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终极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构架的特色
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
穿斗式(串逗式)木构架特点:
1、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
2、檩条搁置在柱头上
3、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构架(主要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特点:
1、柱上搁置梁头
2、梁头上搁置檩条
3、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之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比较:
穿斗式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是柱子排列密,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较小,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栱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栱”
在江南则称为“牌科”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当建筑物的屋檐伸出较大时,斗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即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每增加一层华栱或昂,斗栱即是多出一跳,最多可增加至五跳。
历史上著名的工官:
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建,宫室、庙宇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手。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
明代徐皋,蒯祥等,其中徐杲是宋代工匠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
原始社会建筑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
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
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
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秦秦都咸阳的布局具有独创性,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离宫别院较为分散。
秦始皇陵
汉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形成。
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
结构作用较为明显,即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用向外挑出的斗栱承托屋檐,是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石面有精美的雕刻,是我国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和石辟邪、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等。
是汉代石刻的代表。
三国、晋、南北朝
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栖霞山千佛岩王公大臣施舍而建。
北魏时期开凿云冈石窟,又开凿洛阳龙门石窟。
北魏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
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邸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
使得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
最早在新疆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
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从建筑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
1、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较多。
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详单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一窟供一僧打坐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建筑商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
此二都城都被唐朝所继承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留下著名建筑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
大业七年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唐朝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
大明宫的布局从丹凤门经第二道门至龙尾道、含元殿。
再经宣正殿、紫宸殿和太液池南岸的殿宇而达到蓬莱山。
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干陵的布局不用秦汉堆土为陵的方法,而是利用地形,以梁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再以二者之间依势而上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立门阙及石柱、石人等,用来陪衬主体建筑,花费少成效大。
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方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从现存的唐朝后期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来看,唐朝已经有了用材制度,即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
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快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宫城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
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和单层塔三种。
西安大雁塔属于楼阁式砖塔(该塔已经明代重修,增筑外层砖壁)。
密檐塔平面多做方形,与嵩岳寺塔相似。
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等。
单层塔多为僧人墓塔,规模较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五代建筑上基本上是继承唐朝传统,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
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
铁塔,如光孝寺东西铁塔。
宋代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
其中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米。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均为40多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辽佛塔多数采用砖砌的密檐塔,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岳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
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金既沿袭了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
西夏从遗留下来的众多佛塔来看,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藏传佛教得到发展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是位于元朝都城的一座喇嘛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
此后藏传佛塔成为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
1、减柱法,即抽去若干柱子。
2、取消室内斗栱,使梁与柱直接联结
3、斗栱用料减少
4、不用梭柱、月梁,而用直柱、直梁
目前保存的元代代表木建筑: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明砖在民居砌墙的普遍应用
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实例:明中叶所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无量殿)、北京
皇史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
砖细——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外表全用琉璃砖镶面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也用琉璃面砖
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说明明代琉璃工艺水平的提高
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木书《鲁班营造正式》
第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孝陵结合地形,采用弯曲的神道,陵墓周围数十里内用松柏包围。
明代建成的北京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群处理的优秀实例,它在烘托最高封建统治者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方面,达到非常成功的地步。
明清北京故宫,它严格对称的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清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雍正12年颁行的工部《工程做法》,列举了27种不同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栱、装饰、石作、瓦作、铜作、画作、雕銮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做了规定。
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和预算由“样式房”和“算房”承担。
在样式房供职时间最长的当推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
图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概说
第一,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里坊制确定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三国时期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唐长安城
第四,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一般京城有三道宫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明代南京与北京则有四道城墙
隋大兴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建造程序——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
汉长安的建设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的。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汉长安城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陵邑。
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
也形成了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陆路交通系统,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
城南辟有明堂辟庸和宗庙、社稷坛等礼制建筑。
北魏洛阳的建设
北魏洛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宫城正门形制为:中作城门,门楼七间,前列双阙,门与阙间有土墙相连。
南朝建康的建设
地理位置: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盘虎踞”之称。
居住区也有里的名称。
并且是自由式的街巷布置。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的牛首山,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大兴城的建设由高颖和宇文恺具体负责。
隋唐东都洛阳由宇文恺、杨素负责营建。
宋东京建设
汴河上的虹桥最为突出,是用木材作成的拱形桥身。
传统的里坊制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
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元朝弃金旧城将都城向北移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
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
城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
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
城内市肆较为分散。
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
皇城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
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
明清北京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
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主要是营建苑囿和修建宫殿。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
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
宫城前的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稷;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
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色彩鲜明。
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明南京宫城前列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
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城门供13座,都设有瓮城,其中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
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第三节地方城市的建设
现存西安的钟鼓楼均为明代遗物。
有些出于防御要求,常把平面作成圆形。
城内道路仍保持原有的网格系统。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第一节概说
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
1、住宅形制演变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三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即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汉代住宅形制
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等实物可见。
规模较小:有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及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
均是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还有一种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起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坞主多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著名的坞壁有许褚壁、白超垒、合水坞、檀山坞、白马坞、百谷坞。
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顶式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
的走廊。
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宅邸大门采用乌头门形式
宋代里坊制解体。
北宋汴梁平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
宋代院落周围增加了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
大型住宅有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创造了优美而适宜人居的城市住宅生活环境。
2、住宅构筑类型
①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在: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北方多用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
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
②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地区
干阑在民间建筑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式建筑。
湖北蕲春西周大型干阑住宅。
云南剑川海门口也有干阑式建筑遗址。
③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④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⑤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做面层,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拍实土层。
屋顶亦拍实土层,厚为30mm。
⑥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土楼的种类、分布与客家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
土质黏重,有较大的韧性,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达的楼墙。
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糯米、红糖是就地取材最好的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起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⑦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
陇东,陕北的窑洞拱线接近抛物线形。
豫西窑洞则多为半圆拱。
⑧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阿以旺顶部以木梁上排木檩,厅内周围设土台,高40-50cm,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质地和大小,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和财富,屋侧有庭院
⑨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毡包内地面为防潮湿,铺沙一寸或铺干羊粪一层,上再铺毛垫,毛毡。
云南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昆明为中心的西至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至昭通。
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金包银。
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徽州住宅主体是穿斗或抬梁、穿斗混合式。
由于防火防风的重要性,故除梁架为木构外,山墙为砖砌体,和柱、梁脱开而用铁件联结。
碉楼,土楼,阿以旺住宅也是土木并用。
第二节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等。
大宅除纵向院落以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位,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
外院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居所;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间是耳房,有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为露地。
连接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
后院的后罩房居院落的最北部。
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后院是家庭服务区。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
二、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吴县东山秋官第尊让堂为明代建筑,平面呈倒“凸”字形,第一个小口为三合院,楼层围合成一天井,大口为五开间的楼层建筑和两厢房围合一天井而成。
两口之间有横向的院子和廊连接,成为备弄。
正中设内门,有内外之分。
两组建筑均为楼层,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备弄和后院均为楼房建筑和高墙间隔隙的形成,拔风采光,效果很好。
优点:减少了太阳辐射,又凉爽宜人,占地面积小,是明清时期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江南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住宅形式。
结构: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使得大堂室内空间开敞。
楼上立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立于梁上,底层梁较大。
梁架构件:梁采用月梁式,梁端砍杀成扁作,上承檩条,下和大斗交接。
脊檩重量直接由两层斗栱通过大斗传递到梁上,为加强稳定性,两侧用蝴蝶木。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土楼:客家人的住宅,出于移民的缘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形制:1、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须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2、无论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永定客家土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范。
分为圆楼和方楼。
圆楼以承启楼为例。
布局上有四环,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
二楼贮藏,一二楼对外不开窗,上两层为卧室。
由于内环和祠堂较低矮,内院个卧室采光通风良好。
方楼以遗经楼为例。
以三座并列的5层正楼为主体,以正楼前大厅为中心。
左右前方均为4层回廊式围楼,构成回字形楼群。
客家土楼的技术条件:
1、出于防卫要求,土墙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墙厚一般1-1.5。
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
3、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等,空间开敞、通透。
4、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于防卫,有适宜人住。
5、选址注意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