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
李白是盛唐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和唐朝诸多其他诗人一样,李白也有着很传统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潇洒的气质,使他难以在朝廷当中立足,以致其一生只有不足两年的供奉翰林的仕宦经历。

这使得他那宿有的功业理想不断受到现实的冲击而屡屡失败。

在唐代诗人当中推崇谢安的并不少见,盛唐人士既肯定谢安的隐逸行为,如李颀《寄镜湖朱处士》:“澄霁晚流阔,微风吹绿蘋。

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

芳草日堪把,白云心所亲。

何时可为乐,梦里东山人。

”又敬仰谢安建立的不世功业,如“高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

”高适还时常自比谢安。

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在诗歌当中,在抒写隐逸生活的自由适意时,喜欢用谢安隐逸东山的典故,“尝高谢太傅,携妓入东山。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

,丹宵冀飞翻。

”李白此类诗句,既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也赞许了线弃隐入世的行为。

谢安自由洒脱的个性、从政有为的追求和为国建功的进取精神,极大地契合了李白的精神世界和盛唐精神。

成为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诗的用典来源中,出自子书的《世说新语》就有50多处,参合其他野史、旧事和相关笔记史料,诗中提及谢安及其轶事就达10余处。

具体吟咏谢安的诗歌就有十五首之多。

李白十分欣赏谢安那种在沧海横流当中力挽狂澜的大智大勇,以及功成身退风流潇洒的人生气度。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官至宰相,浙江绍兴人。

少以清淡知名,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

按照鲁迅、王瑶等先贤所论,魏晋风度[1]是指魏晋名士们率真脱俗、纵情任性、放浪形骸、离经叛道、我行我素的精神风貌,其表现为清谈、饮酒与服药等行为。

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谢安身上也无处不体现出这一特点。

但不同的是,除了潇洒自由的态度之外,谢安“为民再起“的行为又恰恰符合了带有盛唐印记的李白的精神境界当中的用世思想。

谢安的人生态度和生平经历从头至尾都给李白以精神上的共鸣,甚至可以以现代的词语”偶像“来定位。

下面我们就以李白咏谢安的诗歌为中心来仔细探讨李白的人生追求
一、咏谢安隐居东山
从汉代起,就有隐逸之士受到执政者的征辟骤登大位的事例。

刘备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君臣际会,更成了历史上的佳话。

选择隐逸道路求仕的李白同样欣赏这样的“终南捷径”,对谢安在东山的隐居生活同样是推崇的的。

“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

”这是李白在《秋夜独坐怀故山》一诗中的开头两句。

谢安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身士族,西晋末年,谢氏家族随王室南迁,谢安落户会稽上虞,隐居东山。

虽然一度曾赴扬州应卯任职,但他不久就称疾辞官,回东山隐居。

李白既羡慕小隐的谢安,又要学远游的屈原。

何谓“小隐”﹖“小隐”是与“大隐”相对而言的。

“大隐”是“隐”得无影无踪;“小隐”则是虽过隐居生活,却还是与人来往的。

《晋书·谢安传》说他“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谢安喜爱音乐、舞蹈,在他隐居东山期间,家里就热闹非凡。

艺妓为他唱歌跳舞,谈笑风生。

李白在《携妓登梁王栖霞也孟氏桃园中》一诗中有“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的诗句。

如花的艺妓,不仅金屏笑坐,而且跳舞、唱歌。

李白在《书情题蔡舍人雄》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尝闻谢安石,携妓东山门。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谢安不仅在家中听唱观舞,还出门游山玩水。

为了便于登山越岭,他使匠人特制了一种屐,也就是木履。

后来,他那喜爱山水的侄孙谢灵运(公
元385—433年),在登山越岭时常著这种屐。

沈约(公元441—513年)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严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

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李白把这种木履叫做“谢安屐”或“谢公屐”。

他在《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一诗中,有“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的诗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李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盛唐精神的人,浪漫不羁,不喜欢受世俗的约束。

在唐代,谢安具有的那种魏晋风度备受推崇。

唐代的文人不仅欣赏谢安的政治才能,更加喜爱谢安那种追求精神自由,淡薄名利的思想。

在李白心中,谢安的隐居生活就是追求自由精神的表现。

就是一种抛开世俗,冲破世俗的象征。

所以,李白对谢安的隐居生活十分向往。

虽然历史上很多关于李白身世的描述值得求证,但是他的先世曾十分高贵这是毋庸置疑的。

李白的父辈在碎叶经商多年,侨居蜀中后,生活手段也以亦商亦隐为主,从李白青年时期游历生活挥霍无度的情况来看,李白属于富商子弟之列。

《唐六典》[2]卷三“户部”云:“辨天下之四人(人即民,唐避太宗讳以民为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

”又云:“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食禄之人,不得夺天下之利。

”(《旧唐书•食货志》所载与此同)也就是说,工商之家及其子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进入仕宦之途。

当然,李白自己也并没有选择这天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李白从小读了很多书:“五岁诵六甲”(《上安州裴长史书》),“十岁通诗书”(《新唐书》本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

虽然生这样一个商贾家庭,但李白父亲意欲儿子脱离商贾而进入士林,家庭文化气息浓厚,李白更担当了重振家声的责任。

李白20岁开始,游历蜀中很多名胜古迹。

开元十二年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身处开元盛世的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天生狂傲的他并没有走科举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通过文学创作、求仙访道的隐
居生活,扩大影响然后引起朝廷重视的道路。

在游历山水大量吟咏自然景物的诗歌的同时,他广结“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

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

谢安隐居东山是出于自己内心的追求。

李白游历生活却是带有目地的。

虽然一直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写下大量的美妙诗句,但李白却是想通过自己的才华的展示而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视。

李白心中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最终的目地。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和前宰相的孙女结婚。

“酒稳安陆,蹉跎十年”[3]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二人一见如故。

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
李白在游历中,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加上阅历的增长,使他的诗歌创作日益提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

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天开,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再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景色,经过诗人别出心裁一番吟咏,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寻找政治出路。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这期间,他亲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败,以满腔忧愤写下了许多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篇,如《古风》第十五首,谴责统治阶级“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
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

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

李白开始了新一轮的漫游。

在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仍让心系仕途,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在于肃宗争斗失败之后,李白收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在去夜郎的途中,写下了《早发白帝城》。

虽然生活较凄凉。

但是仍然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旷世豪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雄奇壮丽的想象等等都彰显了李白诗中的“仙气“
李白渴望跟谢安一样当国家需要时站出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华,在历史上写下自己的一笔,所以屡屡抓住机会想入仕,但天生自傲的李白却无法战胜自己的这一弱点而真正的进入统治集团。

游历生活没有达到自己的目地只留下让后人瞻仰的魅力诗篇
二、咏谢安东山再起
唐人除了歌颂谢安隐逸生活之外,在盛唐用世思想的影响下,对谢安东山再起为国家社稷毅然出仕的行为也十分欣赏。

唐代时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唐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兴盛也影响了唐代人民的功利思想。

在唐代,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谦虚尊重,平民阶层之间也相互爱护,这样平等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得有识之士纷纷加入科举考试的入仕道路。

人人都想在朝廷当中站稳脚步,用自己的才华为历史写上一笔,建功立业,创立不朽盛世。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这是李白在《赠友人》一诗中的诗句。

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举足轻重,是众望所归的人物。

而谢安确也不负众望。

李白在《江夏送倩公归汉东》一诗的序中说:“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徵,为苍生而一起。

”李白这里所说的“东山”,是谢安长期隐居在会稽上虞的东山;这里所说的“桓公”,指的是征西大将军桓温(公元312—373年)。

桓温曾多次请谢安出山,谢安终于答应。

他为的是什么呢﹖李白认为,他为的是“苍生”。

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李白有这
样的诗句:“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在《送裴十八图南蒿山》一诗中,也有“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的诗句。

“苍生”,指的是百姓,百姓也叫“黎元”。

在上面提到的《书情题蔡舍人雄》一诗中,继“尝闻谢安石,携妓东山门。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的诗句之后,李白还有这样的诗句:“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

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

”正因为谢安出山为的是黎民百姓,所以他的出山显得潇洒自豪。

李白在《出妓金陵于呈卢六》的诗中有“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谢安的这种神态。

谢安四十余岁出山从政,桓温死后,谢安执政(孝武帝时,位至宰相)。

他与桓温之弟时任荆州刺史的桓冲同心协力,保护晋室。

谢安对内采取“镇之以和静”的治国方略,使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氛;对外,则加强军事防御,抵抗外敌入侵。

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大军南下,江东大震,谢安临危不惧,谈笑自若,使谢玄等将领奋力抗击,取得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

之后,谢安又乘前秦国崩溃之际,使谢玄等将领北伐,于次年(公元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

这样,既保护了晋室江山,又使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足见谢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功臣,李白赋诗加以歌颂是完全应该的。

李白生性浪漫,不喜欢受约束,但是他仍然拥有盛唐时代文人的用世之心,也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在朝廷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报复。

他一直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他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来得到当朝人的赏识。

而是选择了一条“非主流”道路。

从出蜀之时,他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写下大量美妙诗篇的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华结交各种朋友,希望自己的才华可以得到当朝人士的注意而得到提拔。

他的一切足迹皆是为了这一目标。

在江陵,李白受到了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的喜爱。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然后再到金陵,受到当地百姓和文士的爱戴,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
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

然后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在《永王冬训歌十二首其二》当中李白写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谢安石”即谢安,安石是谢安的字。

李白在这里以谢安自比,追昔抚今,希望自己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国建功,以平定当时的安史之乱。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同时,李白的一生也是胸中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懑的一生。

他建功立业的决心一直未曾动摇。

他渴望有一个伯乐能发现这只千里马,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建功,为唐朝的江山社稷划下自己的一笔。

可是命运弄人,上天给了他天才的才华,也给了他心比天高的性格。

当自己的个性与阶级之别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没后路可退。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那一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就充分表明了李白心中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此诗为李白与李云同登谢眺楼时作的诗。

饯别诗开头并未写别,而是直接表达诗人心中的郁结。

每一个已经远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时光难驻,郁闷难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4]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
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但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精神上处于极端郁闷当中,但李白仍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俱怀”二句直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在悲伤的音乐中奏出激昂的音符,使整首诗表现的不是忧郁悲伤,而是慷慨激昂的气概。

《宣州》一诗是诗人晚年生活的写照,既有怀才不遇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也有冲破现实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三、咏谢安功成身退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

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这是李白在《赠常侍御》一诗中的诗句。

对于谢安的功成身退,李白一再赋诗称羡。

谢安乃魏晋风流的代表。

在为国建功之后,他毅然的选择功成身退,从高官厚禄中抽身而去,不贪图享乐和荣华富贵,这种激流勇退的精神风貌深深地打动着李白。

即能为国家社稷贡献自己的才华,又能满足自己精神上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在讲究尊重个体独立自主价值和拥有强烈入世思想的盛唐时代,谢安的这种选择极大地符合了李白自己的精神追求。

在性格、思想追求上有着极大相似点的李白心中,谢安无疑就是自己理想人生的写照。

在李白人生的最后阶段,谢安成为李白心中极大地安慰。

一生无法实现自己报复的李白也只有在诗歌中喊出自己的最强音。

一首《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正表现了李白的这一思想:
其一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其二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在“长安青绮门”与朋友分别之时,加之在酒店胡姬酒精的作用下,
诗人一吐心中的不快。

“风吹兰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日下雀喧,奸佞小人得志猖狂,政治黑暗,国家衰落。

像自己这样的人才却得不到赏识,只能眼看着江山社稷被奸臣破坏。

即无处可去,不如隐居山林,逍遥快活。

这里既是对人生际遇的愤懑也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同时也表现了对友人隐居的赞赏。

在《其二》当中,诗人借用“洗耳”的典故,讽刺那些借隐居手段向上爬的假隐士。

认为只有怀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

而谢安就是李白心中一直仰慕的人。

最后一句“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彰显了谢安在李白心中的重要地位。

还有很多咏谢安的诗都表明了这一点
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李白写出了谢安出山从政的历史背景,凸显了谢安临危奋起、力挽狂澜、普济苍生、功成身退的历史功绩和政治风度,值得反复吟咏。

关于谢安功成身退之后的潇洒生活,李白在《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一诗中有所描绘,并且表示其爱慕之情:“安石泛溟渤,独啸长空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作者说谢安曾经挂帆出海,遇到带风独啸回还。

那飘逸的豪情让一同出海的人为之动容。

可以说是与鬼神同立,与世人澹然相处。

今天我也来到这五松下,带着美酒登山。

谢安毕竟早已作古,对照他所随带的如花艺妓,谢安的艺妓也早已成古坟荒草。

今昔对比,不禁使李白怅然悲凉。

在《东山吟》一诗中,李白表达了这种悲凉之感,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泛舟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要说明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提到的“东山”,不是会稽上虞的东山,
而是“去江宁城二十五里”的东山,但却也是“晋谢安携妓之所”。

李白游到谢安曾经携妓歌舞过的这座东山,触景生情,赋诗咏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诗的结尾,歌咏了“浩浩洪流”,使人想到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回味无穷。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具个性特征的诗人。

浪漫不羁,爱憎分明,从诗人对晋国名士谢安的态度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李白心中思想的复杂性。

李白一生追求功名,却苦于无法实现。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大诗人李白放下心中这份执着在诗歌里面寄托自己超脱世俗的梦想。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