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名词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名词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是一种利用高精度放射束传递,以非入侵性方式治疗脑内疾病的方法。
它是通过引导系统将放射束聚焦到异常组织上,从而使正常组织受到最小的辐射损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良性和恶性脑内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和神经元疾病等。
它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放射肿瘤学和神经放射学等领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核心原理是利用三维空间定位系统精确测量和定位要治疗的病灶。
基于这些定位数据,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确保放射束准确地照射到病灶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
具体治疗过程包括影像学评估、放射学计划和治疗传递。
影像学评估常常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以获取准确的病灶位置和形状信息。
医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治疗计划,确定放射束的大小、形状和方向。
在治疗传递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佩戴特殊的头架或面面罩,以固定头部位置,保证放射束准确照射到病灶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诸多优点。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因此能够避免传统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可以实现亚毫米级的病灶定位和准确照射。
它还可以一次性完成治疗,无需分次治疗,减少了盲区的风险。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显著的副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正常生活。
然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对于一些特殊的病灶和位置,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能无法实现完全覆盖,需要采用其他治疗方式进行补充。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选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费用较高,并且在一些地区可能无法得到普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一种高精度、非侵入性的脑内疾病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临床价值。
通过精确的定位和放射传递技术,它可以实现对病灶的精确治疗,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KV级球管 40对叶 片MLC
MV级探测 器影像板
KV级探测 器影像板
35
MLC(断层)调强
螺旋断层放疗
赛 博 刀Cyber Knife
射波刀Cyber Knife
共130例I期NSCLC,4D-CT引导的SABR,剂量 50Gy/4次
中位随访26个月,2年局控率98.5%,中位OS为 60个月
1年OS为93.0%,2年OS为78.2% ,3年OS为65.3%
未出现4-5级毒性
未来
随着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立体
定向放射治疗在:肺、肝脏、胰腺、颅 内等部位肿瘤,将会有更大发展,更有 机会继续改变传统治疗模式。
刀
玛西普伽玛刀1999
第二代简易型头部旋 转
圣爱头刀-2004圣爱 数控放疗系统
OUR伽玛刀1998 体部旋转式
康桥伽玛刀2004体部
圣爱全身伽玛刀 2004
国产伽玛刀的发展
第三代超级伽玛刀 2002第三代伽玛刀
月亮神伽玛刀2003第 四代
大医刀IGRT系统2013
Luna-260型伽玛刀
钴源数:42个 焦点剂量率:大于2Gy/min 聚焦方式:动态聚焦 结构形式:半开放式
病例(1)
赵*,男,70岁,右上肺腺癌cT2N0M0,EGFR -,ALK -。肺气肿, TLCO 50%,弥散 30%。外科会诊:肺功能差,手术风险大,患者 选择放疗,VMAT 10Gy*5次。
放疗前定位CT 图像
右图为放疗后 2月余复查
男 79岁 右侧中心 型肺鳞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大脑和脊柱肿瘤、畸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SRS已经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治疗的推广,评价SRS治疗效果的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SRS治疗的评价标准,以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治疗效果。
一、治疗前评估在进行SRS治疗之前,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评估,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颅脑MRI、CT、PET-CT 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类型、大小、位置、形态等特征,患者的全身情况、病史、症状等。
还需评估患者的心理素质、术前准备情况等。
二、治疗计划制定治疗计划是SRS治疗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位置、形态、临床症状等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评价治疗计划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合理的剂量分布、辐射穿透深度、保护正常组织器官等。
三、治疗过程在SRS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姿势稳定度、呼吸运动等。
还需确保患者的头部定位准确、姿势正确、辐射剂量适当等。
评价治疗过程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治疗时间、辐射剂量、姿势稳定度等。
四、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是评价SRS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术后随访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影像学表现等,以评估治疗效果。
评价术后随访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缩小程度、放射性脑炎发生率、生存率等。
以上是关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的一些内容。
通过严格遵守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高SRS治疗的效果,并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好的希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篇示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精确的辐射剂量传递,可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和一些良性肿瘤。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对SRT治疗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名词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名词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是研究利用放射线治疗疾病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人们通过设计特殊的装置和放射线源,将放射线准确地聚焦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涉及到许多名词,下面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和相关资料的拓展:
1. 立体定向技术:该技术通过设计特殊的装置和放射线源,将放射线准确地聚焦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
它需要对放射线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定向,以确保其能够聚焦在正确的位置上。
2. 放射线源:放射线源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中的核心部件。
它通常是由放射线源核、放射线束栅、放射线发射器等组成,用于产生放射线。
放射线源的性能和设计对于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3. 立体定向装置:立体定向装置是用于控制放射线源的方向和位置的装置。
它通常包括放射线引导系统、放射线定位系统、放射线控制系统等设备,用于帮助患者实施治疗。
4. 治疗计划:治疗计划是用于制定和准备治疗的方案。
它通常包括治疗的目标、治疗方案、治疗参数等,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放射线治疗疾病的技术。
它通过设计特殊的装置和放射线源,将放射线准确地聚焦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经在许多疾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癌症、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除了以上名词解释外,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如《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放
射治疗学》等书籍,了解该领域的更多知识。
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治疗规范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治疗需求,制定合适的分次方案,通 常为3-5次照射。
治疗实施
治疗设备
选择合适的放疗设备,如直线加速器、伽马刀等,确保治疗的精度和安全性。
质量控制与安全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测,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SRT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估与 随访
短期效果评估
SRT与免疫治疗的比较与联合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在某些肺癌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
联合应用
SRT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SRT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负荷,为 免疫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免疫治疗可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对SRT的耐受性。
随访内容
每次随访时应进行体格 检查、血液学指标检测 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以监测治疗效果和及时 发现复发或转移。
注意事项
患者在随访期间应保持 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 嘱按时服药,如有不适 及时就诊。
05
SRT治疗肺癌的不良反应及 处理
急性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
由于放疗过程中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可 能导致恶心呕吐等急性不良反应。
放疗过程中或放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放射性肺 炎,表现为咳嗽、气短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和 干预。
心脏疾病
放疗过程中,心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心 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预防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医生会 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营养支持
放疗期间,患者需要保持良好 的营养状态,增加蛋白质、维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伽玛刀)与普通放疗的区别:

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放射治疗使放射线控制更科学、更精确,更安全,疗程短,疗效好。
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发展放射治疗在癌症治疗中担负着重要角色。
在我国70%以上恶性肿瘤病人采用过放射治疗,美国约60%,欧洲约45%由于传统放疗疗效依赖于肿瘤组织及周围健康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和修复能力,多年来,放疗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较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逆向计划调强照射(IMRT),这些放射治疗技术的出现为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已渐成为癌症放疗的重要治疗方法。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伽玛刀)与普通放疗的区别: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方法简便而安全,在门诊即可完成,易为病人接受。
手术:创伤性大,病人的痛苦大,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还有感染及出血的危险,有些深部病变根本无法手术切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与区别:共同点:都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进行病灶定位,照射靶区的放射治疗技术。
不同点:常规分割放疗与伽玛刀治疗的关系单次大剂量对控制属于早反应组织的肿瘤有利, 伽玛刀大剂量的照射注定只能治疗较小病变,常规分割放疗时,医生可以大胆地做减量全脑照射,残灶留给后续的补充性伽玛刀消灭之。
两者可相辅相成。
头部伽玛刀的组成部分及种类:头部伽玛刀的组成:放射源、准直器、立体定向仪、计算机剂量计划系统及治疗床。
目前全世界仅有两2种头部伽玛刀产品:瑞典医科达(Elekta)公司生产的静态伽玛刀:组成:201个60Co作为放射源。
深圳奥沃国际公司(OUR。
Co.)设计生产的旋转式伽玛刀:组成:30个60Co作为放射源,采用旋转聚焦方式。
旋转式伽玛刀相对静态式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相对较轻。
头部伽玛刀治疗:一般不需要住院1、动静脉畸形(包括隐性者)2、转移瘤3、各种良性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瘤、松果体瘤、脊索瘤、垂体瘤等。
4、胶质瘤等恶性肿瘤,5、颅内肿瘤总体的适应症,1)肿瘤最大直径<3.0cm,中线结构无移位及颅高压症状尚不明显者;2)鞍区肿瘤没有视神经受压现象者;3)脑干肿瘤在脑干中体积不超过1/4者;4)转移瘤瘤体数不超过3个月,且无严重颅高压症状者;5)颅内肿瘤术后复发,或首发肿瘤因病人高龄、体质虚弱,难以承受手术风险者。
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治疗规范

臂丛的勾画主要包括臂丛的主干,起始于从头臂干分出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开始,沿着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走行,终止于该结构横跨第2肋时;
以椎管内缘为边界逐层勾画脊髓。
关键器官勾画
放疗剂量
总剂量
分次
适应症
30Gy胸壁>1cm
45Gy
3
周围型,距胸壁>1cm
50Gy
5
周围型,距胸壁<1cm
64Gy
8
中央型
处方要求:95%PTV体积接受处方剂量,99%PTV体积接受95%处方剂量。大于105%处方剂量点不能落入PTV以外正常组织区域。 TPS: 6MV,照射野10-20个,不均质组织校正 优先权依次为:靶区、脊髓、肺、气管、支气管、臂丛、心脏及大血管和食管 放疗安排: 1次/天, 5次/周 放疗时摆位误差的纠正: kV CBCT扫描;CBCT影像与计划设计CT影像进行配准,图像配准方法为灰度配准;对摆位误差大于2mm者需纠正,治疗结束后再行CBCT扫描检测单次放疗期间所产生的位置偏差。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SBRT治疗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肿块<5cm) 局限性肺转移(肿块<5cm)
SBRT适应症:
仰卧位双手上举,臂托固定/真空袋固定。 4D-CT定位/不增强或根据需要使用造影剂
固定与定位:
IGTV:根据吸气末(0%)、呼气末(50%)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的CT图勾画IGTV PTV: ITV上下外扩10mm,四周外扩5mm
靶区勾画:
02
需勾画的关键器官:双肺、气管、支气管、臂丛、心脏及大血管、食管和脊髓。
气管勾画起始于隆突上5cm,终止与勾画的支气管的上界;支气管起于隆突上2cm,包括隆突,左、右主支气管;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评价标准,并对其定义、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应用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现代医学技术,通过精确计量和使用三维影像引导下的放射能量传递,可针对肿瘤进行精确靶向治疗。
评价标准是对该治疗手段效果和安全性的衡量指标,有助于判断和改进治疗质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由以下部分组成:引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要点一、评价标准的要点二和结论。
每个部分将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评价标准及其应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的全面介绍,使读者了解其定义、发展历程和目前应用情况。
通过解释这些评价标准的重要要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
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2.1 定义和背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精确的放射治疗方法,利用三维空间解剖结构影像引导,以非侵入的方式对恶性肿瘤进行定位和精确照射。
为了评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2.2 发展历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逐渐成为常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关的评价标准。
2.3 目前应用情况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评价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通过对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测量与对比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该治疗方法对肿瘤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效果,并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评价标准的要点一,要点二以及其他详细内容将在后续部分进行阐述和分析。
3. 评价标准的要点一:3.1 要点一介绍: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评价标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点一主要涉及评价标准的基本概念、应用背景和重要性。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
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肿瘤放射物理学-物理师资料-4.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Leksell型静态γ-刀适用于头部。
液压系统用来开启和关闭屏蔽门 以及将病人治疗床移进移出准直器头盔 控制台上有两个定时机构 用来控制辐射曝光时间 另外还有红外摄像监视器、对讲机、治疗开关等 安全锁止系统在检出技术故障时会终止仪器运行
旋转式γ-刀 旋转式γ-刀是由中国深圳OUR公司率先研制成功。它在
静态式γ-刀的基础上作了重大改进,设计更为合理。旋转式 γ-刀也只适用于头部。
静态γ-刀由放射源释放组件、准直器头盔、液压系统,病人 治疗床、控制台和治疗计划系统等部分组成
•多个钴源呈半截球形分布在厚金属 防护的中央体内,每个钴源为1.1TBq (30Ci),共计6,000Ci。
放射源释放组件包括: 铸铁半球形屏蔽壳体 装有201个钴60γ辐射源的中心体及屏蔽门等
准直器头盔呈半球形结构,有 201个束道 每一束道均有源衬套组件 钨合金预准直器和准直器 以产生正确的束的角度和直径
测量固定架数据, 用于复位
第二步:进行磁共振或CT扫描
第三步:治疗计划的设计
• 利用固定装置内在标记, • 可进行图像的扭转、位移校正 • 计划评估和确认 • 各项摆位参数的确定 • 摆位图片等
第四步:病人的治疗实施
• 患者平躺在伽玛刀的治疗床上 • 依照原先确定的靶组织坐标,医师们将患者的头部放入
奥沃伽玛刀
X-刀
X-刀是继γ-刀之后于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立体 定向放射外科设备。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名词解释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名词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简称SRS)是一种高精确度的放射治疗技术,通过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在患者体内精确定位并投放高剂量的放射线,以破坏异常组织、减少肿瘤体积或控制肿瘤的生长。
以下是一些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关的名词解释:1. 立体定向(Stereotactic):指使用立体定位系统(stereotactic frame)或立体定位设备(stereotactic apparatus)来精确定位和定位病灶的技术。
2. 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利用高能量的电离辐射(如X射线或伽马射线)来杀死、抑制或控制异常组织(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的疗法。
3. 放射治疗计划(Radiation treatment plan):在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前,需要进行对患者进行计算机模拟,制定出具体照射方案,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规划放射剂量与辐射照射区域。
4. 适应症(Indication):指符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治疗标准和条件的疾病或疾病类型。
5. 剂量分布(Dose distribution):指放射治疗中辐射剂量在患者体内分布的空间模式和照射范围。
6. 副作用(Side effects):指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或健康问题,如疲劳、恶心、皮肤炎症等。
7. 非侵入性(Non-invasive):指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需要切开患者体表或进一步侵入患者体内,而是通过精确定位和定向放射线进行治疗。
8. 合作的放射学(Collaborative Radiologist):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放射科医生和肿瘤学医生通常会协同工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监督治疗的进行。
以上是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
请注意,这仅仅是对这些名词的基本解释,真实的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和细致。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进展及优化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进展及优化放射治疗作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已经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将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介绍如何优化放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通过精确的剂量分布和照射准确度较高的技术,用于在最小化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的同时,有效攻击鼻咽癌肿瘤。
SRT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如MRI、CT等,精确定位肿瘤位置,然后将放疗剂量定向投放到肿瘤部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SRT已经成为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二、调强放射治疗(IMRT)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不同部位的剂量分布,从而提高肿瘤照射剂量的技术。
IMRT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包括鼻咽癌。
IMRT以高能量X射线为治疗源,利用计算机算法优化放疗计划,将放疗剂量精确分配到肿瘤和正常组织,并在照射过程中实时监测和调整剂量分布。
IMRT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三、质子放射治疗(PBT)质子放射治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利用质子的物理特性,将其准确地投放到癌细胞内部,发挥强大的杀伤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与传统的X射线放疗相比,质子放射治疗具有更好的剂量分布和更小的副作用风险。
然而,由于质子放射治疗设备的高昂成本和治疗资源的有限性,其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仍相对较少。
四、放疗与化疗结合治疗放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已成为鼻咽癌治疗的标准方法。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其生长和分裂。
而化疗则可以通过注射药物杀死癌细胞,从而发挥协同作用。
放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有效控制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
优化放射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1.剂量配比:合理的剂量配比可以确保足够的放疗剂量到达肿瘤组织,同时最小化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分数化剂量:将整个放疗计划分为若干个小剂量,分数化治疗可以通过给予更多的时间来恢复正常组织,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SRS、SRT、3D-CRT、IMRT

SRS、SRT、3D—CRT、IMRT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该概念由瑞典神经外科学家Lars Leksell于1951年最早提出,主要用于治疗颅内良、恶性病变.其特征是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
所谓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即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颅内不能手术的,诸如脑动静脉畸形(AVM)病等良性病变。
由于多个小野集束定向照射,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小,射线对病变起到类似于手术的作用,故名X (γ)刀。
γ—刀(γ-knife):最早由瑞典Elekta公司研制,使用201个钴-60源集束照射.X -刀(X -knife):由美国同道提出,几乎在Elekta γ刀装置临床安装使用的同时及稍后,用直线加速器的6—15MV X线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实现多个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变,起到与γ刀一样的作用,故称为X-刀(X—Knife)。
γ-刀、X-刀分别为瑞典Elekta公司钴-60γ刀装置和美国Radionics公司X刀装置的商品注册名。
它们的学名称为X(γ)线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简称为SRS。
X(γ)线SRT(SRS)治疗过程:X(γ)线SRT(SRS)治疗一般要经过病变定位、计划设计和治疗三个过程.1、定位:利用立体定向装置(stereotaxy)、CT、磁共振和X线数字减影等先进影像设备及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病变和邻近重要器官的空间准确位置和范围,这个过程叫作三维空间定位,也叫立体定向。
2、计划设计:定位后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确定X(γ)SRT(SRS)的线束方向,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优化分割病变和邻近重要器官间的剂量分布计划,使射线对病变实施“手术”式照射。
3、治疗:X(γ)线SRT(SRS)治疗既可严格保护临近重要器官,又可使病变得到大剂量的破坏性照射,起到不开颅也能准确、安全去病的目的,很受患者和神经外科医师们的欢迎。
立体定向放疗是什么

立体定向放疗是什么
放疗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但也是副作用最大的治疗手段之一。
有些病人不愿接受化疗,或者相信化疗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求增加或减少化疗次数。
那么,什么是立体定向放疗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是随着伽玛刀的发明和治疗效
果的显著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围绕SRS的概念,不同的医疗设备和新技术相继出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对医用直线加速器进行改进,增加了立体定向系统和准直器,采用非共面多弧度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灶,取得了与伽玛刀类似的治疗效果。
这种经过改进的直线加速器称为X刀(X-knife)。
一般采用分次治疗,在学术界称为立体定向放射治
疗(SRT)。
上世纪九十年代,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技术、全身伽玛刀
及体部伽玛刀等设备也属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范畴。
其特征是三维、XXX、集束、分次、大剂量照射。
根据单次剂量的大小和射野集束的程度,SRT目前分为两类。
第一类SRT使用三维、小野、集束、分次、大剂量照射(比常规分次剂量大得多)。
此类治疗一般使用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技术,附加的三极准直器一般都为圆形。
X-刀、全身伽玛刀及体部伽玛刀等属于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变性质和种类(2021例)
病名 原发性肺癌 转移性肺癌 原发性肝癌 食道癌
例数 901 182 225 153
病名 肉瘤 脑胶质瘤 脑转移瘤 上颌窦癌
例数 22 2 3 3
病名 肾上腺癌 胰腺癌 胸腺癌 肾癌
例数 44 66 14 17
转移性肝癌 125 鼻咽癌 10
其它肿瘤
39
胆管癌
21
宫颈癌 8
Leksell C型伽玛刀(Gamma Knife)
OUR-XGD 伽玛刀(法国德梭公司)
全国首台全身伽玛刀
超级伽玛刀
OPEN式体部伽玛刀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是在SRS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RT大多数应用非创伤 性头架、面膜或体部固定装置,通过直 线加速器或射线治疗系统,实施非共面旋 转照射或多个小野固定照射,SRT是小剂量 多次照射,具有损伤小,并能促进肿瘤乏 氧细胞再氧化等优点,故对恶性肿瘤的治 疗SRT比SRS更为合理。
治疗后2月: 原肝内及右侧肾上腺结节 完全消失。
肝门失, 肝内胆管恢复正常。 治疗后: 肝 门 区 2.5×3.5×3.5cm 大 小 软 组 织 肿 块 , 致梗阻性肝内胆管扩张。
转移性肾癌
治疗后:
左肺低分化腺癌术后2月, 发现右肾中后份有一约2.5×3.0×3.5cm 大小稍低密度肿块。
左上肺中央型腺癌
治疗后3月: 左肺上叶肿块消失,左肺复张。 治疗前:左肺上叶4.0×4.5×5.0cm大小 软组织肿块,并左肺上叶阻塞性肺不张, 左侧胸腔积液,左肺动脉干受侵。
左下肺周围型高分化鳞癌
治疗前: 左下肺叶5.0×6.0×6.5cm大小 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治疗后4月: 左肺下叶肿块完全消失。
治疗后2月: 肿块消失,管腔通畅, 重新长出新粘膜。
原发性肝癌
治疗前: 肝右叶约12.0×15.2×17.2cm
大小低密度包块,其内密度不均。
治疗后6月复查: 肿块缩小为10.0×12.0 ×14.2cm, 边缘钙化。
原发性肝癌
治疗前: 肝右后叶约5.5×6.0×7.2cm大小、 密度不均包块,其内液化坏死区。
左上肺中央型中分化腺癌
治疗前: 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 3.5×4.0 ×4.5cm大小肿块, 致远端阻塞性肺不张。
治疗后6月: 左肺上叶肿块完全消失, 左肺上叶复张。
左下肺腺癌
治疗前: 左肺下叶降主动脉旁密度不均匀 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约5.0×5.0×5.5cm 大小,肿块与降主动脉粘连。
治疗后6月: 左肺下叶肿块完全消失
交 流了51篇文章,多数专家报道,治疗有效 率多在8593%之间。
泸医附属成都363医院、四川伽玛刀中 心是全国培训中心,应用全伽最早,至今 (2019年3月)治疗人数最多,3年来已治 疗全身肿瘤2021例(头部伽玛刀达3000多 例未计划在内)其统计资料如下:
男1404例,女617例,年龄1097岁。 肿瘤直径5172mm,均有CT/MRI影像诊断, 其中1298例(64.2%)获得病理诊断。
由于SRS、SRT治疗的全过程融合了
神经外科、放射肿瘤、放射物理和 影像等学科技术和知识,涉及适应症的
选择、影像诊断与定位、治疗方案的制 订与执行以及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 制(QC)等。因此SRS、SRT治疗是一个跨 学科的工作,需多学科人员能力合作。
立体定向放疗(SRT)的典型代 表体部(全身)-刀和超级-刀
10
其它肿瘤
78
合计
956
%
消失 减轻 无变化 加重 有效率
189 230 24 12 92.1
43 38 4 3 92.0
58 69 15 12 82.5
19 23 4 2 87.5
20 22 9 1 80.7
11 25 3 2 87.8
18 9 1 2 90.0
54
1 90.0
33 35 5 5 87.2
体部(全身)伽玛刀的治疗原理
体部伽玛刀配上头颈部软件,就可以治疗
颅内及颈部肿瘤,所以体部伽玛刀又称 “全
身伽玛刀”。它的全称是“立体定向伽玛 刀
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其放射源和治疗原 理
与头部伽玛刀一样,核心装置是在一个可
旋转的小半球壳体(球冠)上装设了多个
小活度的放射源。
各放射源发出射线束经过准直引 导,径向聚焦于球心位置,从而在一个可 控区域内形成足够强的剂量场,以毁损病 灶;周围为梯度锐减的剂量场,且因源的 旋转,对穿透的肌体呈瞬时扫描照射,故 对正常组织受损极小,亦可及时恢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与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这个概念是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ell教授提出 的。它是以立体定位框架、准直仪及放射 源为基础,在CT/MRI/DSA等影像辅助下, 将高能放射线聚焦于某一局限性靶组织, 进行照射,从而达到外科手术切除或毁损 的效果。
治疗后3月复查: 原宫颈区肿块消失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
治疗前: 直肠癌术后6月,原直肠窝区见 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治疗后2月复查: 直肠窝区肿块消失
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样病灶 。
治疗后2月复查: 原病灶完全消失。
椎体旁恶性神经鞘瘤术后肺转移
治疗前: 椎体旁恶性神经鞘瘤术后6月, 发现右肺转移肿块 5.0×6.0×6.5cm大 小,右前胸壁受侵。
治疗后3月:原右肺 转移肿块接近消失。
管癌
治疗前: 食管中段长约9cm不规则充 盈缺损,粘膜破坏、中断,管腔狭窄
降结肠腺癌
治疗前: 降结肠区6.0×7.0×8.0cm大小 包块,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区。
治疗后2月复查: 原降结肠区包块消失。
膀胱移行细胞癌
治疗前: 膀胱后方见一约3.0×3.5×5.0cm 大小、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
治疗后3月复查: 原膀胱后方肿块完全消失。
宫颈鳞癌
治疗前: 宫颈区有一约6.0×6.5×8.5cm 大小的肿块,直肠和膀胱受侵。
右下肺鳞癌
治疗前: 右下肺5.0×6.0×7.5cm大小 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治疗后3月右下肺肿块完全消失 仅残留部分纤维条索影。
左上肺腺癌
治疗前: 左上肺5.0×5.5×6.0cm大小 软组织肿块,肿块紧贴左前上胸壁。
治疗后3月: 左上肺肿块完全消失。
转移性肺腺癌
治疗前: 直肠癌术后半年,双肺发现多
19 9 1 1 93.3 4 5 0 1 90.0 35 36 4 3 91.1 398 464 56 38 91.7
% 41.6 48.5 0.59 0.40
肺癌
左上肺中央型肺鳞癌
治疗前:
左肺上叶软组织肿块左肺动 脉干受侵
治疗后3月复查: 原左肺肿块完全 消失。
右下肺中央型低分化鳞癌
治疗前: 右下肺肿块约4.5×6.0×6.5cm大小
脊索癌
8
肝血管瘤 7
胸、腹、盆腔淋巴结 66
胆囊癌 2
骨转移瘤
42
原发性直肠癌 15
复发性直肠癌 24
喉癌
5
膀胱癌
17
合计 2021
956例症状、体征随访结果
症状、体征变化
病名
例数
原发性肺癌
455
转移性肺癌
88
原发性肝癌
154
转移性肝癌
48
食道癌
52
胰腺癌
41
腹腔、盆腔淋巴结转移瘤 30
肝门胆管癌
SRS不同于常规外科手术,也不同于常 规放射治疗,SRS创伤小、不流血、无感 染对靶区及周围组织几乎无损伤。
SRS在世界各地已广泛应用,其杰出 代表有头部伽玛刀(静态式和旋转式)、 头部X-刀、光子刀和诺力刀。尤其是头部 伽玛刀发展很快,瑞典静态式伽玛刀已发 展到第四代。
我国科学家2019年研制出了旋转式头 部伽玛刀,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伽玛 刀的国家。2019年经美国FDA批准可进入美 国市场。国内现有进口静态式伽玛刀和国 产旋转式头部伽玛刀近百台,还有进口和 国产X-刀近百台,光子刀、诺力刀较少。 国内已用SRS方法治疗颅内肿瘤、血管性疾 病和功能性疾病数万例。
治疗后1月复查:
并阻塞性右下肺不张。
原右下肺肿块消失,右下肺复张
左下肺周围型肺癌
治疗前: 左下肺3.0×3.5×4.0cm大小分叶 状软组织肿块。
治疗后3月复查: 原左下肺软组织肿块完全消失。
右下肺中分化鳞癌
治疗前: 右下肺3.0×5.5×7.0cm大小 软组织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
治疗后2月复查: 右下肺肿块消失,瘤区残存 纤维条索影。
396 445 65 40 89.0
41.4 47.6 6.8 0.42
956例CT/MRI随访结果
病名
例数
原发性肺癌
455
转移性肺癌
88
原发性肝癌
154
转移性肝癌
48
食道癌
52
胰腺癌
41
腹腔、盆腔淋巴结转移瘤 30
肝门胆管癌
10
其它肿瘤
78
合计
956
病灶大小变化 消失 缩小 无变化 加重 CR+PR % 185 231 25 14 91.4 44 239 3 2 94.3 57 70 14 13 82.5 20 24 3 1 91.7 23 24 4 1 90.4 11 26 2 2 90.2
通过自动更换不同孔径的准直 器,可得到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 活动剂量场,满足不同病灶的适形 治疗。
体部(全身)伽玛刀的适应症
主要是胸、腹、盆腔内肿瘤, 配上头颈部
软件还可以治疗颅内及颈部 的部份肿瘤。
有:①原发性肺癌及肺转移癌;②
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③纵膈原发性 肿瘤;④胰腺癌、胆囊癌、胆管癌;⑤ 肺门、纵膈、腹腔、盆腔的淋巴结转移 癌;⑥食道癌、喷门癌、直肠癌;⑦膀 胱癌、肾癌、肾上腺癌、前列腺癌;⑧ 妇科肿瘤,如宫颈癌,配上头颈部软件 还可治:脑转移瘤、胶质瘤、鼻咽癌、 喉癌、上颌窦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