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合集5篇]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b0e82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b.png)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合集5篇]第一篇: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ec4b34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e.png)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计。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和增长的核心指标。
2.劳动力市场指标: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等。
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就业者的占比;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占比;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参与劳动市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
4.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国内居民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支出水平。
通过观察和分析居民的消费水平,可以了解到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而判断经济的发展水平。
5.贸易指标:包括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或逆差等。
进出口总额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总值;贸易顺差是指进出口总额中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差额;贸易逆差则相反。
6.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在居民之间的分配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经济福祉的重要指标之一7.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衡量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通过观察CPI的变化,可以了解到物价水平的走势,进而判断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情况。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指标,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指标,如财政收入、外汇储备、人力资源等等,也可以用于评估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够揭示一个国家经济的全貌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学者、经济学家、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了解和掌握这些指标的变化和规律也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经济预测和决策。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4161ad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5.png)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国民经济统计是指通过统计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来评估和分析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一系列统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经济的结构、增长率、质量和效益等重要信息。
下面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个人的收入。
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经济水平,是国际上比较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指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就业水平,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指标。
四、就业率(Employment rate)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中就业的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就业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五、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暂时无法找到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关键指标,它反映了经济的繁荣程度和就业机会的稳定性。
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的指标。
C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运行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七、工业增加值(Industrial added value)工业增加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总增加值。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34a2c69960590c69fc37639.png)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三次产业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f40235e919e8b8f67c1cb982.png)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可支配总收入资金流量及其核算指标国际收支及其核算指标资产负债及其核算指标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也是社会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产品价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包括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价值构成上避免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因而能全面地、确切地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并具有国际可比性,所以成为社会生产与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和主要指标1.生产法及有关指标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
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为:增加值= 总产出-中间投入(1) 总产出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以工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为例加以说明:工业总产出是工业企业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工业总产值。
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成果,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它包括核算期内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价值差额等。
(2) 中间投入是常住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计算中间投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范围保持一致,即计算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经营过程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二是一般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则按本期摊销的部分计算。
中间投入分为物质产品投入和非物质性服务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指标的概念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指标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d2efd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7.png)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指标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是经济计量的一种方法,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经济活动。
国民收入核算主要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差额、国内消费总值、储蓄总值这五个基本总量指标。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指标的概念和意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采用三种方法: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GDP的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由居民(包括居民个人、企业、政府等)通过生产和从事各种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利息性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个体经营的收入等。
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经济福利。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差额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差额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减去间接税和补贴的数额。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差额可以看作是外部与内部经济循环之间的转移。
这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和政策的效果,对于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国内消费总值国内消费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通过购买消费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总值。
国内消费总值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
个人消费是指居民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个人需求的支出,政府消费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国内消费总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5.储蓄总值储蓄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居民通过剩余收入的方式储蓄起来的价值总和。
储蓄总值可以分为个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两部分。
个人储蓄是指居民剩余收入中储蓄的部分,政府储蓄是指政府通过节约或通过征税增加储蓄的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1daa80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b.png)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进行统计、核算和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核算的结果以统计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下面将对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国民经济核算按照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总量核算和各行业、各部门核算。
全国总量核算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系的总量关系,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和支出、人均收入等指标。
各行业、各部门核算则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各产业增加值、各行业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按照产出部门的方式来计算GDP,收入法是按照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所得来计算GDP,支出法是按照国民经济中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通过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GDP数值。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实际取得的收入总额。
国民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经营者盈余、固定资本消耗、税收和补贴等几个部分。
国民收入与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要略低于GDP数值。
国民支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支出,包括政府支出、个人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
国民支出的水平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国民支出超过国民收入会产生财政赤字,国民支出低于国民收入会产生财政盈余。
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额和人口总数的比值,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人均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民生福利状况的重要标准。
常见统计指标解释
![常见统计指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3498a8e680203d8ce2f24b0.png)
常见统计指标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诸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情况的晴雨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它是宏观经济分析和调控价格总水平监测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其调查内容既有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也包括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服务项目,具体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其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金额;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给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公款购买的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额。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宏观经济核算指标,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般用于反映某区域或某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
农民人均纯收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按常住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9691912e4b73f242336c5ff6.png)
2、核算的基本方法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 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部门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 在统计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内部各专 业常规统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 在统计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 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 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 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 和估算。 所以说,GDP核算方法其实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 互印证、相互平衡的系统过程,是一个核算期内社会经 济活动总成果的综合反映。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 法和支出法。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 限额标准
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是指年末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 并且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指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 并且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指年末从业人员40人及以上 并且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餐饮企业。
地区生产总值的估计、核实、 调整与公布
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如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 过程、初步核实过程、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进行,初步核实过 程一般在次年的4、5月份进行,最终核实过程一 般在次年的9、10、11月份进行。 年度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还包括历史数据调整 过程。 从一九九九年起,国家统计局建立了质量评估制 度,各级统计部门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数据须经上 级统计部门评估、审核认可后,才能对外公布。
三次产业划分范围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 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 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 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 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 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 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三种方Biblioteka 计算的GDP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统计指标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统计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870b39f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0.png)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的记录、计量和分析的一种统计方法和工具。
它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支撑宏观调控和决策制定,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是衡量经济增长、发展水平和结构的重要指标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经济统计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分为总量、按产业分和按用途分等不同角度,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消费投资状况等。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在人口数量上的平均表现。
它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差距。
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购置和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额。
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厂房、机器设备等,是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可以反映投资活动的规模和动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
四、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在一定时间内用于购买消费品和享受服务的总支出。
它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刺激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五、贸易额与贸易顺差/逆差贸易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活动时的进出口总额。
而贸易顺差/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贸易活动中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与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贸易额和贸易顺差/逆差是衡量贸易活动和外部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
以上只是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统计指标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指标,如劳动力就业率、通货膨胀率、各行业增加值等。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6f690cb52acfc789ebc9b0.png)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251bd2195f312b3169a53b.png)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本国居民在国内或在国外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各经济活动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
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各经济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3、增加值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总产出扣除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及其他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劳务)之后的价值。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收入法或成本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4、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公共行政和国防等)。
5、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该指标与人口增长率的区别是未包含人口迁移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实际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
6、就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
它包括:(1)全部职工;(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个体劳动者;(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农村劳动力。
7、失业人员及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失业人数之比。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4e22e4ffe4733687e21aafb.png)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收入法。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怎样划分的?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4、“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
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
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
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a61c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9.png)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通过对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的情况。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除以总人口后所得到的平均值。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财富水平。
通过对人均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三、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的总支出。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支出在不同领域或行业的分配情况。
通过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置或增加固定资产的总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投资活动的重要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
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五、就业与失业率就业是指就业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从事劳动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就业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市场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对就业与失业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
六、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进行经济交流时的收入和支出。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程度。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652dc5c227916888486d7d4.png)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对一个国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对省、市、县统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称为xx省、xx市、xx县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
目前为止,GDP仍然是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重要作用还无其他指标可替代。
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
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最近20多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全面小康等都与GDP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及其增长速度的判断有关。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不变价生产总值/基期不变价生产总值-1)*100%2、人均GDP。
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对各国进行排序,他剔除了人口因素,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GDP反映整体实力)。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d8f80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e.png)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地调查、观测和统计的工作,它是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内容,用以描述和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指标、就业指标、物价指标、财政指标以及对外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经济增长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年增长率是描述GDP在一年内的增长幅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数,它反映了平均每个人创造的GDP的大小。
经济增长指标主要用于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就业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指标。
常见的就业指标包括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
就业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劳动的人数。
就业人数增长率是指就业人数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幅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劳动力人口之比,它反映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
就业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第三,物价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
常见的物价指标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它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生产资料和中间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它可以用来衡量生产成本的变动情况。
物价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价格调控政策,维持物价的稳定。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
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b79f0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2.png)
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生产总值(GDP)、消费水平、投资水平、贸易状况等情况。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核心指标。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生产法是最常用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各产业的产值进行累加得到总值。
GDP的增长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可能意味着经济活力强劲,而低速增长则可能暗示经济发展疲软。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相除得到的指标。
它反映了平均每个人创造的经济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较高可能意味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效率更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
然而,人均GDP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因为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购买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资金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投资增长意味着经济活跃,而投资下滑则可能暗示经济疲软。
四、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额。
它反映了人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会促进生产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可能暗示经济不景气或者居民收入减少。
五、进出口贸易状况国际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和贸易竞争力。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计算方法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293be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d.png)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计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它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增长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涉及的指标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基础,对特定区域内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
核算的基本概念包括:1.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 国内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居民的收入总和,包括国内企业在国外取得的收益。
3. 国内总消费(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简称FCE):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4. 国内总投资(Gross Capital Formation,简称GCF):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企业、政府和居民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的购买或增加值的总和。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计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有三种计算方法,分别是: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 产出法(Output Approach):根据不同产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方法将经济活动按行业划分,通过累加各行业的产出,得出国内生产总值。
2. 收入法(Income Approach):通过统计国内居民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各种收入,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再加上对外经济收入和转移支付,得出国内总收入。
3.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根据经济主体的最终支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方法将经济活动按最终需求划分,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等。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99925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6.png)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经济指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在经济领域,有许多常用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以帮助分析家和决策者了解经济的运行情况。
本文将介绍最全常用的经济指标,并对其含义和解释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我们对经济指标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经济指标及其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
一般分为实际GDP和名义GDP,前者考虑了物价因素,后者未经物价调整。
2.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篇短文的水平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篇短文一篇短文的购买力变化,并用以评估通货膨胀的程度。
CPI的计算方法通常涉及各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加权平均价格。
3.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篇短文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指标。
PPI的变动可以预测价格潮流,对企业决策和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
4.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空闲程度的指标。
它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找到工作但主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对经济有重要的影响,高失业率意味着经济不景气,低失业率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
5.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总量。
它通常被分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6. 对外贸易顺差/逆差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贸易上出口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超过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逆差则相反,表示进口超过出口。
对外贸易顺差/逆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 投资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增长百分比。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直接用于生产的固定活动资产,如房屋、设备、土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三次产业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出,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
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办法。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计算公式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
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政府消费支出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
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变动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
存货变动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一般把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
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指第j 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机构单位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机构部门将相同性质的机构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机构部门。
资金流量核算将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以下四个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
与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关系的非常住单位组成国外部门,在资金流量核算中也视同机构部门。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从事上述活动的各类法人企业。
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以及与金融媒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及其他金融机构。
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政府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
政府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
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
所有政府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政府部门。
住户与住户部门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
所有住户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
将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
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是生产活动形成的净成果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
生产活动的净成果是增加值。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
劳动力所有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土地所有者因出租土地而获得地租;资本的所有者因资本的形态不同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借贷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股权所有者获得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因直接或间接介入生产过程而获得生产税或支付补贴。
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
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亦即国民生产总值。
经常转移转移是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而同时并没有从后一机构单位获得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回报的一种交易。
经常转移包括扣除资本转移外的所有转移。
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
可支配总收入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分配。
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
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总储蓄指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称为国民总储蓄。
资本转移指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
资本转移具有不同于经常转移的两个特征,一是转移的目的是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二是资本转移其实物形式往往涉及除存货和现金以外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其现金形式往往涉及除存货以外的资产的处置。
资本转移包括投资性补助和其他资本转移。
净金融投资它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资金富余或短缺的状况。
从实物交易角度看,它是指总储蓄加资本转移收入减资本转移支出减资本形成总额,再加上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后的余额。
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的增加额减金融负债的增加额之后的差额。
通货指以现金形式存在于市场流通中的货币,包括本币和外币。
存款指金融机构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信用业务。
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等。
贷款指金融机构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信用业务。
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财政贷款、外汇贷款和其他贷款。
证券(不含股票)由债券购买者承购的或因销售产品而拥有的,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并代表一定债权的书面证明。
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支付固定收入但不提供法人企业残余价值分享权的优先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