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30年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1928年,创造社除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外,又新增加了刚从日本回来的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文学青年,继续出版《创造月刊》,又新创刊《文化批判》。1928年1月,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此后,在《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这些倡导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2.关于“文艺自由”的争论
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拉弓。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判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第二节茅盾
1932年到1937年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1933年,茅盾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作品一深入的社会思考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轰动当时,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该时期他还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出版了《春蚕》,《泡沫》,《烟云集》三个短篇小说集合《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等散文集。1940年前后,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
第三节巴金
巴金最早的创作始于发表在1922年7月至11月《文学月刊》和1923年10月《妇女杂志》上的一些新诗和散文。《灭亡》的出世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1929年到1949年底,他一共创作了18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随笔录,还有大量翻译的作品。在这当中,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有:《灭亡》,《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四节老舍
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即《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四世同堂》,《鼓
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火车集》《贫血集》。这些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各异,显示出老舍艺术创作的深厚功力。《四世同堂》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
第五节沈从文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第六节曹禺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第七节小说创作
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作家可以依据其思想艺术倾向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
的群落:左翼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作家群,新感觉派作家群。
第八节诗歌创作
“中国诗歌会”的诗人及其创作
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军、蒲风等人的发起成立了“中古诗歌会”。他们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积极倡导和推动诗歌的大众化,在现代诗歌运动中有着很大的影响。蒲风是“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出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蒲风的诗歌能够及时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突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鼓动作用。他的诗大多采取直接描摹,重视具体叙述,即使是一些抒情诗也常融入情节因素。蒲风还积极倡导和实践“文艺大众化”,诗歌语言朴实通俗。
第九节散文创作
20世纪30年代专门的散文刊物相继刊行,如《论语》、《人间世》、《新语林》、《太白》、《水星》、《芒种》、《杂文》、《宇宙》、《小文章》、《文艺风景》、《中流》等;一些大型文学专刊如《文学》、《现代》、《文学季刊》、《文丛》、《作家》、《光明》等均以较大刊幅开辟了散文随笔专栏,还有《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公报文艺》、《时事新报青光》、《大美晚报火炬》等报刊也大力扶持杂文、小品的创作。
第十节戏剧创作概况
“戏剧创作概况实验”
1932年至1936年间熊佛西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为了配合农村演剧,熊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探索农民戏剧的演剧方式。这与当时左翼戏剧正在倡导的“戏剧的大众化”方向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