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 1.0 → 完全未分开
2.影响分离的因素(计算式)
R = n ⋅ α −1⋅ k2 4 α 1+ k2
柱效项
柱容量项
柱选择项
n理
=
L H理
H = A+ B/u +C⋅u
α
=
K2
=
k2
=
t
' R
2
K1
k1
t
' R1
前提——定义式基础上,相邻两组分的n一致(假设)
a.柱效项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色谱峰的宽窄 主要取决于色谱柱性能及载气流速
¾ n 太小,许多组分未分开 ¾ 应设法降低板高,提高柱效
讨论: λ ↑,dp ↑⇒ A ↑⇒ H ↑ ,n ↓⇒ 柱效 ↓
注:颗粒太小,柱压过高且不易填充均匀
A ∝ λ ⋅ dp
填充柱——60~100目
空心毛细管柱(0.1~0.5mm),A=0,n理较高
2. 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B/u
产生原因: 峰在固定相中被流动相推动向前、展开 →两边浓度差
纵向扩散系数 B = 2γ ⋅ Dg γ — 弯曲因子(γ ≤ 1) 填充柱 γ < 1
小结:范氏方程说明了在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中,填充 均匀程度、填充物的粒度、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速、 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和峰展宽的影响
二、分离度(分辨率)及影响因素
1.分离度定义式 2.影响分离的因素(分离方程,分离度计算式)
1.分离度定义式 ¾ 分离度:相临两组分间峰顶间距离是峰底宽平均值的几倍
(衡量色谱分离条件优劣的参数)
9 综合考虑分离度、分离时间和峰检测几项因素 控制k的最佳范围 2~5
9 GC中,增加固定液用量和降低柱温可以增加 k
图示
k 影响峰位 n 影响峰宽窄 α影响两峰间距
练习 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改进分离度?
¾ α太小,两组分未分开 ¾ 应改变固定相极性,降低柱温
¾ k 太小,n 也太小, ¾ 应增大固定液用量,降低柱温
空心毛细管柱 γ = 1
Dg — 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常数)
影响因素: B u ∝ tR ,B ∝ Dg
Dg

T η
或Dg

T M
讨论:u ↑⇒ tR ↓
⇒ B / u ↓⇒ H ↓ ,n ↑⇒ 柱效 ↑
T ↓ 或M ↑(η ↑)⇒ Dg ↓
续前
9 注:为降低纵向扩散,宜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 控制较高线速度和较低的柱温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二、分离度(分辨率)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条件的选择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一)塔板理论优缺点 (二)Van Deemteer 方程式
(一)塔板理论优缺点
成功处: 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值对应的tR 阐明了保留值与K的关系 评价柱效(n,σ)
存在问题: 1)做出了四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
R
=
保留值之差(峰顶间距)
峰宽和之半
=
tR2 W1
− tR1 + W2
2
R = 2(tR2 − tR1) = 1.177(tR2 − tR1)
W1 + W2
W1 2(1) + W1 2(2)
R = 1.0 → ΔtR = 4σ ⇒ 基本分离 讨论: R ≥ 1.5 → ΔtR = 6σ ⇒ 完全分离
因为 R ∝ n
所以 n ↑⇒ R ↑
已知 n ∝ L 或n ∝ 1 所以 L ↑ 或H ↓ ⇒ n ↑ ,R ↑ H
QR∝ n ⇒ R∝ L 或 R∝ 1 H
续前 ¾
讨论:
增加柱效是提高分离度的一个直接有效手段 提高柱效、改善分离的途径:增加柱长;降低板高 根据速率理论,降低板高、提高柱效的方法是:
9 选择载气原则:兼顾分析时间和减小纵向扩散 u 较小时,选M较大的N2气(粘度大) u 较大时,选M较小的H2气,He气(粘度小)
3. 传质阻抗项:C·u
产生原因:样品在气液两相分配,样品未及溶解就 被带走,从而造成峰扩张
传质阻抗系数
C
= Cg
+ Cl
≈ Cl
=
2 3

k (1 + k)2

df 2 Dl
α
α
α = 1 ⇒ R = 0 ,无法分离
α 微小变化对R 的影响都很大 α = 1.1 → 1.2 ⇒ R ↑ 一倍
续前
¾ 讨论:
增大柱选择性是改善分离度的最有力手段 气相色谱中,柱选择性取决于固定相性质和柱温 9 选择合适的固定相使与不同组分的作用产生差别
才能实现分离 9 一般说,降低柱温可以增大柱的选择性
1)采用粒度较小、均匀填充的固定相(A项↓) 2)分配色谱应控制固定液液膜厚度(C项↓) 3)适宜的操作条件:
流动相的性质和流速,柱温等等(B项↓) 9 选用分子量较大、线速度较小的载气——N2 9 控制较低的柱温
b.柱选择项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峰的间距 主要受固定相性质,以及柱温影响
因为 R ∝ α − 1 所以 α ↑⇒ α −1 ↑,R ↑
c.柱容量项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峰位
主要受固定相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柱温和载气流速的影响
Q
R

1
k +
k
k→0 ⇒R→0
k ↑⇒ k ↑,R ↑ 1+ k
k ↑↑ 时 ⇒ 对R的影响↓↓,
tR ↑ ,峰扩张 ↑↑
k > 5 时,k ↑⇒ R ↑ 变慢
k > 10 时,k ↑⇒ R ↑ 很少,tR ↑↑
续前
¾ 讨论:
忽略了组分在两相中传质和扩散的动力学过程 2)只定性给出塔板高度的概念,却无法解释板高的
影响因素 3)排除了一个重要参数——流动相的线速度u,
因而无法解释柱效与流速关系 更无法提出降低板高的途径
(二)Van Deemteer 方程式
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有效成果——H, 并从动力学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柱效的因素
H = A+ B/u +C⋅u
涡流扩散项
传质阻抗项
纵向扩散项
1. 涡流扩散项(多径扩散项):A
产生原因:载气携样品进柱,遇到来自固定相颗粒 的阻力→路径不同→涡流扩散
涡流扩散系数
A = 2λ ⋅ dp
λ — 填充不规则因子 dp — 填充颗粒直径
影响因素:固体颗粒越小,填充越实,A项越小 λ ↓,dp ↓⇒ A ↓⇒ H ↓⇒ n ↑⇒ 柱效 ↑
df — 固定液液膜厚度
Dl — 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扩散 系数
影响因素:
Cl

df 2 Dl
Dl

T η
Cl

k (1 + k)2
续前
9 讨论: df ↓
T ↑⇒ Dl ↑
⇒ Cl ↓ ,C ⋅ u ↓⇒ H ↓ ,n ↑⇒ 柱效 ↑
k = 2 ~ 10 可用
k = 3 ~ 5 最佳
9 注:固定液应完全覆盖载体表面,不可以太薄, 否则柱子寿命短,k太小; T不可以超过固定液最佳使用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