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自身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仍忧国忧民的的伟大情况。(知人论世)

2、能快速找到诗歌的诗眼,梳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3、能鉴赏诗中的千古名句。

4、背诵并默写全诗。

【自主学习】

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霜鬓(bìn)潦(liáo)倒(dǎo)浊(zhuó)酒

2. 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划线字):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萧萧:草木摇落的样子

作客:寄居在别处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的意思

3、知识链接:

(1)节日习俗:登高节

我国农历九月初九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它又名登高节、重九节。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在古代,登高几乎是重阳节的必需习俗。

(2)登临诗: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可以是山、楼、台、阁……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登高则可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特点: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

思想感情:1、登高览胜,赞美大好河山;

2、心旷神怡,阐述哲理、豪情;

3、望远思乡,寄托别情;

4、怀古论今,忧国、忧民、伤时、伤己。

4资料补充:

(1)杜甫生平

▪读书和漫游时期

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

▪困居长安时期

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早上敲打富贵人家(曾经以朋友身份相交的王侯权贵)的大门,黄昏才见到肥壮骏马飞奔带起的尘土(权贵归来),谁知道,他却只拿出残羹冷炙来“招待”,原来寒士(亦或是落魄的读书人,或是遭贬谪的官员)的命运处处都是悲辛。】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陷贼和为官时期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

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逃出长安,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从八品小官,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的官员)。但战乱和饥荒让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丢官入蜀。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去世,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tāo tiè 贪食)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2)识记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诗展现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有《杜工部集》。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指诗歌的音节和音调随着感情的波澜起伏而抑扬亢坠,也指抒情方式回流婉转。)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 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今四川奉节) 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生活困顿,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此时唐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的人生慨叹,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此诗也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课堂探讨】一、诵读全诗,感知诗韵:

1.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押韵特点。

明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押韵特点:这首诗押ɑi韵,“回”“杯”古音分别为huái和puāi。

2、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体味感情。

二、通读全诗,品味诗意: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欣赏诗意,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

2、通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明确:悲。

(2)再读诗歌,我们进入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a、鉴赏首联: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体会诗人面对此景的心情。

明确:仰观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俯瞰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鸟儿,听到哀鸣的猿啼。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孤独一时涌上心头。

b、鉴赏颔联:诗人写了几种景物?面对此景,诗人又会生发怎样的心情?

明确: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c、鉴赏颈联:如何理解诗人的“悲”情?

明确:“万里”,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高都是一家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此时诗人的内心无限的愁苦沉痛。

【补充知识】: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d、鉴赏尾联:诗人两鬓斑白,想借酒消悲都不可得,那么诗人“悲”的根源何在?

明确: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三、诵读诗歌,总结诗情:

1、再读诗歌,总结全诗的情感及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