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东北侧地块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Works of Design
镇江西津渡东北侧地块城市设计
■ 柴洋波 董 卫 王 鹤 ■ Chai Yangbo Dong Wei Wang He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 · 100093)收稿日期:2010-12-21
2009年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Exploring the Method of Sustainable Urban Renewal in Zhenjiang
一、规划背景
西津渡是镇江市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段之一,从西晋至清一直是长江南北航运的重要码头。

唐代诗人张祜《金陵渡①》诗云:“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首诗说明了西津渡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里不仅是长江下游主要的渡口之一,也与对岸的瓜洲一同构成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是中国古代东西与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叉点所在。

清末,西津渡周边地区被英国人占为租界,并修筑了铁路与码头连接,使西津渡成为镇江近代的商业中心和交通集散地。

1929年租界被正式废除以后,城市的发展中心重新回到老城,西津渡地区逐渐衰落下去。

之后在长江主泓改道的影响下,西津渡码头被彻底淤塞,铁路也被逐渐废弃。

到本世纪初,整个西津渡地区已经从昔日的繁华之地沦落为“被遗忘的角落”。

转机出现在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后。

这座大桥横跨大江南北,连接了沪宁高速、京沪高速以及沪蓉高速路三条交通动脉,彻底改变了镇江和扬州的交通区位,也使西津渡获得了重新发展的契机。

实际上,润扬大桥镇江端的引桥远离市区,西津渡是从市区通往大桥的必经之路。

因此,西津渡地块重新成为惹人注目的焦点区域。

2006年4月,受镇江市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东北侧地块的城市设计工作。

二、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项目用地北临长江路,南依英国领事馆及救生会,东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居群落,西至迎江路,共3.39hm 2。

本次规划的地块属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主要由前进印刷厂、镇江滤清器厂和镇江市农药厂(部分)三座工厂用地构成。

目前这些工厂都已经倒闭或搬迁,但厂房建筑还都遗留在用地内。

前进印刷厂与滤清器厂之间还有一些五六十年代以后自发建设的民居,但绝大多数为
危房,急需整治改造。

用地内还留有三座殖民地时期的租界建筑,建筑年代及风格与英国领事馆建筑群类似,属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但除一栋作为民间艺术馆经过维修整治外,其余两栋状况均十分危险,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通过对用地内的现状建筑进行价值评估,我们认为现有厂房建筑具有明显的现代工业建筑风格,大部分为一层或多层的大跨建筑,与西津渡传统建筑在形态上并无大的冲突,故可以继续使用,但需要进行全面维修整治与结构加固,以满足当代的建筑规范以及适应未来可能的功能调整。

三座租界建筑反映了镇江西津渡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历史文化价值,应当予以整体保护和再利用。

传统民居则是西津渡古代历史的延续,应该在修缮后予以保留。

经过对用地的多次现场调研和分析,我们将地块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以下三方面:问题之一,地块的现状与城市发展脱节,如何抓住城市向西发展以及沿江发展的契机, 重新振兴这一镇江传统的繁华地段。

在码头淤塞以及铁路废弃之后,地块完全失去了经济活力,原有工厂也全部迁出,为地块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本设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问题之二,地块本身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如何在设计中表达这种多元性以及历史的真实性。

地块内的渡口文化、近代文化与当代工业文化这三种文化层必须经过设计方案的叠加,才能体现完整的历史性。

如果过度关注其中某一方面,就会损失历史的真实性。

问题之三,地块周边的环境比较复杂,北部是沿江风景区,西部是传统民居聚集区,东南部是近代风貌,位于枢纽位置的本地块如何与周边这些区域建立关联,而且地块北侧的长江路是镇江东西主干道之一,也是从市区通往润扬大桥的必经之路,因此地块沿长江路的沿街立面将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三、解决方案
引入新功能激发用地的社会经济活力,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必要措施。

因此,结合西津渡历史街区的旅游功能,设计师为用地加入了新的功能,以期提升用地环境品质。

经过多次规划方案
的调整,基本确定新的功能以文化创意产业与特色服务为主,适当保持在使用过程中功能调整的灵活性。

特色服务主要包括传统民居式旅馆、沿街商业以及餐饮等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则包括渡口博物馆、镇江近代历史博物馆、镇江国画院、创意产业基地等内容。

这些功能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到西津渡旅游的游客,另一方面也是整个镇江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城市西部的亮点,带动整个西部城区的发展,符合城市整体向西发展以及沿江发展的趋势。

为了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城市设计中不强调某一特定历史文化层面,而是通过物质载体展现历史文化层,形成西津渡地块的历史剖面文化层。

通过传统民居的再利用、建立渡口博物馆以及义渡游园体现渡口文化层的内容。

对地块现存的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如开发民居式青年旅馆等项目,以保留西津渡作为渡口时期的建筑肌理与文脉。

以渡口博物馆展现千年来的渡口文化,包括器物、文字、传说等物质和精神形态。

在地块南侧与西津渡古街衔接处展现与陈列渡口文化的物质片段,与传统园林景观结合,形成具有渡口特色的传统风格游园。

通过对近代建筑进行整合,再现租界时期地块内的道路网格以及建立镇江近代历史陈列馆、近代风貌商业街,体现近代租界地文化层的内容。

通过提取租界时期本地区的道路体系,在基地内的地面铺装上局部使用独特材质,清晰地表现出租界时期“五横五纵②”的道路格局,系统串联地块内的公共空间,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开放性活动场所。

对基地内现有三座近代建筑—亚细亚火油公司、税务司公馆、工部局巡捕房的外部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基地内的小广场,体现租界时期在城市的遗存,并命名为鉴园使人们牢记这一段历史,以史为鉴。

原工部局巡捕房,改造为近代历史陈列馆,体现近代租界文化。

原长江路沿街建筑和复建建筑,共同构成风格鲜明的商业街,恢复租界时期西津渡最核心的文化—商业文化。

通过对现有厂房建筑的再利用,创造“两层皮”的建筑形象体现当代工业文化层的内容。

通过对厂房建筑的改建、改造,一方面使其适应地块的新功
能,另一方面利用工业建筑特有的建筑特点,展现其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通过重新处理大跨厂房屋顶来改进采光和通风条件,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和改造,以适用于地块的新功能。

由部分工业建筑外表面材质已经严重老化,必须更新,为兼顾使用要求与保留旧建筑的特色,设计对旧建筑的“外皮”通过现代工艺方法进行处理,或反映现代建筑的简洁与灵动,或反映租界近代建筑的形象特色,或体现传统建筑(居住、商业等)的风格特点,而“内皮”如屋架形式、梁柱结构以及部分遗留的机器设备则忠实地保留原有工业建筑的沧桑与辉煌。

通过这种“叠合”的处理手法,设计清晰地形
成西津渡地块的“历史文化层剖面”,既体现地段历
史的真实性,又创造了丰富的城市景观风貌,以期
达到“老而不朽、古而不僵、新而不噪、活而不乱”
的效果。

为建立起用地与周边地块的关联,设计方案以
用地中央的鉴园广场为中心,形成南北两个景观带
(山景和江景意境)以及大华花园和西津花园等景
观。

沿街公园为北侧绿带,与小算山游园及长江路
风光带融为一体,强调近代风貌的滨水景观。

使馆
街与云台山山脚之间的绿化空间为沿山景观带,形
成传统风貌的南侧景观带,与救生会、五十三坡等
历史遗迹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古长江的历史意象。

用地西侧的传统民居修缮后予以保留,延续西津渡
街和小码头街的传统民居的风格。

用地东侧迎江路
上的沿街建筑立面均改造为近代样式,与街道对面
的建筑风格相一致。

四、结语
西津渡东北侧地块的城市设计是一次以问题为
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
问题是这类城市设计的目的和根本意义所在。

我们
希望对此类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能够提供参考和
借鉴。


52
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
注释
①唐时镇江名金陵,故名“金陵渡”。

②五横包括:江边马路(T h e B u n d)、俱乐部
街(C l u b R o a d)、救生会街、使馆街(M i s s i o n
R o a d)、五十三坡街;五纵包括:义渡街(I D u
Alley)、贤和街(Kopsch Alley)、舰队马路(Fleet
Road)、花园马路(Garden Road)、大华街。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镇江西津渡东北侧地块城市设计
建设地点:镇江西津渡
用地面积:3.39hm2
可建设用地:3.35hm2
建筑面积:25 452m2
容 积 率:0.71
平均建筑层数:2.2层
绿 地 率:31%
机动车位:大型客车16辆,小型15辆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