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德育现代化研究 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点击: 发表评论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冯增俊一、导论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 )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2)影响他人的能力a.培养关系的能力,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二、主要理论观点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一、导论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2)影响他人的能力a.培养关系的能力,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二、主要理论观点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名词解释 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美国基础教育的德育教育道德教育美国基础教育的德育教育: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的、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
一、美国德育政策的特点(1)注重现实生活(2)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3)强调美国精神二、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1)公民教育:让学生主要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具体涉及到教育学生参加劳动、纳税、守法、投票、关心个人及家庭等。
其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政治教育。
(2)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造就道德成熟的人。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道德原则,能把道德原则付诸行动并为它们承担责任。
道德教育具体包括诚实、勇敢、公正、自律、守信、宽容等品质教育。
三、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
通过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德育。
通过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德育。
联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德育。
公民教育的内容一道德品质教育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即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与周围的人友好地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欢乐、友爱、诚实、勇敢、信心等品质。
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特斯波伊尔建议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切、奉献等美德。
公民教育的内容一爱国教育美国学校从小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让学生接受爱国家,爱国旗,唱国歌的教育,在国庆庆典里,人人都要背通"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 "我真誓忠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等誓词。
在升国、奏国歌仪式中,让学生体会到庄严与神圣。
美国还利用其先进的现代传媒,利用一切机会强化爱国意识。
德育方法与途径的多样化(一)德育模式一社会行动模式(美国:纽曼)背景:针对以往的道德教育只关注道德知识,社会体制、杜会问题,思维过程等因素而造成的公民道德被动性。
2024年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2024年道德实践活动方案标题:____年道德实践活动方案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和提升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为____年道德实践活动方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推动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一、活动目标:1. 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2. 倡导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3. 弘扬正能量,提升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
4. 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理解和道德责任感。
二、活动内容:1. 道德教育课程为了增强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将在学校和社区开设多样化的道德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将通过讲座、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涵盖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冲突解决等内容。
2. 道德宣传活动通过媒体、广告、宣传展览等方式,开展大规模的道德宣传活动。
借助社交媒体的普及,利用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各类道德故事和正能量信息,引导人们关注道德问题,并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 道德实践项目组织各类道德实践项目,让公民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道德实践项目:- 道德义卖活动:组织市民捐赠物品,通过义卖的方式募集善款,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和健康项目。
- 助人行动:组织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
- 道德讲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等开设道德讲座,引导公民深入思考道德问题,提升道德素养。
4. 道德评选活动设立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表彰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组织。
通过评选活动,激励更多人关注道德行为,并倡导道德行为的复制和推广。
5. 道德故事分享鼓励社区居民、学生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道德故事,传递正能量。
可以组织道德故事分享会,邀请讲述者分享自己的道德故事,激励听众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和感悟。
三、活动实施与推广: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方面的安排。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第七章 德育模式
模式的意义:能为同类活动提供一种普 适化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结构形式。
德育模式概述
前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 美国学者哈什和我国学者程建平的观点。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集体不是一般集体,而是具有四个共
同点的“精神共同体” 2. 集体的功能及其构成 3. 集体发展的阶段 4. 集体的培育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从个体与集体、个性与群性的辩证角度开展道德教 育,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利用个体来教 育集体,实现集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影响
德育模式:是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以某类 德育活动形态为原型,在对相关德育实践的策 略、思路、方法等进行整合、加工、组织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换 言之,德育模式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 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德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等人 一、理论依据
1.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 需要
2. 关心、体谅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体谅人
3. 教师的表率和环基本框架
1.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关爱的 人际关系
2.以纪律要求、信任尊重、平行影响、前景教育、适 度的处罚等为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把学校德育建立 在对人性的崭新理解之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 注,并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人性化的集体教育方 法
3.在坚实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来 建构德育模式,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明显
论当代美国道德教育
论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美国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 其道德教育模式亦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然而对各种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就会发现其精华与糟粕, 识别、剥离和抛弃各模式的糟粕, 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精华, 对我加强对公民对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美国的道德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道德模式。
1.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 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学说。
科尔伯格认为, 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要在学生道德认知基础上, 道德教育就是要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 他说: 我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 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 它之所以称为发展的, 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 促进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低级发展到高级。
可以说, 认识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
他的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道德冲突情境设计, 如道德两难问题诱导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二是道德发展的阶段测定; 三是问题策略即通过师生道德讨论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2.路易斯·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这个模式是美国的路易斯·拉思斯、梅里尔·哈明和西德尼·西蒙等人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模式。
所谓“澄清”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种价值观和行为形式的选择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因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 何者为善, 何者为正确, 何者是有价值的问题常常令青少年感到困惑混乱, 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澄清”价值。
拉思斯他们认为: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一个价观的办法来获得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过程由三阶段七步骤组成: 第一阶段是选择阶段, 包括自由选择、从多项选择中选择、在考虑后果中选择; 第二阶段是赞赏阶段, 包括赞赏自己做出的选择、于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选择; 第三阶段是行动阶段, 包括按做出的选择行事、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德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德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1.1 学校情况•学校名称:XXX中学•学校类型:公立中学•学生人数:1000人•教师人数:80人1.2 德育实践活动简介德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目标和意义2.1 目标•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2.2 意义德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施方案3.1 活动内容•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帮扶贫困家庭等活动。
•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围绕“美德故事分享”、“社会实践经验交流”等主题展开讨论。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德育竞赛和演讲比赛,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活动安排•每月确定一至两次德育实践活动,由专门的德育实践活动小组负责组织和安排。
•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外时间,确保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任务。
•活动前需提前评估风险,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
3.3 活动评价•每次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填写活动反馈表,评价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收获情况。
•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对活动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不断改进活动品质。
四、实施效果评估4.1 评估指标•学生的参与度•活动的影响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情况4.2 评估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邀请专家对活动进行外部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本方案旨在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将不断改进活动方案,提升活动质量,努力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
以上为德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园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校园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一、明确活动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确定活动内容主题活动: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文明礼仪、环保节能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文明礼仪周、环保小卫士、最美教室评选等活动。
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爱心义卖、关爱老人、义务劳动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课程:开设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自我修养能力。
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阅读推广: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推广阅读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时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确定活动开展的时间,如每周一节课、每月一次等。
确定活动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如主题班会、讲座、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内容和目标,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参与对象、活动流程等。
组织与实施:成立活动组织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结与评估: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活动的成效和不足之处,为今后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四、具体实施步骤准备阶段:根据活动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启动阶段:在全校范围内发布活动通知,启动道德实践活动。
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活动场地、设备等进行检查和准备。
实施阶段:按照实施方案,逐项开展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活动内容和方法。
同时,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阶段: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
当代西方德育模式述评_李瑞主讲
� 据发展性原则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 � 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 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 失衡;
� 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 式;
� 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 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 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 (10)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由道德认 知、道德判断、道德行动三大要素构成的,只 有个体同时具 备这三种内在一致的要素,融为一体,他的行为才能是道德的。 为此,德育要根据这三个要素设 计完整的教育规划,研究防 止各种不利影响,使道德知识教学与个体的道德行动相一致。
� (11)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提出,必须从知、情、意、行道 德的完整本质出发,强调德育工作的整体性, 把学校德育放 在学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即既注重道德知识教学,也重 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既注重知识 的领会,情感的培养,更 应注重具体的行为表现。
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
� (1)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或错上面; � (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 � (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 � (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 � (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 � (7)不要针对个人; � (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 � (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 � (10)避免千篇一律。
� (4)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为美国拉斯、哈明、西蒙等 人,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不能仅传授某种 固定的价值 观点,而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 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一、导论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2)影响他人的能力a.培养关系的能力,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二、主要理论观点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社会行动模式
这些方面的知识;
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 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
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德育不应该只强调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 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 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 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 境。
“环境能力”
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第三类能力: 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也即是公民社 会行动能力。
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整合了道 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 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这种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 明的行动取向,但它既不鼓励学生去“反思”公共 事务,也不鼓励他们去“关心”公共事务,而是强 调每个公民都有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的权力。
主讲:刘 疆
当代德育研究存在缺陷
价值澄清
分析寻找价值原则
发展道德认知力 改变学校德育环境 致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
这些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 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
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在
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
知识;
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
社会学习 (各门科学、数学) 社会学习 英语(演讲、新闻写作) 英语、心理学 无 无
可起作用的辅助学科
哲学、文学
与有关政策相关的任何学科 法律、社会学 法律公共关系历史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区组织 商业管理、会计学、劳动关 系
道德研讨
社会政策研究 政治-法律活动 辩论术 群体活动 组织-行政管理 心理平衡机制
倡导科尔伯格的人生价值高于其他价值的观点,在道德研讨中使伦理 水平达到正当的目标。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应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社 会行动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
第九章 德育模式
第九章德育模式七、德育模式(一)道德的认知模式(道德判断的问题)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主要研究了4-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他用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进行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基本内容如下:(1)道德发展的规律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
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自律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2)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一时期儿童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他自身的延伸,处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②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看待行为有绝对的倾向,赞成严厉的惩罚;③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到自律阶段;④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由可逆的道德认知而来。
公正观念出现,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开始从关心和同情出发进行判断。
(3)道德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
(4)道德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对道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协作活动的开展,要以认知和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促进儿童自律道德的发展。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研究:历程、主题及逻辑
第1期2024年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Jan 2024[收稿日期]2023-09-25[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外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化运行与可借鉴性研究”(项目编号:16AZD035)。
[作者简介]荆德亭(1981-),男,山东滨州人,法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研究:历程、主题及逻辑荆德亭(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摘 要]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到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怀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再到新品格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
正当性问题、本体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以及价值性问题等几个基本问题,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中心主题。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出清晰的“整合趋向”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历程;演进主题;演进逻辑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149-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1 023美国向来高度重视对公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教育,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建构了多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
对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进行考察,探究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心主题和内在逻辑,对深刻认识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实践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美国早期的道德教育,是与宗教融为一体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道德教育逐渐与宗教分离,开始了世俗化的趋势。
迄今为止,美国的道德教育实践已经走过了120余年的历程。
从总体上看,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传统品格教育模式成为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传统品格教育模式逐渐式微,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怀模式等现代道德教育模式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道德教育实践中兴起了新品格教育运动,新品格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美国的主流道德教育模式。
2024年道德实践活动方案范本(2篇)
2024年道德实践活动方案范本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一年里,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我们制定了以下的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活动内容1. 品德教育讲座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品德教育讲座,通过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讲座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品德塑造等方面,并提供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道德实践课程开展关于道德实践的专题课程,例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校规范等方面的课程。
在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中。
3. 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参观福利院、慰问留守儿童、义务清理公共环境等。
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文明礼仪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包括举办文明礼仪讲座、开展文明礼仪主题宣传活动等。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意识,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素养和修养。
5. 邀请榜样人物座谈会邀请身边的榜样人物或社会上的公益人士来学校进行座谈会,与学生分享他们的道德实践经验和心得。
通过榜样人物的事例,激发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6. 德育主题班会通过德育主题班会,简短地讲述一些小故事,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道德的重要性。
班会可以设置一些小活动,通过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
7. 德育主题班级活动每个班级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各种德育主题的班级活动,例如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开展助人为乐的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等。
西方国家德育模式及其对我国启示论文
西方国家的德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西方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都非常重视德育在学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都在不同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适合本国需要的德育模式。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国家德育模式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实施德育的普遍规律,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道德教育模式与实践经验,探索改进和完善我国德育模式和加强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西方德育之模式(一)美国的德育模式美国的德育模式主要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和理论构建模式四种。
其中,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德育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发展学生认知判断的能力,使学生在现实道德冲突中逐渐学会如何去判断、学会如何选择。
美国著名的道德心理学专家科尔伯格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创立者及代表人物,他提倡要把德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因为在生活中对学生心灵产生重要影响的并不是教师对于道德理论的谆谆教诲和高谈阔论,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点一滴的行为,即学习生活中的德育。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拉斯思、哈明等人,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塑造人的价值观。
他们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不能仅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
价值澄清法即是由此提出的一种教授价值观的方法。
但近年来,该模式遭到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模式过分强调个性特征是反理性的,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创建的,他认为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因此,该模式旨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明的行动取向。
理论建构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詹姆斯·谢弗。
他认为,作为一种观念并具有相对性的价值观,可以分成美学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其中的道德价值观是教师应致力进行的。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道德教育置于民主与多元社会这一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德育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一个识别、澄清和分析价值观冲突的民主框架,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对价值观问题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理解与把握。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二、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其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2证明规则.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3付诸行动.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3、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4、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第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第二,麦克费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第三,麦克费尔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1、理论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可划分为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具体又分为七个步骤:1完全自由地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5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6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3、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1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或错上面;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4、价值澄清法的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价值澄清法的不足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四、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1、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3、社会学习论的优点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具体阐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机制的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起自我评价能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社会学习论的不足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五、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是由前苏联早期的着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劳动者的这种“自由集团”,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马卡连柯也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一个健全的集体,由于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便能促进个性发展.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还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指的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地前进,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旺盛的力量.他主张,要给集体不断提出奋斗目标,并激励集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作出努力.为了使前景教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又把前景细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由近及远,逐步实施.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体谅关心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观点
体谅关心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观点道德教育在社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惑。
本文将介绍体谅关心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道德教育模式。
一、体谅关心模式体谅关心模式是一种重视他人感受和团队合作的道德教育方式。
它强调个体应当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培养一种关心与体谅的态度。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体验他人的情感和体验。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人们的共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他人。
二、价值澄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是一种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方式。
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让学生认识到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通过互动和思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这种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个体道德思维和决策能力的道德教育方式。
它基于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道德认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道德理解和判断方式。
这种模式通过启发式和启发性教育,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合适的道德认知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原则。
四、社会行动模式社会行动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行为的道德教育方式。
它通过社区服务、义工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改善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总结起来,体谅关心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观点,都对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道德教育实验系列活动方案
新道德教育实验系列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我们计划开展一系列新道德教育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1.主题演讲和讲座开展主题演讲和讲座,邀请道德教育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就相关话题进行演讲和讲座,让学生直接听取专业的道德教育知识,引导他们正确树立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实践活动a.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社区、农村等地了解当地的道德建设情况,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b.环境保护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c.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走访老人院、扶贫帮困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3.实践项目研究设计一些实践项目,引导学生选择并深入研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决策案例分析,引导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道德原则进行决策。
4.电影、书籍欣赏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电影,并进行相关讨论,引导学生从中领悟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同时,推荐一些优秀的道德教育相关书籍,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从中培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5.德育主题班会开展德育主题班会,设立不同的主题,如孝亲、友爱、诚信等,组织学生分享相关故事和经验,增强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实施。
三、活动预期成果:1.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审美情操和价值观;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关心;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活动实施计划:1.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2.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演讲和讲座,确保活动的权威性和实效性;3.与社区、学校、志愿服务机构等合作,共同组织实践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4.设立德育主题班会时间和内容,据此安排具体的活动安排;5.积极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度和参与度;6.组织评估和总结,及时反馈活动的效果和意见,对活动进行改进和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
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一、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概念
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核心概念:“环境能力”,即影响环境的能力,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行动模式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和观点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
1、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
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
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
纽曼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
1、作用事物的能力(物质的)
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
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
2、影响他人的能力(人际的)
A.培养关系的能力
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
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公民的)
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
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
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一)道德定义与道德推动者
纽曼把道德推动者定义为:在自己利益与别人利益之间或有矛盾的同伴之间可能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慎重考虑他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二)个体心理发展
纽曼认为,要成为道德推动者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影响环境的能力,二是个体获得相应高的发展。
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三)被管理者的同意
纽曼指出:“社会行动”并不是那些激进的行为,而主要是表明行为的公众化和社会化意识的性质。
(四)公民社会行动的过程
根据上述设想,他提出实现公民社会过程的三个要素:
1、制定政策目标。
倡导科尔伯格的人生价值高于其他价值的观点,在道德研讨中使伦理水平达到正当的目标。
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应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行动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
2、争取公众的支持。
要使学生懂得整个社会行动实施程序,如何从议案变为法律,人力、财源和交易过程的团体和个人的作用。
要让学生发展辩论的技能,从阐述观点的谋划过程到演讲技巧。
3、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纽曼认为,如何保持精神上的冷静明智非常重要。
首先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其次是考虑人与事业关系以及习俗的问题,如何保持对工作对人际关系的热诚,在非原则问题上作出相应的让步;再次是处理好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纽曼发现始终参加社会行动的学生一般有四种动机:自我教育、完成任务、消遣、逃避。
三、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实践
纽曼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一所中学中实验了他的公民社会行动教育设想,开设了《社区问题方案》课程,并通过公民社会行动的课程结构与中学其他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他们公民教育序列。
包括:
1、政治——法律活动课。
2、交际课程。
3、社区服务实习。
4、公民行动工作。
5、文学研习。
6、公共交流。
纽曼认为在上述课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七种能力,并在研究中提供了学生掌握这种能力的熟练程度和功效。
1、言语交际能力
2、收集资料能力、
3、表达思想能力、
4、论证能力、
5、合作能力、
6、研讨能力、
7、运用能力
纽曼认为,在公民行动教育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种角色上:
1、一般资料提供者,提供社区内的人、地方、财力以及行动方法、步骤及策略方面的资料信息;
2、顾问,满足学生各种行动咨询要求,解决心智方面出现的问题;
3、经验智谋者,如在环境污染或种族自决权问题上的参谋作用;
4、活动分子,即积极参加公民行动活动,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教师。
四、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意义及局限性
应当说,社会行动德育模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德育方法。
首先,它强调德育必须注重公民社会行动方面的教育,注重个体社会道德行为的培养,对推动当代学校德育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其次,它提供了一套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原理于一体的新公民培养体系,对探索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力与传授道德知识以及与培
养公民社会行为三者的关系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鲜经验;再次,它在实践上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教育实施方法和程序,并且在使德育与其他学科和课程有机渗透乃至使教学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尤其把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培养演变为课堂教育过程,意义重大。
五、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构想
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
在构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时,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将一元化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
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要人家上楼而不给人家梯子。
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
(二)注重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提倡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体系传授给适龄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等各种途径,精心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产生认同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接受道德教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进而形成各种自律性品质。
(三)新模式构建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
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构建新模式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标。
其中,尤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懂得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