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论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文化论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文化嬗变及建设路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交融、山区与沿海落差中出现嬗变;农村文化具有基础性与暂时不可取代性的特点,积极引导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平衡中求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张力,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农村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挖掘新农村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突显海西新农村对台文化优势。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文化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嬗变的根本动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村产业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在提高,各项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海西农村文化事业也开始走出低谷,逐渐呈现出不断升温之势,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相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事业的发展来看,农村的文化发展仍然普遍滞后。海西农村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教育、大众传媒等确实使广大农民面临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享乐标准,但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的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相对缺失,成为农村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嬗变的一个根本动因。

福建背山面海,与台湾隔海相望,闽西北绝大部分属山区,交通闭塞,而闽东南则地势相对平缓,交通和商品经济条件都有明显优势。因此,历史上就形成山、海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带。改革开放以后,在“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导思想下,闽东南区域率先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发展的优势得以激活,山、海区域发展差距迅速拉大。东部沿海富裕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已经有了以下特征和趋势: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生存型转向小康型,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闲暇时间的分配已得到较科学合理的安排,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加。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有较大增长,它成为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1]。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东部农村相比较,贫困和弱质的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西部农村的很多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仍相当薄弱,在一些偏远地区许多农民甚至一年都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受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仍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山区,人们的市场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较为淡薄,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着农民的思想、束缚了农民的手脚。山海区域发展差距成为农村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嬗变的又一个根本动因。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抛弃了对传统的敬意,必然会导致妄自菲薄和盲目自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文化具有基础性与暂时不可取代性的特点。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对现代价值观念的接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表面看起来,我们的农村正在走向城市,城市的文化已经浸入农村;然而由于缺少城市的物质基础作为载体以及广大农民有限的文化接受能力,实质上城市文化根本没有可能真正取代乡村文化。把乡村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连根拔起,用现代城市文化进行完全覆盖,不仅大错特错,而且得不偿失。农村文化的根基仍在发挥作用,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根植农村,找出适合在农村生根发芽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又焕发出一种特有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平衡中求发展。虽然历史积淀传统,但传统并不完全等于过去,而是必须活在当下并必须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思想资源。与海西经济建设同步,从文化贫困、文化温饱到文化小康是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上孕育的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逐渐成为农民脱离贫困的内在障碍,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老守田园的乡土观、重男轻女的生育观、迷信落后的信仰观等。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张力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在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显出来。没有健康的价值观念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文化水准的地区,分层次进行教育,注重价值观文化精神层面和物质设施层面的建设;结合海西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区城文化相结合,并大力加强海西民俗文化的建设,实现价值观嬗变的“软着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切合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在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中,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普及;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开展新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公民意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讲与致富创业及农业技术推广结合起来;要根据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接触理论不多的实际,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语言。

2.引导农村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福建是一个文化大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全国名列前茅。相对其他省市,福建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投入小,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底子薄,底蕴厚”的特点。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真正构建起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动和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既是文化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如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民营剧团等组织形式,对于这些,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使它得到发展;注重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拘一格聘用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培育文艺骨干创作优秀作品。

3.挖掘新农村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和“速食”文化影响的海西农村,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这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宝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新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就是要把新农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在文化开发中得到实惠,让新农村在文化建设中增添活力。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当农民意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同他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