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
(4)思维: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
占优势。
2.意志特点 :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3.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
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4.个性特点
.
4
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
情商(EQ)> 智商(IQ)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显性目标 隐性目标
成就感
生理素质
内隐的 缓慢的 认知素质
非功利的 满足感
伦理素质 心理素质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
5
导致心理不 健康的因素
重视
11、12-14、15岁,即少年期,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一方面是 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形成期、世界观的萌芽期,开始以道德信念来 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的迅速成熟,逆反、 对抗心理出现,幼稚与成熟并存,这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 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
14、15-17、18岁,即青年时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 能较自觉地运用一些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世界观、人 生观也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划, 激发青年的开拓进取精神。
习和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
7
“学校教育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 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 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 康教育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 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 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老师人格魅力 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 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
8
学科教育教学
让每堂课都是心理健康课
奈曼旗八仙筒学区中心校 杨延涛
.
1
具体目标是: 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 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 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 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
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2
主要任务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 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 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 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 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 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 、易受暗示。
12
有研究表明 2.5-3岁
5.5-6岁
小 学
小学三年级

段 小学五年级
初中二年级
关键年龄阶段
人际焦虑
自我表现意识
学习焦虑
榜样学习意识
性格发展变化的关键期
助人自助
孤独倾向
约束意识
心理转折期
冲动倾向
自我保护意识
小学阶段是培育发展期, 初中阶段是巩固修复期, 高中阶段是提高矫正期。
.
10
6、7-11、12岁,即小学阶段,这是品德发展的协调性时期,道德 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低年级,道德行为还依赖教师、 家长的指令,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递 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到了高年级,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 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 界。
遗传和生理因素 少见的
社会环境因素 个性异常
绝大多数
学习过程中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
6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求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有 机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 术,在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同 时,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传递正能量,发展 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 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灵活、活泼地学
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点为基本点和出发点
有策划 有目的 有方法 不能随心所欲教什么算什么
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又要关注身心的发展
.
9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在道德品质上,大约经历六个重大时 期:
0-1岁,是适应性时期,这个时期不可能有道德认识,也 不可能有意做出什么道德行动来,婴儿需要的是有规律的满足和 舒适的照顾。这里面有一个安全感体验的问题,安全的需要和自 我保护的意识是人与生具有的。
1-3岁,是道德情感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机械地以“好” (如“乖”“对”“好人”)与“坏”(如“不好”“不 乖”“坏蛋”)为标准,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的道德行为。 此时,儿童掌握不了抽象的道德原则,道德行为是极不稳定的。
3-6、7岁,处于幼儿园及学前教育时期,属于情境性品德 发展期。这时,儿童道德行为的动机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情境暗 示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始接受系统而具体的道德品质教 育。
.
11
小学生心理特点:
1. 认知特点:
(1)知觉:有意识性、有目的性地发展,但水平有限。
(2)注意:注意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
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色彩感;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无意注
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ຫໍສະໝຸດ Baidu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
展。
(3)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
.
3
具体表现为: 1.懒于思考—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感知不准确,不求上进,学习敷衍,成绩不佳。 2.狭隘抑郁—表现为受到批评,或感到委屈时,往往耿耿于怀,常为一些小事烦 恼,不能自解,会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稳,意志消沉,沉默寡言。 3.怯懦自卑—表现为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 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生怕别人耻笑自己。 4.孤僻离群—有的学生尤其表现在比较娇惯的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中,总是 喜欢独处,甚至有怪癖表现,不愿和同学处在一起。 5.对立破坏—表现为受到挫折后,攻击行为严重,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他们 对教师不信任时采取对立态度,认为教师和同学都轻视自己,伤害自己,从而采 取与教师对立的态度。无理取闹或搞恶作剧,甚至有意破坏公物和学校纪律。 6.焦虑急躁—有些学生不适应紧张的学习或变化的环境,常常觉得思想有负担, 稍一紧张就思维不清或记忆混乱,造成只能在常态下学习和生活,在遇到考试、 比赛时则表现失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