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
1.引言
1.1 背景
1.1.1 研究价值
1)首先传统文化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体现形式,更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遗产。
2)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的收集整理至形成完整的体系,无疑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
3)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应用则是使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并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创新于新的文化载体,形成新的文化遗产。
1.1.2 存在的问题
1)因园林设计者对其认识理解不深入造成符号单纯化的位移,符号的内涵得不到正确的表达甚至是完全缺失。
2)观赏者受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使其无法完全体会园林“意境”美,也就不能完美的满足自身陶冶情操的真实享受。
3)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自主特色模糊,“崇欧扬美风”过剩,园林“意境”形神表达混杂等等,都是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不重视的变相。
1.2 目的、意义
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的收集整理至形成完整体系,供园林从业者或爱好者查阅学习,探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表达的可能性和应用方法,为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真实素材,指引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使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能够源远流长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并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创新于新的文化载体,形成新的文化遗产。
1.3 研究的方法
1.3.1 符号收集途径
1)相关古籍文献的收集
相关古籍:《洛阳名园记》·宋·李文叔《营造法式·上卷》·宋·李诫《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衔之《长物志》·明·文震亨
《园冶》·明·计成《花镜》·清·陈淏子《御制圆明园图咏》·清·乾隆《广群芳谱》·清·王灏《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营造法源》·清·姚承祖
2) 界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1979、《中国建筑史》.1980
陈植《陈植造园文集》.1988
陈从周《园林谈丛》.1980、《说园》.1984、《扬州园林》.1986、《中国名园》.1990
张家骥《中国造园史》1986、《中国造园论》.199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1986
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1987
冯忠平《中国园林建筑》.1988
冈大路(日本)《中国宫苑园林史考》1988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1990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1990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1994
3)实地考察
根据我国古典园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自然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南北地区)、寺庙园林、其他园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等)等五大类,分期进行传统园林文化符号的实地摄影取样,并考证。
自然园林: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哈尔滨太阳岛、南京玄武湖、绍兴东湖、福州西湖、南昌东湖、武汉东湖、九江甘棠湖、惠州西湖、肇庆七星岩、桂林榕湖与杉湖、重庆北温泉、贵阳花溪、昆明的翠湖、西安曲江池、凤翔东湖、台湾南投日月潭等。
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现存颐和园/清漪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紫禁城御花园等
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扬州园林“八家花园”、个园、何园,岭南园林(广州陈家祠、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番禺宝墨园、粤晖园等)寺庙园林:道教(泰山玉皇庙、碧霞祠,衡山南岳庙,华山真武
宫,嵩山中岳庙,衡山北岳庙,武当紫霞宫、玉虚宫,青城山上清宫、真武宫,崂山三清宫,三清山三清宫等)佛教(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普陀山普济寺、峨眉山报国寺、庐山东林寺、嵩山少林寺,南京栖霞寺等,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佛门四绝“台州国清寺、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州玉泉寺”)
依据中国园林的地域特色分为:北方园林特色、南方园林特色、南北园林介体-扬州园林、岭南园林特色。
1.3.2 符号收集整理
依分类将符号对号入座,与界内研究学者考证结合,编目成一套完成体系
2.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
2.1 符号学
1)奥古斯丁:认为符号是一种能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之外的某种东西。
换言之,符号可以被认作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是物质对象和心理效果的结合。
2)索绪尔符号学:描述为能指与所指相联接所构成的整体。
能指表现出它可感的一面,即符号的表现层面,也有“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的称谓;所指表现出抽象的、不可感的一面,即符号的抽象的内容层面,或被称作“符号内容”。
符号形成的过程即能指和所指结合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结束后的结果即能指所指的关系,被称为
“意指作用”。
符号过程被认为是实施意指作用的过程。
3)皮尔斯符号学:图像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的白描等绘画形式、石窟中的壁画、窗户门洞的雕刻、石狮等都可归类为图像符号);指索符号(指索符号与图像符号的差别在于,指索符号的形成需借助于所指对象的影响和作用。
而图像符号则主要是通过自身独立于所指对象的物质属性来确定其自身的符号特性的)象征符号(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豪华、富丽、热烈,其建筑形象给人以温暖、庄重、动感强烈的感受,而在其他地区或者国家也许就并无此意) 4)景观符号学:
2.2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基础
1)哲学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
(1)君臣民尊礼制观 -- 皇家园林空间布局中“中心轴线”思想
(2)“天人合一”思想(“万物与吾一体”、“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等) --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典园林营建中将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的艺术综合体。
(3)君子比德思想 -- 古典园林中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义与物、以物比德
(4)“儒家君子三德”智、仁、勇 -- 对山水造园的影响。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表面写山水实则喻君子品格像水随遇而安、机制灵活,像山坚韧不拔、沉着冷静。
而“勇”则体现在山水间的游路设计:假山中多石洞、石梁、石墩、沿着曲径穿行于古石桥;踏着石凳上下于假山峰谷,曲径蜿蜒,左绕右拐石梁狭窄,凌空飞过,石凳陡峭,高高下下等等。
(5)“仁、义、礼、智、信、怒、忠、孝、悌”思想 --修身养性的园林体现“仁”,如苏州私家园林为代表。
等级分明的“礼”,如古典园林的建筑级别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中的体现。
道家文化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尊重顺应自然,以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为例,重植物的自然之态,不同于法国古典园林中的刺绣花坛。
(2)“上善若水” -- 水态自然,品行高尚,成为造园景中的重点所在。
(3)“昆仑神话”
(4)“蓬莱神话”-- “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
窥视出到道家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淡泊自由、浪漫自由的精神内涵。
(5)“壶中天地” -- ‘壶’- 葫芦神话、“壶中天地”的美学
观念,是中国古典园林有规模宏大到小巧精致的追求过程,且体现中国古典园林以小中见大特长,甚至以勺园、壶园为名,是有限空间融入万千景致。
佛/释/禅宗文化
(1)“禅境” -- 禅宗美学融入中国古典园林将园林空间“画境”升华到“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使中国自然山水园以有限空间塑造无限的时空感,观者寄情山水,触景生情,物、心境达到了统一,形成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成就;且在一定思想程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2)民俗传说文化基础
(1)农耕文明中的男耕女织
(2)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喜鹊)
(3)“和、合”二仙(荷、盒象征合家团圆、婚姻美满)
(4)镇河、镇宅等吉祥物或神仙人物等等。
3)审美(美学思想)心理基础
“意境”美
中和雅正之美
神行之美
4)文人精神思想基础
经典文学:诗词歌赋
绘画书法
植物文化: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等
楹联、匾额、园名、景名
文人造园家
5)建筑工艺技术基础
雕刻:碑刻、石刻、石雕、砖雕、木雕、雕塑
铺装
漏窗
洞窗、洞门
亭、廊、榭、石舫、厅、堂、馆、轩、斋、室、楼、阁、塔、
园桥、园路
园门(牌坊门、垂花门、砖雕门楼、屋宇式门、月门)
建筑装饰色彩、彩绘
2.3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形成
依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可将其归纳为抽象(观念)符号和具象(可视)符号两种应用形式。
抽象(观念)符号:古典园林造园思想、造园艺术、造园手法。
包括2.2中的1)、2)、3)
具象(可视)符号:古典园林造园思想表现载体、造园艺术形式载体、造园手法营建载体。
包括2.2中4)、5)
造园元素:山石、水、植物、建筑、小品五大类
假山叠石花台汀步石矶水池自然叠水花鸟
虫鱼亭台廊榭轩楼阁塔桥(石板桥九曲桥)石舫月洞门牌坊粉墙云墙漏窗匾额楹联篱垣铺装彩绘雕刻.......
2.4 传统园林文化符号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形式
2.4.1 哲学思想
2.4.2 民俗传说
2.4.3 文人思想/精神
2.4.4 建筑工艺技术
3.传统园林文化符号的应用
3.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园林文化符号应用概况
如何应用怎么应用室内、室外、产品、视觉传达、服装.......
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现代的新中式园林现代的景观设计3.2 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探讨
3.2.1 创新表达途径的探讨
3.2.1.1 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3.2.1.2 与其他文化的竞争
3.2.2 创新表达方式的探讨
3.2.2.1 功能上的创新表达方式
3.2.2.2 涵义上的创新表达方式
3.2.2.3 视觉上的创新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