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GPS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初步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GPS 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初步试验
Ξ
何 平 徐宝祥 周秀骥 王红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提 要
1998年5~6月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
(HUAMEX )期间,同时进行了小规模的地基GPS 长时间连续估测大气水汽总量的外场试验。试验中应用探空和地面降水资
料与GPS 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地基GPS 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与探空得到的大气水
汽总量,两者随时间演变的趋势一致,两者估算的水汽总量平均偏低6.5mm ,两者偏差的均
方差为4.3mm 。GPS 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随时间明显的呈周期性变化,平均周期为7.2
天。从GPS 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随时间演变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水汽的积累与释放过程,
并与地面降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地面降水大多发生在GPS 反演的水汽总量处于相对高
值且变化率较大的时候。
关键词:GPS 干延迟 湿延迟 水汽总量
引 言
水汽在大气物理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大气水汽总量及其演变的测量,有助于对风暴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等问题的研究。运用GPS 技术估算大气水汽总量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潜力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1992年Bevis 等人提出了采用地基GPS 估算大气水汽含量的原理,1993年美国进行了GPS/STORM 观测试验,并采用“相对GPS ”方案(在参考站引入微波辐射计WVR 消除差分误差)对数据进行了处理,稍后,在对GPS/STORM 试验获取的资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Du 2an [1]和Bevis [2]又提出了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纯GPS ”方案(无需WVR 定标)。在国内,近几年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3~6]。特别是,在1998年5、6月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期间,我们进行了组建地基GPS 接收站进行实际探测的试验,以期获得有关大气水汽总量的信息。试验是成功的,初步结果显示出地基GPS 反演水汽总量是一种有前途的遥感技术。
1 外场试验与GPS 资料的处理
在1998年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期间,于汕头、阳江两地分别建立了第13卷2期 2002年4月 应用气象学报JOURNAL OF APPL IED METEOROLO GICAL SCIENCE Vol.13,No.2 April 2002
Ξ本文由科技部攀登专项952专23及G1998040906212资助。
2000207213收到,2001202204收到修改稿。
GPS 临时接收站,汕头的GPS 接收机建在地面气象观测场内,阳江GPS 站位于距地面气象观测场约2m 处。从5月5日起至6月26日试验结束,上述两站的GPS 接收机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期,海口地震观测系统的GPS 接收站也参加试验进行了连续观测。表1给出试验所用GPS 接收机性能参数及站点的地理数据。
表1 GPS 站点地理数据及所用GPS 接收机性能参数简表
站名
经度纬度海拔高度(m )仪器型号单/双频测距标称精度汕头116°41′23°24′7.3TurboRogue
双频2mm ±10-6阳江111°58′21°52′23.8TurboRogue (5月5日至6月2日)双频
2mm ±10-6ASHTECH Z 212(6月3日至6月26日)双频
2mm ±10-6海口116°21′21°2′13.9
TurboRogue 双频2mm ±10-6 试验期间汕头、阳江、海口3站获得的GPS 原始数据,采用了G AM IT 软件进行处理,处理中参与联合运算的有:海口、上海、天津、TSK B (日本)、IR KT (俄罗斯)、K itab (乌兹别克)等9个GPS 测站的资料。处理得到了间隔为每0.5h 一次的总延迟量。由于接收机采用的是双频接收机,电离层延迟已在处理过程中被对消掉,总延迟量为中性大气延迟量。
2 大气水汽总量的估算方法
各站GPS 数据处理得到的基本量是中性大气延迟量,它应由干延迟和湿延迟两部分组成。干延迟量可根据测站的地面气压及地理坐标计算出来,本文采用了Elgered 等人[7]的公式:
Z h =(2.2779±0.0024)P 0
f (λ,H )(1)
式中:P 0为测站地面气压,λ为地理纬度,H 为测站海拔高度,f (λ,H )=(1-0.00266cos (2λ)-0.00028H ),湿延迟量由实测的总延迟量减去干延迟量求得。
大气水汽总量W p (Precipitable Water )定义为:垂直方向气柱内的水汽全部折算成液态水的高度。它与湿延迟量(d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Businger 等人[8]给出的经验关系为:W p =∏×d
(2)∏=106
ρw R v [
k 3/T m +k ′2]其中,ρw 是水汽密度,R v 是水汽的气体常数,T m 是加权平均温度
[9]T m =
∫(P v
/T )d z ∫(P v /T 2)d z (3)
k ′2=k 2-m k 1,m =M w /M d 是水汽与干空气的克分子量之比。k 1,k 2,k 3是大气折射指数N [9]实验公式中的系数
081
应 用 气 象 学 报 13卷
N =k 1P d T +k 2P v T +k 3P v T 2(4)
P d 是干空气压强,P v 是水汽压。∏是与气象参数有关的系数,∏通常可用一定常系数0.156来近似,为简化处理,本文采用∏=0.156进行计算。
3 试验初步结果与讨论
我们对试验期间上述3站获得的GPS 连续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通过上述的处理,估算出间隔为0.5h 一次的大气水汽总量,与当地探空资料计算出的大气水汽总量进行了比较。图1给出的是试验期间汕头站探空与GPS 反演的水汽总量的对比结果,以及地面逐时降水资料。横坐标为观测时间,主纵坐标为水汽总量(单位:mm ),次纵坐标为降水量(单位:mm/h )。图中,连续曲线为GPS 反演的水汽总量、圆点为探空资料计算出的大气水汽总量、柱形条为降水量
。
图1 1998年5~6月汕头站地面降水量GPS 与探空资料反演水汽总量的对比
从图1中可以看出,GPS 反演的水汽总量与探空计算的结果相比变化趋势一致,图2给出两者偏差(探空与GPS 值之差)的概率分布曲线(样本数为205),GPS 反演的水汽总量比探空计算的结果平均偏低6.5mm ,偏差的均方差为4.3mm 。
GPS 连续观测的特点,使GPS 反演的水汽总量具有很高的时间精度,从时间上近乎连续的水汽总量演变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水汽总量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图1中,振幅变化较大,平均振幅为33mm 的波动的周期为7.2天。
1
81 2期 何 平等:地基GPS 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初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