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个关键环节
周彩根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民族进步、国家振兴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和体验创新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引入新理念、采用方法,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内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案例,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加强素质教育,开展专项培训,解读创新成败,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亲身经历真实、可控、完整的创新实践是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实践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的,必然是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的一方。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转变增长方式,谋求弯道超越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途径在于“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紧扣三个关键环节。
一、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强则国家强,创新精神弱则国家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创新精神也是支撑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并积极创新实践的精神力量。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志和信心、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1、培育创新精神的现实意义
(1)培育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必然要求。创新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更替,每一次盛世的开创,无不是破旧创新的成果;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件艺术瑰宝无不是推陈出新的结晶。近代中国的腐朽没落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必然结果,今日西方的强势之源恰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创新。
(2)培育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科技创新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创新精神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的今天,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和发展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创新成果,没有创新成果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就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任人盘剥,这个简单的逻辑就是当今世界的“丛林法则”。
(3)培育创新精神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5年就翻一番,经济生活瞬息万变。今天的新知识、新技术转瞬就会成为明日黄花,大学生只有始终保持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激情,始终保持敢为人先、勇破禁锢的创新精神,方能在创新变革的大潮中御风而行、激起浪花,否则必然要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淹没。
2、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
(1)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引入新理念,采用新方法,激活学生创新潜能。传统教学模式的“师传生受”难以收获“青出于蓝”的理想效果。而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的自主选择权,大量运用讨论、实验、求证、综合、质疑等方法,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索性思考,从而形成培育创新精神的文化环境。
(2)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是崇尚传统的,但中华民族也是善于创新的。中国汉字从甲骨文为发端,历经篆、隶、真、草、行,直至今天的电子化、信息化,走过的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古人倡导“学而能化”、“学古而不泥古”,本质上是鼓励
创新;金·赵秉文《答李天英书》里有“三不师”:“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上匠不师绳墨”,创新豪情溢于言表;温家宝总理引用《宋史·王安石列传》内著名的“三不足”论抒发情怀,其中“祖宗不足法”一说之意也是效法先贤、破旧创新。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创新勇气和创新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生态。因创新而迅速创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例子俯拾皆是;因固守传统、与时代脱节而轰然垮塌的“百年老店”也不鲜见。即便是一个极小的产品、平常的店铺也会因创新而旺销或因过时而冷落。这些鲜活的例子足以证明,挑战和机遇之间没有距离,创新就是打开机遇之门的金钥匙。
二、锤炼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主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主要标志。创新能力就是运用创新思维,在原有知识、技术、产品、方法和资源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改进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和条件共同构成的。
1. 创新能力的应有内涵
(1)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决定行为,没有创新思维,创新行为便无从谈起。创新思维是指冲破习惯性思维惯性的开放性、独创性、逆向性、多元性、辩证性等思维方式的集合。在创新思维的视野里,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将会出现新的特性,新的变化,新的契机……,而这正是实现创新的前奏。
(2)坚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专业知识不能片面理解为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而是指对本行业、本岗位所涉及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创新的契机,确定创新的途径,打开创新的局面。
(3)多元的知识构成是创新能力的特征。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系统论得益于他对音乐的整体感悟,兼具大艺术家和大科学家身份的达芬奇的发明(如直升机等)也来自于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创新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知识交叉的碰撞,多元复合的知识构成有助于打破线性思维的定势。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人才对创新能力的期盼。
(4)创造条件的智慧和组织管理才能是创新能力的两翼。创新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在外部环境允许和内部准备充分时才有成功的可能;创新是需要协作的,科技越发展,创新越困难,越需要团队协作和资源整合。只有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才能实现创新目标。
2.锤炼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1)加强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建设,系统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客观上也兼具创新能力的训练功能。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中,思想修养、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团队精神、组织领导力、心理素质等都是组成或服务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创新能力的系统开发。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开展专项创新思维培训,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人的思维往往都有某种定势,有定势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线性思维,而线性思维是不利于创新的。因此必须通过专门的培训打破思维定势,让思维由线性变成平面,由平面变为立体,有立体变为多维。只有将思维引入更广阔的空间,才能让思维获得自由飞翔的活力。当思维冲破了一切禁锢,创新就会成为无限可能。
(3)解读典型创新成败案例,强化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现实生活中有着无数或成功或失败创新案例,从中可以分享创新成功的喜悦,获取投身创新的勇气;可以品尝创新过程的艰辛,学到走向成功的真经;还可以体味创新失败的痛楚,汲取导致失败的教训。真实的案例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深入全面地解读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对于创新形成更为全面、深刻和理性的认识,这无疑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创新实践。
三、体验创新实践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不可或缺,实践体验可能更加重要。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大学生只有经过创新实践的锻炼才能打牢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