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 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 化色彩。
思考: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汉代教育体制 • 在中央:创办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
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在地方: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像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 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 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核心观点)
加强君权的需要
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儒家 思想
科举 考试
出仕 做官
秦代儒学挫折——焚书坑儒
汉代儒学兴起——正统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缓和wk.baidu.com级矛盾的需要
d、提出“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 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 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思考:董仲舒的思想和春秋战国时 期的儒家思想还一样吗?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 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 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 “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 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 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 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无为而治——黄老学说
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
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答: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维护统治,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 之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对政权不构成威胁
评价: • 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 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 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 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 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 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 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民族关系上,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解决匈奴问题和 百越问题;
经济上,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解决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期,思想上实现国家“大一统”成为现 实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 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 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 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 策”,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 治者的需要为武帝所采纳。 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局面,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 地位,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 统治者所沿袭。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 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学的历史命运
1、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 原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
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 利于秦朝的统治;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
概况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 的诗、书、百家语等+禁书
• 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 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 卜筮等)
探究: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 之类的书?
2、太学建立的影响
•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
对传社播会;风气:
•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
人对,统也治能者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
•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
所对收政敛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理解历史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
食”
——《汉书·食货志》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西汉社会的稳定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关于汉武帝 根据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总结汉武帝的突
出的历史成就?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解决王国问题和相 权过重问题;
(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
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思考: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汉代教育体制 • 在中央:创办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
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在地方: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像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 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 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核心观点)
加强君权的需要
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儒家 思想
科举 考试
出仕 做官
秦代儒学挫折——焚书坑儒
汉代儒学兴起——正统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缓和wk.baidu.com级矛盾的需要
d、提出“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 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 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思考:董仲舒的思想和春秋战国时 期的儒家思想还一样吗?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 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 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 “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 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 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 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无为而治——黄老学说
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
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答: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维护统治,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 之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对政权不构成威胁
评价: • 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 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 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 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 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 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 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民族关系上,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解决匈奴问题和 百越问题;
经济上,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解决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期,思想上实现国家“大一统”成为现 实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 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 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 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 策”,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 治者的需要为武帝所采纳。 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局面,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 地位,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 统治者所沿袭。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 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学的历史命运
1、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 原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
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 利于秦朝的统治;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
概况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 的诗、书、百家语等+禁书
• 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 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 卜筮等)
探究: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 之类的书?
2、太学建立的影响
•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
对传社播会;风气:
•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
人对,统也治能者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
•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
所对收政敛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理解历史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
食”
——《汉书·食货志》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西汉社会的稳定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关于汉武帝 根据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总结汉武帝的突
出的历史成就?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解决王国问题和相 权过重问题;
(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
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