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_覃志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新诗在形式上虽有了质的变化,但几千年来诗人 们对意象的追求一直都没有改变。纵观新诗及其发展 轨迹,意象的选择、构造及其嬗变,往往是最关键、 引人注目的。
思 想 “ 杂 ”、 感 情 “ 浮 ”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徐 志 摩,常常在抒写心灵时苦心经营、刻意构造典型的诗 歌意象,并使这些意象随着诗人的流变而不断地变化 着,以此捕捉生活的诗句,抒发诗人复杂多变的内心 情感。诗人徐志摩对意象的选择、构造有着几个明显 的特征:一是善于捕捉与情感相契合的意象。如《雪 花的快乐》中,诗人就选取“雪花”这一意象,描写 它“翩翩在半空里潇洒”,向着“我的方向” 飞扬, 来自诗人达观自由、清莹秀逸的情怀;《消息》取 “双虹”为意象,以它在雨前雨后的变幻景观,表现 诗人“希望与希望的破灭”的复杂意绪[5]。徐志摩的 诗大都抒发诗人对理想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对自由的 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憧憬,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 荡》、《再别康桥》等,诗人都以隽永柔和的笔调, 选择了星星、月亮、流泉、白云、幽谷、香兰、落 叶、秋声、柳树、青荇、潭水、彩虹等为中心意象, 披露了积蓄已久的心底情素,使情感和意象相结合,读 起来没有“隔”的感觉。二是选择有鲜明的民族文化 传统的意象。如“莲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已形成一种象征模式,用以表达和禅述有联系的雅洁 情感。徐志摩在《沙杨娜拉——赠日本女郎》里,取 “不胜凉风的娇羞”的“莲花”为意象,不仅将日本 女郎特有的风姿神韵呈现于读者面前,而且赋予诗的
Abstract:In Xu Zhimo’s poetry, his social ideal and life ideal are fully presented with his emotion through peotry’s image, form and rhythm, to create fant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impassable peak of lyric art.
一 典型意象的精心选择
“意象”是文艺作品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 和感性的复合体。以高度浓缩和含蓄为主要特征的诗 歌,是“意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文学形式。诗人面对 缤纷的大千世界,通常会用全然开发的心灵去领悟、 默会,以艺术直觉来定格,从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意 象,用以展示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和风格 色彩。我国传统诗歌十分注意意象的运用,相对于律
《再别康桥》则集约式地选取了康桥周围的自然 景观为意象,从夕阳到星辉再到夏夜的时光流序中, 摇曳出一组色彩斑斓的意象群:“金柳”、“艳影”、 “青荇”、“彩虹”、“星辉”……在这清新自然、又 浸染着东西方文化的美感色彩的意象组合中,诗人柔 美而又纤丽的情怀、洒脱而又悲郁的意绪,得到了完 美的映现。
二 典雅形式的大胆构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5-0058-04
Lyric Art of Xu Zhimo’s Poetry QIN Zhi-yi
(Nanning No.4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Guangxi Nanning, 530200)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诧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分两段,各行字数相差很大,各行音顿数也不尽相 等。但显然又是有章可循的:在两段对应的诗行里, 音顿数目却是相同的,字数也大体相同,这就是所谓 的“内在和谐”,一种包容了局部自由的具备整体意 义上的均齐感的和谐。有人就把这一诗体称为“对称 体”[7]。徐志摩用这种“对称体”写下了他的许多名 篇,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为了寻找一颗明星》、《我有 一个恋爱》、《呻吟语》等等。 徐志摩有一些诗,从诗节与诗节间的字数来看, 并不见得“对称”(如《消息》、《生活》、《残破》 等),但在音顿上却又是对称的,这种以音顿划分为 对称的形式称为“内在的和谐”。这种“内在的和 谐”也表现在用韵上。徐诗的用韵不固定在某一行的 某一脚,有时是奇韵体,隔三行换一韵;有时是偶韵 体,隔两行换一韵。这就使得他的诗的外在形式呈现 出灵活多变的典雅气派,而诗的内在结构始终是匀称 的。这种合乎规律(这一规律并不固定,需就诗论 律)的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徐志摩崇尚自然的自 由潇洒的个性。
- 59 -
2011 年第 5 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0 月 25 日出版
基本相同,从而造成了韵律的回环往复,遥相呼应。 既保持了诗歌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整性,又产生了一 种绵延不绝、萦回于耳的声韵美感,大大加强了抒情 的感染力。
叠字的使用也是徐志摩诗歌产生和谐音韵美感的 重要因素。叠字是我国诗歌中产生最早、用得最广的 艺术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305 篇里,使用叠 字的就有 200 篇之多。徐志摩十分善于选取各种不同 感情色彩的叠字来抒发其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从而 使诗歌具有摇荡性情的情韵美感。在《雪花的快乐》 里,诗人用了几个轻俏柔美的叠音词来摹状飘洒飞扬 的雪花:她“翩翩”地、“娟娟”地在半空里飞舞; 她“盈盈”地沾住了恋人的衣襟,溶化了,与恋人浑 然一体。诗人赋予几个叠词以优美的想象,把自己平 和的心境和渴望爱、渴望自由与美的思想感情深深地 蕴含在雪花之中,曲折地倾诉自己心中理想的恋情, 抒发了对这理想恋情的热烈追求。《月下雷峰影片》 也用了“深深的”、“依依的”、“团团的”、“纤纤 的”四个叠词,在整齐自然的诗行中,展现一种沉 静、幽深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热烈向往的思 想情感。在《破庙》里,诗人一连用了“静悄悄”、 “昏沉沉”、“阴森森”、“冷冰冰”等四个叠词作为 破庙的限制词,分别从静、暗、阴、冷几方面极力描 写了破庙的冷落衰败;用“黑丛丛”、“霍隆隆”、 “豁喇喇”来形容破庙周围的山坳、雷声、树叶的形 状、声音、动作,让人感到破庙的阴森恐怖。这些叠 词,全都带着幽暗沉重的感情色彩,一派寒色,渲染 了浓烈的凄清幽冷的气氛,与由此在诗人心中陡然升 起的寂寞感、恐惧感相一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阴暗 寂廖的心绪。《难得》里“只静静的对坐着一炉 火,/只静静的默数远巷的更”的两个“静静的”属 于那些声音轻清文字的重复,也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诗 意表现,渲染了一唱三叹的寂寞情绪。这种情绪既来 自内心,又来自外界,是诗人心灵寂寞苦闷的歌唱。 诗中那舒缓的节奏和诗人缠绵温婉的感情和谐一致, 取得了音响与情思和谐完美的艺术效果。
第 28 卷 第 5 期 2011 年 10 月
文艺研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Vol.28 No.5 Oct.2011
覃志毅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200)
摘 要: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
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
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形式;韵律;意境
Key words:Xu Zhimo’s poetry, image, form, rhythm, artistic conception
徐志摩是一位有争议的诗人。几十年来,评论界 对他本人及其诗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 西滢就认为徐是“一手奠定了中国诗坛的‘诗哲’”, 而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小丑[1];有人称他 是“六十年来仅有的三个半诗人中的一个”,又有人 说他的诗“既恶毒又迷人”[2]。人们对徐志摩有争议 的地方,是在于他思想与阶级立场,而对他的艺术成 就,则多持肯定态度。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当时 诗人除了郭沫若,当首推徐志摩。”[3]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评论界重新客观地评价徐志摩及其诗歌创 作,多数学者在对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果[4] 。笔者认为,徐志摩诗歌艺 术的突出成就,是在于诗人通过近乎完美的诗歌形式 和表现技巧,营造出出神入化的优美意境,准确而又 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那浸润着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诗 歌情感,使诗人的情感抒发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具 有高度美学价值的新境界,从而创下了中国新诗抒情 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覃志毅(1967—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
- 58 -
第 28 卷
覃志毅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总第 78 期)
意象一种温柔、含蓄的东方美。在《常州天宁寺闻礼 忏声》中,诗人于“这鼓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 佛焉一声……”等一组动态意象群里,蕴藉着神秘的 东方哲思。《再别康桥》里的“笙萧”、“夏虫”两 个意象,本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对内心孤独的 宣泄和古典文学“静”的典型意象,诗人却用在富有 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的新诗中,使得该诗歌充满了东方 古典抒情色彩。《杜鹃》、《黄鹂》中那些美丽的意 象,东方传统文化色彩就更为鲜明。三是以华丽的自 然美和缤纷的色彩美来构造意象。在徐诗中,“白 云”、“黄云”、“明星”等镶着自然色彩的意象随处 可见。《康桥再会吧》就以“墨泼”、“暝色”、“鹅 黄”、“桔绿”等带有缤纷自然色彩的意象,把黄昏 里树、山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层次分明,仿佛画 一般的美。《沪杭车中》“艳色的田野”、“艳色秋 景”强调了自然色彩的华丽和缤纷,诗人对烟、山、 云、影、水、桥、橹、松、竹、红叶等意象都加以润 色、集中,并加以安排、组合,从而勾勒出了一幅有 声有色、有明有暗、有远有近的写意风景画。
意象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必然“需要一种和 谐、均齐的语言模式,这种和谐和整齐,又主要通 过诗歌本身的建筑美(诗行排列)与音乐美(韵律 设置)来体现。”[6]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 对诗歌“三美”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感觉能力, 他十分妥当地调整了自由与均齐之间的微妙关系, 形式上或追求变幻的自由,或力求单纯和统一,基 本上抛弃了种种外在的整齐,在一种不太整齐的参 差错落中构织着内在的和谐,使他的诗显得匀整而 多变。徐诗的外在形式的最大特征便是以诗节之间 在段式和韵式的对称来构造自己的格律诗。这种形 式,一个诗节是自由诗,两节以上的诗(全诗),就 显现出对称,从而以严格的格律给人以均齐划一的 建筑之美。如《偶然》 :
三 和谐韵律的执著追求
徐志摩在致力于诗歌语言的加工锤炼和新诗格律 化的试验过程中,对诗歌艺术中的“三美”之一—— 音乐美的追求似乎更为执著。徐志摩在追求诗歌的韵 律美时,并不是单单从形式上理解音节的问题,而是 在“诗感”和“诗意”的基础上去处理每一首诗的音 节。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诗中的感情起伏变化和诗的 节奏变化始终是和谐一致的。徐诗不是单纯地追求诗 的韵律美,而是让诗的韵律美通过“诗意”在流动中 产生。如《雪花的快乐》,全诗共四节,但韵律铿 锵,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的美。前三节中重复出 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成一幅自由的天 国中深邃的灵魂的图画;第四节中将“飞扬”改为 “消融”,就使得诗感由视觉过度到听觉,将爱的天国 里的图画转换成爱的最美的音响,在大地上久久回 荡。整首诗在琅琅上口的音节中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在寻求纯真爱情上奇妙而跌宕的感情,整首诗在 音节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中达到艺术美的境界。 《再别康桥》第一节基本上是以三个音节为主,并大 量运用“的”、“在”等词构成音节,使诗更符合口 语习惯,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轻轻的 我 走了,/正 如我 轻轻的 来” 、“波光 里的 艳影,/在 我的心头 荡 漾 ” 等 等 。 另 外 , 韵 脚 “ 来 ”、 “ 彩 ” 中 的 ai, “娘”、“漾”中的 iang,“箫”、“桥”中的 iao,韵腹 开口度大,能充分表现出欢快、激昂的情调。开头的 一节和末尾的一节除“轻轻”、“悄悄”之外,诗句
诗,新诗在形式上虽有了质的变化,但几千年来诗人 们对意象的追求一直都没有改变。纵观新诗及其发展 轨迹,意象的选择、构造及其嬗变,往往是最关键、 引人注目的。
思 想 “ 杂 ”、 感 情 “ 浮 ”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徐 志 摩,常常在抒写心灵时苦心经营、刻意构造典型的诗 歌意象,并使这些意象随着诗人的流变而不断地变化 着,以此捕捉生活的诗句,抒发诗人复杂多变的内心 情感。诗人徐志摩对意象的选择、构造有着几个明显 的特征:一是善于捕捉与情感相契合的意象。如《雪 花的快乐》中,诗人就选取“雪花”这一意象,描写 它“翩翩在半空里潇洒”,向着“我的方向” 飞扬, 来自诗人达观自由、清莹秀逸的情怀;《消息》取 “双虹”为意象,以它在雨前雨后的变幻景观,表现 诗人“希望与希望的破灭”的复杂意绪[5]。徐志摩的 诗大都抒发诗人对理想与理想境界的追求、对自由的 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憧憬,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 荡》、《再别康桥》等,诗人都以隽永柔和的笔调, 选择了星星、月亮、流泉、白云、幽谷、香兰、落 叶、秋声、柳树、青荇、潭水、彩虹等为中心意象, 披露了积蓄已久的心底情素,使情感和意象相结合,读 起来没有“隔”的感觉。二是选择有鲜明的民族文化 传统的意象。如“莲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已形成一种象征模式,用以表达和禅述有联系的雅洁 情感。徐志摩在《沙杨娜拉——赠日本女郎》里,取 “不胜凉风的娇羞”的“莲花”为意象,不仅将日本 女郎特有的风姿神韵呈现于读者面前,而且赋予诗的
Abstract:In Xu Zhimo’s poetry, his social ideal and life ideal are fully presented with his emotion through peotry’s image, form and rhythm, to create fant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impassable peak of lyric art.
一 典型意象的精心选择
“意象”是文艺作品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 和感性的复合体。以高度浓缩和含蓄为主要特征的诗 歌,是“意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文学形式。诗人面对 缤纷的大千世界,通常会用全然开发的心灵去领悟、 默会,以艺术直觉来定格,从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意 象,用以展示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和风格 色彩。我国传统诗歌十分注意意象的运用,相对于律
《再别康桥》则集约式地选取了康桥周围的自然 景观为意象,从夕阳到星辉再到夏夜的时光流序中, 摇曳出一组色彩斑斓的意象群:“金柳”、“艳影”、 “青荇”、“彩虹”、“星辉”……在这清新自然、又 浸染着东西方文化的美感色彩的意象组合中,诗人柔 美而又纤丽的情怀、洒脱而又悲郁的意绪,得到了完 美的映现。
二 典雅形式的大胆构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5-0058-04
Lyric Art of Xu Zhimo’s Poetry QIN Zhi-yi
(Nanning No.4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Guangxi Nanning, 530200)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诧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分两段,各行字数相差很大,各行音顿数也不尽相 等。但显然又是有章可循的:在两段对应的诗行里, 音顿数目却是相同的,字数也大体相同,这就是所谓 的“内在和谐”,一种包容了局部自由的具备整体意 义上的均齐感的和谐。有人就把这一诗体称为“对称 体”[7]。徐志摩用这种“对称体”写下了他的许多名 篇,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为了寻找一颗明星》、《我有 一个恋爱》、《呻吟语》等等。 徐志摩有一些诗,从诗节与诗节间的字数来看, 并不见得“对称”(如《消息》、《生活》、《残破》 等),但在音顿上却又是对称的,这种以音顿划分为 对称的形式称为“内在的和谐”。这种“内在的和 谐”也表现在用韵上。徐诗的用韵不固定在某一行的 某一脚,有时是奇韵体,隔三行换一韵;有时是偶韵 体,隔两行换一韵。这就使得他的诗的外在形式呈现 出灵活多变的典雅气派,而诗的内在结构始终是匀称 的。这种合乎规律(这一规律并不固定,需就诗论 律)的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徐志摩崇尚自然的自 由潇洒的个性。
- 59 -
2011 年第 5 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0 月 25 日出版
基本相同,从而造成了韵律的回环往复,遥相呼应。 既保持了诗歌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整性,又产生了一 种绵延不绝、萦回于耳的声韵美感,大大加强了抒情 的感染力。
叠字的使用也是徐志摩诗歌产生和谐音韵美感的 重要因素。叠字是我国诗歌中产生最早、用得最广的 艺术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305 篇里,使用叠 字的就有 200 篇之多。徐志摩十分善于选取各种不同 感情色彩的叠字来抒发其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从而 使诗歌具有摇荡性情的情韵美感。在《雪花的快乐》 里,诗人用了几个轻俏柔美的叠音词来摹状飘洒飞扬 的雪花:她“翩翩”地、“娟娟”地在半空里飞舞; 她“盈盈”地沾住了恋人的衣襟,溶化了,与恋人浑 然一体。诗人赋予几个叠词以优美的想象,把自己平 和的心境和渴望爱、渴望自由与美的思想感情深深地 蕴含在雪花之中,曲折地倾诉自己心中理想的恋情, 抒发了对这理想恋情的热烈追求。《月下雷峰影片》 也用了“深深的”、“依依的”、“团团的”、“纤纤 的”四个叠词,在整齐自然的诗行中,展现一种沉 静、幽深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热烈向往的思 想情感。在《破庙》里,诗人一连用了“静悄悄”、 “昏沉沉”、“阴森森”、“冷冰冰”等四个叠词作为 破庙的限制词,分别从静、暗、阴、冷几方面极力描 写了破庙的冷落衰败;用“黑丛丛”、“霍隆隆”、 “豁喇喇”来形容破庙周围的山坳、雷声、树叶的形 状、声音、动作,让人感到破庙的阴森恐怖。这些叠 词,全都带着幽暗沉重的感情色彩,一派寒色,渲染 了浓烈的凄清幽冷的气氛,与由此在诗人心中陡然升 起的寂寞感、恐惧感相一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阴暗 寂廖的心绪。《难得》里“只静静的对坐着一炉 火,/只静静的默数远巷的更”的两个“静静的”属 于那些声音轻清文字的重复,也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诗 意表现,渲染了一唱三叹的寂寞情绪。这种情绪既来 自内心,又来自外界,是诗人心灵寂寞苦闷的歌唱。 诗中那舒缓的节奏和诗人缠绵温婉的感情和谐一致, 取得了音响与情思和谐完美的艺术效果。
第 28 卷 第 5 期 2011 年 10 月
文艺研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Vol.28 No.5 Oct.2011
覃志毅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200)
摘 要: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
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
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形式;韵律;意境
Key words:Xu Zhimo’s poetry, image, form, rhythm, artistic conception
徐志摩是一位有争议的诗人。几十年来,评论界 对他本人及其诗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 西滢就认为徐是“一手奠定了中国诗坛的‘诗哲’”, 而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小丑[1];有人称他 是“六十年来仅有的三个半诗人中的一个”,又有人 说他的诗“既恶毒又迷人”[2]。人们对徐志摩有争议 的地方,是在于他思想与阶级立场,而对他的艺术成 就,则多持肯定态度。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当时 诗人除了郭沫若,当首推徐志摩。”[3]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评论界重新客观地评价徐志摩及其诗歌创 作,多数学者在对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果[4] 。笔者认为,徐志摩诗歌艺 术的突出成就,是在于诗人通过近乎完美的诗歌形式 和表现技巧,营造出出神入化的优美意境,准确而又 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那浸润着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诗 歌情感,使诗人的情感抒发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具 有高度美学价值的新境界,从而创下了中国新诗抒情 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覃志毅(1967—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
- 58 -
第 28 卷
覃志毅 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
(总第 78 期)
意象一种温柔、含蓄的东方美。在《常州天宁寺闻礼 忏声》中,诗人于“这鼓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 佛焉一声……”等一组动态意象群里,蕴藉着神秘的 东方哲思。《再别康桥》里的“笙萧”、“夏虫”两 个意象,本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对内心孤独的 宣泄和古典文学“静”的典型意象,诗人却用在富有 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的新诗中,使得该诗歌充满了东方 古典抒情色彩。《杜鹃》、《黄鹂》中那些美丽的意 象,东方传统文化色彩就更为鲜明。三是以华丽的自 然美和缤纷的色彩美来构造意象。在徐诗中,“白 云”、“黄云”、“明星”等镶着自然色彩的意象随处 可见。《康桥再会吧》就以“墨泼”、“暝色”、“鹅 黄”、“桔绿”等带有缤纷自然色彩的意象,把黄昏 里树、山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层次分明,仿佛画 一般的美。《沪杭车中》“艳色的田野”、“艳色秋 景”强调了自然色彩的华丽和缤纷,诗人对烟、山、 云、影、水、桥、橹、松、竹、红叶等意象都加以润 色、集中,并加以安排、组合,从而勾勒出了一幅有 声有色、有明有暗、有远有近的写意风景画。
意象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必然“需要一种和 谐、均齐的语言模式,这种和谐和整齐,又主要通 过诗歌本身的建筑美(诗行排列)与音乐美(韵律 设置)来体现。”[6]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 对诗歌“三美”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感觉能力, 他十分妥当地调整了自由与均齐之间的微妙关系, 形式上或追求变幻的自由,或力求单纯和统一,基 本上抛弃了种种外在的整齐,在一种不太整齐的参 差错落中构织着内在的和谐,使他的诗显得匀整而 多变。徐诗的外在形式的最大特征便是以诗节之间 在段式和韵式的对称来构造自己的格律诗。这种形 式,一个诗节是自由诗,两节以上的诗(全诗),就 显现出对称,从而以严格的格律给人以均齐划一的 建筑之美。如《偶然》 :
三 和谐韵律的执著追求
徐志摩在致力于诗歌语言的加工锤炼和新诗格律 化的试验过程中,对诗歌艺术中的“三美”之一—— 音乐美的追求似乎更为执著。徐志摩在追求诗歌的韵 律美时,并不是单单从形式上理解音节的问题,而是 在“诗感”和“诗意”的基础上去处理每一首诗的音 节。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诗中的感情起伏变化和诗的 节奏变化始终是和谐一致的。徐诗不是单纯地追求诗 的韵律美,而是让诗的韵律美通过“诗意”在流动中 产生。如《雪花的快乐》,全诗共四节,但韵律铿 锵,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的美。前三节中重复出 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成一幅自由的天 国中深邃的灵魂的图画;第四节中将“飞扬”改为 “消融”,就使得诗感由视觉过度到听觉,将爱的天国 里的图画转换成爱的最美的音响,在大地上久久回 荡。整首诗在琅琅上口的音节中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在寻求纯真爱情上奇妙而跌宕的感情,整首诗在 音节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中达到艺术美的境界。 《再别康桥》第一节基本上是以三个音节为主,并大 量运用“的”、“在”等词构成音节,使诗更符合口 语习惯,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轻轻的 我 走了,/正 如我 轻轻的 来” 、“波光 里的 艳影,/在 我的心头 荡 漾 ” 等 等 。 另 外 , 韵 脚 “ 来 ”、 “ 彩 ” 中 的 ai, “娘”、“漾”中的 iang,“箫”、“桥”中的 iao,韵腹 开口度大,能充分表现出欢快、激昂的情调。开头的 一节和末尾的一节除“轻轻”、“悄悄”之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