 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学校教育表现出国家主义,民族性特征。
(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五)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 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的 共和国,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期间 (1919年—1933年),德国学校进行了 改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 •主要措施如下:
1、行政管理和教育领导体制:根据 《联邦基本法》,实行地方分权制
•通过洪堡德改革,德国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变 化,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四)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末叶)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终于在 1848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很快失 败,贵族东山再起,革命后建立起封建贵族 与资产阶级的联合政体。这个政体对已改革 的教育进行了摧残,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 的封建性和宗教性,在学校宣传忠君思想和 宗教信条,取消了自然科学科目,致使德国 教育倒退回去一百年。 这一时期,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 •德国近代教育是在适应工业革命和在农业中 发展资本主义的“ 普鲁士道路 ”上曲折前进 的。
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 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但是:
(1)教师地位低。由仆人、手工业者 (裁缝师、鞋匠)、残废军人等兼任; (2)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帄低, 管理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3)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十五讲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上)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十五讲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上)

但是,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在这些教授后面,在 他们匈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 竟能隐藏着革命吗?”(《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14页)恩格斯的结论是肯定的。他曾以黑格尔在期《法哲学 原理》的序言中所提出的那个著名命题为例进行了分析。这 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 都是现实的。”恩格斯指出:这个命题表面上是把现存的 一切神圣化,但
在学术思想领域,康德大大提升了德国学术的水准,他 之后的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则完成了德国古典哲学,使欧 洲传统的理性主义发展到了极至,并产生马克思主义。在音 乐领域,贝多芬将古典哲学的形式、歌德与席勒的人类大 同的理想融于音乐中,成为欧洲文化的最高表达。在所有的 这样一些文化形式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自由”的理念。 因而可以这样说,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如果说,17世纪是英 国世纪,18世纪是法国世纪的话,那么,19世纪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是德国的世纪。虽然此时的德国的经济、政治制度落 后于欧美其他先进国家,经济的落后决定了资产阶级由于自 身力量的单薄而在政治上表现为软弱和妥协,即行动的矮子。 但在政治思想上却形成了思想的巨人。 他们以精深细密的理论分析来论证其政治思想,从而使 他们的政治学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卷,第10页)
如果仅仅从德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社会政治经 济情况出发,是很难解释当时德国的思想创造的。还须关 注当时先进国家(英国法国政治、经济、思想)对德国思 想家的影响。 在18世纪末,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随后,法国在19 世纪也开始了工业概习惯于内心生活的德国人感受到了工 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冲击。在英国与法国,生 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机械化大生产替代了作坊式手工业, 资本积累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它们的国力空前地强大 起来。1806年,拿破仑入侵德国,这一事件使得德国的民 族主义开始高涨起来。图生存的压力迫使德国进行“西方 式”的改革,以增强国力。当时德国的政治思想家们清醒 地意识到:欲进行经济改革,必先进行政治改革,欲进行 政治改革,必先进行思想革命。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件08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解析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件08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解析

第二节
康德的政治思想
提要
思想体系与方法 伦理与权利学说
国家学说 法律学说 永久和平论
一、思想体系与方法
伊曼努尔·康德(1724— 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开 创者和奠基人,德国自由主义 的重要阐述者。
哲学著作有《纯粹理性批 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 力批判》,政治哲学与法哲学 著作包括《世界公民观点之下 的普遍历史观念》《永久和平 论》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等。
四、法律学说
康德继承并发扬了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 的理性主义法学传统,以意志自由为基础,坚 持法律的理性原则和正义原则,对法律与道德 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对公法和私法的内容 和体系进行了详尽探讨。他提出了权利与义 务、权利与法这两对重要的概念,进一步规定 了关于公民法律义务的具体内容与体系,构建 起自己的法律理论。
三、国家学说
康德将社会契约论与先验理性结合起来论 证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康德指出,社会契约只 是一种理性观念,是对组织国家的程序的合法 化说明,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康德接受了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他认为,每一个真正的 共和国只能是由人民代表的系统来构成,因为 联合意志是一切公共契约的最后基础。国家的 最高权力应由人民执掌,每个公民的一切权 利,都必须从这个最高权力中派生。
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状况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的经济与政治 巨变激荡着德国的思想界。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引来德国思想界的一片欢呼,而它的失败也不 可避免地引发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狂飙运动 和浪漫主义正面挑战了法国式的启蒙思想和理 性主义,确立了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两 分法。
在歌德、席勒等伟大诗人的引领下,德 国的狂飙运动于18世纪中叶席卷而来。这场 运动最初强调感性和精神在文化中的作用, 后来逐渐由文艺思潮扩展成为一场社会思想 运动。这一运动使文化民族主义逐渐在德国 政治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德 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并最终导致国家主义甚 嚣尘上。

第十讲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十讲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十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1.德国的社会状况:①政治上依然处于封建制阶段,未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缓慢③文化上制定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古典哲学及随后的马克思主义。

在政治思想上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有新表现,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的源头都产生于此。

2.康德的政治思想:①生平:(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小工业者家庭出身,深受卢梭的影响。

认为革命可以摆脱专制和压迫,但又把革命与灾难和罪恶联系在一起,认为其只能产生混乱而不能导致理智的改革。

他向往革命的原则(自由与平等),但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

于是推向了不可及的“彼岸世界”。

总之,矛盾、妥协、调和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②伦理学说:a.他的伦理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

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认为人的行为不能仅仅根据个人的喜好;而要与绝对的、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一致行动才是道德的。

这种道德法则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又称“绝对命令”。

同时,这种道德法则又体现为:你要永远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

b.既然道德法则具有普遍适用性,政治就必然屈从于道德。

法律和政治都要受“道德法则”的指示。

到的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

法律是道德的外壳,因此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于是,理想的制度无需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可通过道德的完善来实现。

③国家学说:a.在国家起源上区分了理念中的国家起源与实际存在的国家起源。

契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国家不是人们实际需要的产物,又是“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

b.认为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

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护国家本身的存在。

因此,国家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人类没有国家是不行的。

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可见,其国家管体现了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矛盾。

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的状况和特点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 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 辉煌的成果。 文学领域,产生了所谓的“狂飙猛进”的时代, 出现了歌德、席勒等伟大的诗人。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争取 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 希特、洪堡、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德国古典哲学家并未得出革命的结论。他们把社 会的进步理解为理性和道德的发展,要求在君主 制范围内进行某种改良。其政治思想浸透着资产 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康德对国家起源和国家目的的阐述表现了 他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进步倾向, 表明了他的国家学说是以自由主义的人权 观念为基础的。 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消极公 民只拥有思想自由和投票自由没有反抗自 由的限定,这又清楚地反映了康德思想的 保守性和他对现实的妥协。
有两种划分国家形式的方式。 第一种是按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把政体划分为三 种形式; 第二种是按统治者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 把政体划分为专制和共和两种形式。 康德关注的是第二种划分方式。 体现公共意志的国家权力可以分为三部分,立法 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强调三权的关系既是从属 的,又是协调的,借此以预防独裁和保障国家稳 定和繁荣。
三、国家学说
他对政治观念进行了哲学分析,探求一种 与合理的、先验的原则相符合的理想国家。 康德对先验理念中的国家起源与实际存在 的国家起源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康德相信 契约论的说服力,认为它可以说明国家的 产生。
尽管契约是国家建立的基础,事实上它并不是真 实存在的。 国家并不是人们实际需要的产物,而是抽象的 “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 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即每 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都是平 等的;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 这种自由、平等、独立是每个公民在国家中承担 政治义务的根本依据。

9.19世纪德国

9.19世纪德国

三、从市民社会到国家
◆市民社会包括三环节:需要体系、司法、警察和公
会 ◆市民社会是特殊性的集合,无力解决社会矛盾 ◆市民社会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中介,国家是发展必 然 ◆国家是最高阶段,高于且优于市民社会 ◆国家的目的在于普遍利益,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 统一 ◆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个人和社会 ◆个人必须服从国家,个人价值只有在国家中才能 实现
市民社会与国家
• 市民社会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是家庭扩大与 分裂的发展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合形式。在市民 社会里,一切人都追求着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彼此间的 结合只不过是他们达到私人目的的手段。这里充满着矛 盾。但市民社会无力解决这些矛盾,只能到市民社会之 外又高于市民社会之上的领域去寻找这种力量。这个力 量就是国家。 • 国家作为一群人形成的权威力量能够把一个民族凝聚成 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个整体起作用的是“民族精神”。 而这正是国家区别于市民社会的根本的东西,也是国家的 本质所在. • 国家的本质在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国家是社 会结合的最完美的形式,成为国家成员是个人的最高义 务;个人必须从属于国家。
第三节 洪堡
一、生平与著作 ○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 ●受洛克、卢梭、康德的影响较深 ○多任外国公使 ●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反对政府控制大学和新 闻检查 ○由于政见不合,被首相解职,结束政治生涯 ●《关于国家政治结构的思想》 ○《论国家的作用》
二、自由与个性
◎人是一切政治问题的核心 ◎自由是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个性的培育、维护与发展是自由的 必要条件 ◎强调个性的崇高价值 ◎倡导人类追求与公民生活方式的最 大可能多样化
三、国家学说
● 契约是国家建立的基础,但国家并不真实存在 ●国家是抽象“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而非人的需要 产物 ●国家权力源自公民的自由意志 ●国家的目的并非是公民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 ●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义务,没有反抗权利 ●坚持整体主义国家观 ●权力行使重于政体形式,注重分权制衡,反对人治 ●将共和制国家作为理想目标推致彼岸世界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二十二讲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下)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二十二讲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下)
三、康德政治思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古 典哲学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批判哲学”是从18世纪未开 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全过程的起点。黑格尔曾说过,谁要 当一个哲学家,就必须先做一个康德学者。 牛顿和卢梭是真正影响康德的两个最有 力量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 力量的人 上升时期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为了保证道德律令的实现,为了实现人与人和平共处 的理想状态,康德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 但他 康德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 对共和制的解释与别人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共和制并不 在他看来, 在他看来 等于民主制,也不是没有君主,而是意味着分权、 等于民主制,也不是没有君主,而是意味着分权、法治和 政治公开。在他看来,在国家制度上要消除专制独裁, 政治公开。在他看来,在国家制度上要消除专制独裁,重 要的不是由谁来掌权,而是如何来行使权力, 要的不是由谁来掌权,而是如何来行使权力,不是由人而 是由法律来治理国家。因此, 是由法律来治理国家。因此,只要开明君主实行分权和法 真正体现“公共意志” 就是良好的国家形式。 治,真正体现“公共意志”,就是良好的国家形式。
3.国家学说
康德的国家学说基本上是按照卢梭的契约论和 孟德斯鸠的分权论来阐述的, 孟德斯鸠的分权论来阐述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 挥。然而作为哲学家,康德对政治观念进行了哲学
分析,探求一种与合理的, 分析,探求一种与合理的,先验的原则相符合的 理想国家。 注意的不是真实的具体国家, 理想国家。因此他所注意的不是真实的具体国家,而 注意的不是真实的具体国家
是先验的纯粹国家观念(理想的目的国)。 是先验的纯粹国家观念
关于国家的起源。康德的思想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从“原始契约”才能解释一个国家建立 只有从“原始契约” 的基础和程序。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 的基础和程序。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 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都是平等的, 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都是平等的, 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这种自由、平等、 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这种自由、平等、独立是每个公民在 国家中承担政治义务的根本依据。 国家中承担政治义务的根本依据。这实际是以天赋人权作为 国家的基础,体现了康德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进步倾 向。关于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目的。康德认为,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公 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公 民的幸福,而是在“公开的强制性法律之下的人权 公开的强制性法律之下的人权” 民的幸福,而是 公开的强制性法律之下的人权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引言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2000多年哲学发展的总汇,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类各个领域的知识总结为一个完整的宏大思想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成熟与完成,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一、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同时又是全欧范围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思想的集中表现。

蓬勃发展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和迅速高涨的自然科学思想及其巨大成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哲学创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大量必不可少的思想素材。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是有着强烈时代感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中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环境中形成的,因而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明确说,则是在哲学的理论反思中把握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以,德国古典哲学虽诞生在德国,但它决不仅仅是德国一个民族的思想产物,而是整个欧洲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德国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全欧洲的性质。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哲学称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这一论断也适合于其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早期活动。

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是欧洲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表现。

18世纪末叶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正处于重大变更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领导了震撼全欧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这是自17世纪尼德兰和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不仅从根本上摧毁了法国的反动腐朽的封建秩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也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欧洲范围的反封建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家学说
关于国家的起源。他认为国家就是“许多人 在法律下的联合”。国家并不是产生于人的 实际的需要,不是由于物质的实在的关系, 而是抽象的“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是先 验的、理性的产物。由此可见,康德所注意 的不是真实的具体国家,而是先验的纯粹国 家观念。
关于国家的目的。康德认为,国家既然是人 们在法律下的联合,所以,国家的目的并不 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在“公开的强制性 法律之下的人权”,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 康德在此力求将内在的道德自律与外在的法 治约束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法治共和国。

(三)永久和平思想
主张建立永久和平的国际关系,是康德政 治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康德在《论永久和 平》中,提出了一个消除战争、保障各国人 民永久和平的计划。康德认为,采取联合的 办法,由各国联合起来,组成国家联盟,建 立一种法律秩序,使各国和平共安。他主张 先缔结能保持国际和平状态的初步协定,然 后再缔结各国结成联盟的国际协定。参加联 盟的各成员国仍拥有自己的独立和主权。
黑格尔从1801年起,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1818年,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又担任校长。 1806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奠 定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础。1821年发表的《法哲 学原理》一书,创立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政治 学理论体系。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方法和体系
黑格尔在政治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借 助他的方法和体系。黑格尔的方法是一种为 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即规律性而提供 的工具,即辩证法。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 的对立和斗争而向前推进的。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绝 对观念”。“绝对观念”处在不断运动和发 展中,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在精神 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在客观 精神阶段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意志”的发展 过程。“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政治学说的基 础和出发点,贯穿于其政治学说的始终。
关于国家政体问题,康德按照掌握主权人 数的多少,把国家分为君主制、贵族制、民 主制。康德主张共和政体,认为只有共和制 度才符合自由的要求,因为它是以分权和法 治为基础的,是真正体现“公共意志”的, 因而是合理的国家制度。
康德还接受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认为国 家主权应分为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 和司法权。他认为这三种权力应该既相互制 约、又协调一致,借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繁 荣,特别是为了防止权力集中而出现专制独 裁。康德还按照国家是否采取分权原则,把 国家分为共和政体和专制政体。
康德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 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后来也在这所大 学任教,一直到退休。
康德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政治 权利原则》(1793年)、《论永久和平》 (1795年)、《法的形而上学原理》(1797 年)等著作中。在政治思想史上,康德是德 国自由主义的首要代表,他把人的价值放在 首位,高扬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康德政治思 想的主线是:道德→法制→共和国→永久和 平的国际联邦。可以概括为:共和政府和国 际组织。用更具康德特色的术语来说,就是 以法制为基础的国家学说和永久和平的学说。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包含三个环节或阶段, 即抽象法(权利)、道德和伦理。黑格尔认 为,伦理阶段才是自由意志的真实体现。伦 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表现,它采取三种形式: 家庭、市民社会、国家。
(二)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国家哲学
1、道德与伦理
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不 仅没有分离,而且在“理念”的基础上获得 了更高层次的同一。
第三,康德的政治哲学对后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康德的政治思想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康德的政治思想囿于道德的形式主 义的方法,过于贬低经验,贬低具有丰富发 展内涵的人,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变 成一种空洞的“理性存在”。
第二,道德的绝对性和抽象性,使得道德 难以具体化,难以成为实践的向导。
第十章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德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康德的政治思想
一、康德的生平与著作
康德(1724-1804),近代西方最有影 响的哲学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 康德以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 判》和《判断力批判》等著作所建立起来的 “批判哲学”,是从18世纪末开始的德国古 典哲学发展的起点。
第三,康德在伦理学中高唱的自由——“意 志自律”,落实到法权和政治中,便是德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
第二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一、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黑格尔(1770-1831),19世纪德国古典哲 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 大成者。提出了在西方思想史上与近代英国 自由主义的思维理路完全不同的一套政治哲 学和法哲学。
三、康德政治思想的影响
贯穿康德政治哲学始终的理性精神, 是对启蒙运动的高扬和重建;对人的强烈 的道德关怀,则表明康德不愧是卢梭政治 哲学的继承者。
第一,这种以道德为本的政治学说有 力地支持了人人平等的信念。
第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他从自己的 哲学信仰出发对政治、伦理与法之间应有关 系的论述,也是对他坚信的人类道德世界的 向往。康德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是强 调国与国之间关系应该遵循国际伦理的法则。 康德理论开创了西方国际关系学说中自由主 义和理想主义的先河。
二、康德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哲学基础和伦理学前提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 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的伦理思 想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前提。康德的伦理学思 想,是以道德律令和意志自由为基础的。
康德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道 德律令),他提出了道德的三个法则:第一, 普遍律。康德认为,一个人所确立的意志, 其动机必须符合普遍规律,具有普遍化。第 二,目的律,即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第三,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