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与对策分析
刘建会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11110041024)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我国近二十年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
读目前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
决建议。
关键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现状与问题建议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and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LIU JIANHUI
(College of Education,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111110041024)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article synthesized studi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ly handicapped in China at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aim at the existing problem
solution.
Key words mentally handicapped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dvice
前言
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 是指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的残疾学生, 如肢残、轻度智障、弱视、重听等学生, 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在当今国际上, 经历了“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运动之后, 以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的“国际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及其所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为标志, 特殊教育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即“融合教育”[1]。我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是受北欧“正常化”思潮和美国“回归主流”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其是特殊教育所提倡的“正常化”教育、“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教育”在实际教育中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包括特殊教育探索融合教育的一种创新。在我国大陆地区基本实行随班就读,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这种教育模式称为“全纳教育”或“融合教育”。所谓融合,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教育策略或仅解决一个安置问题,融合是要做到归属于一个团体、一群朋友,一个校区或一个社区[2]。因此,随班就读的目标应该是使这一群体的儿童享有像普通儿童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尽可能的使残障特殊儿童经过教育后回归正常社会,回
归主流,最终达到生活自理、自立。然而,能否维护每一个儿童, 尤其是各类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权利, 最大限度地为个人提供实现潜能的机会,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3]。
随班就读在我国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60. 99%[4]。可以看到,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近年来各地随班就读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出现了有学者指出的“随班就混”等现象, 这些新问题掣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及其有效性。本文通过文献法,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试图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1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现状
1.1 关注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安置模式
通过对调查文献的分析后,我们了解到从1990年到1999年这十年间,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大规模开展的第一个十年, 也是从实验逐渐走向普及的初期, 研究集中在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模式是否可行、现状如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上海是我国最早探寻学前融合教育安置模式的地区,于1994年在定点幼儿园招收智力残疾幼儿入园,
并于本世纪初提出了“融合保教”的理念,即在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同时让轻度残疾和有一些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普通班中接受保教。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全融入、部分融入和间断融入三种融入模式[5];《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调查报告》调查了1996 年5 月至1997 年 1 月北京市所属18 个区县教委管辖下的随班就读工作, 弱智生随班就读人数为6640 人, 远高于盲生、低视生和聋生[6]。这些都说明了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是一种良好的安置模式, 但在实施中有些具体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故而,人们在以随班就读的形式来追求融合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随班就读模式。
1.2 关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
在编制、调整和选择课程中,邓猛(2004)认为,全纳学校的课程“应该具备弹性,应该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样性,反映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要。”在课程调整上,要注意三点。一是课程准入,即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充分地参与到学校各种教学和活动中,不得因学生的残疾而将学生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二是要为残疾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服务。三是课程分层,即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7]。兰继军等(2003)探讨全纳教育的原则是正常化原则、早期干预原则、成功教育原则、平等教育原则、系统教育原则和个别化教育原则[8]。李青燕和罗文达在《分类教学在“随班就读”课堂上的应用》初步探索了整体分类, 集体教学, 异步要求;局部分类, 分组教学, 异步调整式以及混合分类, 个别教学, 异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