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作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的各城市经济体,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布局了多个嵌套型的城市经济圈层战略。首先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包括X、X、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共26个地级以上城市;其次是以X为中心的“1+6”大都市圈规划,包括X、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7个城市;第三是以X为起点的“G60科创走廊”,包括X、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另外还有扬子江城市群、杭州湾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嵌套形态的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子系统,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既有优势。多重规划战略,多层级的城市圈层结构,交叉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抓住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全球化产业迁移、城市群格局逐渐位移以及技术创新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是长三角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经济体的重要使命和现实选择。

以全球化视野定位长三角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城市定位需开阔视野,要以全球化、国际化作为坐标体系。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因此,长三角区域内具有全球经济参与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首先要确立面向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这种定位不一定依据城市能级,更多的是从产业的全球参与度和竞争力出发,确立自己的城市定位。总体上,长三角城市群诸城市的国际化定位应该设计三层结构体系。

一是X的全球门户型城市定位与“头雁功能”的发挥。按照“X2035规划”,X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高峰,X将定位为全球门户型城市,导入全球资源,扩散全球影响力。利用X优越的空间区位,通过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的战略谋划,不断以金融服务、国际商务、科技创新、空海运输和文化交往的外向型发展能力,加快谋求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级门户城市地位,建成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的国际大都市。同时,积极发挥X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导入和导流更多全球化资源的功能,更好地释放X引领长三角地区深度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头雁效应”。

二是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节点型城市定

位与“侧翼功能”的发挥。在X全球门户型城市带动下,推动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5个经济、文化、科技、区位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国际化竞争能力的重点城市,加快构建以全球化产业分工、国际化经济参与为主的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杭州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产业,宁波的航运与贸易,苏州的外向型工业,无锡的物联网与智能制造,南京的半导体与芯片等现代特色产业,完全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能力。X年这5个长三角重点城市GDP全部达到万亿元量级,经济结构、区位条件、产业特色等都具备了开放型、国际化的先发优势。这5个重点城市,要通过培育更多外向型企业集团,更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占领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在全球范围实现技术创新、市场份额、文化交流等更进一步的发展,吸纳更多外商投资,参与更多全球市场竞争,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长三角地区除X之外的“国际化节点城市”转型,为长三角世界级超级城市群参与全球化、国际化竞争发挥“侧翼功能”。

三是推动20个以上的外向型城市经济体形成“群狼效应”。依托X、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六大发达城市经济体和国际化区位优势,推动建设一批瞄准全球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瞪羚型城市”。比如合肥、常州、扬州、南通、泰州、昆山、嘉兴、湖州、台州、江阴、常熟、张家港、太仓、宜兴、溧阳、扬中、仪征、绍兴、

舟山、义乌等一批具有较多外向型企业的地级市与县级市。这些城市中基本都拥有一批外向型工业企业和贸易企业,大多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外向型城市经济体的代表性城市。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从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建设、城市文化等角度,加快发展步伐,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强劲潜力和成长能力的国际化城市群,最终推动“国际化瞪羚型城市”转型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国际化“城市群狼”,提升整体性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在全球经济体中培育一个知名的“长三角城市群”品牌。

发挥“新四化”优势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布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达地区,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半导体、芯片、钢铁、石油化工、家电生产、家居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企业大量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是信息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X、苏南、杭州湾地区,城市化率平均达到7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同时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水平较高,设施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因此,长三角更要发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新四化”的先发优势,瞄准并聚焦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使命,以及中国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设计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探索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要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子规划系统中的“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区域城镇化高水平发展。围绕X“1+6”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杭州湾都市圈等构建多个同城化的发展先行区。诸如加快推进宁镇扬同城化、苏锡常同城化、沪苏通同城化、扬泰同城化、杭嘉湖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等,依托相邻城市之间的同城化先行区、示范区建设,最终稳步落实推进一体化战略,带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区域更高水平的城镇化进程,形成长三角超级大都会区,吸纳并带动近1.5亿人口的长三角城镇化发展。

二是要提升长三角诸城市的产业科学布局,推动“双带联动”发展格局。通过诸如“G60科创走廊”的规划,继续推动“扬子江生态工业走廊”“G42现代服务业走廊”“G25生态休闲走廊”“G92互联网走廊”“G2现代农业走廊”等发展规划,把科技创新、现代工业、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等进行统一规划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先进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跨区域产业带,串联沪杭、宁杭甬、沪宁皖、沪苏扬淮等城市产业发展特色,依托每条走廊上的产业优势,不断积聚更多的新增企业和创新动能,推动以“产业带+城市带”的“双带”同步发展,最终提升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为实现中国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奠定扎实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