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_覃志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Xu Zhimo’s poetry, image, form, rhythm, artistic conception
徐志摩是一位有争议的诗人。几十年来,评论界 对他本人及其诗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 西滢就认为徐是“一手奠定了中国诗坛的‘诗哲’”, 而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小丑[1];有人称他 是“六十年来仅有的三个半诗人中的一个”,又有人 说他的诗“既恶毒又迷人”[2]。人们对徐志摩有争议 的地方,是在于他思想与阶级立场,而对他的艺术成 就,则多持肯定态度。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当时 诗人除了郭沫若,当首推徐志摩。”[3]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评论界重新客观地评价徐志摩及其诗歌创 作,多数学者在对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果[4] 。笔者认为,徐志摩诗歌艺 术的突出成就,是在于诗人通过近乎完美的诗歌形式 和表现技巧,营造出出神入化的优美意境,准确而又 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那浸润着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诗 歌情感,使诗人的情感抒发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具 有高度美学价值的新境界,从而创下了中国新诗抒情 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一 典型意象的精心选择
“意象”是文艺作品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 和感性的复合体。以高度浓缩和含蓄为主要特征的诗 歌,是“意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文学形式。诗人面对 缤纷的大千世界,通常会用全然开发的心灵去领悟、 默会,以艺术直觉来定格,从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意 象,用以展示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和风格 色彩。我国传统诗歌十分注意意象的运用,相对于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5-0058-04
Lyric Art of Xu Zhimo’s Poetry QIN Zhi-yi
(Nanning No.4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Guangxi Nanning, 530200)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诧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分两段,各行字数相差很大,各行音顿数也不尽相 等。但显然又是有章可循的:在两段对应的诗行里, 音顿数目却是相同的,字数也大体相同,这就是所谓 的“内在和谐”,一种包容了局部自由的具备整体意 义上的均齐感的和谐。有人就把这一诗体称为“对称 体”[7]。徐志摩用这种“对称体”写下了他的许多名 篇,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为了寻找一颗明星》、《我有 一个恋爱》、《呻吟语》等等。 徐志摩有一些诗,从诗节与诗节间的字数来看, 并不见得“对称”(如《消息》、《生活》、《残破》 等),但在音顿上却又是对称的,这种以音顿划分为 对称的形式称为“内在的和谐”。这种“内在的和 谐”也表现在用韵上。徐诗的用韵不固定在某一行的 某一脚,有时是奇韵体,隔三行换一韵;有时是偶韵 体,隔两行换一韵。这就使得他的诗的外在形式呈现 出灵活多变的典雅气派,而诗的内在结构始终是匀称 的。这种合乎规律(这一规律并不固定,需就诗论 律)的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徐志摩崇尚自然的自 由潇洒的个性。
第 28 卷 第 5 期 2011 年 10 月
文艺研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Vol.28 No.5 Oct.2011
覃志毅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200)
摘 要: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
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
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形式;韵律;意境
Abstract:In Xu Zhimo’s poetry, his social ideal and life ideal are fully presented with his emotion through peotry’s image, form and rhythm, to create fant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impassable peak of lyric art.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覃志毅(1967—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
- 58 -
第 28 卷
覃志毅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总第 78 期)
意象一种温柔、含蓄的东方美。在《常州天宁寺闻礼 忏声》中,诗人于“这鼓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 佛焉一声……”等一组动态意象群里,蕴藉着神秘的 东方哲思。《再别康桥》里的“笙萧”、“夏虫”两 个意象,本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对内心孤独的 宣泄和古典文学“静”的典型意象,诗人却用在富有 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的新诗中,使得该诗歌充满了东方 古典抒情色彩。《杜鹃》、《黄鹂》中那些美丽的意 象,东方传统文化色彩就更为鲜明。三是以华丽的自 然美和缤纷的色彩美来构造意象。在徐诗中,“白 云”、“黄云”、“明星”等镶着自然色彩的意象随处 可见。《康桥再会吧》就以“墨泼”、“暝色”、“鹅 黄”、“桔绿”等带有缤纷自然色彩的意象,把黄昏 里树、山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层次分明,仿佛画 一般的美。《沪杭车中》“艳色的田野”、“艳色秋 景”强调了自然色彩的华丽和缤纷,诗人对烟、山、 云、影、水、桥、橹、松、竹、红叶等意象都加以润 色、集中,并加以安排、组合,从而勾勒出了一幅有 声有色、有明有暗、有远有近的写意风景画。
诗,新诗在形式上虽有了质的变化,但几千年来诗人 们对意象的追求一直都没有改变。纵观新诗及其发展 轨迹,意象的选择、构造及其嬗变,往往是最关键、 引人注目的。
思 想 “ 杂 ”、 感 情 “ 浮 ”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徐 志 摩,常常在抒写心灵时苦心经营、刻意构造典型的诗 歌意象,并使这些意象随着诗人的流变而不断地变化 着,以此捕捉生活的诗句,抒发诗人复杂多变的内心 情感。诗人徐志摩对意象的选择、构造有着几个明显 的特征:一是善于捕捉与情感相契合的意象。如《雪 花的快乐》中,诗人就选取“雪花”这一意象,描写 它“翩翩在半空里潇洒”,向着“我的方向” 飞扬, 来自诗人达观自由、清莹秀逸的情怀;《消息》取 “双虹”为意象,以它在雨前雨后的变幻景观,表现 诗人“希望与希望的破灭”的复杂意绪[5]。徐志摩的 诗大都抒发诗人对理想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对自由的 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憧憬,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 荡》、《再别康桥》等,诗人都以隽永柔和的笔调, 选择了星星、月亮、流泉、白云、幽谷、香兰、落 叶、秋声、柳树、青荇、潭水、彩虹等为中心意象, 披露了积蓄已久的心底情素,使情感和意象相结合,读 起来没有“隔”的感觉。二是选择有鲜明的民族文化 传统的意象。如“莲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已形成一种象征模式,用以表达和禅述有联系的雅洁 情感。徐志摩在《沙杨娜拉——赠日本女郎》里,取 “不胜凉风的娇羞”的“莲花”为意象,不仅将日本 女郎特有的风姿神韵呈现于读者面前,而且赋予诗的
三 和谐韵律的执著追求
徐志摩在致力于诗歌语言的加工锤炼和新诗格律 化的试验过程中,对诗歌艺术中的“三美”之一—— 音乐美的追求似乎更为执著。徐志摩在追求诗歌的韵 律美时,并不是单单从形式上理解音节的问题,而是 在“诗感”和“诗意”的基础上去处理每一首诗的音 节。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诗中的感情起伏变化和诗的 节奏变化始终是和谐一致的。徐诗不是单纯地追求诗 的韵律美,而是让诗的韵律美通过“诗意”在流动中 产生。如《雪花的快乐》,全诗共四节,但韵律铿 锵,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的美。前三节中重复出 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成一幅自由的天 国中深邃的灵魂的图画;第四节中将“飞扬”改为 “消融”,就使得诗感由视觉过度到听觉,将爱的天国 里的图画转换成爱的最美的音响,在大地上久久回 荡。整首诗在琅琅上口的音节中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在寻求纯真爱情上奇妙而跌宕的感情,整首诗在 音节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中达到艺术美的境界。 《再别康桥》第一节基本上是以三个音节为主,并大 量运用“的”、“在”等词构成音节,使诗更符合口 语习惯,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轻轻的 我 走了,/正 如我 轻轻的 来” 、“波光 里的 艳影,/在 我的心头 荡 漾 ” 等 等 。 另 外 , 韵 脚 “ 来 ”、 “ 彩 ” 中 的 ai, “娘”、“漾”中的 iang,“箫”、“桥”中的 iao,韵腹 开口度大,能充分表现出欢快、激昂的情调。开头的 一节和末尾的一节除“轻轻”、“悄悄”之外,诗句
- 59 -
2011 年第 5 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0 月 25 日出版
基本相同,从而造成了韵律的回环往复,遥相呼应。 既保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歌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整性,又产生了一 种绵延不绝、萦回于耳的声韵美感,大大加强了抒情 的感染力。
叠字的使用也是徐志摩诗歌产生和谐音韵美感的 重要因素。叠字是我国诗歌中产生最早、用得最广的 艺术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305 篇里,使用叠 字的就有 200 篇之多。徐志摩十分善于选取各种不同 感情色彩的叠字来抒发其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从而 使诗歌具有摇荡性情的情韵美感。在《雪花的快乐》 里,诗人用了几个轻俏柔美的叠音词来摹状飘洒飞扬 的雪花:她“翩翩”地、“娟娟”地在半空里飞舞; 她“盈盈”地沾住了恋人的衣襟,溶化了,与恋人浑 然一体。诗人赋予几个叠词以优美的想象,把自己平 和的心境和渴望爱、渴望自由与美的思想感情深深地 蕴含在雪花之中,曲折地倾诉自己心中理想的恋情, 抒发了对这理想恋情的热烈追求。《月下雷峰影片》 也用了“深深的”、“依依的”、“团团的”、“纤纤 的”四个叠词,在整齐自然的诗行中,展现一种沉 静、幽深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热烈向往的思 想情感。在《破庙》里,诗人一连用了“静悄悄”、 “昏沉沉”、“阴森森”、“冷冰冰”等四个叠词作为 破庙的限制词,分别从静、暗、阴、冷几方面极力描 写了破庙的冷落衰败;用“黑丛丛”、“霍隆隆”、 “豁喇喇”来形容破庙周围的山坳、雷声、树叶的形 状、声音、动作,让人感到破庙的阴森恐怖。这些叠 词,全都带着幽暗沉重的感情色彩,一派寒色,渲染 了浓烈的凄清幽冷的气氛,与由此在诗人心中陡然升 起的寂寞感、恐惧感相一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阴暗 寂廖的心绪。《难得》里“只静静的对坐着一炉 火,/只静静的默数远巷的更”的两个“静静的”属 于那些声音轻清文字的重复,也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诗 意表现,渲染了一唱三叹的寂寞情绪。这种情绪既来 自内心,又来自外界,是诗人心灵寂寞苦闷的歌唱。 诗中那舒缓的节奏和诗人缠绵温婉的感情和谐一致, 取得了音响与情思和谐完美的艺术效果。
意象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必然“需要一种和 谐、均齐的语言模式,这种和谐和整齐,又主要通 过诗歌本身的建筑美(诗行排列)与音乐美(韵律 设置)来体现。”[6]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 对诗歌“三美”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感觉能力, 他十分妥当地调整了自由与均齐之间的微妙关系, 形式上或追求变幻的自由,或力求单纯和统一,基 本上抛弃了种种外在的整齐,在一种不太整齐的参 差错落中构织着内在的和谐,使他的诗显得匀整而 多变。徐诗的外在形式的最大特征便是以诗节之间 在段式和韵式的对称来构造自己的格律诗。这种形 式,一个诗节是自由诗,两节以上的诗(全诗),就 显现出对称,从而以严格的格律给人以均齐划一的 建筑之美。如《偶然》 :
《再别康桥》则集约式地选取了康桥周围的自然 景观为意象,从夕阳到星辉再到夏夜的时光流序中, 摇曳出一组色彩斑斓的意象群:“金柳”、“艳影”、 “青荇”、“彩虹”、“星辉”……在这清新自然、又 浸染着东西方文化的美感色彩的意象组合中,诗人柔 美而又纤丽的情怀、洒脱而又悲郁的意绪,得到了完 美的映现。
二 典雅形式的大胆构建
徐志摩是一位有争议的诗人。几十年来,评论界 对他本人及其诗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 西滢就认为徐是“一手奠定了中国诗坛的‘诗哲’”, 而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小丑[1];有人称他 是“六十年来仅有的三个半诗人中的一个”,又有人 说他的诗“既恶毒又迷人”[2]。人们对徐志摩有争议 的地方,是在于他思想与阶级立场,而对他的艺术成 就,则多持肯定态度。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当时 诗人除了郭沫若,当首推徐志摩。”[3]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评论界重新客观地评价徐志摩及其诗歌创 作,多数学者在对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果[4] 。笔者认为,徐志摩诗歌艺 术的突出成就,是在于诗人通过近乎完美的诗歌形式 和表现技巧,营造出出神入化的优美意境,准确而又 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那浸润着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诗 歌情感,使诗人的情感抒发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具 有高度美学价值的新境界,从而创下了中国新诗抒情 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一 典型意象的精心选择
“意象”是文艺作品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 和感性的复合体。以高度浓缩和含蓄为主要特征的诗 歌,是“意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文学形式。诗人面对 缤纷的大千世界,通常会用全然开发的心灵去领悟、 默会,以艺术直觉来定格,从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意 象,用以展示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和风格 色彩。我国传统诗歌十分注意意象的运用,相对于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5-0058-04
Lyric Art of Xu Zhimo’s Poetry QIN Zhi-yi
(Nanning No.4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Guangxi Nanning, 530200)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诧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分两段,各行字数相差很大,各行音顿数也不尽相 等。但显然又是有章可循的:在两段对应的诗行里, 音顿数目却是相同的,字数也大体相同,这就是所谓 的“内在和谐”,一种包容了局部自由的具备整体意 义上的均齐感的和谐。有人就把这一诗体称为“对称 体”[7]。徐志摩用这种“对称体”写下了他的许多名 篇,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为了寻找一颗明星》、《我有 一个恋爱》、《呻吟语》等等。 徐志摩有一些诗,从诗节与诗节间的字数来看, 并不见得“对称”(如《消息》、《生活》、《残破》 等),但在音顿上却又是对称的,这种以音顿划分为 对称的形式称为“内在的和谐”。这种“内在的和 谐”也表现在用韵上。徐诗的用韵不固定在某一行的 某一脚,有时是奇韵体,隔三行换一韵;有时是偶韵 体,隔两行换一韵。这就使得他的诗的外在形式呈现 出灵活多变的典雅气派,而诗的内在结构始终是匀称 的。这种合乎规律(这一规律并不固定,需就诗论 律)的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徐志摩崇尚自然的自 由潇洒的个性。
第 28 卷 第 5 期 2011 年 10 月
文艺研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Vol.28 No.5 Oct.2011
覃志毅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200)
摘 要: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
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
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形式;韵律;意境
Abstract:In Xu Zhimo’s poetry, his social ideal and life ideal are fully presented with his emotion through peotry’s image, form and rhythm, to create fant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impassable peak of lyric art.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覃志毅(1967—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
- 58 -
第 28 卷
覃志毅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总第 78 期)
意象一种温柔、含蓄的东方美。在《常州天宁寺闻礼 忏声》中,诗人于“这鼓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 佛焉一声……”等一组动态意象群里,蕴藉着神秘的 东方哲思。《再别康桥》里的“笙萧”、“夏虫”两 个意象,本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对内心孤独的 宣泄和古典文学“静”的典型意象,诗人却用在富有 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的新诗中,使得该诗歌充满了东方 古典抒情色彩。《杜鹃》、《黄鹂》中那些美丽的意 象,东方传统文化色彩就更为鲜明。三是以华丽的自 然美和缤纷的色彩美来构造意象。在徐诗中,“白 云”、“黄云”、“明星”等镶着自然色彩的意象随处 可见。《康桥再会吧》就以“墨泼”、“暝色”、“鹅 黄”、“桔绿”等带有缤纷自然色彩的意象,把黄昏 里树、山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层次分明,仿佛画 一般的美。《沪杭车中》“艳色的田野”、“艳色秋 景”强调了自然色彩的华丽和缤纷,诗人对烟、山、 云、影、水、桥、橹、松、竹、红叶等意象都加以润 色、集中,并加以安排、组合,从而勾勒出了一幅有 声有色、有明有暗、有远有近的写意风景画。
诗,新诗在形式上虽有了质的变化,但几千年来诗人 们对意象的追求一直都没有改变。纵观新诗及其发展 轨迹,意象的选择、构造及其嬗变,往往是最关键、 引人注目的。
思 想 “ 杂 ”、 感 情 “ 浮 ”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徐 志 摩,常常在抒写心灵时苦心经营、刻意构造典型的诗 歌意象,并使这些意象随着诗人的流变而不断地变化 着,以此捕捉生活的诗句,抒发诗人复杂多变的内心 情感。诗人徐志摩对意象的选择、构造有着几个明显 的特征:一是善于捕捉与情感相契合的意象。如《雪 花的快乐》中,诗人就选取“雪花”这一意象,描写 它“翩翩在半空里潇洒”,向着“我的方向” 飞扬, 来自诗人达观自由、清莹秀逸的情怀;《消息》取 “双虹”为意象,以它在雨前雨后的变幻景观,表现 诗人“希望与希望的破灭”的复杂意绪[5]。徐志摩的 诗大都抒发诗人对理想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对自由的 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憧憬,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 荡》、《再别康桥》等,诗人都以隽永柔和的笔调, 选择了星星、月亮、流泉、白云、幽谷、香兰、落 叶、秋声、柳树、青荇、潭水、彩虹等为中心意象, 披露了积蓄已久的心底情素,使情感和意象相结合,读 起来没有“隔”的感觉。二是选择有鲜明的民族文化 传统的意象。如“莲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已形成一种象征模式,用以表达和禅述有联系的雅洁 情感。徐志摩在《沙杨娜拉——赠日本女郎》里,取 “不胜凉风的娇羞”的“莲花”为意象,不仅将日本 女郎特有的风姿神韵呈现于读者面前,而且赋予诗的
三 和谐韵律的执著追求
徐志摩在致力于诗歌语言的加工锤炼和新诗格律 化的试验过程中,对诗歌艺术中的“三美”之一—— 音乐美的追求似乎更为执著。徐志摩在追求诗歌的韵 律美时,并不是单单从形式上理解音节的问题,而是 在“诗感”和“诗意”的基础上去处理每一首诗的音 节。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诗中的感情起伏变化和诗的 节奏变化始终是和谐一致的。徐诗不是单纯地追求诗 的韵律美,而是让诗的韵律美通过“诗意”在流动中 产生。如《雪花的快乐》,全诗共四节,但韵律铿 锵,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的美。前三节中重复出 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成一幅自由的天 国中深邃的灵魂的图画;第四节中将“飞扬”改为 “消融”,就使得诗感由视觉过度到听觉,将爱的天国 里的图画转换成爱的最美的音响,在大地上久久回 荡。整首诗在琅琅上口的音节中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在寻求纯真爱情上奇妙而跌宕的感情,整首诗在 音节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中达到艺术美的境界。 《再别康桥》第一节基本上是以三个音节为主,并大 量运用“的”、“在”等词构成音节,使诗更符合口 语习惯,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轻轻的 我 走了,/正 如我 轻轻的 来” 、“波光 里的 艳影,/在 我的心头 荡 漾 ” 等 等 。 另 外 , 韵 脚 “ 来 ”、 “ 彩 ” 中 的 ai, “娘”、“漾”中的 iang,“箫”、“桥”中的 iao,韵腹 开口度大,能充分表现出欢快、激昂的情调。开头的 一节和末尾的一节除“轻轻”、“悄悄”之外,诗句
- 59 -
2011 年第 5 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0 月 25 日出版
基本相同,从而造成了韵律的回环往复,遥相呼应。 既保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歌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整性,又产生了一 种绵延不绝、萦回于耳的声韵美感,大大加强了抒情 的感染力。
叠字的使用也是徐志摩诗歌产生和谐音韵美感的 重要因素。叠字是我国诗歌中产生最早、用得最广的 艺术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305 篇里,使用叠 字的就有 200 篇之多。徐志摩十分善于选取各种不同 感情色彩的叠字来抒发其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从而 使诗歌具有摇荡性情的情韵美感。在《雪花的快乐》 里,诗人用了几个轻俏柔美的叠音词来摹状飘洒飞扬 的雪花:她“翩翩”地、“娟娟”地在半空里飞舞; 她“盈盈”地沾住了恋人的衣襟,溶化了,与恋人浑 然一体。诗人赋予几个叠词以优美的想象,把自己平 和的心境和渴望爱、渴望自由与美的思想感情深深地 蕴含在雪花之中,曲折地倾诉自己心中理想的恋情, 抒发了对这理想恋情的热烈追求。《月下雷峰影片》 也用了“深深的”、“依依的”、“团团的”、“纤纤 的”四个叠词,在整齐自然的诗行中,展现一种沉 静、幽深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热烈向往的思 想情感。在《破庙》里,诗人一连用了“静悄悄”、 “昏沉沉”、“阴森森”、“冷冰冰”等四个叠词作为 破庙的限制词,分别从静、暗、阴、冷几方面极力描 写了破庙的冷落衰败;用“黑丛丛”、“霍隆隆”、 “豁喇喇”来形容破庙周围的山坳、雷声、树叶的形 状、声音、动作,让人感到破庙的阴森恐怖。这些叠 词,全都带着幽暗沉重的感情色彩,一派寒色,渲染 了浓烈的凄清幽冷的气氛,与由此在诗人心中陡然升 起的寂寞感、恐惧感相一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阴暗 寂廖的心绪。《难得》里“只静静的对坐着一炉 火,/只静静的默数远巷的更”的两个“静静的”属 于那些声音轻清文字的重复,也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诗 意表现,渲染了一唱三叹的寂寞情绪。这种情绪既来 自内心,又来自外界,是诗人心灵寂寞苦闷的歌唱。 诗中那舒缓的节奏和诗人缠绵温婉的感情和谐一致, 取得了音响与情思和谐完美的艺术效果。
意象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必然“需要一种和 谐、均齐的语言模式,这种和谐和整齐,又主要通 过诗歌本身的建筑美(诗行排列)与音乐美(韵律 设置)来体现。”[6]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 对诗歌“三美”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感觉能力, 他十分妥当地调整了自由与均齐之间的微妙关系, 形式上或追求变幻的自由,或力求单纯和统一,基 本上抛弃了种种外在的整齐,在一种不太整齐的参 差错落中构织着内在的和谐,使他的诗显得匀整而 多变。徐诗的外在形式的最大特征便是以诗节之间 在段式和韵式的对称来构造自己的格律诗。这种形 式,一个诗节是自由诗,两节以上的诗(全诗),就 显现出对称,从而以严格的格律给人以均齐划一的 建筑之美。如《偶然》 :
《再别康桥》则集约式地选取了康桥周围的自然 景观为意象,从夕阳到星辉再到夏夜的时光流序中, 摇曳出一组色彩斑斓的意象群:“金柳”、“艳影”、 “青荇”、“彩虹”、“星辉”……在这清新自然、又 浸染着东西方文化的美感色彩的意象组合中,诗人柔 美而又纤丽的情怀、洒脱而又悲郁的意绪,得到了完 美的映现。
二 典雅形式的大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