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私学
摘要:私学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它的发展更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私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了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缩影。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古代私学书院学派
正文:我国古代私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官学比较而言,私学不受政府权力的直接干预,故而可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它的教学内容更能够和社会学术思潮保持密切联系,在更新教学内容方面更具活力。私学没有官学的那种衙门式的管理制度,这样,它就给了师生更多的自由度,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可以不受政治等级的约束而自由聘请;学生亦可以择师而从,来去自由,这也能够给私学教育带来活力。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那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起着剧烈的变化。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统一,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原来统一的西周国家教育制度不能维持下去,礼崩乐坏。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由于原来在西周做官的,都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资料,各有所长,需要到各诸侯国去找工作谋出路,而各诸侯国又需要这些知识分子去为他们服务,甚至各卿大夫的私门为了与诸侯斗争,也需要士为他们服务,士的出路渐广,于是出现了"士"阶层。各诸侯国和卿大夫私门都争相养士,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在这些条件下,私学便应运而生。
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且他们的学说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向各诸侯宣传各自的主张。求各诸侯采纳,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在学术上各家有长短,有相反相成的作用。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到了战国时期,私学更加盛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学派互相批评,互相影响,同时在同一学派中又互相争辩,形成支流。如儒家有思孟派和荀况派。同时齐有"稷下之学",
是齐宣王时招纳了各派学者数百人齐集一堂,百家争鸣,各给予"上大夫"的官衔,这些都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
到了秦统一中国,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还颁发了“禁私学令”,否定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私学发展受到了阻碍。汉代之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时期私学虽然受到了打压但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很多经学大师的弟子达千人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士族制度,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复杂,天下分裂,国主屡迁。在这种情况私学虽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魏晋私学也发展颇具特色,名儒聚徒讲学,生徒常有几百或几千人。南朝的官学时兴时废,教育多赖私学维持。北魏虽曾一度禁止私学,整个北朝为了促进汉化,官学比较发达,但私学也颇盛,如徐遵明讲学期间,前后学生多至万人,刘献之、张吾贵、李铉等皆当时名师大儒,无不聚徒讲学。此外,魏晋南北朝期间除了儒家私学还出现了佛家私学、道家私学和儒、道、佛、玄各家兼综的私学。
隋唐官学极盛,私学亦兴,唐朝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私学更是遍布城乡,私学教本有《百家姓》、《千家诗》《三字经》等,影响广泛。当时的唐代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隋朝的大儒王通,从小精研儒家经典,他的学生很多,往来受业者近千人,其中不少人成为隋唐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唐代佛教极盛,每一个寺庙实即一个佛教学校。贞观时的玄奘法师,高宗时的义净法师,对于佛经都很有研究,他们把佛学传给门徒其他著名禅
师也进行佛教教学活动,这些都显示了当时私学发展的兴盛。
到了宋代私学教育和启蒙教育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经过北宋三次兴学,南宋官学多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弊端丛生,引起许多学生的不满,纷纷致力于私学教学。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既继承了历代教材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对后代有深刻影响。辽、宋、元时期私学也十分活跃。其原因是统治阶层发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养本民族的治术人才,而战乱的频繁,使得官学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私学因此得以兴盛起来,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经馆、家学等。作为私学教育的最高产物,就是唐以后发展起来的书院制度。书院制度,起源于唐代,兴盛于两宋,直至清朝没落,历经一千多年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
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书院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以及石鼓书院、矛山书院等,如岳麓书院,曾有朱熹等著名理学家长期在那里讲学,因此,吸引大批学生慕名前往。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和完整的制度,具体表现为: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元统一后很多儒家不愿到朝廷任官职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自由讲学,使私办书院增多。为了达到控制书院的目的,元朝政府采取委派山长或给山长授予官衔的方式,以掌握书院的领导权,书院的教授、学正、直学等职务的任命、提升也都由政府批准。不仅控制书院教师,也控制书院的学生凡在书院疑业的学生,需经地方官吏荐举,经监察机关考核。元代上述政策,不仅使得大量官办书院成为官学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亦使得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从教学方面来说,书院制度颇有贡献,例如注意自修和讨论;从组织方面说,皆立有学规或教约之类,指明读书的目的、方法以至生活上应共同遵守的规则。作为一种重要的私学形式,书院有三大功能:讲学、藏书、祭祀。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综上所述,书院是中国传统私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封建制度化的私学。总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可简单地判定优劣得失,而应细致地具体分析,从优中含劣、劣中含优,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对后人的启迪、借鉴价值。明清时代的私学,继宋、元以后仍兴盛不衰,形式也无大区别。
从孔墨私学,经稷下学宫,汉朝的书馆、经馆,发展到唐末是产生了书院的萌芽,并在宋代形成完善的书院制度,达到了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其间更有众多无名的“蒙师”,在乡间的私塾、私学里进行蒙养,成为官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私学在保存、传递、总结、发展、普及和提高我国文化和教育上,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