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雨》《王昭君》为例看曹禺戏剧艺术风格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禺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雷雨》《王昭君》为例看曹禺戏剧艺术风格的变化曹禺是一位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大师级作家。早在建国前,就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传世佳作轰动剧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于是之、梅阡合作)和《王昭君》等剧作,又为新中国的话剧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剧本,从建国前第一部的《雷雨》,到建国后最后一部《王昭君》,既具有戏剧性,又富文学色彩,都是既能演,又能读的佳作;同时,每一部又都不落窠臼,不袭陈套。从家庭悲剧,写到社会悲剧;从城市生活,写到农村斗争;从揭露旧社会黑暗,到歌颂新社会光明;从描写现实题材,到反映历史生活,他总是在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自己艺术视野。
在曹禺的剧作中一向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他一向醉心于人物的塑造,特别是写出人物的灵魂。
一,《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塑造
《雷雨》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第一部戏剧,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悲剧。作者在其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繁漪这个人物。
繁漪是一位受到五四个性思想解放的新女性,在她的灵魂深处有着对旧思想的反抗。剧中繁漪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她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了她心灵的全部旅程。作者在这个女性形象上也是倾注了深厚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怀着极大的激情来创作这个形象的,作者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表达女性自主意识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雷雨》中,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无论从肉体上还是思想上都是貌合神离的,她的一生都被困所在小阁楼里,她没有自己想要的爱情,缺乏爱和自由。剧中繁漪不断的反抗着,不断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与爱情。戏中着力表现她不顾一切的反抗和报复,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是她的反抗是软弱的,徒劳的,不彻底的。最终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当她在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自由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自由,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亦是必然的。
曹禺塑造了繁漪这个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当时女性所受的压迫和困所,也表现了新一代的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和反抗。作者从现实的题材反映了当代女性反对封建道德,对爱和生活的渴望。可以说繁漪这个角色是深刻的反映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
二,《王昭君》中王昭君和孙美人的人物塑造
建国后的曹禺所创作的戏剧既保留着原先的艺术特色,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强烈的创作使命感与鲜明的思想性,以致使每一部剧作都染上了浓烈的、时代的与政治的色彩。作者开始从现实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的创作,比如说《胆剑篇》《王昭君》等都是历史题材的创作和革新。
1978年曹禺发表的《王昭君》,虽曾有过争议,但却引起很大反响。剧本所阐发的富于新意和深意的“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主题;所塑造的与众不同的崭新的王昭君的诗意形象,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是作家个人的独特发现与创造。作
者在剧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王昭君,一个不同于历史不同于以前舞台剧中的人物形象。在他的笔下王昭君不再是一个悲悲戚戚的人物面貌,而是一个“淡淡装,天然样”,有头脑、有胆识,外表“沉静温柔”,内心“十分坚强”,自愿为汉匈和好而出塞的可爱的汉家姑娘。
《王昭君》里最成功的形象要数孙美人,这个白发红颜的“美人”,己被深宫锢锁了心,除了皇帝的恩宠,她已经不知道活着还有别的追求。孙美人是个深刻而独特的悲剧形象,是曹禺熔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为一炉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美丽而聪慧,温柔而多情,单纯而善良,是孙美人突出的个性。
这个形象的塑造,无疑包含曹禺对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的深刻反省,。一方面,这个形象包含了对专制制度的反省。从另一方面说,这个形象包含了对人的异化的反省,人一旦为名为利为权为势所主宰,所控制,也必然被它们异化。于是,古今中外一切当上了“孙美人”并为之沾沾自喜,而那些没当上“孙美人”的人却为之绞尽脑汁钻营或愤愤不平、抑郁终生。所以,“孙美人”这个形象鲜明生动,含义丰富深邃,耐人寻味,启人以思,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典型,完全可以当“共名”使用。
三,曹禺戏剧中的变化
从《雷雨》中的繁漪到《王昭君》中的王昭君或孙美人,我们可以看出曹禺在戏剧创作方面发生的变化。虽然说他建国后的戏剧创作依然还是那样精巧生动、细密流畅、文采照人;但是,比较他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与《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的变化与差异、存在着不太一样或很不一样的内容与倾向。
在繁漪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的悲剧性效果,从这些悲剧性的效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独特的风格,进步的思想。在建国前他的创作心态是自由奔放、激情澎湃。他的写作往往被生活积累、人物原型、以及自己一时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始情绪”所驱使与策动。而在建国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更趋向于再历史题材中选取素材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独特的戏剧感受,但是缺少了现实真实感。面对新的生活,新的格调,作家形成了与过去不同的主观色彩、理想色彩、抒情色彩强烈的艺术特色。而且,作者的创作心态在这个时候是慎重、拘谨,更多的是以理性的思考替代了感情的冲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等思潮的裹挟下,他更感到疑虑、困惑与无所适从了。
四,总结
比较曹禺建国前后的戏剧创作,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作家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变化。不关在创作数量还是质量上,建国后都无法与前期相比。但是他的戏剧创作方面的成就和带给我们的震撼是无法抹杀的,在思想上创作上,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都有巨大的超越性。曹禺的戏剧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