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城市形象及景观风貌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长期长。风向冬季多西北和北风,夏季多正南风。
2.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风景旅游区可分为以下几类:
1.山岳:醴陵西山、茶陵去阳山、攸县司空山、炎陵县霄山脉群峰。
2.溶洞:醴陵石燕洞、三狮洞、攸县鸾山皮佳洞、茶陵潞水犀牛洞。
3.瀑布:炎陵县珠帘瀑布,东坑瀑布,龙碴瀑布。
4.湖泊:攸县酒埠江水库,株洲县大京水库。
2.2.2
市域风景旅游资源分布较广,类型多样,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潜力优势和基础条件。但目前风景旅游事业发展缓慢,仍处在初始起步阶段。体现在:
4.古桑洲风景区,位于湘江马家河。洲上居民素以养蚕种桑捕鱼为生,洲的东部有清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之墓,中部为桑树种植地,西部为居住地。
5.五云峰风景区,位于群丰镇石塘村境内。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2.4
湘江生态经济带自南向北绵延128公里,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类(见附表)。旅游资源的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
3.2
株洲市域人文景观分为以下几类:
1.近代革命史迹: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醴陵东富寺、株洲县伏波庙、毛泽东主持连队建党旧址──炎陵水口吐家洞,毛泽东与朱德第一次会见遗址──炎陵十都万寿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每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遗址等。
2.婆仙岭,位于白关乡境内。旧时,因其界邻醴陵、湘潭、浏阳、长沙四县,有四邑名山之谓。山有老少二峰,树木茂密,风景特佳。唐代在少峰依山筑金轮寺。1958年寺庙被毁。
3.仙瘐岭,又名仙女岭。位于株洲市荷塘区蝶屏乡境内,海拔233米。相传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为避“安史之乱”,在此修行成仙,故而得名。初有庙在山之巅,始建于唐朝。清道光年间,邑人改建于山之腰,后几经修缮,现仍保持原貌,并有碑记。现拥有仙庾庙、文昌阁、天圣泉、大戏台、仙女湖、蝴蝶亭等多处景点。
城市形象具有以下一些属性:
整体性。即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各类物化的城市构成要素在城市空间地域上的整体组合。
相对稳定性。即城市形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其中各个因素都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表征的特殊性。对城市形象的感知源于城市特色。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基础,城市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积淀等是构成城市形象的人工要素。
以及尚未开发的一些景点,如:
3.水竹湖公园
4.天台公园
5.凤凰山公园
6.雪峰岭植物园
7.东湖公园
3
3.1
3.1.1
株洲又名槠州,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两字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
3.1.2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所辖醴陵、攸县、茶陵等县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于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株洲市辖炎陵县鹿原陂(又称炎陵山),古书记载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的炎帝神农氏。炎帝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缔造了中华古国的农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修葺一新的炎帝陵,巍峨雄伟,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凭吊先尊。
1.芦淞区神农公园,位于建设中路和沿江中路间,老城中心区西北侧,背倚湘江,神农阁矗立峰顶。
2.石峰区石峰公园
石峰公园地处商业区与工业区交界处,东靠市区主干道,南临湘江,占地153公顷,主峰海拔167.38米,相对高度120米。山虽不高,但错落有致,被誉为新城“绿宝石”。制高点云峰阁立于群峰之巅,是市中心重要的标志点之一。
3.1.5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随后,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这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布点,不仅构架了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株洲地方工业、劳服企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从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制药等多业发展的工业格局。
1.资源分布集约程度低,旅游景观面散线长,综合效益差。
2.各类地域性、综合性的风景旅游区少,相应等级地位不高。
3.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功能不配套。
4.旅游网络未建设完善,旅游产业未形成规模。
2.3
株洲市近郊有以下一些风景旅游区:
1.大京水库,位于株洲市东南方,距市区10余公里,南面临近浙赣铁路和320国道。景区内峰峦叠嶂,湖库周围阡陌纵横,山水一色。
株洲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靠广东,北依长江,东眺江浙沪,西连巴蜀、云贵,有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之誉,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320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和国家将要建设的上瑞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千吨级船舶顺湘江而行可直抵长江沿岸城市。黄花机场距市区不过6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
效益的公共性。城市形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其建设非任何个人投资者力所能及;另一方面,良好的城市形象能给城市中的各个利益团体和个人带来正面效应。因此,需要宏观调控手段协调城市形象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城市形象建设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1.3
包括以下策略:
1.尊重城市历史文脉,营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氛围。
2.2
2.2.1
根据株洲市域风景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价值特征和功能规模,空间结构形成以株洲市区为中心,炎陵县境为重点,106、320国道为连线,各县(市)域为群体,“南北两线,一带五区”的风景旅游网络格局。
1.南线──从市区向东南直至井冈山西麓。依次有醴陵西山风景名胜区、攸县司空山风景名胜区、茶陵云阳山风景名胜区、酃县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桃源洞自然保护区。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载体和产物,既表现为城市外部形象这一物质形态环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通过城市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积淀和体现,并使主体得以认识和感受。因此城市形象(包括实体形象和空间形象)的创造,不仅局限于传统城市设计中视觉美的追求和客体形象的简单构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形象是城市设计内容的全部,除了要考虑城市的艺术美之外,还要考虑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使用,更要考虑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主体对城市形象的认同或反馈,都是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客体的认知和反应过程而发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率先实施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又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以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为依托的“三大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
2.合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形象。
3.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建构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结构。
4.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构建现代化开放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
6.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
2
2.1
株洲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分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叠嶂,地势雄伟。自然条件有以下特征:
3.株洲市域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有341条,其中30公里以上的19条,100公里以上的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
4.株洲市域总计水资源644.9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18.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626.27亿立方米。
6.株洲市域的植物种属古老,种类繁多,群落交错,分布混杂。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约有106科、296属、884种。其中珍稀乡土树种约有40余种。市区森林覆盖率54.4%。
城市形象建设是对城市原有特征的设计、重塑和展示。在完成城市形象的定位以后,还需要构建形象建设框架和步骤,才能使形象战略具体化,便于实施和运作,而这个框架涉及空间布局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城市功能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市容景观的鲜明性和观赏性、城市理念的内化性和统领性、辖域整合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等多个方面。
1.2
1.景观特色突出;
2.景观类型丰富,不重复,不单调;
3.人文景观的来源要明晰,这是一项重要的旅游内容;
4.尽可能减少人工包装景观的成分;
5.各景点的间距按照精确的时间设计,保证游客的舒适感和兴奋感,减少乏味感;
6.景点需按不同风格分出主次,分别发挥主导和辅助功能,增加游客的选择性。
2.5Biblioteka Baidu
株洲市区内的旅游景点包括:
第五部分株洲市城市景观及城市形象设计专题研究1
第五部分 株洲市城市景观及城市形象设计专题研究
第一节 城市形象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1.1
城市形象(City Identity System)是指城市性质、功能等内部要素的外在综合反映。它包括城市自然、人文和生产、生活等复杂要素,是这些丰富内涵的物态表现及其所传达的各种信息的综合印象。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使城市人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发展旅游事业,更能吸引城市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
3.1.3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巫中地区为黔中郡,株洲属之。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三国时吴国设建宁县,属长沙郡。株洲城市发展,自建宁港始。
公元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入湘潭。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六年后,唐太宗元年,将建宁并入湘潭,直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2.北线──以大京、仙庾岭、空灵岸、湘江带等景区为主,由城区公园和城郊景点构成。
3. 一带──由320、106国道沿线分布的株洲县大京、醴陵西山、攸县灵龟峰、茶陵云阳山、炎陵炎帝陵等景区及各景点构成,纵贯市域南北的风景旅游带。
4. 五区──即醴、攸、茶、炎、株五县(市)域内的景区、景点构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的风景旅游区。
3.1.4
株洲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曾先后涌现了以李立三等为代表的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的革命前驱,左权、谭震林、杨得志、耿飙、宋时轮、陈明仁等举世闻名的军事将领也都出自株洲。
190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6年至1927年,这里曾是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所在,安源工人运动的烈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1927年1月,毛泽东对株洲的农民运动进行了实地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八七”会议后,以株洲工人纠察队、八叠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的秋收起义队伍,向敌人发起了进攻,而后挺进井冈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陵、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陵曾是湘赣苏区的“模范县”,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多次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在株洲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活动的史迹。1930年9月13日晚,毛泽东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初步总结了两次围攻长沙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回师江西,攻取吉安的决策,为排除“左”倾错误对红军的干扰,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有接龙桥工农革命军战斗旧址,等等。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献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灿烂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