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以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以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为例
发表时间:2017-06-27T10:12:45.5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6期作者:张骞[导读] 摘要:绿道一直是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绿道一直是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针对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国内绿道现状,以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为例,采取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期给出改善性和先导性的建议,寻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方法。
关键词:因循自然;绿道景观设计;自然生态 1、引言
绿道,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人为开发的景观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提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增大,也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受到的威胁在逐渐增大。而绿道建设一方面具有着景观生态学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有着协调人地关系的功能,能有效减缓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2]。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无疑是当今绿道建设与时代同行的出发点。
2、当前国内绿道现状引起的思考飞速的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绿色空间的急剧减少,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食品安全岌岌可危等种种问题。人们迫切需求绿色空间,期盼健康的生活环境,渴望有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游憩场所,绿道以其特有的功能需求应运而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建设的热潮。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绿道的规划建设还有尚需完善之处,如:过分注重绿道功能而忽略其本身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过于人工化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对自然亲近的需求,过于形式化的建设而造成绿道线路被机动车道阻断等。我们针对当前城市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和绿道建设的种种问题,应回归到我们心灵本身对自然呼唤的角度,创造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打造亲切的绿道环境和城市风貌。
3、绿道景观设计中因循自然的重要性 3.1 绿道建设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效益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大规模的绿地建设难度较大[3]。而绿道的建设却十分灵活,从景观基础良好的道路绿地、滨水绿地、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甚至是景观基础较差的废弃铁路、垃圾场、河渠等等,均可通过合理整合改造得以充分利用。此外,合理的绿道建设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动植物资源和水系等自然、生态资源,避免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大规模破坏,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2 绿道景观设计中因循自然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与提高,人们流连穿梭于冷漠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之中,却缺少与自然直接交流和亲密接触的机会。绿道建设能够延伸并覆盖整个城市,将城市与郊区相连,将人们与自然相连。因此,绿道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回归自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在维护本土自然风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亲近自然的人居环境,以及增加旅游收入、投资机遇和提升周边用地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4、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的自然营造 4.1 设计概况
武汉东湖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的5A级景区绿道,它是离市民最近、最美丽的一条绿道。全长28.7公里,从梨园广场开始,到卓刀泉北路截止,慢跑全程大概需要4.5小时。东湖绿道串联起东湖的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将打造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条主题绿道以及4处门户景观、8大景观节点,“让城市静下来”的理念贯穿始终。其中,东湖绿道的最新亮点当属郊野道,郊野道西起鹅咀,东至磨山东门,长10.7km。将原本藏在深闺中的落雁景区、后湖景区淋漓展现。
4.2设计理念
位于落雁景区的郊野道,被定位为“郊野风情”。因位置较偏僻,平时少有游客光顾。许多充满野趣的原生态美景一直“藏在深闺”,鲜有人识。在东湖绿道中,郊野道建设力度最大,长10.7公里的郊野道,有7.6公里为新建绿道,相比其他三段绿道是“从有到优”,郊野道则更多的为“从无到有”的过程。郊野道的设计理念,是在原有生态体系下构建,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人们能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了解和亲近自然。比如,沿线20多个大小湖塘全部被保留下来,经过梳理改造,成为各具特色的美景。同时,充分尊重沿线原有的地形地貌,因势造景。“野”和“趣”,是郊野道着力打造的景观特色和亮点。“醉美乡野,田园绿道”,感自然之脉搏,享绿色之趣行。设计为湖光城影段、生态田园段、湿地郊野段、落雁长歌段,分别展示东湖景区内阔外幽、西旷东野的湖景美,农田炊烟、乡野田园的乡土美,尊重自然、野生生长的湿地美,芦洲落雁、四季皆景的自然美。
4.3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演绎手法 4.3.1节点打造
景观设计依据美景天成的先天优势,保护原生态还原“野趣”,在郊野道沿途设置了亲水场所、林中栈道等。同时,将设立以“田园童梦”、“塘野蛙鸣”、“曲港听荷”、“落霞归雁”等为主题的野趣景观节点。(1)“田园童梦”
1.7万平米的田园童趣景点将打造一处开放式田园苗圃,除保留现有的田园菜地,还将种植油菜花、各种果树,绿道两侧及驿站周边将种植野山樱(桃)、野山杏、桃树、梨树、柑橘、柿子、枇杷、杨梅、枣树、柚子和葡萄等10余种果树,从春到秋,一年三季都有水果采摘,形成都市农庄。行于垄上,稻穗金黄,瓜果飘香,牧童吹笛于此,童趣随之荡漾。用最朴实的设计手法,寻找最美好的童年记忆。用芋头叶做草帽、用地瓜叶做项链、用野花编花环……(2)“塘野蛙鸣”
自然界有着自我修复、净化、保持平衡的力量。景点基于现状两个相连的鱼塘和一片棉田改建而成。沿湖边留出一片开阔的绿草地,紧挨着湖岸会形成湿地环境,蛙鸣湖畔,飞鸟栖息。穿过垂花廊架,可到达荷塘采摘区,捉鱼摸虾,亲荷采菱,唤醒儿时纯真童趣。还可以到滨湖休闲区,观叶赏果、临湖揽月,体验畅快亲水乐趣,还可去竞速十八弯骑行区,满足山地骑行兴趣。
(3)“曲港听荷”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诗中听荷意境,在东湖又是怎样的一番风味呢?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好风如水,意境深远。为游客提供观赏荷花、洲岛、林木等一切自然之美的惬意场所。
(4)“落霞归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暮之时,夕阳洒满湖面,众鸟相约而归,它们出没于芦苇间,它们时而聚集成群,时而成排盘旋于湖面。当临近傍晚,映着晚霞形成一幅落霞与归雁齐飞的奇妙画面,天和地交相辉映。其中,落霞归雁驿站可供游人闲坐其间,揽落霞余晖,雁啼鹭鸣,享逍遥自在。作为绿道东门户的落霞归雁驿站,在满足人车分流、人流集散功能的前提下,以杉林湿地为背景,借现有“芦洲落雁”景点,形成一处将自然景观与驿站完美融合的门户节点。
4.3.2材质选择
材质选择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使用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材料,哪怕是一块石头。同时,寻找与自然环境相宜的特色材质,以打造出更贴近因循自然的景观。
(1)磨盘
在郊野道,地上有520个大小不一的磨盘。它们大多数从北方农村收集来的,主要是契合郊野道的农家乐趣。以期唤醒人们随时光流逝的美好的童年记忆。
(2)耐火砖
在郊野道一处,步道使用的是耐火砖。这些耐火砖主要是从湖南一些砖窑厂搜集而来。与新砖相比,废旧的耐火砖颜色深浅不一,看上去色彩斑斓,更美观自然。
(3)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这条绿道扎实并富有弹性,跑步行走都很舒适。选用高粘度高弹性沥青铺设路面,这种沥青与普通沥青不同,不仅经久耐用,而且更具弹性,跑步、走路时脚感舒适。
4.3.3生态廊道
东湖绿道是武汉首条为野生动物预留通道的城市绿道,全长28.7公里的东湖绿道预留了13条生物通道,保护着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栖息地。目前,东湖绿道范围内共生存着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在内的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东湖湿地则是冬候鸟由北方迁至南方的重要栖息地。
郊野道中的生物“秘道”更是为了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代表,在生物通道附近种植一些动物们熟悉的草坪、水草、灌木丛、浆果等植物当作“隐蔽物”,它们闻到味道就会找到,慢慢让它们形成通行习惯。这些预留的生物通道为管状涵洞和箱形涵洞,管涵设低水路和步道,可以供野兔、松鼠等小型动物穿行(如图1)。
4.3.4环保措施
郊野道以用生物降解法处理排泄物,通过多种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兼顾着净化雨水、湖水的功能。此外,沿线公厕的管道并非全部连接到市政管网,有的公厕采用了生物降解的方法处理污物,经过生化机器处理、植物湿地吸收,彻底过滤净化才排入东湖,这有利于东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4.3.5海绵城市措施
东湖绿道郊野道还将采用“海绵城市”理念,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通过植被规划、人工湿地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净化东湖水体,促进东湖生态系统的修复。
5、结束语
城市在自然之中诞生、发展,其溯源来自于自然,应当因循自然、尊重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营建。武汉东湖绿道郊野道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如何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同时又如何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因循自然的绿道景观设计的研究,旨在为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Litt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2]王晓燕,侯志强.国外绿道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3):76.
[3]郭栩东,武春友.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启示——以广东珠三角九城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241(0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