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研究23卷2016年1期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01.23 No.1 2016
万方数据
三苎:垦兰:壁翌竺塑竺竺塑笙垦兰兰二二里奎竺垄兰翌堡望塑竺望量!登薹鋈壁萋錾塞匦
3.1
乡村的产业价值提升 在日本,乡村并不等同于农业地区,乡村的发
行都市农业实践等¨o。在日本,农业多元价值的挖 掘发展不但缓解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 环境问题,也蕴藏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延伸了农业 的价值链条。 3.1.2乡村工业化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为协调地区经济不平衡 性,在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引导下,部分工业从城市 转移到乡村而发展壮大起来。工业在城市向农村 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进入到如春笋般出现的 中小型卫星企业中工作,85%左右的农民通过兼业 带来了额外收入,从1965年起日本农户的收入首次 超过了城市居民,是城市工薪家庭的1.3倍;农村也 形成新的工业体系,深远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l 就业结构,相伴而生了大批包括大片农村地区在内 的中小城市,使城市农村联成一片旧o,土地与人的 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这种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 就近城镇化的方式,对于改变我国农民“候鸟式”迁 徙就业,实现城乡产业与人的城镇化,解决城乡发 展矛盾具有指导意义。另外,这些不同行业的兼业 农民混居在农村中,他们扩大农村消费,同时对加 速农村改造和增强农村社会服务机能等起着积极 的推动作用,农村生活逐渐城市化、现代化,工农与 城乡的差距逐渐消弭。 日本乡村工业可以健康发展,原因是多方面 的:其一,教育水平高,战后日本把义务教育年限延 长至9年,高中升学率从1955年的50%上升至 1975年的92%,农业劳动者较高的教育水平,使他 们转入非农产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一1;其二,日本 的乡村企业布局比较分散,与农户居住区形成混住 化状态p。,再加上日本农村的交通与物流十分发 达,所以就业者无论是在宅就业,还是远距离通勤 都能实现;其三,乡村企业和城市一样重视技术领 先,产、学、研相结合,小部分在尖端工业领域也有 话语权;并且多数与大企业有长期稳定的契约承包 关系,生命力强;其四,注重环境保护,町(村)议会 对于工业发展或者环保措施的出台拥有决定权和 监督权;其五,政府的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先后制定 了一系列开发计划,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1977年 11月成立了财团法人“促进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中 心”,帮助市町村引进工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 一步有计划地将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及批发业 等引入农村,改善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各级地方
【文章编号】1006—3862f2016)01—0013—06
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王国恩1 杨

康1,2

毛志强1
(1.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中铁第四
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日本魅力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的同步城镇化,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景观风貌得
到了传承,成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回顾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日本乡村建设重视政策引导、法律制度建
设、资金援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保障性制度设计,同时,把“人”、“文”、“产”、“地”、“景”五类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作 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村民主导,政府协作,社会支持”的组织方式,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营造模式,集合本土居
1 5
展活力并不局限于农业,乡村发达的二三产业拉近 了城乡间的差距。1985年日本农村地区第三产业 从业人数已达到了43.5%,第二产业的比例为 33.6%,均高于第一产业¨1,可见日本农村地区产 业的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之高。
3。1。1
传统农业的价值延伸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主导的时代,经济功能不是 地方区域对于乡村的核心期待,但农业生产依旧是 乡村的根本职能和优势,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保证。日本重视农业在国家安全、景观生态、文化 教育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在提升农业效率,发掘利 用农业多元价值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El本通过前两次乡村建设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为二三产业发展解放了劳动力,解决了在一个人多 地少、农业资源稀缺的国家如何实现高效高质农业 的难题。总结起来:农地改革是前提;农业生产技 术和农业组织管理的创新是两大技术支撑"J。前 者解决了土地分散、效率低下的问题,为农地改良, 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铺平了道路;技术革新则提高 了农业效率,孵化了尖端农业;最后组织管理则是 通过农协这一民间组织,为高效有序的农业生产、 销售流通i配套服务等提供支持。 随着传统农业模式日趋成熟,Et本认识到以土 地为核心资源的乡村环境能产生集经济、生态、社 会于一体的多元价值,诸如景观、教育、健康、观光、 休闲体验等,农业不仅是衣食来源,更是乡村独特 的资源,田园生活的乐趣之源”。。 到1990年前后,《新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 开启了日本农业多功能性的实践。对于农地的功 能定位,由单一的生产功能,提升到多元的复合功 能”]。该法案将农业的多元价值界定为除具有农 产物供给机能以外的5种功能:土地保持、水源涵 养、自然环境的保护、良好景观的形成、文化的传 承o“。日本挖掘农业多元价值的方式有很多,如利 用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农村文 化,配合地区聚落的建设特色,与休闲旅游结合,形 成观光农业;回收有机垃圾来堆肥,转而用在有机 生态农业上;实行有机化和创意化生产而形成创意 农业;与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结合,延伸 到其他产业而形成能源农业、文化农业;在城市进

想”为标志,日本开始了战后的首次“新农村建设”。 此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指定的区域成立农业振兴协 会,制定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 施的投资;第二阶段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 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出台了谋求区域均衡发 展、缩小城乡差距、消除环境污染等一整套政策措 施,进行了第二次“新农村建设”H1。通过这一阶段 努力,日本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农民人均 收入从1973年起超过了城市居民。第三阶段从20 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以“造村运动”为起点,以振兴 产业,发掘乡村魅力和特色,重新振兴日趋衰败的 农村为目标,尤以“一村一品”运动影响长久,使得 许多村町被忽视的特色得以挖掘展现。经过三阶 段建设,日本逐步消弭了城乡差距,使乡村成为了 日本人美丽的精神家园。 纵观日本乡村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其在乡村 建设的法律体系支撑、乡村多元价值挖掘、建设主 体组织形式三个方面有独到之处。
特别措施法》、《农地凋整法改正法律案》,1952年制
定了《农地法》,前面两者奠定了日本农村土地私有 制的基础,而《农地法》则构建了完整的农村土地管 理管制制度,农地的所有、利用、交易、转让都有了 依据和管制,保证了优地优用的同时又使农地具有 良好的可流转性,兼顾了小农经济的现实基础以及 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需求。反观我国在农村建设过 程中由于经济利益驱使,牺牲耕地和农民利益,大 搞土地财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土地流转、使用、 征地补偿等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指导有一定关系。 此外,日本各市町村议会可以自行颁布各类条例、 市町村章和市町村民宪章(类似我国的乡规民约)
542739032@qq.coin
日本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台了至少30多部相 关法律,且每部法律都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得日本 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立法的支撑。
城市发展研究23卷201 6年1期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01.23 No.1 2016
1 3
万方数据
;乡村礓运每撼孽代。+』

日本乡村建设的历程
日本的乡村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
纪50年代,以日本农林大臣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s支持的多尺度城市三区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完整、
针对性强的立法
划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51278384)
e通讯作者:杨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
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来, 各地对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做出了诸 多尝试,但是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粮食安全日益严峻, 乡村风貌特色与文化日渐凋敝等问题依旧十分突出。 而与中国紧邻的日本在“二战”后经过三次乡村建 设,从建设初期乡村落后萧条,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 体化,再到如今追求更高层次的乡村生活魅力、谋求 可持续发展阶段…,在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 土地同步城镇化的同时,乡村的景观风貌和文化传统 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深入剖析日本战后多 年来的乡村建设经验,对当今中国推行新型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鉴于此,本 文首先介绍日本乡村的建设历程,接着从乡村建设的 法律保障、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主体的组织形式三 个方面分析总结其建设经验。
等,在具体的建设实施中都起到了细化补充的作用。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核心——认识发掘
乡村的多元价值
传统认知中乡村总是和落后、低价值联系在一 起,导致这种偏见是因为人们对乡村的价值没有充 分的认识。日本在几十年的乡村建设中充分挖掘 并利用了乡村独特的价值,使“城”、“乡”成为了空 间特色的界定,而不是品质优劣的划分,而且在人 居环境和传统文化氛围方面,使得农村比城市拥有 更大的吸引力,转变了城乡角色认知。通过从产 业、文化、景观生态三个方面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 将乡村作为宝贵的资源进行精心营造,把乡村建设 得充满魅力。在具体建设实践中通过对“人”、 “文”、“地”、“产”、“景”五类资源(图1)的利用来 实现。
建立农业协作社
土地改良 农地管制 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民增收、
农业现代化、社会保障、金融 农业振兴 乡村发展与建设管理
历史遗产保护
生态保护 优质住宅建设
创造美好景观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这些法律有针对性地应对了农村建设中的一些主 要问题,规范对象明确,规范条款详实,可操作性强,使 得日本乡村建设事事“有法可依”口3,见表1。 以土地制度为例,1946年制定了《自耕农创设
乡村价值
人 地方意见领袖,有 组织有活力唤起造 村运动共识,带领 农村建设者,以及 著名的历史人物、 拥有特殊技艺的人
文 各种文化设施与活 动,如寺庙、古街、 矿坑、传统工艺、 石板层、童玩,有 特色的美术馆、博 物馆、工艺馆、研 究机构、传统文化 与习俗活动等
地 自然资源,如温泉、 青山、绿水、雪、 土壤、植物、梯田、 盐田、沙洲、湿地、 草原、海岸线、鸟、 鱼、昆虫、野生动 物等
王国恩等: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土地私有制
1946年《自耕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农地调整法改正法律案》 1947年《农业协同组合法》 1949年《土地改良法》,1956年《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 1952年《农地法》 1961年《农业基本法》,1963年《改善农林渔业经营结构融资制度》,1970年《农业人养老金基金法》 1971年《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 1968年《农业振兴地区整合建设法》、《城市计划法》,1974年《生产绿地法》,1976年《国土利用计划 法》.1980年《增进农用地利用法》,1999年《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 1987年《村落地区整治建设法》 1950年《文化财产保护法》,1966年《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2008年《维护及改善地区 历史风貌的相关法》 1951年《森林法》,1967年《自然公园法》 1990年《市民农园建设法》,1999年《促进优质田园住宅法》 2004年《景观法》
民的建设热情和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转变村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最终社区营造带
来的这种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促进了魅力乡村建设愿景的实现,这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土城镇 化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日本;乡村建设;社区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产 生产资源,农林渔 牧产业、手工艺、 饮食、加工品、艺 术,以及拓展产业 机能之观光、休闲、 教育、体验农业、 市民农园及农业公 园等
景 自然或人文景观, 如森林、云海、 湖泊、山川、河 流、海岸、夕阳、 星星、古迹、地 形、峡谷、瀑布 庭园、文化财、 建筑
图1“人”、“文”、“地”、“产”、“景”五类资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