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第一节概述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隶属鲶形目,鲶科。

原产于美州,在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水域均有天然分布。

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养殖以来发展迅速,到90年代已成为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

我国是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

斑点叉尾鮰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35千克以上。

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其经济价值较高。

据测定,50克左右的斑点叉尾鮰粗蛋白含量为16.31%,粗脂肪2.99%。

还具有催乳和滋补功能,深受美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加工好的成品和半成品在西欧、日本等地均较畅销,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河沟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

它既可在淡水中养殖,也可在沿海滩涂咸淡水中养殖;它既可主养也可混养。

一般主养斑点叉尾鮰亩平单产1000斤左右,产值5000多元,纯利1500元以上。

随着斑点叉尾鮰苗种生产、养殖生产以及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不断提高,斑点叉尾鮰必将成为我市优良养殖品种之一。

第二节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头部较小且平扁,身体后部侧扁,吻稍尖,口亚下位,上、下颌分布有细密小齿,尾鳍分叉较深。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

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最
长的是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最短的为鼻须,其余2对为颐须。

胸鳍有一硬棘,末端较尖;背鳍短,有一脂鳍。

体上部呈淡蓝色或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两侧分布有黑色或深褐色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二、生物学特征⒈栖息习性斑点叉尾鮰属温水性底栖鱼类,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

其适温范围0-38℃,5℃开始摄食,生长摄食温度为5-35℃,适宜生长温度8-32℃。

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mg/L以上,当溶氧低于1mg/L时开始出现浮头。

适应PH值6-8.9,最适PH值6.5-8.5;适应盐度范围为0.2‰-8.5‰. ⒉食性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摄食。

在幼鱼阶段(10厘米以前)以吞滤食方式并举,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为主;10厘米以后以吞食为主,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水生植物及其种子、有机碎屑等,也喜食鱼粉、饼类、玉米、糠麸等商品饲料。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主要摄食颗粒饲料,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4周为40—45%,4—6周40%,6周后应保持在36%左右,商品鱼养殖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2%左右。

⒊生长与繁殖斑点叉尾鮰生长迅速较快,在人工养殖条件情况下,当年苗可育成体长14-20厘米,体重30-100克的鱼种;第二年规格可达到40-55厘米,体重800-1500克。

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有所下降。

斑点叉尾鮰性成熟年龄为3—4龄,3龄鱼达到性成熟的约占30—40%,通常繁殖用亲鱼选择4龄以上、体重1.5千克以上的。

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
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月下旬—7月中旬,产卵水温20-30℃,最适水温为25-27℃。

可在池塘自然繁殖。

亲鱼(雄鱼)有筑巢和护巢习性。

雌鱼怀卵量初次成熟每千克体重约4000-6000粒,第二次性成熟在7000粒以上。

属于一年一次性产卵类型。

受精卵为胶状扁平形卵块,沉性、具粘性,呈黄色。

卵经3.5-4.0毫米。

在水温25.5-29℃时,受精卵孵化出膜约需要4.5-5天。

出膜时平均体长约8毫米,出膜4天后开始摄食,此时平均体长16毫米左右。

第三节苗种生产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有三种方法:一是在池塘中自然产卵授精、自行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是自然产卵授精、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

目前最常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即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良种亲鱼,进行配组放入产卵池,让其自然配对产卵授精,收集卵块进行人工孵化而获取鱼苗。

其技术要点如下:一、亲鱼选择及配组繁殖用亲鱼应选择经过纯系选育、年龄最好在四龄以上(含四龄)、性腺发育良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1.5千克以上的亲鱼。

亲鱼雌雄配组比例3:2为宜。

繁殖季节可根据生殖孔、鱼体外形和体色进行鉴别:雌鱼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头宽小于体宽,身体及头部呈淡灰色;雄鱼头宽大于体宽,体色呈灰黑色腹部窄平且瘦。

雄鱼外生殖器呈很小的乳头状突起,繁殖季节呈膨大较硬状态;雌鱼的外生殖器平而圆,生殖孔位于肛门与泌尿孔中间,通常微红膨胀。

二、亲鱼培育⒈培育池的选择池塘面积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水质良好,水源充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池底平整,淤泥少或埂底,沙质底最好。

进排水口装好拦鱼设施,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彻底清塘消毒。

⒉亲鱼
放养亲鱼的放养密度一般150—200公斤,不得超过250公斤。

可根据池塘条件和面积来定,面积2-3亩,每亩放130-150尾;4-6亩,每亩放120-130尾。

每亩原搭配6-12厘米的鲢、鳙鱼种250-300尾,有利于控制水质,但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影响亲鱼摄食和产卵。

⒊饲养管理水质清新,透明度在45厘米以上,PH6.5-8.5,溶氧保持在4mg/l 以上,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

产卵期间保持水位1.2-1.4米左右,饵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饲料蛋白含量要求达33%-36%。

投喂量根据不同季节、水温而异,一般水温5-12℃时投喂量为总体重的1%,12-20℃时为2%,20-35℃时为3%-4%。

投喂方法采用集中投喂,一般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

三、繁殖每年的5月下旬—7月中旬,性成熟的亲鱼在水温20-30℃,天气晴好的情况下产卵,产卵最适水温为25-27℃。

溶氧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左右,pH值在6.5—8.5。

⒈产卵巢的选择与使用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木箱等,大小以容纳一对亲鱼自行活动为宜。

鱼巢一般长7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进出口直径20厘米左右,一端必须留有一个开口,大小要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网布封底,便于及时提巢检查和防止漏卵。

产卵巢一般平放于离池边3-5米水下0.5—0.8米深处,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一个浮子,便于集卵时识别。

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配对数的60%以上,产卵巢间距5-6米。

当水温达到18-19℃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

⒉卵块的收集与运输产卵时间一般在晚上和清晨,因而栓卵部和收集卵块的适宜时间为上午10:00-10:30,
最迟不能超过下午1:00。

检查产卵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3-4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一天检查一次。

检查卵块时,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并注意防止阳光直射。

运送卵块一般用桶带水迅速运至孵化处,运卵用亲鱼池的水温差不超过4—5℃如距离远要用塑料装充氧运输。

⒊人工催产斑点叉尾鮰的成熟度不整齐,群体自然产卵时间较长,会影响生产。

一般采用注射催产药物以缩短群体产卵时间。

常用催产激素有PG、HCG、LRH-A。

剂量单位为:每公斤亲鱼体重用PG4.5-6毫克、HCG900-1000IU、LRH-A20-25微克;混合用时PG2.0毫克+HCG600-700IU。

雄鱼剂量减半,一般采用胸鳍基部或肌肉一次注射。

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以每公斤2ml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7-8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

注射后的亲鱼放回原亲鱼池、产卵池或水泥池。

前者(单种药物催产)产卵效果较好。

⒋孵化受精卵要进行流水孵化,常用孵化设备有环道、孵化槽、流水孵化水泥池等,目前我国常采用孵化槽。

孵化管理:①卵块规格要求。

斑点叉尾鮰的卵属块状粘性卵,卵与卵之间粘得较紧,为防止卵块中间的卵粒缺氧窒息死亡发霉,霉卵还会影响其它正常卵粒卵化,应将超过500克以上的卵块用刀或手分成小块后放入孵化槽孵化。

②孵化水质要求。

孵化槽放在室内或工作棚中弱光下。

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无鱼病病原体,最适水温23—28℃,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6.5­—8.0。

③日常管理。

水温26℃左右,从卵块到出膜大约需7—8天时间。

孵化1—2天可见心脏博动,4—5天可见“眼点”,6—7天可见全鱼。

孵出鱼苗在水槽底部聚集成团,此时卵黄苗靠卵黄囊提供营养,约三天
后即可开食,并开始浮游,此时称为浮游苗,1—2天后移入浮盘继续孵化。

浮盘规格为1×1×0.15—0.2米,四周用木板制成边框,底部为尼龙筛绢,筛绢规格要求鱼苗不能漏跑出去,一般用1.5毫米网目。

浮盘放置在流水的水池中,在浮盘上方向盘内喷淋,在浮盘下方用气泡石充气,以保证水体的交换与充足的溶氧。

一大浮盘可放3万尾左右的卵黄苗,载有10只浮盘的水池第分钟不的流量要达到40升以上。

鱼苗转入浮盘后即开食,四小时一次,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50%左右,日投饲量为鱼苗体重的10—15%。

每天应及时清除残饵、粪便等污物。

④运输。

鱼苗的运输可用尼龙袋充氧装运,气水体积比为3:1,根据运输距离的远近,一袋装运鱼苗5000—10000尾。

四、苗种培育: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管理基本相同。

培育池面积2—5亩为宜,水深1.5左右,备有进、排水系统,水质清新充足无污染。

放养前彻底清塘,鱼苗入池前5天培肥水质。

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中,每亩放8-10万尾,经15天左右长至2-3.5厘米。

然后进行二级饲养法。

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每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每亩放7000-8000尾左右。

由于该鱼喜欢集群摄食,不宜采用“稀养速成法”。

育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厘米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厘米以下时,可喂轮虫、鱼粉或蛋黄等,4.5厘米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

鱼种长到12厘米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
3.5毫米的颗粒饲料。

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料一次,投饵量约占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度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

冬季可每周喂1-2次。

苗种培育期间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另外还应做好鱼病防治工作,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孢子虫病、水霉病等,以防为主,发现鱼病及早治疗。

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每尾30-50克,一般池塘亩产250公斤左右,鱼种成活率90-95%,饵料系数1.4-1.6,产值4000元,利润1800-2000元。

第四节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很强,既可单养,又可混养,还可进行网箱、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和庭院式小水体养殖等。

我国目前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和网箱养殖两种。

我市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法。

主养时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600-8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

2004年东台市金东台农场单养斑点叉尾鮰1000亩,总共起捕商品成鱼500吨,平均亩产500公斤、销售收入520万元、除去总成本324万元(其中:苗本9万元,饲料270万元,水电费7万元,鱼药2万元,人员工资11万元,塘租15万元,投饵、增氧机械折旧费10万元),获利196万元,亩平纯收入1960元。

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套养时(“四大家”成鱼塘)每亩套入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鱼回50-100尾。

适当增加投饲量一般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套养时应注意:一是适当控制鲤、鲫的搭配比例,以少为佳;二水质过肥,排灌不便,且鱼常浮头的池塘,如无增氧设备,不宜套养斑点叉尾鮰,另外,网箱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利用网箱可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也可进行成鱼养殖。

一般7月进箱的体
长5-6厘米的鱼种,经过8-10三个月的养殖,平均体重可达到50-100克。

成鱼养殖采用常规网箱养殖,经过驯化,属于底栖生活的斑点叉尾鮰可上浮抢食配合饲料,可取得高产高效。

以下着重介绍池塘主养技术要点:⒈池塘条件池塘面积8-10亩,平均水深1.5-2米,池底平坦,淤泥深20-30厘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无污染。

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是150kg/亩。

塘口面积10亩左右应配备3kw增氧机一台,投饵机一台。

⒉鱼种放养3-4月每亩投放40-50克/尾或15厘米左右大规格鱼种800尾,10厘米鲢鱼种150尾、15厘米鳙鱼种5尾,另外还可搭配每公斤10尾左右的异育银鲫100尾。

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消毒5-10分钟。

⒊投饵管理饲料最好选用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饼、豆饼等,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上午9:00和下午16:30。

日饲量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个体达500克后可降为2-3%。

3-5月份采用粒径2mm的幼鱼料,6-8月份采用粒径3-4mm中鱼料,9月份以后采用粒径5mm的成鱼料。

具体日投喂量应根据季节、水温、天气、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在投饵技术上,要坚持“四定”原则,即定位、定时、定质定量。

每亩投喂开始时量要少些,间隔时间要长些,投速慢些,待鱼集中抢食时数量多些,间隔时间短些,投喂快些,在投喂后期,间隔时间再长些,即遵循“少-多-少”、“慢-快-慢”的投饲技术,至80%左右的鱼不激烈抢食时停止投喂。

⒋水质调节一是调节PH值。

每半个月每亩用30-50公斤的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调节水体的PH值至微碱性,抑制水体中有害菌的生长;二是适时控制水位。

早春季节气温升高较快,池塘水位宜浅,控制在
0.8—1米,夏、秋季高温多,水质易变化,病害多,水深控制在1.8米左右,冬季气候寒冷,鱼易冻伤,池塘水位应加至最高处。

三是加注新水。

7-8月高温季节可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视水体肥度、水色、水质而定,一般每次加水20—35厘米,其他季节可每1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厘米左右,保持水体透明度25-30厘米。

四是定时开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量在4mg/l以上。

另外还可使用EM和光合细菌等生物剂调节水质。

⒌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抗病力强,常见疾病为水霉病、烂鳃病和肠炎病。

6-9月份每月连续6天可在每公斤饲料中拌入5克大蒜汁和适量食盐进行投喂,每15天全池泼洒1ppm漂白粉溶液进行预防。

⒍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巡塘、观察鱼类吃食和生长情况,及时捞出死鱼和塘边杂物,检查进、排水拦网设施,并做好水温、气温、生产投入品等记录,每月抽样检测鱼体长和增重倍数。

⒎起捕与上市一般放养体长10—15厘米的斑点叉尾鮰鱼种,经饲养300天左右,规格便可达到每尾重0.5—0.75公斤商品鱼。

起捕一般采用拉网和干塘方法。

大部分商品鱼经加工后出口到美国等地,少部分活体在国内市场销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