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名词

解释

名词解释

1、外来化学物质:既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通过一定环节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安全性: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孕妇)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3、危险度: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4、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物?)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5、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 ):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

6、致死量:(1)绝对致死量(LD10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半数致死量(LD50) 指能引起一

组实验动物中死亡50%所需剂量,也称致死中量。(3)最小致死量(MLD) 指仅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剂量。(4)最大耐受量(LD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中毒但无一死亡的剂量。

7、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合物在脂(油) 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的其平衡常数。

8、蓄积率:指在一定期间内,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蓄积量与同一期间进入机体总量的百分比。蓄积率越高,表明该化学物质蓄积性越大。

9蓄积系数:是指达到同一效应(如ED50或LD50)分次给予实验动物所需外来化合物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予所需剂量(以LD50(1)表示)之比,以K 表示。即:K=LD50(n)/LD50(1)

10、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试验的动物。

11、急性毒作用带(acute effect zone, Zac):指化合物的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的比值,也就是引起试验动物的死亡之剂量与最低剂量的剂量范围的宽窄。

通常以LD50代表毒性上限,急性阈剂量(阈浓度)代表毒性下限,其公式为:(见课件)

Zac 值的大小可反应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Zac 值越大,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越小,反之表明引起

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12、微核是由于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使细胞内染色体断裂产生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体受影响而在有丝分裂时,使遗传物质滞留在核外而产生的细胞中主核之外的遗传物质的颗粒,染色与细胞核一致,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多数呈圆形,也有椭圆形,肾形、环形等结构,边缘光滑整齐。

13、完全致癌物:兼有引发剂、促长剂和进展剂作用的化学致癌物可称为完全致癌物。

14、直接致癌物:指其化学结构固有特性是不需机体代谢活化即可致癌者,具有亲电子活性,能与亲核分子(包括DNA )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

15、前致癌物:指需要机体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活性,故往往不在接触其的局部部位致癌,而在其发生代谢活化的组织致癌。

16、促长剂:指单独不具致癌作用,却可在亚致癌剂量的致癌物启动后,与机体接触,促进肿瘤形成的物质。促长作用是致癌作用的必要条件。

17、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经过引发阶段、促长阶段和进展阶段三个阶段。在进展阶段起作用的物质称进展剂,它们常常也是引发剂或完全致癌物。引发剂本身有致癌性,大多数是致突变物,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不可逆的引发作用是累积性的。

促长剂通常影响引发细胞的增殖,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

局灶性病理损害,

最大无作用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

1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详细

答:一、理化性质:1脂水分配系数:涉及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排泄。2解离度;3 挥发度、蒸气压、分散度二、化学结构:活性部位——某些功能团,不参与作用的部位——载体,影响体内转运、蓄积、转化。

受点理论:化学物质毒性的特异性取决于与之相应的受点的存在,受点与化合物的反应决定了化合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受点:指生物原生质分子的某种化学基团。是受体的一部分。受体: 是载有受点的分子实体。配基:是指与受点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的分子。内源的,如激素、神经递质;外源的,生物素、药物。受点具有3个功能:1)识别和结合与其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的分子2)将受点—配基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传递至效应器3)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受点的5种特性:1)受点对配基有立体选择性。2)数量一定,有饱和性。3)有竞争性,亲和力强者首先与受点结合。4)有一定生命周期,可不断更新。5)与配基一般呈非共价的可逆结合。

三、纯度和溶剂

四、实验动物的种属差异

五、同种动物间的个体差异 :1遗传因素和不同免疫状态2年龄3性别4机体不同的生理和功能状态5营养状况

六、接触途径:接触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静脉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肤

七、毒物的浓度(稀释度)/ 剂量和作用时间

八、环境及气象因素

2联合作用类型及急性联合作用类型判定依据

一、联合作用的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是化合物的相加作用。2 协同作用: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3 拮抗作用:各化合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4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三、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

联合作用系数法:1)先测出混合物和各化合物的LD50;2)假设各化合物之间的联合作用是相加作用,求出混合物预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