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的高分子材料文献调研

合集下载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近年来,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健康的日益重视,高分子材料抗菌性能的研究备受关注。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医疗用品、食品包装、日化用品等。

然而,普通高分子材料会成为病菌和细菌的滋生场所,导致各种医疗相关感染疾病以及环境卫生问题。

因此,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高分子材料抗菌的重要性高分子材料抗菌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疗健康行业,另一个是环境卫生领域。

在医疗健康行业,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医疗特性,在手术器械、医用耗材、病房设施等方面广泛使用。

这些产品的使用频率高,且长时间接触病源体、患者的环境,如果没有很好的抗菌性能,极易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严重危害医疗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而在环境卫生领域,高分子材料是常见的包装材料,特别是民用食品包装,而这种材料的抗菌性在消费者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保障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的风险。

二、高分子材料抗菌性的影响因素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有许多因素影响,以下为几个主要的方面。

1. 化学成分: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对菌的浸润与附着。

例如,绿茶多酚、聚甲醛等化学成分能够显著增强抗菌性能。

2. 表面形态:表面的形态包括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电荷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材料表面的附着性、毒力和生长环境等,涂层、复合等方法也可以改变材料的抗菌性能。

3. 环境条件:材料的抗菌性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很大的变化,湿度、温度、酸碱度等都会影响抗菌性能的表现。

三、高分子材料抗菌技术研究高分子材料抗菌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物理抗菌、化学抗菌和生物抗菌。

物理抗菌:物理力学作用是抑制、杀灭菌的常见方法。

有些材料物理状况本身就会影响抗菌性,如抗静电、抗紫外线等。

同时,超声波、电子束、等离子体等物理力学手段也可以用于杀灭细菌。

化学抗菌:高分子材料表面制备化学物质可以消灭、抑制材料的菌生长。

高分子抗菌塑料的研究进展

高分子抗菌塑料的研究进展

抗菌塑料的研究进展1 引言塑料制品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接触最多的物品之一,由于塑料制品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易沾染和滋生多种微生物,包括致病细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环境的追求,抗菌塑料应运而生。

抗菌塑料是一类具备抑菌和杀菌性能的新型材料,能保持材料自身的清洁,减少因使用塑料制品而发生的交叉感染。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在如电话、电梯按钮、电脑键盘、各种电器开关上使用抗菌材料,可以有效地断绝细菌的“污染源”和“传播源”。

我国的抗菌塑料近几年来发展也很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到目前抗菌塑料已开始用于大型家电、通讯器材、汽车制造等方面。

2008年,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检疫总局陆续颁布实施家电抗菌、除菌的一系列标准。

2011年,家电抗菌国家标准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抗菌塑料在家电行业的应用。

目前,国内对抗菌塑料的需求量为15万吨/年,抗菌聚丙烯在抗菌塑料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国内消耗量超过5万吨/年。

与常规的物理和化学消毒方法相比,抗菌塑料的制备一般是通过在树脂中加入一定抗菌剂达到抗菌效果的,所以塑料用抗菌剂不仅需要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性能,抗菌持续性好,保持抗菌塑料能长期抗菌;无毒无异味,对制品和环境无污染;同塑料有相容性,配伍好,对塑料制品的性能没有不良影响;颜色稳定性好,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变色;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酸、碱和化学药品;有较低廉的价格,使用后不会大幅度地提高材料的成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塑料加工过程中高温、高热、强剪切等苛刻条件对抗菌剂的影响,要求抗菌剂具备高的热稳定性,在塑料挤出和加工过程中不分解、不变质。

目前,抗菌剂主要包括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等3大类。

有机类抗菌剂存在毒性差,特别是毒理安全差,化学稳定性差,会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易迁移耐久性差,特别是耐热差,许多抗菌塑料在加工高温下抗菌成份易分解。

天然类抗菌剂在高温下易炭化分解,应用范围窄,抗菌效果差。

抗菌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

抗菌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

抗菌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意识的提高,抗菌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抗菌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具有在医疗、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设计和制备方法。

抗菌材料的研究旨在通过改变材料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成分,以实现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抑制和杀菌效果。

目前,常用的抗菌材料包括银材料、金属氧化物、聚合物材料等。

其中,银材料因其优异的抗菌性能而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银材料能够与细菌表面的硫化蛋白结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金属氧化物材料如二氧化钛、锌氧化物等也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这主要归功于其带有氧化亲和性的表面。

聚合物材料则通过引入抗菌剂或结构上的改变,来实现抗菌效果。

抗菌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关键在于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稳定性。

首先,通过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态来改善抗菌性能。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大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的材料。

这些特征使得抗菌材料能够更好地与细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更好的抗菌效果。

其次,引入抗菌剂或改变材料化学成分也是提高抗菌性能的有效途径。

例如,将抗菌剂如季铵盐等引入聚合物材料中,使其具有持久的抗菌性能。

此外,通过改变抗菌材料的化学成分,如控制聚合物材料的交联程度和分子量等,也可以实现对细菌的抑制效果。

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物理方法包括溶液法、溅射法和共沉淀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制备。

化学方法则包括溶胶凝胶法、模板法等,其特点是制备过程灵活简便并且能够调控材料的形貌和结构。

生物方法则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特性来制备抗菌材料,如利用微生物合成银纳米颗粒。

这些不同的制备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然而,目前抗菌材料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现有的抗菌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抗菌效果下降的情况,这主要归因于细菌的适应性进化。

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㊀第41卷㊀第7期2022年7月中国材料进展MATERIALS CHINAVol.41㊀No.7Jul.2022收稿日期:2021-12-22㊀㊀修回日期:2022-0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3013,22122501,21875014,51733001)第一作者:孙玉洁,女,1996年生,博士研究生高敏政,女,1998年生,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俞丙然,男,198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ubr@徐福建,男,197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ufj@DOI :10.7502/j.issn.1674-3962.202112015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孙玉洁,高敏政,朱艺文,郑㊀良,俞丙然,徐福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摘㊀要:细菌感染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常规抗生素治疗面临着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光动力抗菌疗法因具有抗菌谱广㊁非侵入性以及不易引发耐药性的特点而广受关注,但传统小分子光敏剂由于水溶性较差㊁缺乏组织靶向性以及对正常组织细胞存在光照毒性等缺点而限制了后续的生物应用㊂首先介绍了光动力抗菌治疗的基本原理,然后概述了广谱性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㊁细菌靶向性光动力高分子材料㊁微环境响应性光动力高分子材料这几种光动力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每种光动力治疗材料的构建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总结了目前构建新型聚合物基光动力抗菌材料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构建新型光动力抗菌材料的发展方向,希望为我国光动力抗菌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㊂关键词:聚合物材料;光动力抗菌治疗;广谱性;细菌靶向;微环境响应中图分类号:TB38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962(2022)07-0508-12引用格式:孙玉洁,高敏政,朱艺文,等.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22,41(7):508-519.SUN Y J,GAO M Z,ZHU Y W,et al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herapy Based on Polymer Materials[J].Materials China,2022,41(7):508-519.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herapy Based onPolymer MaterialsSUN Yujie,GAO Minzheng,ZHU Yiwen,ZHENG Liang,YU Bingran,XU Fujian(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 :Bacterial infesctions are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facing humans.Conventional antibiot-ic treatments are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bacterial resistance.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herapy is widely used because of its broad antibacterial spectrum,non-invasiveness,and uneasy to cause drug resistance.However,traditional small mole-cule photosensitizers have limited clinic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poor water solubility,lack of tissue targeting,and photo-toxicity to normal tissue cells.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herapy,then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road-spectrum photodynamic therapy,bacterial-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and 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 photodynamic therapy,and briefly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each photodynamic therapy ma-terial,then summarized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new polymer-based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materials,and proposed direction of building new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materials in the future.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herapy in China.Key words :polymer materials;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herapy;broad-spectrum;bacteria-targeting;microenviron-mental response1㊀前㊀言细菌感染是世界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每年会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感染患者出现[1]㊂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革命性地发现了世界上的第一种抗生素 青霉素,开启了人类抗击细菌感染的新纪元[2],自此以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开发解救了无数感染性疾病患者㊂然而,一方面,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㊀第7期孙玉洁等: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地出现在临床感染中,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3]㊂另一方面,相较于浮游状态存在的细菌,生物膜的形式为细菌提供了坚固的保护屏障[4,5]㊂细菌可以定植在众多的组织或器官表面形成生物膜,造成眼部感染㊁牙周炎㊁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6,7],也可以附着在非生物材料表面,例如医用导管㊁人工器官㊁骨植入材料等[8,9]㊂据统计,人类慢性微生物感染疾病的80%由生物膜造成,这导致了高的医疗保健成本以及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0,11],也为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生物膜的存在增加了临床治疗感染疾病的障碍,因为与浮游细胞相比,生物膜基质中的细菌细胞的抗生素耐药性高了1000倍[12]㊂生物膜和耐药菌问题成为了全球治疗细菌感染疾病中的两大难题㊂光动力抗菌疗法(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herapy, PDAT)是一种利用光敏剂(photosensitizers,PSs)在适当的激发光源照射下产生短寿命但高毒性的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周围的生物分子(如脂质㊁蛋白质和核酸等)造成氧化损伤,从而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㊂如图1所示[2],其作用主要由两种分子水平的机制介导:I型和II型㊂光激活后,光敏剂分子从基态跃迁到短暂的单激发态,然后通过系间窜越到达三重激发态㊂三重激发态的光敏剂分子通过电子转移直接与周围的底物反应产生自由基或自由基离子,如㊃OH和O2-(I型机制)㊂在PDAT中,I型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菌细胞膜上,磷脂分子与氧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物,细菌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且细胞膜的离子渗透性增加㊂另一方面,三重激发的光敏剂分子还可以与氧传递能量以形成1O2㊂1O2作为最具威胁性的一类ROS,可直接对生物分子如不饱和脂质㊁DNA㊁酶等细胞成分造成氧化损伤,从而有效杀灭细菌(II型机制)[13,14]㊂光动力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光敏剂的影响和选择:光敏剂是光动力治疗的核心物质,光敏剂能否选择性地在病变组织部位聚集㊁能否快速地从正常组织中清除㊁对正常组织有无毒副作用㊁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等等,将直接影响光动力治疗的实施和效果㊂②激发光源的选择:在PDAT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主要采用激光作为激发光源㊂实验表明,波长越长的激发光源对组织的穿透越深,越有利于光动力治疗㊂同时,激发光源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既不能不足,又不得超过一定的范围,不足会影响治疗效果,过量会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㊂③组织氧浓度的影响:氧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组织中的氧浓度直接影响到PDAT的效果,在I型反应中,光敏剂的三重态与底物发生电子转移作用产生的自由基可进一步与周围的氧反应生成氧化物;在II型反应中,激发态的光敏剂分子在与基态氧分子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转移,产生单线态氧,光敏剂本身回到基态㊂所以,ROS的产生除与光敏剂和激发光有关外,还与组织中氧的浓度有关[15]㊂图1㊀光敏剂在光激发下产生活性氧物质示意图[2]Fig.1㊀Simple diagram of the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by photosensitizers(PSs)following absorption of light[2]㊀㊀PDAT具有非侵入性㊁抗菌谱广㊁在不易引发耐药性的情况下可进行重复治疗㊁局部治疗以保护重要器官等众多优势[16]㊂在常规抗生素无法对抗耐药细菌和生物膜感染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将视线集中在了PDAT上,它在对抗细菌感染中有望成为抗生素疗法的替代方案[17,18]㊂其中,光敏剂的开发是研究的重点㊂为实现高效的PDAT治疗效果,光敏剂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②水溶性好;③优异的光稳定性;④照射下产生大量ROS;⑤生理条件稳定且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无毒性[19]㊂除此以外,近年来,两个关于光敏剂设计的主要问题逐渐为研究人员所关注:①细菌靶向性,为了实现低毒且高效的治疗效果,光敏剂被要求具有与细菌的强相互作用,而与细胞的亲和力忽略不计;②革兰氏阴性细菌致密的外膜结构成为阻碍光敏剂渗透的屏障[2,20],这使得PDAT对革兰氏阳性细菌表现出有效的杀菌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并不令人满意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开发了众多细菌感染微环境响应性或细菌靶向性光敏剂㊂本文聚905中国材料进展第41卷焦于聚合物基光敏剂的设计与构建,用于广谱性㊁细菌靶向性和微环境响应性PADT,实现对细菌感染类疾病的高效治疗㊂2㊀广谱性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PDAT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其抗菌谱广,因为ROS不需要特定的细菌靶标便可发挥作用㊂然而,一方面, ROS的产量和作用距离有限,单一的光动力作用往往难以实现令人满意的抗菌作用;另一方面,传统光敏剂的疏水性通常会导致其在水性介质中发生聚集而荧光淬灭,进一步限制了ROS的产量,从而削弱其抗菌能力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想到将传统的光敏剂进行化学改性以提高其水溶性,或将PDAT与其他方法结合,增强治疗效果㊂作者课题组[21]设计了一种新型阳离子PDAT聚合物,用于PDAT与季铵盐(quaternary ammonium,QA)协同抗感染治疗㊂如图2a所示,利用开环反应,基于光敏剂酸性红87(EY)构建的多功能抗菌聚阳离子(EY-QEGED-R,R= C6H13或 CH3)具有包括QA㊁光敏剂㊁伯胺和羟基物质在内的多个功能成分㊂EY-QEGED-R在受贻贝启发的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粘合剂层的帮助下,可以被轻松地涂覆在不同的基材上㊂在体外生物学实验中(图2b和2c),加光条件下,EY-QEGED-R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都表现出浓度依赖的抗菌活性,而在生物安全性的测试中,即使是在光照条件下,该阳离子聚合物的溶血性和细胞毒性都可忽略不计㊂体内实验中,对于大鼠表皮感染的治疗效果也证明了EY-QEGED-R具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图2d)㊂受到近些年新兴的抗微生物水凝胶的启发,Yuan等[22]构建了一种基于水溶性聚噻吩(PMNT)和螺旋的仿生纤维聚异氰化物(PIC)的混合水凝胶,得到了增强的光动力抗菌治疗效果㊂如图3a所示, PIC与PMNT之间的相互作用和PIC的半柔性性质使得PMNT的构象发生变化,最大吸收峰从410红移至600nm㊂在红光照射下,此水凝胶产生大量ROS,对大肠杆菌㊁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白色念珠菌(真菌)都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效果㊂另外,此水凝胶还表现出热可逆性和生物相容性,为体内应用提供保障㊂类似地, Wang等[23]制备了酸性红94/聚吡咯杂化聚乙烯醇水凝胶(RB/PPy PVA HD),并在550nm可见光和808nm近红图2㊀PDAT与季铵盐的协同抗菌作用[21]:(a)多功能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路线示意图,(b)EY-QEGED-R对大肠杆菌(b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b2)的杀菌性能(比例尺:5μm),(c)EY-QEGED-R处理后的小鼠成纤细胞(L929)的细胞存活率(c1)和溶血率(c2),(d)对大鼠表皮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比例尺:1cm)Fig.2㊀Synergetic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PDAT and QA[21]:(a)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ynthetic route of polycationic material with multi-ple functional components,(b)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E.coli(b1)and S.aureus(b2)of EY-QEGED-R(scale bar:5μm),(c)cell viability of L929cells(c1)and hemolysis ratio(c2)treated with EY-QEGED-R,(d)wound photographs of rat infectionmodel(scale bar:1cm)015㊀第7期孙玉洁等: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图3㊀PMNT 与PIC 构建的混合水凝胶示意图(a)[22];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TBD-anchor 的结构式和作用示意图(b),TBD-anchor 与大肠杆菌的作用(c)[29];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光动力抗菌水凝胶的构建及应用示意图(d),Fmoc-F /BBR 水凝胶对全层皮肤感染模型的治疗(e)[30]Fig.3㊀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ntibacterial hydrogel constructed by PMNT and PIC(a)[22];chemical structure and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BD-anchor with 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AIE)characteristic(b),interaction between TBD-anchor and E .coli (c)[29];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IE-active PDAT hydrogel(d),in vivo effect of Fmoc-F /BBR hydrogel on infected wounds(e)[30]外光的共同照射下,实现了光热和PDAT 的协同作用,可用作治疗细菌感染的伤口敷料㊂除此之外,光动力抗菌高分子在医疗器械的表面修饰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如金属-有机骨架(MOF)-聚合物混合基质膜[24]㊁光敏剂与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级纤维及微米级聚四氟乙烯(PT-FE)颗粒组成的复合膜[25]㊁由柠檬酸-羟丙基-βCD 聚合物(PP-CD)包裹卟啉类光敏剂TPPS 修饰的聚丙烯(PP)织物形成的具有光动力抗菌作用的洗脱支架[26]等㊂Tong 等[27]通过开环反应连接了锌(II)单氨基酞菁(ZnMAPc)与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利用乙二胺(ED)清除多余的环氧基团,并将此聚合物通过席夫碱键修饰到载玻片上㊂这一方法可以灭活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这主要归因于光照条件下大量产生的ROS,例如㊃O 2-和H 2O 2,从而引起的细菌膜的破坏㊁酶的失活和DNA 的降解㊂上述几篇报道都将光动力作用与生物材料表面相结合,为生物医用材料提供抗菌性能,提高其使用安全性,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使之具有用作抗感染伤口敷料或自消毒医疗器械的潜力㊂与传统的光敏剂在聚集态时发生荧光淬灭和ROS 产量下降相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 inducedemission,AIE)性质的光敏剂表现出增强的荧光和持续产生ROS 的能力[28],逐渐吸引了研究者们的注意㊂例如,如图3b 所示,Chen 等[29]设计的具有AIE 性质的膜锚定光敏剂(TBD-anchor)是一种具有多条季铵盐链的共轭结构物质㊂图3c 表明,TBD-anchor 通过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与细菌膜发生结合而不进入细菌内部㊂在白光照射下,随着TBD-anchor 浓度的增加,细菌的存活率显著降低,5μmol /L的TBD-anchor 可杀死大约96%的大肠杆菌,2μmol /L 的TBD-anchor 可杀死99.5%的金黄色葡萄球菌㊂相反,在黑暗环境中,高达40μmol /L 的TBD-anchor 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性作用可忽略不计㊂对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TBD-anchor 的光动力抗菌作用也超过了商业PS 甲苯胺蓝O㊂类似地,如图3d 所示,Xie 等[30]将具有AIE 性质的光敏剂小檗碱氯化物(BBR)与一种商业氨基酸(Fmoc-F)结合,构建光动力抗菌水凝胶㊂两种物质通过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进行组装,在白光照射下显示出广谱抗菌作用和抗生物膜活性㊂在小鼠背部的全层皮肤感染模型中,尽管Fmoc-F /BBR 水凝胶能够在黑暗条件下消除细菌感染,但其效率远低于光照治疗组(图3e)㊂Hao 等[31]设计了麦芽七糖修饰的BODIPY(BODIPY-Mal-I)以提高光敏剂的水溶性,BODIPY 核心的2,6位被碘取代后,单线态氧产生效率明显提高㊂光照条件下,BODIPY-Mal-I 可以有效杀死浮游形式和生物膜形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而在黑暗条件下,其对斑马鱼胚胎表现出低细胞毒性㊂类似地,Hao 等[32]替换光敏剂BODIPY 为具有AIE 性质的四苯基乙烯,再与亲水的麦芽七糖结合,可以得到具有热响应特性的两亲性分子㊂其在水性介质中发生聚集,产生强烈的蓝色荧光,该研究为构建基于两亲性AIEgens 的荧光温度计提供了新的视角㊂针对耐药菌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Jiang115中国材料进展第41卷等[33]的研究展示了一些可以充当光敏剂的现有的抗生素,其在光照射下直接产生ROS 以实现抗菌作用㊂他们找到了4种在光照条件下可以产生ROS 的抗生素,并且利用耐卡那霉素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了它们的抗菌活性可以通过光激活得到明显增强㊂虽然细菌对非致死剂量的抗生素会通过产生耐药性进行抵抗,但这种基于抗生素的PDAT 可以扩大现有抗生素的应用范围,降低其治疗剂量,从而减缓耐药性的出现㊂综上,临床的细菌感染通常是由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病原菌,甚至是耐药性细菌引起[34],PDAT 的广谱性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同时避免引起新的耐药性[35]㊂将PDAT 与QA㊁水凝胶等结合,可以有效改善光敏剂的水溶性,提高利用效率;具有AIE 性质的光敏剂也巧妙地克服了传统光敏剂聚集诱导淬灭的问题㊂这些研究为高分子材料用于光动力抗菌治疗提出了新思路㊂3㊀细菌靶向性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一些新型细菌靶向性光动力抗菌材料是通过增强材料对细菌的特异性识别作用进而提高药物的靶组织浓度,增强其在病灶部位的渗透率,从而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6],在实现高效抗菌的同时也减轻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这些材料的设计为未来光动力抗菌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㊂在众多的靶向分子中,天然糖类分子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而常被用作构建新型的靶向光动力抗菌材料㊂作者课题组[37]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可控结构和理想分子量的二嵌段共聚物P αGal 50-b -PGRB n ㊂如图4a 所示,其中的光敏剂酸性红94(RB)链段在光照下可以产生ROS,进而启动抗菌活性,同时,α-D-半乳糖链段部分可以特异性结合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 )分泌的凝集素A(Lec A),进而达到靶向杀伤的作用㊂由于在P .aeruginosa 的感染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部分由Lec A 介导,因此在体外生物学实验中,P αGal 50-b -PGRB n 不仅体现了良好的抗菌性能,还能够有效分散生物膜(图4b ~4d)㊂在评估P αGal 50-b -PGRB n 对正常小鼠成纤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后发现,虽然在施加光照后细胞活力随着P αGal 50-b -PGRB n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显示出相对良好的细胞活力㊂同时,在建立的多药耐药性P .aeruginosa 生物膜感染性角膜炎模型中,P αGal 50-b -PGRB n 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㊂Zhao 等[38]构建了一种基于硼二吡咯烯(BODIPY)的糖基化光敏剂㊂他们首先构建了BODIPY 基的RAFT 试剂,然后通过RAFT 聚合引入半乳糖链段,以此来构建具有良好水溶性的糖基化光敏剂材料pGEMA-I㊂同样利用其中半乳图4㊀耐多药细菌靶向纳米系统及其在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兔角膜炎模型中的应用[37]:(a)纳米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菌抗生物膜作用示意图,(b)不同条件下纳米系统对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性能,(c)不同条件下纳米系统的选择性杀伤实验,(d)不同条件下纳米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Fig.4㊀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targeting nano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ultidrug-resistant P .aeruginosa biofilm infection rabbit keratitismodel [37]:(a)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nosystem and its antibacterial and anti-biofilm effects,(b)the nanosystem s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P .aeruginosa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c)the nanosystem s selective killing experiment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d)the effect of nanosystem on P .aeruginosa biofilm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215㊀第7期孙玉洁等: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糖链段与P .aeruginosa 分泌的Lec A 特异性结合作用,该糖基化光敏剂材料能够选择性地附着在P .aeruginosa 感染部位,在有效进行光动力杀菌的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㊂Im 等[39]利用3ᶄ-唾液酸乳糖(3SL)对幽门螺杆菌的靶向作用,同时选用了脱镁叶绿酸A(PPa)作为光敏剂,制备了3SL-聚赖氨酸基光动力抗菌材料(p3SLP),该材料中的3SL 结构可以选择性识别幽门螺杆菌膜中的唾液酸结合黏附素(SabA)成分并与其特异性结合,在激光照射下,光敏剂PPa 释放出ROS,从而达到了靶向光动力杀伤的效果㊂同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中,所构建的p3SLP 显示出显著的抗菌光动力效果,对正常组织和肠道菌群没有不良副作用,为临床中基于内窥镜的PDAT 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策略(图5a 和5b)㊂细菌靶向肽是一种分布于动物和植物中的多肽类物质,也是一种可变长度和氨基酸序列的短阳离子两亲性肽(一般含有10~50种氨基酸)㊂它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靶向并分解细菌细胞膜,诱导孔隙形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㊂而因其能够特异性结合保持高电位梯度以及缺乏胆固醇的细菌膜而几乎不影响正常细胞,近些年来也常被用于构建靶向光动力抗菌材料[40-43]㊂例如,如图5c 所示,Gao 等[44]构建了亲水聚乙二醇(PEG)和多肽Magainin-I 的共价结合物,将其与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和α-环糊精共聚物(α-CD-Ce6)进行自组装,进而构建了细菌膜靶向的超分子光敏剂载体㊂与不加多肽Magainin-I 的α-CD-Ce6相比,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到添加细菌靶向肽的组别对P .aeruginosa 和MRSA 都具有更好的生物膜消散能力(图5d),细胞毒性测试也进一步证实了添加细菌靶向肽的组别具有更低的细胞毒性㊂蛋白质是由多肽与其他物质结合而成的一种大分子物质,一些蛋白质可以与细菌上特定的分子结合㊂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外膜上含有丰富的脂多糖(LPS),LPS 的表面多糖碳水化合物约占细菌表面积的75%,可被凝集素识别㊂刀豆蛋白A (ConA)是从菜豆中提取的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凝集素,它可以与多糖的甘露糖基和葡糖基残基特异结合,从而与细菌表面的LPS 结合,目前已经被用于对大肠杆菌的特异性识别当中[45-47]㊂Cantelli 等[48]利用ConA 的这一特性,将其与光敏剂RB 结合,制备了ConA-RB 共聚物㊂由于RB 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高活性,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活性较低,因此,该共聚物增加了RB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的局部浓度,显著提高了它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图5㊀3ᶄ-唾液酸乳糖共轭聚赖氨酸基光敏剂(p3SLP)抗幽门螺杆菌靶向光动力治疗作用示意图(a),使用激光共聚焦观察p3SLP 的抗幽门螺杆菌靶向光动力治疗性能(b)[39];α-CD-Ce6/PEG-AMP 超分子胶束示意图示意图(c),α-CD-Ce6/PEG-AMP 超分子胶束对P .aeruginosa ㊁MRSA 两种细菌生物膜的消除作用(d)[44]Fig.5㊀Schematic diagram of 3SL conjugated polylysine-based photosensitizer (p3SLP)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a),CLSM images of the p3SLP anti Helicobacter pylori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b)[39];schematic diagram of α-CD-Ce6/PEG-AMP supra-molecular micelles(c),elimination of P .aeruginosa and MRSA biofilms by α-CD-Ce6/PEG-AMP supramolecular micelles(d)[44]315中国材料进展第41卷的杀灭效率,体外抗菌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该共聚物对于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图6a 和6b)㊂除了利用天然糖类分子以及多肽物质与细菌的特异性结合作用来构建靶向光动力抗菌材料外,近些年来,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自身结构的不同,也有新型的靶向光动力材料被构建出来[49]㊂例如Lee 等[35]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菌膜结构上的不同,构建了具有AIE 特性的近红外光敏剂(TTVP)㊂如图6c 和6d,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层由外膜㊁交联肽聚糖网络和细胞质膜组成,比只有肽聚糖网络和细胞质膜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外层要复杂得多,因此革兰氏阳性细菌缺乏有效的屏障来阻止TTVP 分子的插入,从而使得TTVP 分子只能够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菌膜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了对阳性菌的靶向识别㊂TTVP 分子在培养基中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㊁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强静电相互作用以及优异的AIE 特性,也具有较高的ROS 产率,在体内和体外抗菌实验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抗菌效果,为临床应用中设计细菌鉴别剂提供了有效的策略㊂综上所述,新型靶向光动力材料在实现了细菌靶向性的同时增加了材料在细菌感染部位的富集,与传统光动力抗菌材料相比,靶向光动力抗菌材料提升了材料的利用率和光动力抗菌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副作用,是未来新型光动力抗菌材料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㊂图6㊀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ConA-RB 光动力抗菌原理示意图(a),ConA-RB 分子的合成示意图(b1)和对E .coli 的光动力抗菌效果(b2)(b)[48];使用AIE 分子TTVP 进行革兰氏阳性细菌超快鉴别和高效光动力抗菌治疗的示意图(c),激光共聚焦观察TTVP 分子与阳性菌的特异性结合(d)[35]Fig.6㊀Schematic diagram of ConA-RB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against gram-negative bacteria(a),synthesis diagram of ConA-RB and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effect on E .coli (b)[48];schematic diagram of ultra-fast identification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high-efficiency 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treatment using AIE molecule TTVP(c),confocal images of specific binding of TTVP to positive bacteria(d)[35]4㊀微环境响应性光动力抗菌高分子材料细菌或生物膜感染独特的微环境(如pH㊁毒素㊁酶等)启发了科研人员对响应性抗菌材料的设计㊂为了使抗菌剂具有更强的靶向细菌或渗透生物膜的能力,大量感染微环境响应的清除细菌或生物膜的系统已经被开发[50-52]㊂其中,细菌感染部位的pH 值降低主要是由细菌的代谢产物造成的,其产物是包括乳酸和乙酸在内的有机酸[53-55],该现象已被广泛用作细菌感染的标志㊂已经有众多针对细菌微酸性环境设计聚合物基抗菌材料的报道,例如,Hu 等[56]设计了一种席夫碱键连接的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水凝胶,在酸性环境下,奥硝唑和妥布霉素实现了有效释放;Yan 等[57]构建了一个pH 响应性分层聚合物刷,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PMAA)外层的存在显著抑制了细菌的黏附,当局部环境变为酸性时,PMAA 链断裂,暴露出内部的阳离子抗菌肽,激活杀菌功能;Qian 等[58]开发的乙二醇-壳聚糖共轭羧基石墨烯(GCS-CG)对脓肿的酸性微环境415。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在当今社会,高分子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备受关注。

从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到医疗领域的器械,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高分子材料,简单来说,就是由许多重复单元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它们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这使得它们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如医疗场所、食品包装等,微生物的滋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例如,在医疗领域,如果医疗器械表面滋生细菌,可能会导致感染的传播;在食品包装中,微生物的生长可能会导致食品变质,影响食品安全。

因此,赋予高分子材料抗菌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实现高分子材料抗菌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抗菌剂,另一种是对高分子材料进行表面改性。

抗菌剂可以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三大类。

无机抗菌剂常见的有银离子、锌离子等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

银离子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它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锌离子则相对温和,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发挥抗菌作用。

无机抗菌剂具有抗菌效果持久、耐热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颜色变化、成本较高等问题。

有机抗菌剂包括季铵盐类、双胍类、酚类等。

季铵盐类抗菌剂通过与细菌细胞膜表面的负电荷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死细菌。

双胍类抗菌剂则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有机抗菌剂具有杀菌速度快、抗菌谱广等优点,但存在着耐热性差、易分解等缺点。

天然抗菌剂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如壳聚糖、茶多酚、大蒜素等。

这些天然抗菌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但抗菌效果往往不如无机和有机抗菌剂显著。

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抗菌剂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菌剂的分散不均匀可能会影响抗菌效果;抗菌剂的加入可能会改变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等。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摘要:纳米银作为一种强有效的抗菌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中。

本文综述了纳米银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对其应用领域和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

结果表明,纳米银能够显著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可有效对抗多种细菌,并具有长效的抗菌效果。

然而,应用纳米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风险和生物毒性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索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机制,同时关注其环境安全性,以推动其更广泛而安全的应用。

1. 引言随着抗菌耐药性的增加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寻找新型高效抗菌材料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纳米银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抗菌剂。

纳米银的应用领域众多,尤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总结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探讨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2.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纳米银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包括耐药菌株。

纳米银通过释放银离子和直接与细菌交互作用的方式表现出抗菌性能。

研究发现,纳米银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核酸,干扰其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纳米银还能抑制细菌的生物膜形成,阻断其在高分子材料表面的生长。

3. 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应用广泛,包括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纺织品等领域。

在医疗器械方面,纳米银被用于制备抗菌涂层,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在包装材料方面,纳米银被应用于食品包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保持其卫生安全。

在纺织品方面,纳米银能够使纤维表面具有抗菌性能,从而防止细菌滋生和异味产生。

4. 纳米银应用中的挑战和安全性问题尽管纳米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菌性能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安全性问题。

首先,纳米银的环境风险引起了关注,其释放的银离子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其次,纳米银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长期暴露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纳米抗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纳米抗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多尺度杂化纳米抗菌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Ag+、Zn2+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抗菌活性,且毒性小、安全性高而被广泛用作抗菌剂使用。

但是,由于其存在易变色、抗菌谱窄、长效性差、耐热性和稳定性不好等缺点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相比而言,纳米银、纳米金、纳米铜、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

例如纳米银,在抗菌长效性和变色性方面均比银离子(多孔纳米材料负载银离子)抗菌剂有显著改善,而且其毒性也更低(Adv. Mater. 2010);关于其抗菌机理,被认为是纳米银释放出银离子而产生抗菌效果(Chem. Mater 2010,ACS Nano 2010)。

纳米金也有类似的效果(Adv. Mater. Res.2012),尽管活性比纳米银稍差,但其对耐药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Biomaterials 2012)。

铜系抗菌材料可阻止“超级细菌”(NDM-1)的传播(Lancet Infec.Dis.2010)。

活性氧化物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面最广泛的一类长效抗菌剂,其中氧化锌是典型代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低维结构氧化锌的出现,为氧化锌系抗菌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氧化锌甚至可用于牙科等口腔材料(Wiley Znter Sci.,2010)。

本项目相关课题组多年的研究发现,ZnO的形貌差异、结构缺陷和极化率等都会影响其抗菌活性(Phys. Chem. Chem. Phys. 2008);锌离子还可以与多种成分杂化,产生协同抗菌活性而提高其抗菌性能(Chin. J. Chem. 2008, J. Rare Earths 2011)。

利用杂化纳米材料结构耦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提高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例如:纳米铜与石墨烯杂化体系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ACS Nano2010)。

用络氨酸辅助制备的Ag-ZnO杂化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和光催化性能(Nanotechnology 2008);但是Ag的沉积量过大,催化活性反而有所降低(J. Hazard. Mater. 2011)。

新型高分子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研究

新型高分子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型高分子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指导教师:***2003.1.1摘要本论文研究了儿种抗菌高分子材料——抗菌塑料、抗菌树脂、抗菌纤维的制备方法。

对—、———,/———~—万一一一一一。

~L—一抗菌剂和抗菌材料的制备二[:艺条件进行了探索,并对产品做了抗菌测试。

\(我们采用交换了Ar和zn2+的沸石作为抗菌剂来制备抗菌塑料。

用溶液交换的方法,分、别合成了载A矿、载zn2+以及Ar、zn2+复合的抗菌沸石。

考察了交换时间以及交换溶液的浓度对沸石交换度以及金属离子交换效率的影响。

我们用改进的浊度法对沸石抗菌剂进行了系列的测试,得到了一些结论:A矿、zn2+复合的抗菌沸石的抗菌效力最好,其次是载Af沸石。

制备得到的沸石抗菌剂与PE或PP原料混合切片后,成型得到抗菌塑料制品。

抗菌测试表明制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抗菌树脂采用交联的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大孔树脂)作为载体。

与三元胺进行季铵化反应制备得到。

得到的树脂既可作为抗菌剂又可作为抗菌材料使用。

我们选取不同结构的三元胺,制备得到了~系列的不溶性季铵盐树脂。

对季铵化反应活性的考察表明,氮原子上取代基链越长,反应活性越低。

我们从大孔树脂的结构以及反应的机理方面给予了解释。

我们建立了抗菌模型,对不溶性高分子抗菌剂的抗菌行为做了解释。

我们认为高分子载体的结构对抗菌性有很大的影响。

不溶性高分子抗菌剂不能像小分子抗菌剂那样自由地进入细菌细胞内部,因此与小分子抗菌剂的抗菌行为有很大不同。

抗菌纤维的制备方法是以粘胶纤维作为载体,利用粘胶纤维上的羟基和铜离子进行络合,在纤维中引入无机的抗菌离子。

我们考察了不同条件对于抗菌纤维制备的影响。

并对产≠物进行了抗菌测试iY|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对于沸石抗菌剂采用改进的浊度法进行了抗菌测试,这种方法比原先MIC的方法更简捷,并且适用于系列抗菌剂抗菌性的比较;(2)建立了不溶性高分子季铵盐抗茁剂的抗菌模型,对抗菌机理进行了推测,并对实验曲线进行了解释和模拟;(3)探索了直接在粘胶纤维上络合铜离子制各抗菌纤维的方法。

《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菌材料在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聚维酮碘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剂,其与高分子材料的结合应用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设计合成一种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材料设计1. 材料选择本研究选择聚维酮碘作为抗菌剂,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性、低毒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同时,选择一种合适的高分子基质,如聚合物、树脂或纤维等,以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2. 设计思路将聚维酮碘与高分子基质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相结合,设计出具有良好抗菌性能和稳定性的高分子材料。

通过调整聚维酮碘的含量、分子量以及高分子基质的种类,优化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物理性能。

三、合成方法1. 原料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聚维酮碘、高分子基质以及其他添加剂。

2. 合成步骤(1)将高分子基质进行预处理,如干燥、研磨等;(2)将聚维酮碘与高分子基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通过溶液共混、熔融共混或原位聚合等方法进行;(3)加入其他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等,以提高材料的性能;(4)通过热压、注射成型等工艺,将混合物加工成所需形状的高分子材料。

四、性能研究1. 抗菌性能测试通过对比实验,测试所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对常见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可采用菌落计数法、生长曲线法等方法进行测试。

2. 物理性能测试对所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进行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等物理性能测试,以评估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

3. 生物相容性测试对材料进行细胞毒性测试、血液相容性测试等,以评估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安全性。

4. 耐久性测试通过加速老化试验、实际使用环境下的长期测试等方法,评估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五、结果与讨论1. 抗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对常见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随着聚维酮碘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菌性能逐渐提高。

《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抗菌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关注。

聚维酮碘作为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设计合成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聚维酮碘作为一种常用的抗菌剂,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较低的毒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聚维酮碘存在易挥发、易分解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聚维酮碘与其他高分子材料进行复合,以提高其稳定性、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此外,纳米技术的引入也为聚维酮碘的抗菌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设计合成1. 材料选择与制备本文选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基体材料,与聚维酮碘进行复合。

首先,通过溶液共混法将PVP与聚维酮碘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进行蒸发、干燥、热处理等工艺,得到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

2. 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进行结构表征。

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观察材料的形貌特征。

此外,对材料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抗菌性能等进行测试与分析。

四、性能研究1. 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菌种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抗菌机理主要是通过释放聚维酮碘,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进而杀死细菌。

此外,材料还具有较长的抗菌持久性,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好的抗菌效果。

2. 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血液相容性实验等手段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基于聚维酮碘的抗菌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对血液无凝集作用。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与应用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与应用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与应用在当今社会,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的抗菌方法,如消毒和使用化学药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菌的传播,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和抗药性菌株的出现。

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持久抗菌性能的材料变得尤为重要。

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在工程和生物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的材料。

与传统材料相比,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点,如可调性、可塑性和耐磨损性。

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讨论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与应用,并介绍一些目前的研究进展。

一、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机制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主要体现在其抗菌机制上。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种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机制,如离子释放、物理杀菌和光敏抗菌等。

1. 离子释放一些高分子材料具有离子释放的能力。

这些材料可以释放出具有抗菌活性的离子,如铜离子、银离子和锌离子等。

这些离子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内物质,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2. 物理杀菌物理杀菌是指通过高分子材料的物理结构对细菌进行破坏。

比如,一些高分子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可以通过捕获细菌并限制其生长来抑制菌落的形成。

3. 光敏抗菌一些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光敏反应来杀灭细菌。

这些材料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会产生活性氧物种,从而对细菌进行灭活。

二、高分子材料的抗菌应用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如医疗器械、食品包装和纺织品等。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

1. 医疗器械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一些具有离子释放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抗菌骨科植入物,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另外,一些具有物理杀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也可以用于制造口腔种植体,以防止细菌在种植体周围形成菌斑。

2. 食品包装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对食品包装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可释放抗菌离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食品包装材料,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此外,一些具有光敏抗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也可以用于制造食品接触表面,以减少食品污染。

聚合物基材料的抗菌性能分析

聚合物基材料的抗菌性能分析

聚合物基材料的抗菌性能分析在当今社会,聚合物基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备受关注。

从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到医疗领域的器械,聚合物基材料无处不在。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中,如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材料表面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因此,研究聚合物基材料的抗菌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聚合物基材料抗菌性能的重要性聚合物基材料在与人体接触或用于储存食品等物品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细菌和微生物就会在其表面迅速繁殖。

这不仅可能导致材料本身的性能下降,如变色、变形、老化等,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和疾病传播。

在医疗领域,植入体内的聚合物器械如果被细菌污染,可能会引起炎症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在食品包装方面,细菌的滋生会导致食品变质,影响食品安全。

二、抗菌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为了赋予聚合物基材料抗菌性能,通常会添加抗菌剂。

常见的抗菌剂主要包括有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三大类。

有机抗菌剂如季铵盐类、胍类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死细菌。

然而,有机抗菌剂存在耐热性差、易挥发、毒性较大等缺点。

无机抗菌剂包括银系、铜系、锌系等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

以银离子为例,它能够与细菌细胞内的酶和蛋白质结合,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无机抗菌剂具有抗菌效果持久、耐热性好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

天然抗菌剂则来源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如壳聚糖、茶多酚等。

它们通常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等方式发挥抗菌作用。

天然抗菌剂具有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抗菌效果相对较弱。

三、聚合物基材料中抗菌剂的添加方法将抗菌剂引入聚合物基材料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共混法、化学接枝法和表面涂层法等。

物理共混法是将抗菌剂直接与聚合物基体混合,通过挤出、注塑等工艺制备抗菌材料。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抗菌剂在材料中的分散性往往较差,容易出现团聚现象,影响抗菌效果的稳定性。

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构建及在医疗器械中应用研究

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构建及在医疗器械中应用研究

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构建及在医疗器械中应用研究发表时间:2019-04-01T10:39:18.5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作者:石敏慧[导读] 引发院内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器械进入人体后其表面滋生的细菌,其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表面的抗菌性能石敏慧(海南建科药业有限公司;海南定安571200 )【摘要】引发院内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器械进入人体后其表面滋生的细菌,其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表面的抗菌性能,因此本文主要对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构建及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关键词】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医疗器械[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316-021.为什么要构建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发生的院内感染正不断增多,其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增加,而引发院内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疗器械在进入人体内后滋生的细菌造成的。

细菌进入人体内就会迅速聚集同种类的细菌形成生物膜,具有较强的抗体,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能力,从而导致持续性的感染,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构建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的研究有很重大的意义。

2.如何构建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2.1加强抗细菌粘附的能力在医用材料和器械感染中,细菌粘附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对细菌在材料的表面的粘附行为进行调控,是构建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菌表面的基础。

尽管细菌的粘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和细菌的种类以及其生化的性能相关,但是其粘附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还是受到材料以及器械的表面性能的影响,比如影响的因素有材料、器械表面的化学组成部分、临界的表面张力等。

高分子抗菌剂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分子抗菌剂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分子抗菌剂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摘要: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抗菌材料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

除了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被广泛使用外,目前天然抗菌剂和高分子抗菌剂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高分子抗菌剂和小分子抗菌剂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说明高分子抗菌剂具有抗菌活性和选择性强、效果持久、安全无毒等优点,而且合成高分子抗菌剂可以克服天然抗菌剂耐热性差等缺点,通过熔融共混得到抗菌材料,所以高分子抗菌剂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分子抗菌剂;聚合物抗菌材料就是杀菌和破坏微生物生存的一类材料[1]。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严重危害着人的自身健康、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

过去发生的种种事件足以证明有害微生物已经危害到人类生存基地——地球,因此如何防止细菌对人体的危害,加强抗菌知识和扩大应用领域显得极其迫切,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致病性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细菌感染。

近年来,O-157:H7致病性大肠杆菌、SARS病毒以及H5N1病毒的流行,也都曾引起世界性的恐慌。

人们在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发现,研制抗菌制品能有效抵御致病性微生物的侵袭,保障人类健康。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灭菌法相比,抗菌制品具有卫生自洁作用,能直接杀死表面的病原性微生物,有效避免交叉感染、抵御传染性疾病;抗菌效果更为长效、广谱、经济、方便;一般不会影响制品以外的空间及微生物环境,安全性能较好。

抗菌材料现已成为材料科学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2]。

1.高分子抗菌剂的研究现状1.1高分子抗菌剂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国际上以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国家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抗菌剂。

日本为最早研制抗菌剂的国家,有石冢硝子、东亚合成、品川燃料等知名度的公司。

日本的抗菌剂生产厂家,除最初的材料厂家之外,化工公司、陶瓷公司、纤维公司、甚至电机等企业纷纷加入。

日本最早使用Zeomic抗菌剂制成的抗菌除臭袜和抗菌塑料。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摘要: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但其抗菌性能受限于其表面容易被微生物附着和生长。

因此,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综述了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机理以及获得抗菌性能的方法,并对其在医疗领域、食品包装领域以及纺织品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1. 引言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疗、食品包装、纺织品等。

然而,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容易受到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导致细菌滋生以及疾病传播等问题。

因此,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机理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是通过以下几种机理之一或多个机理的共同作用实现的:生物胞外物质杀菌机理、抑制菌体物质杀菌机理、微孔结构杀菌机理、电离辐射杀菌机理和离子交换杀菌机理。

这些机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微生物的细胞膜、细胞壁和核酸等结构进行破坏,从而实现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效果。

3.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改进方法为了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改进:添加抗菌物质、表面修饰、导入共价键、改变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以及复合化改性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化学结构以及增加抗菌物质的释放等,从而实现抗菌效果的提升。

4. 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广泛,例如医用导管、假体、手术器械等。

通过改进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减少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细菌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食品包装材料的抗菌性能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可以通过其抑制菌体物质杀菌机理、微孔结构杀菌机理以及离子交换杀菌机理等实现。

通过将抗菌剂掺入食品包装材料中,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保鲜期,防止细菌滋生。

6. 高分子材料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纺织品对于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一、引言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是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日益严重,开发具有抗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高分子材料抗菌性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机制、抗菌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机制2.1 阳离子型高分子材料阳离子型高分子材料以其独特结构和电荷特性,具有较强的抑制细菌生长和复制能力。

其主要机制包括电荷相互作用、膜破坏和细胞内物质释放等。

例如,聚合物中含有胺基团或季铵盐基团,可以与细胞壁中负电荷结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壁蛋白质失去功能或形成孔隙。

2.2 纳米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型高分子材料是将纳米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提高抗菌性能。

常用的纳米颗粒包括金属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和碳基纳米材料等。

这些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释放离子等方式,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胞代谢以及干扰DNA 复制等。

2.3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是以天然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其中,一些天然多糖如壁聚糖、凝胶多糖等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这些多糖可以通过与细菌表面结构相互作用,干扰其正常功能并导致细胞死亡。

三、抗菌性能评价方法3.1 纸片扩散法纸片扩散法是一种常用的初筛方法,通过将含有待测样品的滤纸片与细菌接触,观察抑菌圈直径来评价抗菌性能。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大规模样品筛选。

3.2 最小抑菌浓度法最小抑菌浓度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通过测定样品对细菌的最低有效浓度来评估其抗菌性能。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样品的抗菌效果,并对不同细菌株的敏感性进行比较。

3.3 动态时间杀灭法动态时间杀灭法模拟了实际使用过程中高分子材料与细菌的接触时间和条件,更真实地评估了其抗菌性能。

该方法通过将高分子材料与含有一定浓度细菌悬液的培养基共同孵育,并在一定时间后采用适当方法进行计数和分析。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分子材料在当前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医学、食品包装、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型抗菌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新型抗菌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新型抗菌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强,传统的抗菌材料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抗菌保健和卫生需求的同时,还要研发出更为有效的抗菌材料来应对这一挑战。

因此,新型抗菌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为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焦点。

一、抗菌材料的意义和作用抗菌材料作为一种具有杀灭和抑制细菌生长能力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个人护理用品、家具和建筑材料等领域,有效遏制细菌传播和感染。

例如,在医院环境中,使用抗菌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病房环境卫生水平。

二、新型抗菌材料的研发方向和方法研发新型抗菌材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一方面,可以利用纳米技术来研发纳米级抗菌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其在抗菌领域具有独特的应用潜力。

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生物学的观念和方法,开发仿生抗菌材料。

通过模仿或改良自然界中存在的抗菌机制,可以制造具有更强抗菌能力的材料。

有研究者通过合成具有微生物智能的材料来实现抗菌效果,例如使用可响应的聚合物分子链来改变材料的表面结构,从而杀灭附着在上面的细菌。

三、新型抗菌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目前,已经有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涉及抗菌材料的各个方面。

在医疗领域,研究者已经成功地开发出具有长期抗菌效果的医疗器械表面涂层,有效杀灭了多种常见的细菌,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建筑材料领域,研究者采用采用纳米银抗菌技术来处理墙体、地板和家具等材料,实现了室内环境的抗菌功能,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空间。

此外,还有研究者开发出抗菌纤维材料,能够制造出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如抗菌袜子、抗菌衣物等,为个人护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新型抗菌材料的前景和挑战新型抗菌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抗菌材料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影响,以避免可能的负面效应。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的高分子材料文献调研姓名:涂大强学号:11111132引言随着高分子材料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各样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已经渗入到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角落。

然而,高分子材料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引起疾病的传播,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防止细菌的产生和滋长,进而抑制疾病的传播,使用具有抗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随着人们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视,以及对自身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卫生要求的提高,抗菌技术和抗菌材料也因此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类型的抗菌高分子材料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医疗器械,食品包装,服饰等多领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研究成果。

抗菌剂的分类抗菌的高分子材料一般由高分子材料、抗菌剂以及表面改性剂三部分组成。

其中,抗菌剂是高分子材料抗菌性能的关键,大体上可以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以及复合型抗菌剂。

其中,天然抗菌剂大多为有机物,故常被划入到有机抗菌剂中。

无机抗菌剂主要包括金属离子抗菌剂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

金属离子抗菌剂大多为重金属离子,如银、铜、锌等。

金属离子抑制病原体活性按如下顺序递减:Ag>Hg>Cu>Cd>Cr>Ni>Pb>Co>Zn>Fe,其中Hg、Cd、Pb、Cr的毒性较大,因此应用较少。

而银的抑菌性能远远高于其他的金属离子,银系抗菌剂具有广谱、高效、持久性,因此被广泛应用,如日本最早使用Zeomic抗菌剂制成的抗菌除臭袜和抗菌塑料,由于抗菌效果良好,很快被日本及其他国家广泛使用。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均属于光触媒,是一种在光照条件下,自身不发生变化,却可以促进化学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有TiO2与ZnO,如参考文献中注塑成型聚丙烯/ TiO2纳米复合材料改善聚丙烯的力学和抗菌性能以及聚丙烯材料表面移植ZnO等离子体来提高其抗菌能力。

其中TiO2作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性能最佳,因为无机金属应用在纺织物上有显色反应,而使用TiO2金属抑菌添加剂则对人体无毒无害,安全性能高,纺织物长期使用不变色,同时兼具耐紫外光照、耐热和广谱高效抗菌等优点。

大部分有机抗菌剂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的,主要包括季铵盐类、醇类、酚类、醛类、醚类、酯类以及有机酸类等,如参考文献中将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抗菌剂添加到电纺PVA与再生丝素蛋白复合材料中,用作医疗中的伤口敷料。

有机抗菌剂通常都具有高效的抑菌性能,但同时也有毒性大,耐热性差,抗菌持久性差等缺点。

天然抗菌剂主要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精制得到的,大多是多糖,多肽以及糖肽聚合物类物质,如参考文献中含有乳酸链球菌素的高分子材料在食品抗菌防腐方面的应用。

天然抗菌剂具有耐候性优良,毒性低,使用安全等优点,但耐热性差、药效时间短,是未来抗菌添加剂的主要方向。

抗菌剂的作用机理抗菌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各种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也不尽相同。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体等组成,各类抗菌剂对细菌的影响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系统,破坏其保护系统,使其内部物质因失去保护而流失,进而导致死亡。

(2)作用于生化反应的酶或其他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这些物质是细菌生存的物质基础,破坏它们就会导致细菌物质代谢停滞,进而死亡。

(3)作用于细菌内部的遗传物质,进而使细菌无法增殖而逐渐凋亡。

抗菌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具体应用抗菌剂广泛应用于各类高分子材料中,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制品:抗菌纤维制品、抗菌塑料以及抗菌橡胶。

纤维制品大多与人体直接接触,要求对人体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纤维制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抗菌剂是银系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如上文中提到的日本最早使用Zeomic抗菌剂制成的抗菌除臭袜以及含有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抗菌剂的电纺PVA与再生丝素蛋白复合材料作为伤口敷料在医疗中的应用。

抗菌纤维的加工方法有三种:后处理加工法、原纤维加工法以及染整加工法。

后处理加工法是以染渍、染轧、涂层或喷涂等方法将抗菌的物质附在纤维上,抗菌剂只存在于纤维表层上,脱落后不能补充,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抗菌纤维抗菌持久性差,耐洗涤性也差,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原纤维加工法和正染法是将抗菌剂混入到纤维内部,通过抗菌剂露出纤维表面或少量溶出而显示出抗菌性的。

这两种方法加工出的纤维,内部的抗菌剂可以向外部扩散使之得以补充,使得抗菌纤维的抗菌持久性得到保障。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卫生洁具、厨房用品、家用电器外壳以及塑料包装袋等,只要环境合适,很容易就会滋生病菌。

因此,对塑料制品进行抗菌加工非常有必要。

目前,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少量抗菌剂共混复合而成的,其有效成分是抗菌剂。

也有少数抗菌塑料是材料化学结构上具备抗菌能力,或是经过反应改性而得到的。

上文中提到的,注塑成型聚丙烯/ TiO2纳米复合材料和含有乳酸链球菌素的高分子材料在食品抗菌防腐中的应用都是抗菌剂在塑料制品中的具体应用。

橡胶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加入其他的配合剂,如硫化剂、促进剂、活性剂、防老剂等。

因此橡胶的成分体系相对复杂,相较于前面两种抗菌高分子材料,抗菌橡胶的研究就少了许多。

制备抗菌橡胶制品的方法有表面接枝抗菌剂分子,抗菌母料与干胶的混炼等。

目前对于抗菌橡胶抗菌性能的检测一般采用微生物学方面的贴膜法和抑菌圈法等。

有研究工作者自制了ZnO/Ag纳米复合抗菌剂,并亲油改性,然后利用改性的抗菌剂与天然橡胶制备出了具有抗菌能力的抗菌橡胶。

对比分析参考文献中涉及到的抗菌高分子材料既有抗菌纤维制品,也有抗菌塑料制品。

其中用到的抗菌剂既包含了TiO2与ZnO等无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也包含了盐酸环丙沙星与乳酸链球菌素等有机抗菌剂。

通过对调研的几篇参考文献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设计研发抗菌高分子材料的大致实验思路。

想要设计出符合应用条件的抗菌高分子材料,首先需要对选用的高分子材料和抗菌剂进行筛选。

高分子材料的筛选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特性是否与所要应用的环境条件相匹配,而抗菌剂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抗菌剂本身的抗菌性能外,还要考虑与高分子材料间的相容性、应用环境的条件等诸多因素。

例如,参考文献中提到的制备含有盐酸环丙沙星的PVA与再生丝素蛋白抗菌复合材料,这其中就包含了对高分子材料的筛选,PVA作为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是作为伤口敷料,PVA与医疗中常用的抗菌剂盐酸环丙沙星相容性不佳。

再生丝素蛋白本身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其力学性能不佳。

通过电纺技术,可以很好地制备出PVA 与再生丝素蛋白的复合材料。

这样,获得的高分子材料既具备了符合医疗应用的力学性能,也同时具备了与抗菌剂盐酸环丙沙星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再例如,参考文献中提到的利用表面改性剂改善纳米TiO2与SEBS间的相容性,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

其次,想要研发出符合要求的抗菌高分子材料,还必须考虑如何将抗菌剂与高分子材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除了参考文献中用到的浸染法、注塑成型法以及表面接枝法等常见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抗菌剂形态来改善抗菌剂与高分子材料间的结合。

例如,参考文献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对聚丙烯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能的影响中,通过将不同形态的氧化锌接枝到聚丙烯表面,并对比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抗菌能力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形态的氧化锌与聚丙烯高分子材料结合。

最后,需要对制备出的抗菌高分子材料进行性能上的检测,以判断制备出的抗菌高分材料是否符合应用要求。

一般只需要检测抗菌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菌能力。

因为加入了抗菌剂成分,所以高分子材料原有的力学性能可能会发生改变。

为了防止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因为抗菌剂的引入而发生严重下降,以至于无法满足应用的条件,对制备出的抗菌高分子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是必要的。

为了判断制备出的抗菌高分子材料在抗菌性能上是否满足应用要求,除了直接观察接种到抗菌材料表面的细菌存活情况外,还可以通过间接法来判断,例如文献纳米TiO2含量对SEBS/TiO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中,采用了黄色指数法来间接判断抗菌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

如何设计出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优异的抗菌高分子材料,这可以通过优化抗菌高分子材料制备工艺,调控抗菌剂与表面改性剂的含量来实现。

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对抗菌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还是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抗菌的高分材料研发实验还只是简单地将一些金属氧化物等小分子抗菌剂与常用的一些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烯、聚氨酯等进行初步的物理性结合,然后再对合成的抗菌高分子材料进行简单地评估测试。

至于一些高分子抗菌剂的研发与应用工作,国内涉及到的并不多;而且对于抗菌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从选料到加工合成,以及最终的质量评估,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标准体系。

在未来,高分子抗菌剂的研发与应用将是抗菌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通过化学合成具有优良抗菌性能的抗菌基团,并将抗菌基团引入到高分子聚合物中,使其与高分子聚合物以共价键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类抗菌高分子可以弥补无机、有机以及天然抗菌剂性能不稳定、易挥发、易渗入人或动物表皮等不足,还可以提高现有抗菌剂的效率、选择性、延长抗菌剂的使用寿命,减少抗菌剂的残留毒性等。

目前,无机,有机和天然抗菌剂由于使用的条件和场合受很大程度的限制,而高分子抗菌剂则不受以上限制,完全符合时代与市场发展要求,并具有有机抗菌剂的即效性、持续性和无机抗菌剂安全性和耐热性等综合优点,因此,高分子抗菌剂的研发与应用显示出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高分子抗菌剂显现出诸多优点的同时,还有些许不足有待克服。

当然,这些不足之处同时也是高分子抗菌剂研究发展与进步的方向。

首先,如何才能制备出一些列高抗菌活性的高分子抗菌剂是目前解决问题的中心。

这有赖于是实验经验的总结,反应条件的适当调整以及反应设施的优化。

其次,如何保证高分子抗菌剂的稳定性。

有些抗菌剂由于不稳定而失去抗菌作用,所以优化或调整实验条件及产物结构,提高高分子抗菌剂应用范围是有必要的。

然后是如何提高高分子抗菌剂的相容性问题。

相容性问题是高分子抗菌剂能否达到普遍适用的关键。

尽管高分抗菌剂克服了有机抗菌小分子的许多缺点,但由于大多数高分子间是彼此不相容的。

因此,制备出的高分子抗菌剂尽可应用于有限的体系。

从理论上分析,当杂化粒子细化以后,会增进与其他高分子粒子间的相容性。

最后是高分子抗菌剂的制备成本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选材到工艺全方位来进行评估取舍。

只有严格控制好生产成本,才能更好地推进高分子抗菌剂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抗菌的高分子材料会提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要求,如何使得生产出的抗菌的高分子材料同时具备抗菌广谱性,高效性,安全稳定性以及各种极端环境下的力学、电学、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能,使用含有多种高分子抗菌基团和高分子材料的复合型材料成为了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