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
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
1-、α2、β1-、γ1-球蛋白。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
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
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
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
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
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红细胞最多,
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
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
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4.全血为非牛顿液体。粘度与切率呈反变关系。
(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晶体物质)晶体渗透压:770kPa 晶体物质数量(80%
来自Na离子和Cl离
子)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3.3kPa 血浆蛋白(75%~80%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2.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为等张溶液。
(四)血浆pH值
1.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2.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3.血浆内的缓冲物质最重要的是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1.胚胎发育早期是卵黄囊造血;从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四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此时的骨髓腔完全被造血细胞充满。到18岁左右时,虽然只有脊椎骨、髂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但已足以进行正常造血。
2.. 成人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
3. 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形态可辨认的前体细胞三个阶段。
4.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5. 将各系列的定向祖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形成相应血细胞的集落,即集落形成单位(CFU)。形成红细胞集落的定向祖细胞称为红系定向祖细胞(cFu—E),同理,定向祖细胞还有粒一单核系祖细胞(CFLJ—GM)、巨核系祖细胞(CFU—MK)和TB淋巴系祖细胞(CFL—TB)。
6.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也可释放少量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液中,但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只有骨髓浓度的1%左右。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1.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一般用1L血液中红细胞的个数来表示红细胞的数量。
2.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
3. 正常人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不仅有性别差异,还可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有差异。若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则称为贫血。
4. 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红细胞保持正常双凹圆碟形需消耗能量。
5. 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用于维持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以保持红细胞内外Na、K离子的正常分布、细胞容积和双凹圆碟状的形态。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
(1)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1)可塑变形性是红细胞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的特性。
2)红细胞的变形性取决于红细胞的几何形状、红细胞内的粘度和红细胞膜的弹性,其中红细胞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几何形状最为重要。
3)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这使得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2)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沉降率为0~15ram/11,成年女性为0~20ram/h。
2)沉降率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小。
3)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4)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5)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6)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血浆中,红细胞也会较快发生叠连而沉降率加速,而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
7) 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
临床应用: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为红细胞叠连,决定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主要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而血浆白蛋白、磷脂增多时则抑制叠连发生,使血沉减慢。
(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1)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且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
2)生理情况下,衰老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低,即脆性高;而初成熟的红细胞的抵抗力高,即脆性低。有些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脆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脆性变大。
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CO2。
(1)血液中98.5%的氧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的。
(2)血液中的C02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分别占运输总量的88%和7%。
(3)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气体交换面积,由细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离都很短,故有利于细胞内、外氧和C02的交换。
(4)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5)红细胞表面还具有I型补体的受体,可与抗原一抗体一补体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一抗体一补体免疫复合物的吞噬,防止抗原一抗体一补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内而引起免疫性疾病,因而具有免疫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在成年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红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再经过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的阶段,成为成熟的红细胞。约历时6~7天。
1.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
(1)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供应。
(2)红细胞可优先利用体内的氨基酸来合成血红蛋白,故单纯因缺乏蛋白质而发生贫血者较为罕见。
(3)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1)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血红蛋白分解所释放的铁可再利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进入血液的铁通过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而被运送到幼红细胞。
2)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