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枫溪区各村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市枫溪区各村落简介
枫溪相传创于南宋,原为海阳县怀德乡一个辖村,因有溪流贯村中,岸上多植枫树,故名枫溪,村以溪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域内已有人居住,北宋元丰年间(1028—1085)和清代属海阳县。

枫溪宫前,一处文物古迹有“吴殿邦”对联手迹:
枫老山门古
溪深谷泽长
白塔村在潮汕公路西侧,东隔潮汕公路便是古板头翁厝村,西邻詹厝,北接田龙及石路村,南面便是槐山岗官料桥村。

村创于明代曾名官廖,俗写官料。

传说古为官方驿道,设篷棚(村民称寮)供避风雨,故名(因“料”与“寮”谐音)。

清光绪间已称白塔(时间可能更早),传说境内两侧有古庙-白塔,以此名村。

曾于1954年与田龙、詹厝建白龙岗乡,1973年拆出至今。

原村中有苏、杨、蔡、曾、章、颜、王、陈、唐等姓,现仅苏姓。

高厦村含高田、厦厝2个自然村。

在潮汕公路两侧,东与全福、英塘为一路之隔,西、北两面为山边、槐山岗,南为山边。

明朝先民陈凝基从福建莆田县来此定居,原由高田、
厦厝两自然村组成,后各取一字,命名高厦。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游击队秘密据点。

高田一名“龙藏村”,位于高厦片村北部,村中单姓黄,祖先出自江夏肖山,后迁入福建莆田兴化,该村黄氏即于明代从兴化迁来。

厦厝位于高厦片村南部,村中单姓陈,为明代由陈凝基自福建莆田迁来,高厦村址设于村东。

池湖位于枫溪广场潮汕路段东侧,初名锦湖,明代《郭志》即有池湖之名,创村当在嘉靖丁末(1547)年之前。

全村原有陈、谢、杨、柯、洪、庄、李、郭、郑、马10姓,现村陈、谢、杨、柯、洪5姓,为多姓聚居,谢姓人口最多。

陈姓祖由庵埠内文里东郊迁来,杨姓来自庵埠外文里乡石鼓祠,柯姓来自登塘镇白水村,洪姓来自揭阳玉湖。

安南庙位于池湖村东北,村紧傍护堤公路,传此处有一古庙,后庙址移至南堤顶,解放后因缮修堤防拆除,多为潮之往来安南(今越南)等地商贾旅人登船前祭神之处,故名。

创村时以庙名村,传创村已400多年。

古有许、姚、黄三姓,
初为许姓人,后姚氏从今东凤的横沙迁来,黄氏则为堤外上埔村的长房分居至此,现仅存黄、姚两姓。

四望坪(或作躲军坪、度军坪)又含三洲寮(或作钻仔寮),原是凤凰山区的两个小山村,在现赤凤镇辖内。

主村四望坪因处于可望四周山水的高山之上得名,曾称思茅坪,何姓,先辈何玉渡于清嘉庆年间(嘉庆元年为1796)从梅县雁洋乡高坑村迁来。

三洲寮为李姓,先辈于清代中期从大埔三洲迁来,初时搭寮而居,故称三洲寮。

蔡陇村内有大陇、陇上两个角落。

清以前旧志作蔡西陇,明《郭志》已有其名,全村蔡姓,传自今之古巷镇福庆村迁来,建村于沙陇之上,故名蔡陇,创村人蔡养熙。

古巷福庆祖先原为福建莆田桃李园人,故溯祖为福建莆田。

后村中有第五房迁往揭阳锡坑,第四房迁往现枫溪区东田的上东埔创村定居。

宫上位于蔡陇片村南郊,全村单姓陈,来自福建莆田。

因过去蔡陇、宫上两村共祀一庙,陈姓居庙上方,潮语惯称庙为宫,故蔡陇人称对方为宫上,约定俗成而沿为村名。

堤头村在护堤公路西侧,过公路便是韩江南堤,隔堤与东北角城西的古美村相望,西与古板头村、南与云步村为邻。

相传明代创村,因此处是南堤起点,故名堤头。

村中有:杨、林、邱、谢、郭、李、陈、董八姓,先祖多属因来修南堤后,自愿至此定居,1948年,八姓合建祠堂一座,名“八德公祠”,八德公祠的对联是:
八面玲瓏呈瑞氣
德星毓绣繞祥雲
云步云步村主村落,宋末创村,因村中有一古庙名“云里古庙”,取“云里信步”之意,故名云步。

元代在此建著名“法光寺”。

现村中尚有陆、黄、陈、杨、郭、蔡、唐、刘、卢、王、张、林、彭、翁14姓,以陆姓最多。

据记载,陆姓为宋末名相陆秀夫之后,其它姓氏部分来此做生意开铺号后落脚,如张姓来自江东元巷。

巷下位于云步村西南部,与上东埔村、洋头村相邻,清《海阳县志》作一独立村记载,全村原有肖、李两姓,肖姓不知迁自何方,李姓约于500年前来自福建莆田巷下,逐以巷下名村。

四甲位于云步村最北端,与堤头村为邻,古代虽没将其列为独立村,但近代习惯将其作一自然村。

原有王、李、刘、邱、陈五姓,以王姓为多数,他姓仅数户。

王姓原从英塘村
迁来,考村名起源据《海阳县志》登云都的“云步”条名之下,言云步“古分八甲,今村四甲”,该村可能为云步的第“四甲”沿化为名。

上东埔村《海阳县志》将上、下东埔合称东埔,今才有上、下之分。

村位于云步村东南,毗邻巷下,据传原称上东都,后因音近讹而称今名,村内习惯称一村。

全村蔡姓,创村于明嘉靖八年(1529),由蔡东兴从蔡陇迁来。

下东埔村于2000年4月10日从东田片村分拆出为独立村
田头村位于下东埔村东,地处东田片村中心地带,村内惯称三村,村头(最东)有一“龙头古庙”。

创村于明代,村中原有刘、洪、余、黄等姓。

刘姓为刘延钟从磷溪溪口迁来,“太史第”一支则从彭厝沟迁来;洪姓由洪可成、洪可珍从浮洋洪巷迁来,洪姓另一支则由洪克直自梅县地区迁来。

田头何村近护堤公路处,以前也称田头村,与田头村同名,因全村何姓,为别于前,习惯称“田头何”,
古板头村俗称橄榄头,含谢厝、翁厝、上林、下林4个自然村。

潮汕公路东侧,隔路与白塔村相望,北为蔡陇村,东为堤头村,南为全福村。

宋代创村,因村中有古老橄榄树,得名橄榄头村。

明代以后出现古板桥之后(为橄榄头的谐音),故以桥名村
翁厝位于古板头最北端邻蔡陇村处,创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村中原有周、高、翁、陈4姓,后周、高、陈先后他迁,现单姓翁,翁氏祖先系洪武军队南征后,翁姓人在潮落户。

下林位于古板头南端,与谢厝村、上林村几成东西一线排列而居西侧。

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林、洪、周等姓,现单姓林,林姓来自福建。

谢厝由于居上、下林之间,故又有中乡之称。

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王、谢、赖等姓,谢姓人口占村中大多数,赖、李仅数户。

谢姓来自福建莆田,赖姓来自南陇,因到韩江附近沟渠捕鱼为生,而后于此落户,清末村中尚武,人才辈出,有武举2人,秀才18人。

上林位于古板头最东,与下林村相对称,由于原地势较高缺水,故又有“上头山”之称。

村中现有林、王、蔡3姓,以林姓人口占大多数,林姓由林吉生自下林村迁来,时间约400年前;王姓自该片村谢厝村迁来;蔡姓来自蔡陇。

东边位于全福片村最东部,临云步及四甲,明末创村,村中有刘、舒、吴多个姓氏。

全福陈厝与全福林厝同称全福,也称田打(潮音拍),外地为区别,称此为田打陈。

位于全福片村中部,为陈姓聚居地,为明代自今浮洋的厦里美村移入。

全福林厝与全福陈厝同称全福,又称田打,外地为区别,称田打林。

位于全福片村西部,原有林、陈、许多个姓氏,现仅一姓林,为明代林月丰自今浮洋的仙庭移入。

英塘村在潮汕公路东侧,南北分别是洋头村和全福村,东南遥望云步,西南隔公路与高厦村相对。

明初(约1400)王纯叟从福建莆田来潮经商定居于此。

时已有沈、郭、蔡、周等姓居住,现仅一姓王。

原名羊尾下,后来改英塘,因清末出举人个“王延康”他在本乡大门楼写一副对联:
英才合沓兴槐里
塘水流连荫梓庭
自此,英塘沿用为村名至今。

1958年联合高田、厦厝、西边成立英高厦乡人民政府,1961年拆队称英塘大队。

该村是抗日时期游击队秘密据点。

古代海阳通往揭阳的驿道穿村而过,道旁过去曾有烟墩,汛兵戎地(于六十年代被平整无存)明时曾于此设英塘急递铺,村落已有英塘之名。

洋头村含郑厝、廖厝、洪厝3个自然角落。

潮汕公路东侧,为枫溪区最南端村落之一,东北为东田、云步,西面隔公路与西边村相望,北为英塘,南与潮安县浮洋镇乌洋村相邻。

村中有洪、廖、郑三姓,洪姓据传自元代由洪翁从福建莆田迁来(一说是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廖姓于明代来此,创始人为廖东稳;郑姓于明代由郑奕殷从西边村东迁于此定居。

因村西南地势低洼,韩江若海潮顶托,内涝难排,村前顿成汪洋,唯村周围地高无涝,故称洋头(有一说村名由来与地处乌洋山前‘头’)
詹厝村原名詹厝潭,后简称詹厝。

在安揭公路南侧,东南邻白塔,东北界田龙,西南接李厝,北关引韩第五支渠傍村西而南流,清末与田龙,李厝同称福全岗,故又称福全岗詹。

据《詹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詹延黑
公从饶平县来此定居,原名詹厝潭。

”1956年因与白塔、田龙两村合并,建白龙岗乡,被简称为詹厝
李厝村含上李、中李、下李3个自然村。

在安揭公路南侧。

西面遥望古巷镇的枫洋乡,南对山边山,与槐山岗村为邻,东北为詹厝村,北关引韩第五支渠从村旁流过。

明洪武六年(1373)先民李云轩从揭阳官硕蛟南村来此定居,因村民全姓李,以李姓名村。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曾与詹厝、田龙等称福全岗(考明《郭志》即有福全之名),原称呼为“福全岗李厝”,后简称今名。

1947-1949年地下党、游击队曾于此设秘密活动点。

槐山岗村含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

在山边山北麓,南面紧连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北为李厝、白塔,西与凤塘的浮岗村相邻,由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组成。

槐梓沟(小溪流名)自东向西流经村中,故名槐梓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蔡氏先祖自银湖(今龙湖镇)放鸭群至此定居,时村外有一沟,岸植槐,梓林带,故村因此得名。

1954年与山边、福全岗、李厝合并成立槐山岗乡政府(
取3个村名一字命乡名),1977年夏拆出成3个大队至今,槐梓沟保留原名槐山岗。

槐梓沟为槐山岗主村落,位于上边山北麓,因其村中有一小溪自东而西经过,溪岸周围遍布槐树、梓树,便以此为名(当地惯称较小溪流为沟),名山(现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名村。

村中原有蔡、陈、周、詹、党五姓,现仅存一姓蔡。

据传该村蔡姓祖先自宋元更替时,从福建建龙府建阳县随宋帝君臣逃难来潮,后居现在龙湖镇银湖乡,至明洪武年间,创村始祖因放养鸭母流徙至此,见此间溪涧田园可以驻足,遂申报府县许可,标划地界、溪界,定溪地税,于此创村立业。

官僚桥位于槐山岗村东面,村中一姓蔡,由槐梓沟分开为自然村落。

《海阳县志》大和都图说有地名曰:官廖桥,未列入村名中。

或曰:有津梁为白塔乡(又名官廖)南行要道,以村名桥,后蔡姓在此创村,又以桥名村。

又村中旧有“官廖古庙”,故村名又称“官僚桥”。

山边村含山边、中段(《潮州市地名志》作东段)、高美3个自然村。

北面靠山与槐山岗村紧连,东接高厦,南为凤塘镇的塘边等村。

1954年合为槐山岗乡政府,1961年曾单独置山边大队。

南宋年间(约1260),因金兵入侵,先祖谢仕广从浙江会稽县南迁,见这里:
平原突起一山峰,南陵北穴熏气冲:
伊然犹如牛眠地,牧童吹笛乐其中。

遂创村于此,取名山边。

山边位于片村东北,槐梓山西南麓,紧邻槐梓沟,因村落建于山坡,故称山边,槐梓山也因此而称山边山。

为山边片村主村落。

村中原有谢、陈、詹、林等姓,后随着谢姓人口增多,陈、詹、林等姓先后他迁,全村以谢姓为主。

中段,因处于山边与高美中间而称为中段,姓谢,由山边村分出。

高美位于片村南面,西与凤塘的双冈村为邻,北紧接韦厝。

《海阳县志》作沟美。

全村谢姓,系明代由山边村第八代孙移居于此。

人家前在前进片村东,为前进片村主村,全村姓黄,明末(约1600)创村,先民黄光衡因避乱从福建莆田来海阳县谋生,在当时阮、廖、王等人家前面荒埔架搭茅棚以栖身,后逐步建房,被称人家前,沿用至今。

石路东北紧傍人家前村,西、南分别与田龙、白塔村为邻,创村时间约在明朝后期,传至今16代。

村名据传是因必经村东北人家前村一段石板路而得名。

西边村在潮汕公路西南侧,为枫溪区最南端村落之一,西与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接壤,南与浮洋镇乌洋村相邻,北接高厦村,东隔潮汕公路与洋头村相望。

明中期创村,时居住陈、郑、袁、黄4姓,陈氏来自凤塘乡,陈氏五房之祖为凤塘陈姓九世祖,明钦差巡按、北京行部户曹主事、工部主政陈铿。

袁氏祖为宋兵部尚书袁琛,入潮后家揭阳,后人才入潮城。

袁琛墓在云步村界内。

郑、黄来此年代不详。

时还未有村名。

至明末(约1600),郑奕殷东迁洋头村,因其故里在洋头之西面,称其故里为西边,沿用为村名。

枫一村明弘治年间(1448-1505),先民佘梅江从澄海来此放养鸭群,后在此定居,以佘姓名村。

全村以佘姓最多,还有邱、卢、吴等姓。

枫二村包括徐厝桥、埔美(尾)两村,东与池湖村相连,北与湘桥区的田东、西塘、云梯接壤;在枫溪村里主要与怀德社区居委会相交,多为工农混居,三利溪、安丰路穿越村中,安揭公路从村中掠过。

村中有吴、刘、陆、章等姓,以吴姓为多。

吴氏明代又称“五含”,自漳属云霄迁来。

明代建筑清代重建的吴氏大宗祠(现为枫溪小学)内保存有吴殿邦墨迹石刻,枫溪寨(方型寨)为吴氏人聚居地。

日本侵略枫溪的罪证—日本炮楼,就位于村铺美路段。

长美一村即原美光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时用今名。

位于长美西北部,与古巷镇的孚中村、福庆村为邻,东南为长美二村,主姓邱。

长美二村即原十月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时用今名。

位于长美东南部,东与枫溪,西与潮安县枫洋、古巷,南与湖厦,北与长美一村及古巷镇孚中村毗邻。

安丰公路横贯村中,穿市井将村分为两片,西溪旧道由东北蜿蜒至村东。

主姓邱。

湖厦村西与古巷镇枫洋乡相邻,曾属长美大队,1983年建村时用今名,内有长美社区居委会居民,为工农混居地区。

明末(约1600)先民苏北温从凤塘鹤陇来此创村,因地势低洼,常遭西山溪水泛滥之灾,堤围屡被冲垮,田野一片水茫茫似湖,故名湖厦。

原有张、林、洪、郭、高、苏六姓,现单姓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