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ppt
合集下载
第三章-哈贝马斯(三)PPT课件
![第三章-哈贝马斯(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c80eb227d3240c8547ef90.png)
2021
2
一、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二、系统的理性化过程 三、对生活世界殖民化危机的消除
2021
3
一、生活世界与系统
(一)生活世界 1、概念
(1)哲学 胡塞尔——前科学世界(知觉预设)
2021
4
(2)社会学
A、现象学社会学 文化的世界,是文化资料的储存库,是日常人们 所作所为的基础(行动预设)。 B、功能学派的传统 生活世界的功能是牢固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确立。 C、符号互动论 生活世界的作用是促使个人社会化,帮助个人建 构其社会的角色。
在人格方面
沟通行为达到社会教化的过程,以及促使个人自 我观的建构。
2021
9
由是可以看出,社会结构及其演变是 部分的取决于生活世界的存在和变动, 生活世界构成了社会的意义层面,由 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更新。这也代表 着调节社会的机制由依赖制约转为依 赖理性讨论。
2021
10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意味着生活世界的结构转变, 这种转变是指生活世界结构上的区分,即文化、社 会与人格这三种结构不再笼统地受具有神秘色彩的 世界观所控制,而是各自顺应着理性交往的角度独 立起来。
2021
5
(3)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既具有描述的功能,
也具有批判的意义。
2021
6
生活世界:一方面是代表着一种规范人类互 动的整合准则,指谓着以人类共同接受的价 值理念,也同时构成了个人行为取向的养料; 但另一方面,生活世界被理解为是一个研究 架构,代表着研究者同时是社会参与者,采 取了一个介入自己价值判断的研究进路。
➢ 如文化承担着文化传统传承的功能,社会承担着 借助规范和价值达到整合的功能,个体承担着促 进个人同一性的形成和延续以后各代人的社会化 的功能。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ppt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3488341ed9ad51f01df250.png)
哈贝马斯的思想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 1、前交往期(1959-1968)
• 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以及 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 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 2、交往期(1969-1981)
• 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 步完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 系的建立。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确是“第一生产力”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 另一方,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 “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 力量。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成为 哈贝马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
(三)交往行为与技术异化的扬弃
•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 • 根本原因:人们组织社会劳动的方式出了毛病。 • 解决办法:通过把价值和艺术整合到科学和理性
之中,有可能消除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走向异化不是人们 价值选择的结果,而是科学技术本身的性 质和发展所决定的,是理性发展的内在机 制决定的。
三种基本的兴趣
• 技术的认识兴趣:人们通过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的
手段占有或支配外部自然和外部世界的兴趣。
• 实践的认识兴趣:建立和维护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确保人的共同性和社会统一的兴趣,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类 历史的解释,而使人从陈旧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关系中 解放出来。
• 解放性的认识兴趣: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独立和
主体性的兴趣,其宗旨是通过自我反思,通过完成反思本 身,而从对对象性的力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 第三:认识与兴趣统一的批判理论。哈贝 马斯突出强调解放性的认识兴趣和建立在 这一认识兴趣基础之上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
交往行为理论 ppt课件
![交往行为理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5dcc497f1922791688e8d2.png)
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
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这种政 治讨论手段,即公开批判是“前所未有”的, 它“既依赖理性,又吹毛求疵”。哈贝马斯 也探讨了公共领域的机制:首先,要求具备一
•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在当代发生的重大转 型作了分析,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 家权力的膨胀和商业化原则的盛行,公共领 域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国家日益干 预经济,使得经济系统不再作为独立于国家 的私人领域而存在。第二,公共领域受到商
• 现代社会危机发生的根源之一就是系统世 界日益侵蚀生活世界,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行 为取代了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其
结果是社会的整合、人格都出现了问题。 因此,哈贝马斯主张重建“非政治化的公共 领域”,还主张使交往行为及其所遵循的原 则扩展到系统世界的领域中去,使人们重新 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 哈贝马斯认为,由这一角度或模式研究或检 视西方理性化的过程,是看不到人类其实有 另一条可能的出路,看不到人类的存在并非 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 理解”的沟通作起点 瑏瑧。因此,现代社会 虽然产生了科学技术理性的独断,但同时也 显示出人类解放之可能性。
三、理论的内容
• <一>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 哈贝马斯建构生活世界的目的是,对交往的 普遍性前提做出论证,超越工具理性层面即 马克思论述的生产力层面,在交往理性层面 即马克思论述的生产关系层面上论述道德 观念、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等上层建筑现 象及其发展逻辑,从而将交往理论发展成新 的历史唯物主义。
“交往行动理论”的萌芽——“公 共领域”研究
• 三是戏剧性行为。与培根的剧场假相相类 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一个个体 都要在观众或对象面前表演自己,背诵着 早已准备好的“台词”让观众去领会他的 “潜台词”,因此这也不是一种合理性的 行为。但是社会却需要这种行为,因为它 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前面的三种 行为或者压制人的主体性,或者使人变为 一种社会化符号而异化为某种工具,因而 都是不合理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交往行
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这种政 治讨论手段,即公开批判是“前所未有”的, 它“既依赖理性,又吹毛求疵”。哈贝马斯 也探讨了公共领域的机制:首先,要求具备一
•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在当代发生的重大转 型作了分析,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 家权力的膨胀和商业化原则的盛行,公共领 域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国家日益干 预经济,使得经济系统不再作为独立于国家 的私人领域而存在。第二,公共领域受到商
• 现代社会危机发生的根源之一就是系统世 界日益侵蚀生活世界,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行 为取代了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其
结果是社会的整合、人格都出现了问题。 因此,哈贝马斯主张重建“非政治化的公共 领域”,还主张使交往行为及其所遵循的原 则扩展到系统世界的领域中去,使人们重新 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 哈贝马斯认为,由这一角度或模式研究或检 视西方理性化的过程,是看不到人类其实有 另一条可能的出路,看不到人类的存在并非 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 理解”的沟通作起点 瑏瑧。因此,现代社会 虽然产生了科学技术理性的独断,但同时也 显示出人类解放之可能性。
三、理论的内容
• <一>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 哈贝马斯建构生活世界的目的是,对交往的 普遍性前提做出论证,超越工具理性层面即 马克思论述的生产力层面,在交往理性层面 即马克思论述的生产关系层面上论述道德 观念、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等上层建筑现 象及其发展逻辑,从而将交往理论发展成新 的历史唯物主义。
“交往行动理论”的萌芽——“公 共领域”研究
• 三是戏剧性行为。与培根的剧场假相相类 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一个个体 都要在观众或对象面前表演自己,背诵着 早已准备好的“台词”让观众去领会他的 “潜台词”,因此这也不是一种合理性的 行为。但是社会却需要这种行为,因为它 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前面的三种 行为或者压制人的主体性,或者使人变为 一种社会化符号而异化为某种工具,因而 都是不合理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交往行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PPT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PPT](https://img.taocdn.com/s3/m/8cde719c71fe910ef12df8d0.png)
对“合理性”概念的论证过程及 方法
掌握知识的人以及体现知识的符号表达、语言行为和 非语言行为,交往行为和非交往行为等,这些或多或 少都可能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男人和女人、儿童和 成人、部长和售票员等是“合理的”,但不能说鱼、 丁香花,山脉、道路或椅子等是“合理的’。我们可 以说道歉、迟到,外科手术、宣战、修理,建筑设计 或会议作出的决议等是“不合理的”,但不能说暴风 雨、事故、中奖或生病等是“不合理的”,那么,人 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举止“合乎理性”,究竟有何意 义呢;也就是说,人的表现“合乎理性”究竟意味着 什么呢? ——“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P26
关于本书的宏观认识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一部重要的代表著作,但不 是他的集大成著作,因为按照哈贝马斯自己在前言中的交代, 这部著作不过是他对自己前期思想的总结,是他从规范的角 度重构社会批判理论的绪论,因而不是一部结论性的著作, 而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书名问题:许多友人都曾向我提出,认为这本书的标题翻译 为“沟通行为理论”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个人认为,把 “Kommunikation”一词翻译成汉语的“交往”和“沟通”, 只是字面上的差别,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这里之所以 坚持选用“交往”,主要是想强调啥贝马斯作为“后马克思 主义者”的特征,强调这本书中所理解的“Kommunikation” 概念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所提出的“Kommunikation”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曹 卫东
1、“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P26
无论何时,我们一旦使用“合理的”这样一种说法,也就 在合理性和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合理性更 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 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我们可以认为知识是不 可信的,因而对它加以批判…我们从知识与理性之间的紧 密关系可以推断,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体现的知 识的可信性。 至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一种表达的合 理性可以通过批判和论证加以还原。与此相应,我们把 “合理的”一词用作那些尤其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听到 这些表达的人们所支配的宾词。……把一种表达的合理性 还原为可批判性。 P26—27
交往行为理论 ppt课件
![交往行为理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5dcc497f1922791688e8d2.png)
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
• 第三类是“戏剧行动”。它是指行动者在 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 的行动。这种行动重在自我表现,主要涉 及到的,既不是孤立的行为者,也不是某 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互动参与者,他 们相互形成观众,并在各自对方面前表现
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
• 第四类是“交往行动”。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 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 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 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相互理解是 交往行动的核心,“言语行为”是交往行动的 基本形式。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 在哈贝马斯看来,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化,主要是因为工具理性的需要,由技术 统治的制度化所造成的。在现代社会,人 们越来越被各种各样的系统组织所笼罩, 人的自由空间、自主选择都受这些系统所 控制。系统世界的形成是源于社会管理的 需要,但是应这种需要而形成的各种制度
哈贝马斯对理性的重建: 交往理性
• 交往行为(也译作沟通行为)是一种主体之问 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助,并以语言为主要媒 介,通过对话沟通,达到人与人之问的相 互理解和一致。
• 交往行动的核心是理解,体现的是主体与 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而工具行动、
交往行为的特点
1. 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要素。 2. 交往理性是交往行动遵循的基本准则。 3.言语行为是交往行动最主要的形式。
• “目的行动”指向客观世界,表征的是人
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
• 第二类是规范调节的行动,即一个群体的 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动。
• 规范调节的行为(normreguliertes Handeln) 概念涉及到的,不是孤立的行为者的行为-而是社会群体的成员。
• “规范调节的行动”指向社会世界,表征 的是社会系统对人的控制关系。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通用课件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85ad6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11.png)
对政治学的影响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对政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 民主政治应以沟通为基础,公民之间的自由和平等沟通是实 现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这一观点对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产 生了深远影响。
哈贝马斯还对公共领域理论做出了贡献。他认为,公共领域 是公民自由和平等沟通的场所,对民主政治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观点对公共领域理论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 考方式和研究路径。
符号性
沟通行动依赖于语言、文 字、图像等符号系统,这 些符号系统承载意义。
理解导向
沟通行动的目标是达成相 互理解,而非单纯的传递 信息或实现目的。
沟通行动与目的行动的区别
目的行动是指具有特定目的的行 为,如追求利益、解决问题等。
沟通行动不局限于特定目的,更 注重主体间的理解和关系建立。
目的行动通常关注行为的效率和 结果,而沟通行动更注重过程和沟通与理性Fra bibliotek总结词
哈贝马斯认为沟通行动是实现理性的一种方 式。
详细描述
哈贝马斯认为,通过语言进行的沟通行动可 以使人们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这种共识是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他批判了工具理性主 义,认为工具理性主义忽视了沟通行动中的
理性和意义,导致现代社会的异化和冲突。 他提倡通过建立理想的言谈环境,促进理性
哈贝马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被认为忽略了实证主义在科学方法、社会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在解决社会 问题中是不可或缺的。
07
CATALOGUE
哈贝马斯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促进有效沟通
哈贝马斯的理论强调沟通的合理 性,有助于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 的有效沟通,促进知识的传递和 理解。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被批评为具 有普遍主义倾向,试图将普遍适用的 规范和原则应用于所有文化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 • (三)交往行为与技术异化的扬弃
1968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系统论述了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这 一理论。
• 一方面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 另一方面与老一代理论家之间形成一种理 论差异和张力。
第七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 月18日—)
• • 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
家之一。他同时也是西方马 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 二代的中坚人物,是当今世 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作思 想家。 •
生平简介
• 1、少年时期(1929-1949)
• 主要争论:是否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 判理论本身进行合法性论证问题。
• 法兰克福老一代理论家基本没有提出自身 的合法性基础的问题。
• 哈贝马斯直接提出了批判理论的合法性问 题。他认为在批判社会之前要先反思批判 理论本身,解决批判理论的规范性问题。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确是“第一生产力”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 二战期间:德国少年团、希特勒青年团。
• 2、大学时期(1949-1954年)
哈贝马斯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和 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德 国文学和经济学。期间1953年的海德格尔 事件对他触动很大
• 3、自由记者时期 1954-1956年 任自由记者,获 “德意志科研协会”助教奖学金。
其次,从阶级属性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益集团, 特别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
再次,从社会功能看,意识形态是异化和分裂的世 界的虚假意识或异化之意识。
• 总体上,哈贝马斯对技术是意识形态的观 点继承了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观点 。但哈贝马斯对技术的统治功能和意识形 态性质的分析更加细致。
• 首先,技术理性的统治和传统意识形态的 统治是存在差异的。
• 另一方,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 “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 力量。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成为 哈贝马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
首先,从历史起源看,马恩认为神学、哲学、道德 、理论等意识形态产生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分 工,是特定历史阶段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
• 4、反思期(1990-2000)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 把交往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 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 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 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
1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2 3
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维度
• 其次,在强调技术理性的统治和传统意识 形态的统治之间的差异时,又不能否认技 术理性具有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
• 哈贝马斯认为不能停留于对技术理性异化 的一般批判,也不应该从理性之外寻找理 性危机的根源,而应当在理性的平台上, 从理性的内在机制去揭示理性异化的原因 以及重建理性的途径。
• 《交往行动理论》(1981)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 • 《后形而上学思想》(1988) • 《在事实和规范之间》(1992) • 《包容他者》(1996) • 《后民族结构》(1998)
哈贝马斯的思想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 1、前交往期(1959-1968)
• 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以及 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 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 (二)科学技术异化:在意识形态批判中
• 2、交往期(1969-1981)
• 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 步完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 系的建立。
•
• 3、后交往期(1982-1989)
• 这期间,哈贝马斯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的 历史清理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 代主义和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 后形而上学思想”。
• 4、1964—1971年,哈贝马斯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 学和社会学系教授。
• 5、1971年离开法兰克福,到慕尼黑市郊的斯塔恩 贝格,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技时代生活条 件研究所所长。
• 6、1983年,哈贝马斯重新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哲 学和社会学教授,直到1994年退休。
主要著作
•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8) • 《理论与实践》(1971) •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 • 《认识与兴趣》(1968) • 《合法化危机》(1971) • 《交往与社会进化 》(1976) •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
• (一)科学技术的异化:在工具理性批判中
• 按照韦伯的解释,工具理性是指目的理性或技术 理性。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丧失和价 值坍塌,是源于工具理性异化。他希望消除“工 具理性异化”,重构社会的合理化。
• 与韦伯相比,霍克海默认识到工具理性异化不是 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启蒙理性扭曲,而是工具理性的“意识形 态化”。
• 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工具理性批判、意识 形态批判,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过是 停留在“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层次上, 都没深入到对当代大众社会“非政治化” 问题的解构。这就意味着传统批判范式转 型势在必行。
• 社会的非政治化是指,表面上,人们不能 在这种变化中轻易地看到“科学技术异化 ”“在场性”,但是在本质上,它们正是 “科学技术异化本身,只不过当代社会中 的“科学技术异化调换另一种手法,变得 更加隐蔽和迷惑人。
• 马尔库塞认为,霍克海默看到技术和科学在现代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角色,但是他们用“ 工具理性批判”,而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来探 讨“技术理性异化”的根源和实质。在他看来, 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异化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 、全面侵扰了生活世界的安宁、单面化了人们的 认知标准,人们所要选择的是“意识形态批判” ,而不是“工具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