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提出“又快又快”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本文探讨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八项内涵指标,认为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发展方向;研究了大学如何抓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机遇,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愿景的发展战略,并对优先战略、稳定战略、培育战略、回避战略、自然消亡战略进行了初步分析。

[标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也随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数量规模上名列前茅,先后超越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是,大国并不等于强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我国高校数量不少,但缺少一批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对话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少,但在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方面还很欠缺;我国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但代表世界科研最高水平的成果还不多。如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最新完成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2008年排行榜显示,虽然中国高校上榜数量增加到30所,但距离一流大学仍存在较大差距,无一所大学跻入百强行列。研究发现,大陆名牌大学的科研产出规模虽然较大,但高质量论文比例较低,同时缺乏国际级学术大师和重大原创成果。即使清华、北大等名校的SCI论文都已超过2 000篇,与排名21至100名大学的SCI论文数量相当,但代表原创性研究的指标数据却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其排名。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宏观背景下去理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包含了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包含有大学在这样的发展战略中如何应对这个变化、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思考。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说到底是要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才有意义,这就决定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把我国放在国际大舞台进行比较,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展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走在外延式发展继续推进前提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缺一不可。从国家层面来说,高等教育强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而这些方面无疑可以成为大学在强国战略背景下确定发展战略的主要考量指标:

(一)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这是质的主要标准,包括有大师的数量、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名校的数量等。当前,发达国家为了同家战略和民族利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通过积极的财政等支持制度和一系列

政策措施,如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和“GP计划”、韩国的“BK21计划”、德国的“精英大学(Elite-Unis)计划”,在世界范围形成了建设一流大学的竞争格局,占据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多数席位。我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需要科学技术走在时代前沿。在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国力还不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只能先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若干所一流大学建设,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利益,正在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就是这种宏观战略的产物。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我国一流大学在世界的比例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在世界前100强大学里如果没有几所甚至十几所中国的一流大学,就不可能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

(二)大学入学率

一个国家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仅仅停留在精英阶段是很难实现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就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日本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日本高等教育就学人数急速扩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四年制大学入学率从8%上升为28%,加上短期大学在内则由10%上升为40%,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到1990年总就学率上升为50%,到2005年前后总就学率上升为70%,达到了普及化阶段。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正是日本经济急速增长的时期,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推动,使日本成为了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要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提高入学率,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打下基础,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同时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直至进入普及化阶段。

(三)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主要看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OECD成员国,知识产业所创产值已占其GDP40%以上,并且在继续增长。美、日、英、法、德、韩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显示,美国从1949年到1999年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劳动力整体素质一直在快速提高。美同发达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出色的科技人才和优秀的管理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根据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的统计,近20年高校技术转让为美国经济作出了300亿美元的贡献,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在日本政府“科技创新立国”国策中,高校成为其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创新基地。韩国在短短30年时间里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成就主要归功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尤其是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视。综观几百年来人类发展的历史,世界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兴起,甚至在相肖多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具有根本和革命性的作用。

(四)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率

国际上把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样,一个国家的创新关键是科学技术创新。有关研

究认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培养和汇聚了大批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通常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世界总数的99%。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国际情况来看,高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世界2/3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3/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由大学发表、获得的,其中前100名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占大学在这两个刊物发表论文总数的3/4,前100名大学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过去20年,在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中,有近70%是由大学取得的。

(五)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观念的引领作用

这主要看高等教育领域产生的思想和社会意识对全社会的影响,大学要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在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中,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文化传承、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等基本文化功能,传递、创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高等教育是文化的“发动机”。随着大学由边缘走到社会中心,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等教育的整体文化功能进一步扩展。高等教育在创造文化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中心,不仅积累和保存了传统文化,而且创造和引领新的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是大学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就是文化的代名词。

(六)中国大学对外国学生的吸引程度

发达的高等教育不仅体现在对本国学生的吸引上,还体现在对外国学生的吸引上。在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是教育活动的常态,对国际学生吸引的程度可以反映一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发展策略。据世界留学生组织调查统计,21世纪初期有150万学生在他国学习。其中美国是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统计,1998-1999学年在美外国留学生达到490 933人,中国在美留学生就有7.23万人。就大学自身而言,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说一流大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国际性大学。有研究表明。在哈佛、牛津等一流大学研究生中外围留学生的平均比例为33.65%,而在在校生人数中的比例达到17.24%。数量众多的留学生进入本国大学,除了可为学校带来可观学费收入、创造与外国合作的机会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异质性、语言混杂、文化多元、种族多样的人文和学术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开展自由的、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所必需的,有时候靠单一的文化很难创造出来,在这个环境中才会产生震撼世界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才会使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七)先进的具有引导作用的大学教育理念

教育强国不仅要体现在有形的指标上,更要体现在一些无形的影响力上,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