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剧《白毛女》的独特魅力(完整版)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歌剧《白毛女》的独特魅力
摘要:民族歌剧《白毛女》是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师生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当时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与改进,剧中的音乐素材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且创作者也赋予了女主角“喜儿”相当丰满的音乐形象。

在创作上,歌剧《白毛女》是在继承民族化,肯定群众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取西洋歌剧的部分创作经验,在不减弱文学性和戏剧冲突的条件下加大音乐性与艺术性,使得整部歌剧集诗、歌、舞三者相交融,拥有着相当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白毛女》;歌剧;魅力
一、时代的魅力
(一)中国歌剧探索中的里程碑
歌剧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水平,中国民族歌剧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以来,经过几代音乐家的改良创造,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

那些优秀的词曲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民族歌剧文化瑰宝。

在世界文化渐趋多元化的今天,民族歌剧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歌剧文化,探究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致力于民族歌剧、民族声乐研究的人所面临的共同话题。

民族歌剧《白毛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传唱不衰的经典唱段,它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改革和创新。

作为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传唱了六十余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现在谭晶版的“新喜儿”出现了,她的演唱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她极具亲和力的表现不仅可以让中老年人所接受同时也可以被现在的80, 90后所喜爱。

虽然每个时代的文艺主题不同,但是对经典的传承和继承发扬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不可以忘记过去,谭晶版的新“喜儿”不仅承载了民族新歌剧的精髓和革命印记;同时又赋予了它浓郁的新时代元素,在演员、剧情、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正是这样一些合理因素的存在才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歌剧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5年,中国人民与口本侵略者进行了将近八年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牺牲之后,己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变革,在文学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延安,“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以遵循的体系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
化。

”当时的延安函需一种既能承担政治话语,又能让老百姓很好的接受的文学艺术形式。

由于歌剧通俗易懂,政治话语放在这样的艺术形式里,百姓们都能听懂;加之戏剧本来就是中国农村最常见的文学样式,老百姓们最容易接受,所以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就承担了这一重任。

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正在集体创作的酝酿之中。

二、演绎的魅力
(一)表与演
凡是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表演者从眼神、动作、台词、内在心理等诸多方面去诊释。

塑造一个歌剧人物形象首先要在形象的外表上相似,塑造喜儿这一歌剧人物形象:如花似玉的少女梳着长长的麻花辫穿着略带补丁朴实的衣裳,一脸稚气的唱着《北风吹》缓缓进入观众的眼帘。

对于歌剧中喜儿角色的塑造,其实是在以歌唱为中心的前提下去演绎好喜儿这个人,表演者站在舞台上就不再有自我,需要充分的运用到“想象”,斯坦尼夫拉斯基曾在书中提及:“演员具备丰富而特殊的想象是多么重要。

它是演员在艺术工作和舞台生活的每一瞬间所不可缺少的,无论他在研究角色也好,或者再现角色也好,在创作过程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

”表演者要随着剧本中喜儿的喜而喜,随着喜儿的怒而怒,随着喜儿的悲而悲。

例如喜儿在歌剧一开始唱起《北风吹》等到爹爹回家这一段,她的眼神应该是清澈透明稚嫩的,由于心里着急想爹爹早点回来,神态中应带有一丝焦虑,屋外风大把门吹开,喜儿误认为是爹,急忙探身出门寻爹爹的身影,发现不是爹爹,表情上应当有些许失落,直到爹爹敲门进屋,喜儿的神态立刻变的活灵活现起来,这些表情上细微的变化需要我们去注意,包括开门的一刹那:“爹!你回来啦?”从独白的语气上我们都应当是上扬的,惊喜的。

当爹爹拿出红头绳给喜儿扎上,这时候我们的神情应当是充满喜悦和幸福感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受着父亲的宠爱,毫不掩饰心中的那份满足感。

当爹爹一提到说:“一会让你王大婶和你大春哥也过来看看。

”这时候主人
公的表情应立刻呈娇羞状,肢体语言上有些扭扭捏捏,表现出想让大春哥看到自己漂亮的一面但又不好意思的感觉。

(二)演与唱
喜儿在剧中的新生形象主要是通过众人的唱段呈现出来的。

第四幕第二场大春随部队回到家乡,向大家讲述他投奔八路军的始末,大锁也从监牢里被救出,兄弟俩一唱一和,唱词中预示着八路军这“天兵天将”的到来会拯救黎民百姓,领导他们翻身做自己的主人,好口子不远了!这些也影射出喜儿的苦口子熬到了头,她报仇雪‘限的时候到了,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大春将喜儿带出山洞,幕内合唱第七十一曲:“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太阳光芒万丈,万丈光芒。

上下几千年,受苦又受难,今天看见出了太阳,赶走万重黑暗!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离开我们三四年,今天呵—我们要把荒山踏破,我们要把野洞劈开,要把喜儿救出来,救出来!”这一曲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鼓舞,穷苦人民终于可以翻身啦。

喜儿没有白等,她报仇的信念没有白白坚持,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乡亲们的帮助,喜儿才得以由“鬼”重新做回“人”。

这是一次重生,是她人生轨迹一个新的开始,全曲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落幕。

(三)唱与感
《白毛女》这部歌剧,不论是从歌剧剧本的主题修改情况来看,还是从这部歌剧的宣传手段来看;不论从传播方式来看,还是从带给当地人们的反响来看,都可以看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烙印,刻意地强加了政治性的因素,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离开延安后,《白毛女》在不同的城市不断地进行演出,在演出过程不断地进行修改,这个由民间流传的传说改编的歌剧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流传开来,成为表现革命主题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演出和改编不仅是一个传播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解文学性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白毛女》的演出和宣传己经被政治行为左右,经过各种文化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共产党成为中国的领导核心后,关于《白毛女》的传播、发展以及在各地的演出和学者们对其的评价,全部都笼罩着政治色彩。

它的传播基于一种意识形态,全面的为“国家”这样的政治机器服务。

特别是当《白毛女》被作为延安文艺的典型之作被纳入文学体系,被
认为是“典范”而不断的被后来的文学创作所借鉴和引用。

《白毛女》的演出也是政治宣传,一方面通过“白毛女”这个人物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鲜明的政治性的主题思想深刻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政治话语附着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文学样式中,广泛迅速传播开来。

(四)感与情
《白毛女》具有鲜明的革命感情。

整个故事一一喜儿由农村天真烂漫的农村女子变成“白毛仙姑”,然后又由“白毛仙姑”重新变回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劳动人民,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遵循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剔除喜儿身上残留的旧思想,不断地消除喜儿所具有的消极思想成份,突出地体现了她身上具备的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使喜儿这一形象和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劳动妇女比较起来,显得更为典型。

作品也写出了在共产党的营救下,受尽苦难的喜儿,要翻身做生活的主人的巨大喜悦,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必然性,闪耀着强烈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芒,传递出《白毛女》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调。

三、歌剧民族化的魅力
(一)故事来源民间,题材扎根生活
“白毛仙姑”的故事是一部民间的、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民间文学的独特特点。

民间文学在叙事过程中,既有自身所特有的叙事魅力,也存在着残缺。

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民间文学有其独特的叙事魅力。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运用口头流传的特殊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只要有语言的存在民间文学就会存在并且流传下去;其次,民间文学一般都没有固定的作者,是生活在民间的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依据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和流传,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再次,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创作,作品的内容、形式、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传播,
都是集体创作的,大部分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始终都是集体参与的,在不断的讲述或者流传的过程中,加入参与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才能,包括听众的意见和评价,经过无数人的琢磨、加工和修改而形成的;最后,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是朴素、简练、贴近生活,民间文学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处境的文学,甚至有人就是故事和传说的体验者,这样创作就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

当然,民间文学也有不可避免的残缺。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流传的模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会有变化,甚至有的民间文学体裁会在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中逐渐走向消亡。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是民间文学,作者人数众多、生活在底层的大众文化水平没有专业作家高以及地方特有的现状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产生的作品就一定会有局限性。

(二)创作风格独特
《白毛女》这部歌剧,不论是从歌剧剧本的主题修改情况来看,还是从这部歌剧的宣传手段来看;不论从传播方式来看,还是从带给当地人们的反响来看,都可以看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烙印,刻意地强加了政治性的因素,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离开延安后,《白毛女》在不同的城市不断地进行演出,在演出过程不断地进行修改,这个由民间流传的传说改编的歌剧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流传开来,成为表现革命主题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演出和改编不仅是一个传播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解文学性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白毛女》的演出和宣传己经被政治行为左右,经过各种文化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共产党成为中国的领导核心后,关于《白毛女》的传播、发展以及在各地的演出和学者们对其的评价,全部都笼罩着政治色彩。

它的传播基于一种意识形态,全面的为“国家”这样的政治机器服务。

特别是当《白毛女》被作为延安文艺的典型之作被纳入文学体系,被认为是“典范”而不断的被后来的文学创作所借鉴和引用。

《白毛女》的演出也是政治宣传,一方面通过“白毛女”这个人物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鲜明的政治性的主题思想深刻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政治话语附着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文学样式中,广泛迅速传播开来。

歌剧《白毛女》作为送给中共七大献礼的礼物,是集体性精心创作,反复修改,成就较高的一部作品,引起了中央领导们的极大重视。

领导们特别强调各个根据地的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组织部门,对所有的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要进行政治审查,只有政审合格才能在剧团工作,而且在剧团有非常优秀的党员同志担任领导。

于是,在党员同志们的领导下,在政治话语的规范中,歌剧《白毛女》的政治主题更加鲜明了:该剧不仅描写了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压力是如何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逼成一个满头白发、住山洞、吃野果、偷供品的“鬼”;而且热情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在以王大春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队伍来到了村子里,不仅解救了山洞中的喜儿,而且带领大家批斗了地主黄世仁,分了地主家的土地和财产。

这部歌剧极大地鼓舞了百姓们的斗志,激起老百姓的共鸣,只要演过《白毛女》的地方,批斗地主的运动也如火如茶地进行着。

四、结语
《白毛女》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是由“民族新歌剧”的美学特征和叙事的多义结构所决定的。

是什么使它比其它革命作品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是什么使它具有相对长久的生命力?“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也是决定生存可能性的一个因素”“。

《白毛女》是延安创新冲动的结果,也是延安文化资源重组后的代表作,无论音乐旋律、乐队配器还是表演形式、戏剧结构,都在“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因此,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另一方面,由于集体创作带来的话语民主,不同意愿都参与了叙事,使得《白毛女》并不完全被政治话语所垄断。

所谓民间传说、口常伦理、情爱原则、政治话语等在其中相互交错、利用。

正是这种多义结构,使《白毛女》获得了最大的解读和阐释空间,以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契合点,从而接受意识形态话语的“询唤”,认同新社会及其领导者的合法性。

可以说,文本内部的这种张力关系正是《白毛女》广为流传并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歌剧《白毛女》“喜儿”四位扮演者演唱风格研究[D]. 陈圆.湖南师范大学2013
[2]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及技巧的演变[D]. 余峰.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白毛女》的跨文体叙事研究[D]. 陈娜.辽宁大学 2012
[4]歌剧《苍原》研究[D]. 李壮.中央音乐学院 2012
[5]解放区旧剧改革研究[D]. 吕静.山东大学 2011
[6]歌剧《白毛女》在东北解放区的传播[D]. 师林.沈阳师范大学 2011
[7]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 朱泓阳.河北师范大学 2010
[8]从《白毛女》的改编看当代文学中革命伦理的形成[D]. 刘小燕.暨南大学2010
[9]沦落与改造[D]. 俞晓娟.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D]. 熊琰.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