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岭油田中一区延10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分析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常常运用综合地质分析和油藏工程分析两种方法对区域剩余油进行研究。
其中综合地质法主要从地质方面入手,分析研究油气聚集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基础地质概况,从多个方面对油藏展开精细研究。
油藏工程分析法则注重后期的勘探开发,充分利用动态资料、数值模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定量的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及特征,弄清其分布规律[2]。
1 剩余油分析方法1.1 吸水剖面测井方法同位素吸水剖面是指在正常注入状态下测定注入井的吸水能力,以确定其吸水量,检查配注影响,评价注水调剖成效,依据水驱效果,定性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1.2 构造分析方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构造高部位往往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且高部位的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由于构造位置的不同,可能相同油藏的产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常常构造低的部位油藏产能相对较低一点,即使在投入注水开发后,油水状态再次重新分布,剩余油仍然会朝着构造相对高的地方运移富集,主要是构造压差和油水密度的不同,导致大部分水都会流向构造低的部位。
但随着高构造部位的油气开采,低部位的油气开始逐渐向高部位补给,最终呈现出构造高部位产量相对较高的特征。
1.3 沉积微相分析方法沉积相控制着储层油气的好坏,其沉积相展布控制着砂体的分布,进而影响着油气的分布。
沉积作用不仅决定着储层储集能力的大小,也控制着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不同沉积相控制的储集能力差别较大。
故可以运用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来综合分析区域的剩余油展布规律。
2 剩余油分布控制的因素控制剩余油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因河流性储层具有微砂体相对发育的特征,常常会有因河道的改迁、废弃河道的形成以及决口扇等的形成使得区域存在具有一定储集能力的微砂体。
该类砂体的厚度不大,宽度较窄,但却具有相当好的含油性,油气显示较好,丰度较高,但由于井网布置范围的有限使得这类含油砂体未能被井网控制,进而无法进行驱替,这使得该区域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其勘探开发潜力巨大[3]。
马岭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综合挖潜
马岭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综合挖潜
张凤奎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8(025)002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张凤奎
【作者单位】长庆石油勘探局第二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1
【相关文献】
1.马岭油田中一区延10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石鲁豫;孙卫;刘军锋
2.马岭油田中一区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J], 张志国;李兆明;李小强
3.胡尖山油田A201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J], 杨博
4.古暗河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以塔河油田TK440井区为例[J], 杨敏; 李小波; 谭涛; 李青; 刘洪光; 张艺晓
5.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效果评价 [J], 范鹏; 孟令为; 杨学武; 杨健; 许志雄; 蔡涛; 刘可; 贺艳玫; 李宏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岭油田南区延10,储层特征及微观水驱油机理
填在孔隙巾,迭片支架状结构为油气的储存提供
r 『 空H l
1a 孔隙 类型和 面 率 , L 延 1 扎 隙类 型主要 为容蚀 孔 隙及 晶问孔 约 O 占 7%,棉 问孔隙较 少 ,占 2 %。 0 0
通过扫描 电镜及铸体薄片可以清楚地观察到.
溶蚀 扎 隙直径 较大 , 扎隙 中有 未溶解 的矿物 碎 用 . 喉道较 短 甘稍 平直 ,喉道 宽 度较 大 ,一 般在 lm g 以 t, 扎喉 的 配位数 较低 。 孔 率变化较 大 . 面 最小
隙水中直接析出。 呈书页状集合体存在孔隙之中.
结 晶好 , 体为假 六方 片状 , 合体 为书 页状 颗 集
作 者 王 力 石油地质工 程师,1 5 生; 99 9 所出 18 年毕业于石油大 6 学捌井专业 9 年研究生毕业;现从事油 ;1 6 9
简 介 田 开发研究工作。 ̄Kg : 陕西省西安市长 i .ilN: 庆兴建圆小区 邮编: 1 2 70 1 0
L 隙式胶结为主 , 分选差
中等, 磨圆度不好。 具
有矿 物成熟 度低 ,结构 成 熟度 也低的特 点 。 12 粘 土矿 物 与敏感性 分析 . 据 x衍射 粘 土矿 物定量 分析 ,伊 利石相 对含
.
豫县特征
量达6%, 2 居首位。 在电子显微镜下伊利石多存在
于 孔隙壁 2 %~3%,分 选 系数 20—23 5 5 . .,排驱压
力 02 .MP ,R 06 . i。 . ~04 a 0. ~O7 n g
1 物性特点及平面非均质性 、 5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层物性变化的重要因 素, 也是直接影响油层改造、 水驱油效果和采收率 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渗透率级差 17 。 2. 8
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油田全面实施的开采之后,由于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对其进行剩余油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分析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其分布状态,从而更好的提高对其开发的效率,提高油田产量。
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狀态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提出相关的建议。
标签: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剩余油;分布;研究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多样,主要包括地质和开发因素等,其分布方式多样,主要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
我国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高含水阶段的油田开发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剩余油的研究,剩余油的研究离不开相应测井方法和评价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对剩余油的测井方法和剩余油评价技术展开论述。
1 油藏基本情况1.1地质概况锦C块地处欢喜岭油田的中台阶,开发的目的层是在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
已经探明的含油面积是2.5km2,石油地质储量792×104t。
储集层主要由粗~细的砂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属于高孔、高渗的储集层。
油藏的埋藏深度介于760~990m之间,含油的井段长度为80~90m,平均的油层厚度是25m,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1.2开发历程及现状锦C块在1979年打了第一口探井进行常规试油,历经了两次井网加密调整后,形成了目前的83×83m井网。
开发历程上一共有4个开发阶段:一是干抽和蒸汽吞吐的初期阶段(1989年~1995年);二是开发局部调整和井网完善阶段(1986年~1997年);三是产量逐渐递减阶段(1998年~2002年);四是开发综合治理和低速稳产阶段(2003年-至今)。
截止到目前在锦C块的西部一共有油井95口,开井51口,日产液820t,日产油50t,含水93.9%,累产油165.8×104t,累产水580.9×104t,累注汽420.5×104t,采油速度0.32%,采出程度27.8%,累积油汽比0.39。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_李威
图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分布图[2]Fig.1Source rocks distribution of Chang 7oil reservoirset in Ordos Basin第24卷第6期2012年12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ol.24No.6Dec.2012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李威1,文志刚1,2(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2.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武汉430100)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致密砂岩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富集机理是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入勘探的核心问题。
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从烃源岩、沉积相、储集层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总结了该区长7油层组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结果表明: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深湖浊积岩为主要沉积类型,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及储层等因素的控制。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富集规律;长7油层组;马岭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志码:A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内部构造简单、地层平缓,其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类型为典型的岩性油气藏。
马岭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上,其西部紧邻天环凹陷,向东与城华斜坡带相接[1]。
马岭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半深湖一深湖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浊流沉积。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以及对深水沉积的逐步认识,马岭地区含油层系三叠系长7油层组已成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的层(图1)[2]。
但目前对研究区长7油层组的认识还比较低。
长7油层组埋藏深度大,成岩作用强烈,主要为低孔一特低孔、特低渗一超低渗致密砂岩型储层,非均值性与隐蔽性均较强,其复杂的成藏富集规律已成为隐蔽型岩性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认识和勘探开发深入拓展的首要问题[3]。
总结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油井措施挖潜方向
备} i
断层切割。油层 自 东北 向西南 方向倾斜 , 倾角 1 5, 有统 一 。 。 ~ 具
的油水界面。
12 储层特征 .
10 19  ̄19 0 94 9 9年 2t取芯 l
Hale Waihona Puke 10 0 8 319 年取芯榆 J 94 I :
2 1 10 — 一j8 3
4
5 .9 6 .5
表 l 不 同相带水淹状况统计表( 检查外 资料 ) 卡 带 外层 砂层厚 j 见水 见水一强水洗 H ; 5 ; 厚度 ( ) 厚度 ( ) 分类 数 度( ) m
河 道 砂 坝 滩 砂
O8 . l 7 59 .
4
1 1 构 造 特 征 .
沙■ 1 —2单元属于穹窿背斜 构造 油藏 , 沿东西 向轴部被 大
河道
砂 坝
10 0
t0 0
19) 9 年取芯检 蚪 1
2 3 10 — 一j5 3
2 2 纵 向上 各 韵 律层 水 淹 状 况 存 较 大 差 异 .
层属滩坝砂沉 积体系 , 其可进一 步划分 为 4个沉积微 相 , 渗透 按 率 由大到小依 次为砂坝、 滩砂 、 堤及泥 坪微相 。沙二 2砂层组 砂 为网状河沉积 为主的河 流沉 积体 系 , 体连通 性差 , 向上 具有 砂 纵
油面积 2 . k , 2 1 m 平均 有效厚 度 1. 6 原 始地 质储 量 3 7 × 0 2 m, 97
1 l 0 。
2 剩余油分布规律 2 1 平面上不 同沉积相 带水淹级别存在差异 . 不 同相带水淹状况如表 1 示 , 所 分析 认为 : 于主河道 、 处 砂坝 等主沉积微相的井层 水淹程度高 、 驱油效率 高; 而处 于溢岸 、 砂堤 等非主沉积微相的井层 水淹程度低 、 油效率低 。 驱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1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1储层特征摘要: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及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和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储层特征。
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喉道类型以片状或弯曲片状喉道为主,管束状喉道和缩颈型喉道次之,孔吼组合类型主要为大-中孔微喉型;孔隙总体分布在8%~10%,渗透率总体分布在0.3~1mD,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特低渗孔隙性储层;储层质量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综合影响,随着砂地比的增大物性有变好的趋势,早期因压实及胶结而物性变差的储层也因溶蚀作用而有所改善。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储层特征成岩作用马岭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发现最早的油田之一。
原油主要赋存于侏罗系延安组储层中[1]。
自1971年4月庆1井在侏罗系延10油组获得工业性油流开始,马岭油田进入了全面的勘探开发阶段[2],自1987年开始年产油量大幅度递减[3]。
近几年油气勘探工作向下部延长组扩展,在长8油层组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岭油田下面找马岭”的目标。
据前人分析[4],目前马岭油田主要针对整个延长组研究较多,对长8油层组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对长81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储层有利区预测提供资料。
一、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可以划分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5],马岭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构造单元的西南部,构造主要为一个向西倾斜的平缓鼻状隆起带。
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油藏主要发育在长81期[4],地层埋藏较浅(2300m),平均厚度为44.4m,为一套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亚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间湾(图1a)。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河道叠加,河道较宽,河道宽一般在4~8km,河道最厚处达砂体厚度在12m以上,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图1b)。
二、储层岩石学特征长81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含少量的岩屑砂岩,岩屑以中基性喷发岩岩屑、中浅变质岩屑如千枚岩等为主,并含有丰富的云母碎片。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高淑梅;陈娟;胡剑;范绍雷;范希良【摘要】通过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相关资料,对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长8储集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物性特征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性质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沉积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最优,其次为河口坝,三角洲内前缘席状砂最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较好的改善.%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 8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Maling oilfield of Ordos Basin by using relevant data of cores, logging, cast thin se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hang 8 reservoir is dominated by lithic arkose and feldspathic lithic sandstone, has low compositional maturity; the reservoir presents diverse pore types with the dominant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feldspathic dissolved pores as major reservoir spaces; it is a typical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reservoir properties obviously subject to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agenesis. The best reservoir property is found in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s with thick deposition and coarse grain size, then in mouth bars, and the poorest property is in delta front sheet sands; diagenesis obviously controlled reservoir properties;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had deteriorated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dissolution had improved reservoir properties.【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3(020)002【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储层特征;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延长组;马岭油田;鄂尔多斯盆地【作者】高淑梅;陈娟;胡剑;范绍雷;范希良【作者单位】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引言马岭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一级构造单元内,行政区属于甘肃省环县、庆城县境内,含油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地层,20世纪80至90年代发现了侏罗系油藏并进行了规模开发。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马岭油田P167井区延10油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2 3 沉 积 相 特 征 .
早 侏 罗世延 安组 沉积早 期 ,由于山高 谷深 地形 高差 大 ,水 流湍 急 ,沿 着沟 谷发 育 了一 套充 填式 的粗 碎 屑河 流相 沉积 ,沟 谷为 河床 相 ,两 侧 阶地状 平原 和残 丘分 布 的河 漫 滩相 ,高地 残 丘往 往 未 接受 沉 积 。 总体上 看 ,是一 种填 平补 齐 的沉 积Ⅲ 。P 6 】 ] 1 7井 区延 1 0油层 组 为 该 背 景 下 的辫 状 河 流 限制 充 填 式 沉 积 ,发 育大 型槽 状层 理和斜 层理 ,常见 冲刷 构造 及滞 留沉 积 。由于后 期河 流 的冲刷作 用 ,前期 河流 沉积
P 6- 井 ~P 6— 井 一带 。 1 61 1 72
2 5 储 层 物 性 特 征 .
研究 区延 1 O油层 组储 层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1 . ,平 均 渗 透 率 1 . × 1 ~肚 ,属 于 低 孔 、低 渗 储 4 9/ 9 5 6 0 0 m 层 。从平 面分 布上来 看 ,受沉 积相影 响 明显 ,河道交 汇 区域渗 透率相 对 比较高 ,而 在河道 两侧 的 区域孔 隙度 、渗 透率 相对较 低 。该 区物性 较 好 的方 向位 于 P 6 — 井 、P 6 — 1 71 1 62井 的附近 ,孔 隙度 大 于 1 . , 50
差约 2 m。
P6 1 7井于 2 0 0 9年 1 0月完 钻 ,钻遇延 6 、延 1 、长 2 O 、长 6 、长 7 、长 8油层 组 。其 中延 1 O油层 组 电测解 释油层 9 1 . m,含油 水层 9 4 . m,油层 电阻率 5 . 8 , 1,负压射 孔求初 产 , 日产 纯油 2 . 0 。 5 6 0 ・T I 2 1t 通过 研究 马岭 油 田 P 6 井 区 的延 1 17 O油层 组 的地质 特征及 对 油藏特 征 的剖析 ,为下 一步 的勘探 开发 方 案制定 提供 指导 。
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含油 动用储 面积 量
井数(口)
(Km2) (104t) 油井 水井 合计
1.8 242 13 0 13 1.8 242 9 2 11 1.8 242 10 2 12 1.8 242 10 2 12 1.8 242 10 2 12 1.8 242 10 2 12 1.8 242 12 2 14 1.8 242 20 6 26 1.8 242 21 10 31 1.8 242 22 10 32 1.8 242 24 9 33 1.8 242 23 11 34 1.8 242 21 11 32 1.8 242 22 12 34 1.8 242 22 14 36 1.8 242 27 17 44 1.8 242 28 17 45 1.8 242 28 14 42
体积系数
1.255 1.255 1.255 1.258 1.258 1.258 1.275 1.275 1.275 1.275 1.260 1.260 1.260 1.260 1.260
计算单储系数 6.623 6.538 6.326 6.754 6.331 6.205 5.741 5.824 5.866 5.658 4.857 5.491 5.111 5.111 5.280
含油饱和度(%)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原油密度(g/cm3) 0.888 0.888 0.888 0.885 0.885 0.885 0.884 0.884 0.884 0.884 0.887 0.887 0.887 0.887 0.887
64
11.8
1.4 13.6 10.5 0.099 5.583 0.145 0.008 0.170 0.150 0.048 0.007 0.528 Ⅱ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综述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综述乔雨朋;邵先杰;接敬涛;梁武斌;李士才;陈小哲【摘要】中国东部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后期的高、特高含水阶段,然而,在高含水期油藏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剩余油资源.剩余油的研究是进一步加大油井产量,提高油井采收率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储层纵向、平面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从开发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四方面综述了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为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5页(P132-136)【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作者】乔雨朋;邵先杰;接敬涛;梁武斌;李士才;陈小哲【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河北秦皇岛 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7目前,我国约有90%的油田采用注水开采的方式,大多数的油田已进入后期的高含水阶段。
由于我国陆上石油储层多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同时原油性质差异大,注水开发后尚有40% ~70%的资源量滞留在油藏中[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查明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搞清其分布规律,为油田今后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依据。
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各油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方法两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油田高效可持续的开发提供帮助。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从纵向和平面两方面考虑[2]。
1.1 剩余油纵向分布规律1.1.1 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由于受到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在垂向上,各小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出现井间干扰和单层突进现象,致使物性好、厚度大的小层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则富集在厚度薄、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的小层。
马岭油田侏罗系Y10油组油气富集规律探讨
鄂 尔 多斯盆地 是在 加里 东 、海西 运 动末期 发 展起 来 的 一个 地 台 型沉 积 盆 地 [ ] 1 。马 岭 油 田位 于 鄂 尔
多斯盆 地 陕北斜坡 带上 ,该 区西 部倾 伏 于天 环坳 陷 ,向 东翘起 与 城华 斜坡 带 相接 。马岭 油 田延安 组含 油 层系 自下 而上可划 分 出 Y 。 、Y。 、Y 、Y 、Y。 4 。 、Y + 油组 ,最 重 要 的含 油 层 系是 Y 。 油组 L4。从 1 7 3_ l 91 年 4月 庆 1 在侏 罗系 Y 。 组获 得工 业性 油 流开 始 ,马 岭 油 田进 入 了全 面 的勘 探 开发 阶段 [ 。 目前 油 井 油 5 ] 田 已进 入 中高含水期 ,为 了保持 油 田的 稳 产 ,除 了挖 掘 潜 在 的 可 动剩 余 油外 ,需 要 寻 找 新 的有利 含 油 区 ,即有利 的储层 和构 造藕 合 区 。深 入 总结 、研 究马岭 地 区延 安组 油气 的聚集 、分 布规律 ,对 老油 田增 储 上产 具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1 成 藏 条 件
1 )有 充足的 油 气来 源 在 晚三 叠纪 湖盆 发育 的鼎 盛 时期 ( 8一 6期 ) 长 长 ,沉 积 了一套半 深 湖一 湖 深 相 泥岩 ;至 长 6 长 4 5期 ,湖 盆 逐 渐 收 缩 。据 喻 建 等 人 研 究[ ,在 长 9 一 + 6 ] 、长 8期 ,湖 盆 总 面 积 为 8 0 0 m 0 0 k ;到 长 7期 ,湖 盆 由浅湖 变为 深 湖 ,其 中深 湖相 面 积 约 3 0 0 m 0 0 k ,湖 盆 总面 积 约 9 0 0 m 0 0k , 形 成 了盆地 内最重 要生油 岩 ;在 长 4 期 ,湖盆 面积 收缩 至 5 0 0 m +5 5 0 k ,形 成盆 地 内第 二套 生 油岩 。地 化分 析表 明盆 地 内半 深湖 一 湖相 泥 岩 厚 度 为 6 ~ 1 0 深 0 4 m,有 机 碳 含 量 高 达 5 2 ,有 机 质类 型 以混 合 .8 型 为主 ,有机 质演化 多处 于成 熟 阶段一 高成熟 阶段 [ 。资 源量 计 算 显示 [ ,延 长统 总 生烃 量 高达 2 0 × 7 ] 6 ] 60 l 。生物标 志化合物 和碳 同位素 的分析 结果 认 为 ,鄂尔 多斯 盆地 侏 罗 系原 油具 有 “ ot 油型 油” 特 征 ,其 油气 来源 于延 长统半 深 湖一 湖相泥 质 烃源 岩 J 深 。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GA605A Ο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阳,男,1958年10月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局机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工作。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3)03Ο0052Ο04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李 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依据胜利油区河流和三角洲储层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分别将该油区两种储层流动单元分为4类,建立了河流和三角洲流动单元模式。
其中,流动单元E 的储层物性最好,流动单元G 、M 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流动单元P 的物性最差。
在特高含水期,流动单元G 、M 内剩余油相对富集,宏观剩余油多富集在流动单元接合部位、隔夹层处;对于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在韵律层上部富集;对于三角洲相储层多在韵律层下部富集。
微观剩余油形式多样,有孤滴、薄膜、网状、斑状和连片状等5种类型。
关键词:储层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河流相;三角洲相;胜利油区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Flow unit mode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reservoirL I Yang(S hengli Oilf ield Com pany L imited ,S IN O PEC ,Dongying 25700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fluvial and delta reservoirs in the Shengli Oil Field ,two kinds of flow units in this oilfield were di 2vided into four types respectively in consideration of lithology ,physical property ,microscope character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other dynam 2ic factors.The flow unit modes of fluvial and delta reservoirs we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flow units.The flow unit E has the best physical character ,and the flow units G and M are the best reservoirs ,while the physical character of the flow unit P is the worst.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maining oil in flow units was extrapolated.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remaining oil in different flow units are vari 2ous.The flow unit E is more easily to be water-flooded.The remaining oil was enriched in the flow units G and M.The flow unit P has no development value due to its bad physical characters.Remaining oil is always enriched in the conjunction of flow units and near inter-bed.For fluvial reservoir ,the remaining oil is always enriched in upper layer while it is enriched in down layer for delta reservoir.The similar type of flow units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systems has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laws for remaining oil.The remaining oil in the delta reservoir is more homogenous than that in fluvial reservoir.The micro pattern of remaining oil has five types.K ey w ords :reservoir flow unit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fluvial reservoir ;delta reservoir ;Shengli Oil Field 储层流动单元是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储集体[1~3],流动单元是储层岩性、物性和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渗流场。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
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
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
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一、研究进展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马岭油田中一区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剩余 可采储 量 采油速 度 1 6 . %。 8
12 存 在 的 问题 . 随着 开发 生产 的不 断继 续 。中一 区已进人 中高
采 出程 度不 均 、 注水关 系 复杂 、 管破 损造 成注 采井 套
网不 完善 , 剩余 油分 布不 清 , 因此加 大剩余 油 分布 规
律研 究 , 导油 田稳产 挖 潜 迫在 眉 睫 。通 过 在 马岭 指 油 田中一 区等 区块 开 展精 细 油 藏油 藏 数 值模 拟 。 定
2 研 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21 研 究 思 路 .
根 据 马岭油 田多 层层 状油 藏 开发特 点 。在坚 持 中油股 份公 司油 藏描 述技 术规 范 的基础 上 。重点 是 利 用历 年开 发动 态资 料进 行开 发特 征研 究 。然后 开 展精 细 地层 对 比、 阻油 层识 别 、 低 水淹 层 解 释 、 动 流
进 行 预 测 。 对提 高侏 罗 系河 流 相 低 渗 多层 油藏 的 开发 水 平 和 采 收 率 具 有 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马岭 油 田 中一 区 层状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 挖 潜
马岭油 田是 2 0世 纪 7 年 代 初期 开发 的侏 罗 系 0
年 的 开发 历程 。
1 中一 区油 田概况及开发存在 的问题
11 油 田概 况 .
复 杂 , 采井 网 不完 善 , 上该 区多 油 层 叠合 , 注 加 由于
马 岭 油 田共 发 现油 砂体 2 8个 , 油 层 4 2 储 4层 ,
分 层采 出程 度不 均 , 余 油量化 分 布不 清 ; 剩 剩余油 分
及 分布 规律 . 同类 型油 藏 及 整个 油 田的稳 产 挖潜 为 指 明方 向 , 为下 一步 开发 部署 调整 提供 可靠 依据 。
马岭油田BS区延10储层敏感性论文
马岭油田BS区延10储层敏感性论文摘要:研究区延10砂岩储层中不含膨胀性矿物蒙脱石,含量低,具有膨胀性。
位于喉道处,可能对储层造成伤害。
由于水化膨胀,最终导致矿物结构解体而发生颗粒分散运移。
研究区延10储层砂岩中含一定量的黑云母,绿泥石化的黑云母和各类硅酸盐矿物,与酸作用后也可以形成沉淀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造成储层的伤害。
储层砂岩中的填隙物位于骨架颗粒之间的孔隙中,无论是自生胶结物还是泥质杂基,它们会先于其他物质与进入地层内的流体发生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导致地层受到损害,是引起储集层敏感性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
1 主要敏感性矿物根据砂岩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结果,本区延10储层中的敏感性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水敏性矿物该类矿物指的是在储集层中与水溶液发生作用,引起晶格的膨胀或者分散从而堵塞孔喉,导致渗透率降低的矿物,该类矿物一般阳离子交换容量较大。
若水溶液中阳离子的类型和矿化度不一样,其阳离子交换容量和交换后引起的膨胀、分散、渗透率降低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有时也被称作“盐敏矿物”[1]。
研究区延10砂岩储层中不含膨胀性矿物蒙脱石,但含微量的伊/蒙馄层矿物,虽然含量较少,膨胀性较弱,但是它们的位置多处于喉道处,对储层造成伤害也是有可能的。
1.2 酸敏矿物和碱敏矿物1.2.1 硅酸盐矿物的酸敏和碱敏研究区延10储层砂岩中含一定量的黑云母,绿泥石化的黑云母和各类硅酸盐矿物,它们会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物。
在酸敏矿物中与酸作用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硅矿物等都会生成沉淀物。
如果在强碱性(pH>12)的介质中,粘土矿物可能会产生新的硅酸盐沉淀物以及硅凝胶体堵塞孔喉通道[2]。
细粒的石英、长石和胶体状态的粘土物质存在于延10组储层之中,当它们遇到强碱性介质时,会堵塞孔喉,这是因为形成了CaF2、新的硅酸盐沉淀物以及硅凝胶体。
在固井设计方案中应该将这类矿物予以考虑,但通常固井水泥浆滤液大都呈现强碱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在钻井液中只能先采用相应的暂堵技术,实现高pH值的液体少进多出,从而防止储层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 递 减 期 , 剩余 油分 布 更加 零散 、 杂 。基 于现 有 的地 质 资料 和 低 渗 油 田 储 层 的 实 际 情 况 , 择 了 小层 砂 体 平 均 复 选 厚 度 、 隙度 值 、 透 率 值 以 及 渗 O储 层 进 行 了储 层 分 类 评 价 , 研 究 区储 层 分 将
2 储 层 分 类 评 价
收 稿 日期 :0 1 4 3 改 回 日期 :0 1 7 1 2 1 —0 —2 ; 2 1 一O —1 作 者 简 介 : 鲁 豫 , 9 6年 生 ,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 物 学 、 石 石 18 在 矿 岩
学 、 床 学 专 业 , 要从 事 油气 田地 质 与 开 发 研 究 工作 。 矿 主
从 研 究 区延 1 0油 层岩 石 铸 体 薄 片观 察 与 数据 统计 , 结合 扫描 电镜 观察 , 中一 区孔 隙类 型 中以粒 间
孔 为 主 , 对含 量在 6 以上 , 道 半 径 O 7 . 相 O 喉 . ~4 6 m, 分选 系数 2 0 . ~2 5 表 现 为类 型 多 , 均 质 性 ., 非 强 , 数 正态 概率 孔 喉 分 布 曲线 呈 三段 型 , 中, 对 其 大
最 小
O 8 . O 8 .
最 大
1 . 3 0
1 . 2 6 1 . 0 4 1 . 3 7 9 6 . 1 . 0 2
平 均
33 .4
延 1 O 中一 区 延 1 O
延 13 0 延 1 0 延 15 0 延 16 0
3. 61
3. 4 5
O 8 .
的平缓 鼻 状隆起 带 上_ 。 中一 区位 于 马岭 鼻褶 带 的 2 ] 中部 , 是一 个 近东 西 向的 鼻状 构 造 , 有东 高 西 低 , 具 北 陡南 缓 , 构造 平 缓 的 特 点 , 积 相 属 于辫 状 河 相 , 沉
发 育 心滩 和河 道沉 积微 相[ 。 3 ]
在 岩心 观 察 描述 的基 础上 , 合 测井 资 料 对研 结
究 区 3 5口井 进行 了详 细 的 地层 对 比与 划分 , 4 分别
统计 了延 1 0各小层 地层 及砂 体 的相关参 数 , 计结 统
果 见 表 1 。
表 1 研 究 区 延 1 、 9层 段 小 层 划 分 方 案 0延
马岭 油 田中一 区延 1 0储层 物性 分 析资料 表 明 , 孔 隙度一 般 在 1 4 ~ 2 . 5 , 均 1 . 0 , .5 7 7 平 8 4 渗 透率 分 布 范 围在 ( . 0 0 . 6 O 1 ~2 6 8 )×1 I m。 平 均 0。 , 1 . 9×1 I m。 属低 孔低 渗储 层 。 47 03 ,
区块 油层 段 油 层 组
最 小
延 11 0
2 9 . 2 0 . 1 5 . 1 7 . 1 2 . 2 1 .
地层厚度/ m 最 大
1 . 7 8
1 . 5 9
1 . 4 4
砂体厚度/ m 平 均
8 1 . 3 6 O . 3
5 7 . 7 5 5 .6 4. 8 8 4. 5 4
为一 、 、 类 。通 过 对 中一 区生 产 井 生 产 动 态 资料 的 分 析 , 合 油 田 开 发 至 今 历 年 来地 层 压 力 的 变 化 情 况 , 定 二 三 结 确 了剩 余 油 的 分 布 范 围 , 结 出 了剩余 油 的 分 布 特 征 , 油 田 开发 后 期 剩 余 油 开 采提 供 重要 依 据 。 总 为 关键词 : 岭 油田; 马 中一 区 ; 1 储 层 ; 层 分 类 ; 余 油 分 布 ; 层 压 力 延 O 储 剩 地 中图 分 类 号 : E 1 . T 33 1 文献标识码 : A
石
21 0 1年 9月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T O E E R L UM E L G D E I E R N G O O Y AN NG N E I G
第2卷 5
第 5期
文 章编 号 :6 3 2 7 2 1 ) 5 0 3 5 1 7 —8 1 (0 1 0 —0 5 —0
马 岭 油 田中一 区延 1 层 0储 分 类 及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O 8 . 0 8 .
1 O .
1 . 5 1
1 . 4 7 1 1 4.
3. 7 6
3 71 . 3 O . 6
1 2 物 性 特 征 .
孔 喉含 量 约 占 4 , 0 中等 孔 喉 和 小 孔 喉 含 量 各 占 3 , 均 质系 ( 孔 喉半 径 与 平 均孔 喉 半 径 之 比) 0 非 大
石 鲁 豫 孙 , 卫 刘 军 锋 ,
( . 北 大 学 大 陆 动 力 学 国家 重 点 实验 室 , 西 西 安 7 0 6 ;. 国 石 油 长 庆 油 田分 公 司 第 二 采 油 厂 ) 1西 陕 1 09 2 中
摘 要 : 岭 油 田 中 一 区位 于 鄂 尔多 斯 盆 地 伊 陕 斜 坡 构 造 单 元 的 南 西 部 , 过 3 多年 的 滚 动 勘 探 开 发 , 马 经 0 目前 已进 入
1 3 储 层 孔 隙 结 构 特 征 .
2 0 . , 出效 率 2 ~5 , 均 3 . 。砂 . ~2 4 退 2 5 平 33
岩 储层 喉道 类型 以 片状 喉 道 为 主 , 次 为缩 颈 型 喉 其
道 和弯 片状 喉道 , 管束 状喉 道相对 较少 , L 而孑 隙缩小
型 喉道不 多 见 。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可 以 划 分 为 六 个 一 级 构 造 单
元l , 岭 油 田位 于 鄂 尔 多斯 盆 地 伊 陕斜 坡 构 造 单 1 马 ] 元 的南西 部 , 由差 异 压 实作 用 形 成 于 一 个 向西 倾 斜
1 储 层 特 征
1 1 砂 体 分 布 特 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