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

李白是盛唐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和唐朝诸多其他诗人一样,李白也有着很传统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潇洒的气质,使他难以在朝廷当中立足,以致其一生只有不足两年的供奉翰林的仕宦经历。这使得他那宿有的功业理想不断受到现实的冲击而屡屡失败。

在唐代诗人当中推崇谢安的并不少见,盛唐人士既肯定谢安的隐逸行为,如李颀《寄镜湖朱处士》:“澄霁晚流阔,微风吹绿蘋。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芳草日堪把,白云心所亲。何时可为乐,梦里东山人。”又敬仰谢安建立的不世功业,如“高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高适还时常自比谢安。

李白也是其中之一。在诗歌当中,在抒写隐逸生活的自由适意时,喜欢用谢安隐逸东山的典故,“尝高谢太傅,携妓入东山。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丹宵冀飞翻。”李白此类诗句,既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也赞许了线弃隐入世的行为。谢安自由洒脱的个性、从政有为的追求和为国建功的进取精神,极大地契合了李白的精神世界和盛唐精神。成为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诗的用典来源中,出自子书的《世说新语》就有50多处,参合其他野史、旧事和相关笔记史料,诗中提及谢安及其轶事就达10余处。具体吟咏谢安的诗歌就有十五首之多。李白十分欣赏谢安那种在沧海横流当中力挽狂澜的大智大勇,以及功成身退风流潇洒的人生气度。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官至宰相,浙江绍兴人。少以清淡知名,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

按照鲁迅、王瑶等先贤所论,魏晋风度[1]是指魏晋名士们率真脱俗、纵情任性、放浪形骸、离经叛道、我行我素的精神风貌,其表现为清谈、饮酒与服药等行为。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谢安身上也无处不体现出这一特点。但不同的是,除了潇洒自由的态度之外,谢安“为民再起“的行为又恰恰符合了带有盛唐印记的李白的精神境界当中的用世思想。谢安的人生态度和生平经历从头至尾都给李白以精神上的共鸣,甚至可以以现代的词语”偶像“来定位。下面我们就以李白咏谢安的诗歌为中心来仔细探讨李白的人生追求

一、咏谢安隐居东山

从汉代起,就有隐逸之士受到执政者的征辟骤登大位的事例。刘备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君臣际会,更成了历史上的佳话。选择隐逸道路求仕的李白同样欣赏这样的“终南捷径”,对谢安在东山的隐居生活同样是推崇的的。

“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这是李白在《秋夜独坐怀故山》一诗中的开头两句。谢安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身士族,西晋末年,谢氏家族随王室南迁,谢安落户会稽上虞,隐居东山。虽然一度曾赴扬州应卯任职,但他不久就称疾辞官,回东山隐居。李白既羡慕小隐的谢安,又要学远游的屈原。何谓“小隐”﹖“小隐”是与“大隐”相对而言的。“大隐”是“隐”得无影无踪;“小隐”则是虽过隐居生活,却还是与人来往的。《晋书·谢安传》说他“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谢安喜爱音乐、舞蹈,在他隐居东山期间,家里就热闹非凡。艺妓为他唱歌跳舞,谈笑风生。李白在《携妓登梁王栖霞也孟氏桃园中》一诗中有“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的诗句。如花的艺妓,不仅金屏笑坐,而且跳舞、唱歌。李白在《书情题蔡舍人雄》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尝闻谢安石,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谢安不仅在家中听唱观舞,还出门游山玩水。为了便于登山越岭,他使匠人特制了一种屐,也就是木履。后来,他那喜爱山水的侄孙谢灵运(公

元385—433年),在登山越岭时常著这种屐。沈约(公元441—513年)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严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李白把这种木履叫做“谢安屐”或“谢公屐”。他在《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一诗中,有“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的诗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李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盛唐精神的人,浪漫不羁,不喜欢受世俗的约束。在唐代,谢安具有的那种魏晋风度备受推崇。唐代的文人不仅欣赏谢安的政治才能,更加喜爱谢安那种追求精神自由,淡薄名利的思想。在李白心中,谢安的隐居生活就是追求自由精神的表现。就是一种抛开世俗,冲破世俗的象征。所以,李白对谢安的隐居生活十分向往。

虽然历史上很多关于李白身世的描述值得求证,但是他的先世曾十分高贵这是毋庸置疑的。李白的父辈在碎叶经商多年,侨居蜀中后,生活手段也以亦商亦隐为主,从李白青年时期游历生活挥霍无度的情况来看,李白属于富商子弟之列。《唐六典》[2]卷三“户部”云:“辨天下之四人(人即民,唐避太宗讳以民为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又云:“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食禄之人,不得夺天下之利。”(《旧唐书•食货志》所载与此同)也就是说,工商之家及其子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进入仕宦之途。当然,李白自己也并没有选择这天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李白从小读了很多书:“五岁诵六甲”(《上安州裴长史书》),“十岁通诗书”(《新唐书》本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虽然生这样一个商贾家庭,但李白父亲意欲儿子脱离商贾而进入士林,家庭文化气息浓厚,李白更担当了重振家声的责任。

李白20岁开始,游历蜀中很多名胜古迹。开元十二年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身处开元盛世的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天生狂傲的他并没有走科举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通过文学创作、求仙访道的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